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卿光中和我赴曼谷进行了为期8天的调研。在泰国期间,我们受到了中国银行曼谷分行的热情接待,并在他们的安排下先后拜访了泰华农民银行、泰国银行(中央银行)及盘谷银行,从而对金融危机的起因及泰国金融业的最新情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本报告将侧重谈泰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发危机的经过及泰国经济现状,以此来探讨金融自由化与泰国金融危机的关系,并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一)泰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亚洲金融风暴始发点是在泰国。泰国金融危机的起因是经济过热、房地产泡沫、经常账赤字、外债过多及外债结构失衡,但根子却在于金融自由化过度及金融开放过快。
受各种因素影响,1989年后,香港曾一度出现了信心问题及走资、迁册、移民浪潮。从那个时候起,泰国就订下了宏伟的计划,试图像香港、新加坡一样,把曼谷建设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为此,泰国政府颁布了一揽子措施,迅速实现金融自由化,并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泰国1989年实行利率浮动,1990年允许外汇自由兑换,1993年引进BIBF(Bangkok Internation Banking Facilities)即曼谷国际银行业务,1994年又在清迈、清菜等地开设PIBF即府级国际银行业务。1995~1996年泰国又提升外资BIBF银行为全面银行,允许它们增设机构,并允许外资持有更多的金融公司股份。在1990~1996年自由化改革期间,泰国还放松了对银行的管理,努力使泰铢国际化,并积极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行证券交易所会员资格的自由化,允许银行和金融公司直接从事证券交易等投资银行业务。
泰国内阁1995年2月27日通过的金融发展纲要很能说明金融自由化的目的及泰国当年的雄心壮志。该纲要是由泰国财政部、泰国银行及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草的。纲要的实施时间是5年,即从1995年3月1日至2000年2月29日,实际上是泰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第二阶段。纲要的目标包括: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以支持泰国未来的经济扩张;在曼谷以外的地区开发金融服务,促进国内储蓄,以支持经济增长及长期竞争力;把泰国建成地区金融中心,并将国内的资本市场和资金市场国际化,以提高为泰国和本地区融资的能力。该纲要虽然也提到建立稳健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但其主要目的显然是便于更多的资金流入国内,以支持未来的经济扩张,并推动泰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使之更能够与其他金融中心竞争,并在筹集资金上扮演领导角色。为此,泰国除了采取前面已经提到的一些措施外,还将对BIBF out-out放款业务即两头在外的离岸融资业务实行税收优惠,推动大型企业和国营企业通过BIBF市场取得银团贷款,将国内外货币市场联系在一起,并考虑建立店头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
为便于理解,兹将泰国的部分金融政策列举如下。从中可以看出泰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大致特点及隐藏的一些风险。
1.在金融体系及业务范围方面
泰国的金融主体是15家本国商业银行,14家外资全面银行、离岸银行(包括BIBF和PIBF)及91家金融公司。除此之外,泰国还有不动产信托公司、保险公司以及政府设立的专业金融机构如政府住房银行、进出口银行、政府工业金融公司和政府储蓄银行等。外资全面银行的业务范围与本国商业银行一样。而离岸银行只能把筹集到的境外资金用于国内外的融资(即out-out和out-in业务),其中BIBF只能经营外汇业务,PIBF还可做泰铢业务。泰国的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都可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是发行境内外债券,资金用途主要是私人消费信贷和不动产融资,但也可以经营外汇业务。泰国的外资商业银行可以进入国内货币市场,而本国的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也获准进入新加坡、香港等境外货币市场。泰国的央行属财政部管辖,10名董事会成员除正副行长外,均须由财政部推荐后才能获内阁任命,主要政策手段也须事先报财政部批准。央行的管辖范围只限于商业银行、金融公司及不动产信托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政府储蓄银行、住房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和农业合作银行等均不归央行监管。
2.在经常项下
泰国实现了可自由兑换,允许国内用外汇结算,允许居民设立外汇账户,且政府及国营企业外汇存款无限额规定。
3.在证券投资及直接投资方面
