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小档案
地理位置: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境内
面积:4.92万平方千米
气候:温带干旱和极干旱气候区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境内,面积达4.92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的第二大沙漠。
世界沙漠珠峰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北部,是我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其西北部还有1万多平方千米的地域至今尚无人类的足迹。一般海拔高度在1200米~1500米之间。这里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堪称巴丹吉林“五绝”。受风力作用,沙丘呈现沧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观。巴丹吉林沙漠占阿拉善右旗总面积的39%,相对高度200米~500米,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高沙丘所在地。宝日陶勒盖的鸣沙山,高达200多米,峰峦陡峭,沙脊如刃,高低错落,沙子下滑的轰鸣声响彻数千米,有“世界鸣沙王国”之美称。沙漠中的湖泊星罗棋布,有113个之多,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达74个,淡水湖12个,湖泊芦苇丛生,水鸟嬉戏,鱼翔浅底,享有“漠北江南”之美誉。沙漠东部和西南边沿,茫茫戈壁一望无际,形状怪异的风化石林、风蚀蘑菇石、蜂窝石、风蚀石柱、大峡谷等地貌令人叹为观止。生动记录狩猎和畜牧生活的曼德拉山岩画,被称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
高耸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测的鸣沙,静谧的湖泊、湿地,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迷人景观,每年吸引了上万名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巴丹吉林沙漠地处阿拉善沙漠中心,流动沙丘占沙漠总面积的83%。沙漠内分布着不计其数的新月形、金字塔形沙丘和各种形态复杂的沙山,高度一般在200米左右,最高为500米以上。鸣沙分布非常广泛,走进沙漠,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如飞机掠过的轰鸣声,有时因风而唱,有时无风自鸣,音调悦耳动听。沙丘和沙山上长有稀疏植物,西部以沙拐枣、籽蒿、麻黄为主;东部主要为籽蒿和沙竹。高大沙山间的低地有144个内陆小湖,主要分布在沙漠的东南部。由于蒸发强烈,湖泊积聚大量盐分, 边缘生长芦苇、芨芨草等,为主要牧场。
巴丹吉林沙漠属于温带干旱和极干旱气候区,气候极为干旱,降水稀少,且多集中在6月份~8月份,年降水量仅40毫米~80毫米,而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40~80倍,光照强烈,是内蒙古自治区光照最充足、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夏季高温酷热,最高温度可达38℃~43℃,地表温度则更高,冬、春季大风强劲,巴丹吉林沙漠是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一年中大风天数可达60天之多。
虽然气候极为干旱,却不是人们的想象的那样没有一滴水,巴丹吉林沙漠内有着许多的湖泊。据统计,在沙漠之中、沙丘之间,分布有面积在1.5平方千米以下的沙漠湖泊140多个,多以咸水湖为主,这些湖泊最深的可达水深6米以上,在沙漠的西部和北部,还有两个较大的湖盆,西部南北走向的古鲁乃湖约180千米长,10千米宽,北部的拐子湖东西走向,约100千米长,6千米宽,湖滨地带水分涵养较好。此外,在沙漠中还有多处泉水涌出,水质清澈,甘甜可口,可供人畜饮用。更神奇的是,该地湖泊严冬也不结冰。
