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中小企业老板要看懂财务报表

为什么中小企业老板要看懂财务报表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及附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因此,中小企业老板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应首先了解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充分性,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如何读懂财务报表至关重要。

第一章 财务报表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

在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中,企业新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都已按照一定的会计程序,在有关的会计账簿中进行了全面、连续、分类、汇总的记录和计算。企业在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在日常会计记录里已经得到了反映。但是,这些日常核算资料数量太多,而且比较分散,不能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和财政、税务等部门以及其他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不能直接使用这些分散的会计记录来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据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此有必要定期地将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加以分类、调整、汇总,按照一定的表格形式编制会计报表,总括、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为有关方面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

会计报表就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及附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主要包括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财务结构、资产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经营成果主要包括企业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的高低与控制情况等。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现金流量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附注是对财务报表中有关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确认的项目的说明。有助于使用者进一步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

不同性质的会计主体,由于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不同,其会计报表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对企业而言,可按照以下不同的标准将会计报表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1.按经济内容分类

按会计报表反映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静态报表和动态报表。静态报表是指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的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动态报表是指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情况或现金流动情况的报表,如利润表或现金流量表。

2.按编报时间分类

按会计报表编报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季度财务会计报告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

由于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都是在会计年度内编制的,所以统称为中期财务会计报告。也就是说,在我国,财务会计报告的期间有年、半年、季、月四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会计期间是指公历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会计期间是指公历每年的1月1日至6月30日,或7月1日至12月31日;季度财务会计报告的会计期间是指公历每一季度,即公历每年的1月1日至3月31日、4月1日至6月30日、7 月1日至9月30日、10月1日至12月31日;月度财务会计报告的会计期间是指公历每月1日至该月最后1日。

3.按编制单位分类

按会计报表的编制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单位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单位会计报表是指独立核算的企业根据本企业的账簿和有关核算资料编制的会计报表,它主要用以反映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汇总会计报表是指按照隶属关系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所属企业的单位会计报表和汇总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汇总编制而成的报表,它用来总括反映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情况。

4.按编制主体分类

按会计报表编制主体,可分为个别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这种划分是在企业对外单位进行投资的情况下,基于特殊财务关系而形成的。

个别会计报表是指投资企业或接受投资企业编制的,只反映投资企业或接受投资企业本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合并会计报表是指投资企业在对外投资占被投资企业的资本总额半数以上(或者实质上拥有被投资企业控制权的)的情况下,根据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的个别会计报表编制的,反映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5.按服务对象分类

按照会计报表的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报表和外部报表。

内部报表是指为适应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要而编制的不对外公布的会计报表,它一般不需要规定统一的格式,也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是为了满足企业最高管理层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等需要而编制的,向企业最高管理层提供的会计报表。

外部报表则是指企业向外提供的会计报表,主要供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有关方面使用,它通常有统一的格式和规定的指标体系,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及其附表、利润表及其附表、现金流量表等。

第二节 为什么中小企业老板要看懂财务报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债权人的贷款,还有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投资能够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同时也伴随着与其收益相当的风险。如果投资不当,决策失误,不仅不能取得预期的投资收益,反而会带来投资损失,以至血本无归。

中小企业老板为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必须掌握被投资企业各方面的信息。而会计报表是投资者收集投资决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

在计算机使用者当中有句熟悉的警告:用错误数据经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出的结果也是错误的。这就是:进来的是垃圾,出去的也是垃圾,即使是最有经验的财会人员,如果他用不准确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也是错误的,并可能会为此付出很高的代价。因此,中小企业老板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应首先了解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充分性,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如何读懂财务报表至关重要。

1.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企业的获利能力是保持较高且稳定的竞争力的先决条件,而获利能力的大小通常用反映利润率的指标加以衡量。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也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债务人,都十分关注企业的现实获利能力和潜在获利能力,借以评价其经营业绩。任何决策者在做出决策之前,都会先从目标公司的财务报告中读出:企业的盈利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企业的自我可持续增长能力如何;影响企业自我可持续增长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2.通过财务分析,可以诊断企业财务的健康状况

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一对矛盾,风险与收益的辩证关系是整个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通过财务分析,财务信息使用者可借助财务指标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揭示造成优劣的具体原因,并据以提出财务对策。追求高收益往往意味着要承担高风险。有效的管理者,要对企业财务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要时刻关注:企业的负债状况如何?企业是否具有财务风险?企业是否具有偿债能力?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何?企业是否面临财务困境或破产风险?