证券投资资金进入泰国后,可兑成泰铢,也可存入外汇账户。出售股票所得款项也可自由汇出。至于投资工商业的外国资金,泰国规定可在15天内兑成泰铢,也可存入外汇账户,日后汇出无须事先经央行批准。泰国还规定,居民对非居民贷款不受限制,居民在外国投资低于1000万美元的也可自由汇出。
4.在外汇交易方面
泰国规定,在商业银行间或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可进行与贸易及金融交易有关的远期外汇交易。远期汇率升水或贴水自由决定,且通常反映利率差别。至1996年底,泰国外汇交易市场已有货币期货、货币期权、国债期货、利率期权、调期等衍生金融工具,期权和期货的交易额达到20多亿美元,比1993年底增加了两倍。
5.在外债方面
泰国居民可以对外自由举债,所借外汇可以存入外汇账户,也可以在15天内兑成泰铢。对外还债时,外债本息可以自由汇出,无须经事先核准。
(二)泰国金融自由化的不足之处
有关泰国金融开放及深化的措施,在此不可能一一列举。但从以上主要内容中已经可以看出,泰国金融自由化的程度的确很深,速度也相当得快,整个过程仅花了6年左右时间。金融自由化本身不一定是坏事。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也有助于金融意识及金融竞争力的提高,有助于学习当今国际上先进的金融手段和金融管理经验。即使是中国,今后也必然要走资本项下可兑换、对外资开放金融业务以及使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国际化的道路。但对泰国而言,这一过程显然隐藏有严重的缺陷:
(1)自由化步伐迈得太快,与泰国的国情不尽相符,金融监管根本不能适应金融自由化的需要。
泰国采取的这些政策,对泰国财政部和央行来说是新生事物,无法照搬别人的经验,监管只能在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试点中得到不断提高。在如此短时间内基本完成金融自由化,缺乏金融监管几乎是必然的结果。因此,与其说泰国央行监管不足,还不如说泰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步伐实在太过迅速,以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及实践来总结经验,填补漏洞,加强管理。
(2)泰国金融自由化的目的,即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并不具备现实的政治经济条件。
泰国基本上仍是个农业为主的社会,金融人才匮乏,有关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备,而且泰国也不像香港那样有中国大陆广大的腹地可作依靠。
(3)泰国金融业落后,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风险意识低,竞争能力弱,管理水平跟不上不断变化且越来越开放的金融形势。从根本上说,泰国本土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做好迎接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必要准备。
(4)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本身有诸多纰漏。泰国央行隶属财政部管辖,独立性不强,权力范围又未涵盖所有的金融机构,显然不利于金融监管及金融政策的贯彻落实,也不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泰国大力离岸out-in放款业务,迅速实现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允许本国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进入境外货币市场,允许他们在境内、境外自由发行债券,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泰国经济的繁荣,从长远来说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强大以后的必由之路,但是这些自由化措施,加上泰国财政部及央行对外债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及私人机构大量举债现象未加以适当监管,恰恰是泰国债台高筑、债务结构失衡、股市楼市乃至整体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
此外,泰国允许外债及直接投资未经批准即可兑换成泰铢,允许它们自由汇出境外,并过早发育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为国际热钱自由进出泰国,为投机力量掌握大量泰铢,冲击汇市股市大开了方便之门,也便于他们利用衍生产品的杠杆作用,以超出实际资金量数以十倍的效应影响缺乏有效监管的市场,在金融动荡时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金融危机迅速趋于恶化。
(三)金融自由化引发金融危机的简要经过
泰国金融自由化的后果很快就在经济领域体现出来,引发出严重的金融风暴,并蔓延至整个东南亚及东北亚。