在巴丹吉林沙漠内,沙山沙丘、风蚀洼地、剥蚀山丘、湖泊盆地交错分布,并以流动沙丘为主。最高沙峰为必鲁图峰,海拔1617米,相对高度500多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沙山,比撒哈拉大沙漠高峰还高70多米,俗称“世界沙漠珠峰”。受风力作用,沙丘呈现沧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观。宝日陶勒盖的鸣沙山高达200多米,峰峦陡峭,沙脊如刃,沙子下滑时的轰鸣声可响彻数千米,有“世界鸣沙王国”之美称。
在沙漠内还有一百多个星罗棋布的沙漠湖泊,多以咸水湖为主,最深的可达6米以上,湖畔芦苇丛生,水鸟嬉戏。此外,在沙漠中还有多处泉水涌出,音德日图的泉水最为著名,被誉为“神泉”。该泉处于湖心,涌于石上,在不到3平方米的小岛上有108个泉眼,泉水甘洌爽口,水质极佳。著名的苏敏吉林庙是阿拉善最古老最有名的历史人文景观之一,该庙建于1755年,建筑分上下两层,面积近300平方米,相传修庙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是靠人工运进的。在沙漠东部和西南边沿,茫茫戈壁一望无际,形状怪异的风化石林、风蚀蘑菇石、蜂窝石、风蚀石柱、大峡谷等地貌令人叹为观止。
隐藏的“聚宝盆”
在沙丘的背风处,在沙丘的底部、湖岸边、泉水旁,生长着许多沙漠植物和沙漠动物,是沙漠中的另一道风景。在广阔的沙漠之中,除了漫漫的黄沙,星星点点的湖水,还有美丽的绿色,为沙漠平添了几分生命的痕迹。在沙丘的背风处,在沙丘的底部、湖岸边、泉水旁,生长着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湖岸边的芦苇、芨芨草等植物可供造纸,梭梭、柠条、霸王、籽蒿、胡杨、骆驼刺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树种,也是沙漠中动物的食物。沙葱是美味的菜蔬,莎草、莎米的果实可做面粉的替代品,沙枣的果实含有大量淀粉,可供多种用途,沙棘、白刺的果实富含维生素,可提取果汁、酿酒等。在沙漠之中还有多种药用植物,锁阳寄生在白刺身上,是珍贵的中药材,而肉苁蓉更有着“沙漠人参”的美称。
在这环境恶劣的沙漠之中,除了绿色的植物生命外,还活跃着许许多多的沙漠动物,它们已经习惯了那里的酷热、严寒与缺水,甚至身体的颜色也变得与沙漠相近,它们是沙漠中另一道流动的风景。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与大量的硅、铝、铁、钙等矿物资源使巴丹吉林沙漠不是什么“不毛之地”、“死亡之海”,而是富庶的“聚宝盆”,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
中国沙尘暴的沙源
巴丹吉林沙漠被认为是中国频发的沙尘暴的沙源,这里总体的生态现状还在进一步恶化。巴丹吉林隶属于阿拉善盟,该盟境内还有腾格里、乌兰布和雅玛雷克三大沙漠。阿拉善盟总面积27万平方千米,可以用三个“1/3”概括——1/3沙漠,1/3戈壁,1/3荒漠半荒漠草原。当地有句玩笑话:电线杆子还比人头多。27万平方千米上,人口20万,也就是说,1平方千米养不活1个人。阿拉善盟环保局和内蒙古航空遥感测绘院共同完成的一份检测报告指出:阿拉善盟的四大沙漠已有7处“握手”,土地沙化正在加剧,沙漠有连成片的危险,其中巴丹吉林的沙化速度最快,平均一天就扩大0.5平方千米。沙漠援救其实已经展开。阿拉善盟境内正在实施一系列水调配计划,希望借此改善水环境。
此外,国内不少科学家坚持认为,巴丹吉林底下藏有丰富的深层地下水,如果能知道它们具体走向并加以合理利用,沙漠绿洲就不会消逝。
巴丹吉林沙漠有五绝,沙峰、鸣沙、湖泊、奇泉、古庙,其中当以奇泉最令人匪夷所思。在一个叫庙海子的盐水湖边,有一处喷涌的泉水,泉眼粗若碗口,伸手探下去,深不及底,泉中有虾,通体透明,随喷泉翻涌的沙子被涤荡的晶莹剔透,喷出的泉水经年流入海子,在地上形成了一条深深的渠道。在海子的北部,离岸边有5米远的湖水中,有一眼突泉,水柱如脸盆一般大小,水面上浪花翻滚,宛若莲花。当地人说,前些年有人在泉的四周围了围堰,想建个池塘,无奈沙漠中没有土石,用沙子堆起的围堰经不住水的压力,崩塌了。如今那个围堰早被泉水荡平,连痕迹也全然不见。泉眼之多、之奇集中在叫音德日图的海子,这个海子号称有一百单八泉,“磨盘泉”就在海子中一块破水而出的大石头上,石头约有1米多高,顶部大致有3平方米,状如磨盘,其上泉眼密布,泉水披挂而下。据说这个泉的水被称之为“圣水”,旧社会王爷不让妇女靠近,现在当地人依旧遵守着这个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