3.规划未来的经营策略和财务政策

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比较分析,可以揭示不同企业的优势和弱点,做到知己知彼,也可以揭示出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找出改进的方向与措施,以便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实施有效的财务战略。从而正确地评价和决定企业未来的投资项目;调整和制定企业未来的资本结构政策;调整和制定企业未来的融资和筹资政策;调整和制定企业未来的利润分配政策。

4.引导与优化资源配置

财务报告所提供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与现金流动状况,能够有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不同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不断调整其投资的方向与额度,从而引导和促使社会资源向收益好、效益高的企业合理流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明确财务报表的构成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作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会计要素又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会计要素是企业会计核算内容的具体化,即把会计对象用会计特有的语意加以表达,使会计对象能够实际进入会计核算系统,构成会计信息的分类基础,以便于对会计信息的分类列示与综合反映。会计要素也是确定会计科目、设置账户的依据。

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要素。前者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它们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状况的计量;后者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它们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成果的计量。

1.资产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的核心是预期未来会有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根据这个定义,可以概括出资产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资产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所谓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第二,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企业拥有即所有权归属企业,而企业控制是指由企业支配使用不归所有。资产尽管有不同的来源渠道,但一旦进入企业并成为企业的资产(拥有或者控制),便置于企业的控制之下,成为企业可以自主经营和运用、处置的资源。第三,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不能根据谈判中的或计划中的经济业务来确认资产。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2.负债

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如果把资产理解为企业的权力,那么,负债就可以理解为企业所承担的义务。

负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实义务。企业预期将要发生的交易、事项可能产生的债务不能作为负债。第二,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第三,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按其偿还期限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又称之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相对于负债而言,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除非发生减资、清算,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第二,企业清算时,负债往往优先偿还,而所有者权益只有在清偿了所有的负债之后才返还给所有者。第三,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利润的分配,而债权人则不能参与。所有者权益在性质上体现为对企业资产的剩余利益,在数量上等于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合称为留存收益。

4.收入

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收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如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收入。第二,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也可能同时引起资产的增加与负债的减少,比如销售商品抵偿债务同时收取部分现金。第三,收入将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增加。第四,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按企业所从事的日常活动的性质,收入有三种来源:一是销售商品,二是提供劳务,三是让渡资产的使用权。

5.费用

费用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与收入相配比,即为企业经营活动中取得的盈利。与收入相对应,费用的特点有:第一,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有些交易或事项虽然也能使企业发生经济利益的流出,但由于不属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所以,其流出的经济利益不属于费用而是损失,如工业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净损失。第二,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者兼而有之。第三,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费用按其归属不同可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直接费用是指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当这些费用发生时,应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间接费用是指企业在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对于这些费用应当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期间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以及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进货费用、销售费用等。这些费用不应计入生产经营成本,而应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本期支付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费用,应当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本期和以后各期。对于本期尚未支付但应当由本期负担的费用,应当预提计入本期。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营业利润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为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金额。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其中,补贴收入是指企业按规定实际收到的补贴收入(包括退还的增值税),或按销量或工作量等和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如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非货币性交易收益、罚款净收入等;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如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出售无形资产损失、债务。重组损失、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罚款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企业所得税后的金额。

以上简略介绍了会计的六大要素,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形成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的平衡公式,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个平衡公式从静态描述一瞬间的资产及对资产要求权的水平。这三个要素构成资产负债表,故称之为资产负债表要素或静态要素。

收入、费用、利润这三个要素形成反映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平衡公式,即:

利润=收入-费用

这三个要素称之为利润表要素或动态要素。

7.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现金流量表中的主要要素。

现金,通常情况下是指人们手中持有的可以立即用于支付的货币。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现金的定义,在会计核算中,对于现金也是采用这一定义。然而,设计现金流量表的目的在于揭示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而体现企业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的,显然不仅仅局限于这种狭义上的现金理解,它还应有更大的范围,即广义上的现金。为此,会计准则将现金表述为:“企业的货币性资产,包括库存现金以及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并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款项,以及其他货币性资金和现金等价物等。”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的限期较短、流动性较高的投资。它们必须是易于转化为已知数额的现金,或者是即将到期的且不会由于利率变动而出现较大价值波动的投资。一般情况下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拥有的原定期限小于或等于3个月的投资,如短期证券等。这些投资一般不会承担利率波动的风险,且其金额也是已知的、固定的。企业管理者将其持有的现金投资于这些项目,目的不在于从事谋求高于利息收入的风险投资,而仅是利用暂时闲置的资金赚取利息。企业将现金投资于期限短、流动性高的投资项目的行为,往往是其对现金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方式。