由于泰国对资本项目、金融市场和外资银行采取相当开放的政策,民间机构借外债的风气非常盛行,使泰国外债总额节节攀升,1996年年底达到857亿美元,偿债率达到11.1%。外债多并非一定不好。但由于泰国政策过于宽松,监管不力,外债出现了严重的结构失衡:一是投放于房地产的外债过多;二是短期债务比重高达50%以上;三是私人机构借债现象很普遍(占外债总额的77%)。泰国金融机构投放于房地产的资金占其放款总额的13%,其中金融公司更高达25%。如果加上私人投放于房地产的资金,数字更加惊人。借大量外汇投资于房地产,一方面使房地产投资过热;另一方面,由于泰国政府规定卖给外国人的房产面积只能低于该幢房屋总建筑面积的40%,外国人购房意愿甚低,房地产商主要只能将房子卖给本国人,收取的只能是泰铢。由于泰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资金需求殷切,泰铢贷款的最优惠利率一直很高(1995年为11.75%,1996年为13.75%),几乎是美元利率的一倍,利差相当大;又由于泰铢实行钉住汇率,波动幅度不大,外汇风险较少,借美元用泰铢一方面基本用不着担心因泰铢贬值而加重还债负担;另一方面,还可以因此而套取可观的利差收入。所以借入外汇者,大都像房地产商一样,借的是外汇,用的是泰铢,收取的也大都是泰铢,最后也大都以泰铢兑换成外汇来还债。
这样的营运操作程序,符合逐利原则,在整个金融体系有能力给居民供应外汇时也是可行的。泰国在金融自由化开始时经常项目略有赤字,泰铢汇价全靠资本净流入来支撑。但不幸的是,金融自由化及外资的大量流入,也使泰国股市、楼市乃至泰国整体经济都出现过度的繁荣。泰国国内生产总值1990~1995年平均实质增幅达到9.04%。经济过热,使房租、楼价、劳工价格、消费品价格全面上扬,严重削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进而使出口增长速度大幅下滑,1995年出口增幅为22.5%,1996年剧降至3%,1997年首季更是出现罕见的负增长。泰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赤字急剧扩大,1990年尚为72.78亿美元,1996年已上升到170多亿美元。同时,由于泰国经济增长放缓,股市的泡沫现象过于明显,城市中的房地产空置率高达20%,发现泰国经济缺陷的外资开始逐步撤离。这反过来又使泰铢面临更大的贬值压力。
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泰铢自动贬值。但由于泰国外债负担重,借债者又大都借外汇用泰铢,并用泰铢来还债,加上泰国工业对进口依赖大,泰铢贬值将使无数公司因兑换差价过大而被迫陷入困境,持有外债机构的还债负担也将因此而大大加重。所以,泰国决策机构一直下不了决心将泰铢贬值,即使在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后也没有那样做。这就使情况日益恶化,泰铢的汇率被严重高估,大大偏离了正常价位。
泰铢高估、股市楼市有泡沫现象仅表明泰国经济有空子可钻。如无外力参与,危机可能也会发生,但不一定会如此严重。可惜,泰国金融自由化不仅发育了过度繁荣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还为投机者进出自由提供了便利。投机力量瞅准机会,一旦利用泰国开放的金融市场,在泰国境内、境外同时发起猛烈攻击后,泰国金融市场便动荡不已。这个时候,已经在逐步撤离的外资特别是短期资本信心更加动摇,并利用泰国允许直接投资自由汇出的政策加快速度,大举外撤,使股市、汇市形势更加恶化,泰铢面临空前的贬值压力。1997年7 月2日,泰铢在政府不断干预失败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钉住汇率,实行自由浮动。在这之后,泰铢汇价直线下滑,最低甚至贬至57铢/美元(1998年1月12日),与7月1日24.7铢/美元的汇率相比,整整贬值了56.7%。泰铢不断贬值,借有外债的泰国公司只能眼看着债务负担成倍增长。加上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大幅下滑(1月中旬与去年7月1日相比,股市楼市跌幅均在3成以上),利率上升,资金短缺,无数公司及金融机构特别是那些以前过度参与证券买卖及房地产投资者便被推上破产的深渊。
(四)泰国经济现状
金融危机爆发后,泰国经济遭受了沉重打击,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相继被波及。为了克服危机,稳定经济,泰国政府一方面吸取教训,加强金融监管,收紧了部分金融政策;另一方面又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按照它所开出的“药方”推行紧缩经济政策,大力整顿金融机构,并使国内市场对外资更加开放,以求吸引外部资金,尽快渡过经济难关。
1.加强金融监管,健全金融机构
自1997年7月以来,泰国91家金融公司中,已有56家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而被政府关闭(1997年12月),7家被政府接管(1998年5月18日);15家商业银行(不包括新成立的Radhanasin Bank)中也有4家中型银行于1998年1~2月被政府接管。同时,泰国还要求商业银行大量增加资本,剔除坏账,并收紧了对不良贷款的定义,决定将凡是3个月之内未偿还的贷款均视为不良贷款,而过去这一偿还的期限为6个月。为了进一步强固金融机构的地位,泰国政府于3月31日颁布措施,规定金融机构自1999年1月1日起,对欠付利息超过3个月的借款人债务停止将欠付利息记为收入,且自2000 年1月1日起必须将已记为收入的欠付利息从账上注销;新政策对借款人进行了分类,并要求金融机构按不同类别的债务提取相应的准备金,其中欠付利息本金达6~12个月及1年以上的应分别提取50% 和100%的准备金;提取准备金的时间是每半年拨付20%,直至2000年底为止。此外,泰国还采取措施,控制贷款的发放,防止资金再度过多流入房地产市场,并督促金融机构审慎放贷,提高新发放贷款的质量。
2.修补政策,扩大开放
