战争、“大萧条”和货币乱局
1929年世界经济出现了一次“大萧条”。其实早在1920~1921年,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就遇到过一次很严重的紧缩,这些国家本来应该意识到这次萧条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货币过度扩张造成的,因为这些政策导致了企业和银行的投机,虚假的繁荣破灭之后就迎来了萧条。但是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之前都一直在追求宽松的货币政策,它们相信如果银行信贷遇到了紧缩,那么更多的信贷可以把它们解救出来。各国都在追求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对价格下跌进行了大量干涉,实际上进一步加重了“大萧条”。
1931年,随着欧洲大陆银行一批批地倒闭,英国迫于其黄金挤兑的压力再一次中断了黄金兑换。
在接下来的大混乱中国际货币秩序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和敌对的阵营。第一个货币阵营,也是最大的货币阵营就是英镑区联盟,包括英国、它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依附国以及一些在贸易和银行体系方面与英国联系紧密的独立国家。这些国家都是英国在1914年前就主导、控制的国家。这些英联邦成员国有两个特征,一个就是它们的货币是钉住英镑的,即使英国中断黄金兑换后也是这样;另一个就是这些国家继续在伦敦持有大量的英镑储备。
1931年之后,第二个货币阵营非正式地形成了,这个阵营围绕在美国周围,又叫“美元区”,包括与美国金融联系甚紧的加拿大。
第三个货币阵营围绕在法国周围,又称为“黄金区”,因为法国是依然还坚持黄金可兑换性的一个国家。
此外,其他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德国和东欧国家,都终止了货币的黄金兑换,都实行一套自给自足的贸易和金融政策。
中国等一些民族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之际获得了短暂的发展机会。这些国家都在进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同时国内矛盾不断激化,经济上一方面处于欧洲经济的边缘,另一方面也在摆脱殖民依附,寻求独立,实行着一套自给自足的贸易和金融政策。
当时法国是外汇储备大国。1925年法国决定采用金汇兑本位制后法郎兑换1英镑的汇率维持在1∶22左右,法郎实际上大大贬值了,另外法国物价也略低于英国,这都有利于法国的出口。法国拥有大量黄金储备,并且利用外贸顺差不断输入黄金,又大大充实了其黄金储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兰西银行的黄金储备担保率是35%,1930年达到53%,1932年甚至达到53%,当时法国的黄金储备量已经达到世界官方储备的27.3%。
英国黄金储备大量外流,便指责法国破坏了金汇兑本位制,法国认为金本位就是用来惩罚那些政府预算不负责、货币供给过量的国家的,如果英国要阻止黄金外流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反省自己,提高利率,限制信贷规模,“法国贸易顺差很大,英国英镑利息很低,法国把大量贸易盈余的英镑换成黄金运回法国”是很正常的事。
1931年之后各国纷纷放弃金汇兑本位制,停止黄金兑换,但法国仍然能够坚持金本位制,并且把所剩无几的几个也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组织起来,形成了围绕在法国周围的金本位货币区阵营(Gold Area),1933年有6个国家,到1936年只剩下3个国家了。1936年9月,法国决定让法郎贬值,金本位货币区阵营土崩瓦解。
1929年后英国失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英国一味地指责法国导致英国黄金大量外流,但英国也知道法国和美国不可能自我牺牲,制定出有利于英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英国国内的政治和经济非常紧张,英国财政部和英格兰银行之间的政策不相协调,矛盾很大。对于英国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逆差,财政部官员认为应该动用预算赤字的杠杆,扩大公共开支,来刺激经济增加就业,使经济支出不景气。因此英国政府预算连连赤字,国内的物价连年攀升。英格兰银行认为,通货膨胀导致金融市场对英镑失去了信心,提高利率或者向国外借款来保卫英镑汇率,都于事无补。对于英国黄金外流,英格兰银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且希望政府能够刹住预算,扭转局势。但是当时政府的政治压力很大,失业人数很多,通过减少失业补贴来降低预算赤字,会引起工会的强烈反对,当时联合政府中的工党部长即使辞职也不愿意减少失业补贴。
在金汇兑本位制下,英镑可以兑换成黄金也可以兑换成美元,而其他国家则不将自己的货币兑换成黄金,而是兑换成英镑。英国采取通货膨胀政策,英镑汇率被严重高估,致使英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但是这个金汇兑本位却没有通过降低价格来发挥收支不平衡的自动调节作用,因为起初其他一些国家并未将英镑换成黄金而是持有英镑,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英国的通货膨胀,使英国逆差越来越大。随着美国、法国和其他国家英镑结存节节攀升,强势货币国家将英镑兑换成黄金的压力越来越大,英国的金汇兑本位迟早要出问题。
逐渐整个金融市场对英镑的信心下降,抢购黄金的风潮大起。1931年欧洲大陆爆发了一系列严重的银行危机,英国金融市场雪上加霜,英国政府不得不宣布终止英镑兑换黄金。
凯恩斯之前就指出金汇兑本位下“法—美”会大量囤积黄金,并会发生全球性的通货紧缩,他建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来讨论全球通缩的问题,但未获响应。他便又建议英国应该把大英帝国的成员国囊括进来,摆脱金本位的束缚,建立一个完全以英镑为基础的货币体系,他认为这比去修复一个没有目标的金本位更为有益。