第四节 懂得会计报表的编制

一、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企业应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编报月、季、半年、年度会计报表,并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1.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是指会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可以为使用者所理解。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是为广大阅读者使用,以提供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财务信息资料,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所需的经济信息的,因此,编制的会计报表应清晰易懂。

如果提供的会计报表晦涩难懂,不可理解,使用者就不能作出可靠的判断,所提供的会计报表也毫无用处。当然,对会计报表的这一要求,是建立在会计报表使用者具有一定阅读会计报表能力的基础之上的。

2.真实可靠性

会计首先是一个信息系统,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主要是满足不同的使用者对信息资料的要求,便于使用者根据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作出决策。因此,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必须做到真实可靠。如果会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不真实可靠,反而会由于错误的信息,导致报表的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作出相反的结论,导致其决策失误。

3.相关可比性

相关可比性是指会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联并具有可比性。如果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资料能够使使用者了解过去、现在或对未来事项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并为使用者提供有关的可比信息,则可认为会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相关可比。

4.全面完整性

会计报表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貌。会计报表只有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提供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才能满足各方面对财务信息资料的需要。

为了保证会计报表的全面完整,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该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进行填列,凡是国家要求提供的会计报表,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编报,不得漏编、漏报。企业某些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5.编报及时性

信息的特征具有时效性。会计报表只有及时编制和报送,才能有利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使用。否则,即使最真实、可靠、完整的会计报表,由于编制、报送不及时,对于报表的使用者来说,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二、会计报表编制前的准备

为确保报表的质量,编制会计报表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般有核实资产、清理债务、复核成本、内部调账、试算平衡及结账。

1.核实资产

核实资产是企业编制报表前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而且工作量大。主要包括:

(1)清点现金和应收票据。

(2)核对银行存款,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3)与购货人核对应收账款。

(4)与供货人核对预付账款。

(5)与其他债务人核对其他应收款。

(6)清查各项存货。

(7)检查各项投资的回收和利润分配情况。

(8)清查各项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

在核实以上各项资产的过程中,如发现与账面记录不符,应先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待查明原因,按规定报批处理。

2.清理债务

企业与外单位的各种经济往来中形成的债务也要认真清理,及时处理。对已经到期的负债,要及时偿还,以保持企业的信誉,特别是不能拖欠税款;其他应付款要注意是否有不正常的款项。

3.复核成本

编制报表前,要认真复核各项生产、销售项目的成本结转情况。检查是否有少转、多转、漏转和错转成本,这些都直接影响企业盈亏的真实性,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后果,如多交税费、多分利润,使企业资产流失等。

4.内部调账

内部调账(转账)是编制报表前一项很细致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如下八点:

(1)计提坏账准备。应按规定比例计算本期坏账准备,并及时调整入账。

(2)摊销待摊费用。凡本期负担的待摊费用应在本期摊销。

(3)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4)摊销各项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

(5)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按规定计提“应付职工薪酬”。

(6)转销经批准的“待处理财产损溢”。财务部门对此要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报有关领导审批,不能长期挂账。

(7)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有关规定,预提利息和费用。

(8)有外币业务的企业,还应计算汇兑损益,调整有关外币账户。

5.试算平衡

在完成以上准备工作之后,还应进行一次试算平衡,以检查账务处理有无错误。

6.结账

试算平衡后的结账工作主要有以下三项:

(1)将损益类账户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2)将“本年利润”账户形成的本年税后净利润或亏损转入“利润分配”账户。

(3)进行利润分配后,编制年终会计决算报表。以上各项准备工作往往是同时交叉进行的。在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以上有些准备工作是可以通过电脑完成的,如试算平衡和结账等。会计报表的编制一般在年末,但有的企业在季末、月末也可能会编制会计报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