在金融自由化方面,泰国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将出口结汇时间从180天缩小到120天,规定金融公司借新外债须经批准及为每名离岸投资者设立最高为5000万泰铢的信贷额度限制等。但是,由于外汇储备枯竭,外债负担沉重,对外资依赖度高,大多数金融机构又缺乏自救的实力,泰国只能实行对外资更加开放的政策,以吸引外资重新流入,稳定金融市场,缓解债务危机和经济困难。为此,泰国取消了实行多年的汇率双轨制,允许外国人拥有房地产,允许外国企业拥有泰国金融机构和银行百分之百的股份。这一决定实施后,外国银行纷纷进军泰国金融业,目前没有被外国人控制的商业银行已仅剩4家。
3.接受IMF提供的巨额援助,紧缩经济政策趋于放松
泰国的经济和金融改革实际上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的药方进行的。根据这些药方,泰国紧缩了银根和财政开支,且1998年度政府财政盈余应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泰国在吞下几付“苦药”后,“病情”有所缓解。由于泰国对待协议比较认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8月答应的172亿美元援助贷款,目前已有3笔陆续到位(合计100.1亿美元),第4笔贷款的意向书也已签订。这对泰国舒缓外债压力,对付经济衰退起了积极作用。不仅如此,由于泰国整顿金融机构和经济秩序的措施比较得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一再放宽紧缩经济方案,先是1998年2月中旬允许泰国将1998年度财政预算由原来的盈余改为赤字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1%~2%的范围内,接着是5月末应泰国政府要求将预算赤字允许的尺度进一步拉大至3%。6月2日,泰国政府在此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自1997年7月泰铢贬值以来的首个经济刺激方案。按照这个方案,政府机构将增加开支400亿铢,用于扶持政府的创造就业计划,并协助曼谷地下铁路局偿还债务。泰国同时批准最大型的两家国营企业增加100亿铢的开支,使一些先前被政府削减的项目得以恢复。此外,泰国电力局还将投资79.6亿铢,在曼谷以西95公里的叻武里府兴建发电厂。
以上一系列措施产生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基本稳定了泰铢与美元的汇率,使之大致维持在40~43铢/美元的水平。前段时间尽管受到日元贬值的影响,但泰铢没有出现大跌大落的现象。其次,泰国的外债出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首次下降,由原来的900亿美元降至860亿美元。此外,泰国对外贸易也转赤为盈。尽管1998年上半年泰国出口比1997年同期下跌了4.2%,货币贬值以促进出口的初衷没能实现,但泰铢大幅贬值使进口的跌幅更大,达到38.2%,两相作用,泰国1998年1~6月总共取得了55.2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国际收支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基于这些因素,国际投资者对泰国经济的信心有所恢复,因金融危机而大量流出的外资开始有一部分重新流回泰国。
但是,泰国稳定金融及对外资更加开放的政策,并没有遏制住经济衰退的势头。截至6月底,泰国失业人数已达270万人。出口仍在继续下跌,6月份较1997年同期又减少了2.4%。在金融领域,泰国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今后12个月后急需注入261亿美元。其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的压力仍然很大,到1998年年底到期外债估计有200亿美元,延续外债偿还期仍是泰国政府的当务之急。与此同时,泰国商业银行也在继续遭受外债高筑及短期债务过多的折磨,其中6家最大的商业银行国外借款总额高达5260亿铢,短期债务比例达到77.4%。此外,泰国商业银行在按规定提取呆账准备金后1998年上半年都出现了亏损。据现有的资料,泰国本土15家商业银行上半年亏损总额高达1140亿铢(约合28亿美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泰国一些金融机构受外债高筑、资产质量低劣及经营业绩不理想的困扰,仍有向外资求助和开放的迫切要求,极少数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甚至仍有被政府接管或关闭的可能。至于1998年泰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泰国政府最近已把预测数据从-3%调整为-4%~-5.5%。但是,据盘谷银行经济研究部门估算,泰国经济增长速度1998年将为-8%,1999年为零增长至1%,到2000年最多也只有4%。我们觉得盘谷银行的预测比较接近实际。泰国盲目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后果是严重的,尽管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但泰国要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并走上重新发展之路,至少还需要2~3年时间。
表1 泰国6大商业银行外国借款统计数字
续表
表2 泰国15间商业银行上半年度亏损情况(亿泰铢)
注:*为泰国最新成立的商业银行,于1998年3月中开业,旨在协助政府处理倒闭的金融公司。
[1]1998年7月发表于中银集团内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