英国终止英镑兑换黄金后,就采用了凯恩斯的建议,逐渐形成了一个围绕在英国周围,包括大英帝国各成员国的英镑区阵营,这使英国摆脱了金本位的束缚,也使英国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了横财,凡尔赛和会后,成为欧洲最大的债权人。美国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较晚的国家,因为不是主要参战国,没有过度增加美元供给,而且有大量黄金储备,所以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还能维持住其兑换能力。
1922年意大利热那亚国际大会后,1925年英国启用金汇兑本位制,强行使英镑回到战前的黄金旧平价,实际上使英镑被严重高估。在1925年后的所谓金汇兑本位制中,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都实行“假的金本位制”,而美国仍维持古典金本位制,美元可以兑换成黄金。英国不仅将英镑兑换成黄金,也将它换成美元,其他国家则不将自己的货币换成黄金,而是换成英镑。这些国家大多是在英国的动议之下回到高估的黄金平价的,结果是美国的黄金价格、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其他欧洲货币对英镑的汇率都逐渐上涨。美元与英镑在金汇兑本位制下成为两种关键的货币。
英国的出口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一蹶不振,而美国经济却经历了一次繁荣。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爆发之前,美国股市经历了一次空前的繁荣。美国人向来有在股市上投资的习惯,人们大量借贷,再投到股市上去升值。但当人们所抵押的资产价格下跌,跌破债务总额时,他们就破产了。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后大量的人都因资不抵债而破产,美国经济陷入了一场因债务而导致的通货紧缩。到了1931年,美联储因为内部利益争夺等各种原因,政策失当,未能及时充当起最后贷款人角色。[20]美国大量银行倒闭,失业上升,经济正式步入“大萧条”。
1931~1933年美国继续坚持实行了两年金本位制。
1933~1934年美国终于坚持不住,放弃了古典金本位制,终止美元兑换黄金。美国希望刺激国内价格回升以摆脱“大萧条”,但是成效有限未能成功。美国老百姓不能将美元兑换成黄金,甚至不被允许在国内或国外拥有任何黄金。但是在1934年之后美国仍然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新金本位”,美元还是和黄金藕断丝连,外国政府可以按照35美元兑1盎司黄金的比率兑换黄金。美国部分恢复了黄金的兑换,但是进行了管制。
欧洲的货币格局更为混乱,这导致大量黄金流入了美国这片较为安全的庇护地。另外,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逼近,英法看到德国军国主义崛起不得不积极备战,它们从美国购买大量军备物资也使黄金大量流向美国。1929~1939年有统计显示,美国黄金储备占世界储备的总额从38%上升到71%,这大大加强了美国实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崛起做了重要铺垫。
1931年欧洲爆发了一系列银行危机。
起初是奥地利银行先爆发了危机,接着波及德国银行。德国中央银行紧急需要外来资金来稳定危机,而法国黄金储备实力很强,但是对于德国的贷款请求法国却附带了许多政治条件,德国没有接受这些贷款。德国中央银行为了控制银行挤兑危机、稳住恐慌,从英格兰银行和美联储那里求助到大约1000亿美元的贷款。但是金融市场还是危机重重,德国中央银行不得不在1931年7月终止了各项业务。
德国的许多银行股份都是由外国人掌握,而银行的资产大都是德国国内资产,许多外国人担心马克贬值会带来资产贬值,纷纷挤兑,换成别的货币想办法把资产转移出去,这更加加深了德国的危机。而伦敦市场上大量是德国债务,德国中央银行停办也使这些债务冻结,这使伦敦情况更为恶化。这之后,德国金融危机越陷越深,基本上终止了黄金的兑换,开始转向封闭的贸易和金融政策。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凡尔赛和会上英、美、法对德国制定了苛刻的战争赔款条件,德国从此背负上无力还尽的沉重债务。再加上这一次的银行危机,更为德国希特勒上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做了铺垫。
1925年金汇兑本位制实验以来,主要国家外汇储备都由部分黄金和部分外汇构成,黄金占到它们所有外汇储备的30%~40%。银行危机爆发后,人们都争先恐后去银行把自己的资产换成现金转移,银行现金有限,同时出现挤兑,加重了债务引发的通货紧缩,使金融危机更为恶化。各中央银行为防止外汇贬值也纷纷抛出换成黄金,黄金价格暴涨,黄金抢夺也愈演愈烈。
从1931年起的整个20世纪30年代,是“大萧条”的10年,也是各国公开经济战的10年。这也为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展开真正的军事冲突埋下了前导。这种激烈的、公开的经济冲突在国际货币秩序中还从未有过,这确确实实是一个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的状态。各国的公共信心都荡然无存,汇率波动此起彼伏,各国都通过竞相贬值以期解决支付困难问题和国内的失业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以后,国际货币秩序混乱不堪,几乎不能实现国际经济的有效运转,未能给各国带来共同收益。为了货币之间的稳定,英国、法国、美国三国经过多次谈判和妥协,最后在1936年9月达成了“三国货币协议”(Tripartite Monetary Agreement),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英镑、法郎和美元之间的汇率,以保持这三种货币间的稳定关系。
1936年10月,这三国又签订了一个相互自由兑换黄金的“三国黄金协定”:协议汇率逐日商定,用外汇共同干预市场,买卖某种同一货币,每天用黄金结算。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国为维护国际货币合作、保持国际政策协调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美国占有71%的世界黄金储备,英、法都积极备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黄金外流,英、法无力遵守用黄金结算的承诺,最终三国协定还是垮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弥漫,欧洲本土水深火热、一片混乱。真正的国际货币体系重建还得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