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具有市场失灵的新表现

具有市场失灵的新表现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电子银行的外部性有了新的内涵,成为电子银行监管的核心依据。一是因为电子银行涉及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因素,从而在传统风险之外,又会引发新的风险,即技术风险,使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另外,电子银行可以通过网络的实时检查,来跟踪贷款人的资金走向,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统计表明,电子银行受到的非法入侵有60%以上来自银行内部。

(二)具有市场失灵的新表现

金融市场失灵理论认为,金融市场同一般市场一样存在失灵的情况,无法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 ,[1]相应地,需要金融监管来弥补或纠正。金融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不完全竞争、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在引发市场失灵的三个因素中,传统银行监管更加强调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性。对于电子银行而言,网络能大大改善信息的不对称性,将不对称信息状况下的概率分布向有利的一方调整。而电子银行的外部性有了新的内涵,成为电子银行监管的核心依据。

1.电子银行的规模经济特征更加突出

与传统经济理论中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不同的是,在网络经济活动中存在边际成本递减及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电子银行也体现着这一网络经济的基本规律,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第一,网络基础设施是电子银行业务开展的前提,金融机构在高昂的初始投资之后,增加一次服务的边际成本很低(几乎接近于零),从而随着电子银行服务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下降。或者说,电子银行服务的成本与客户规模之间弱相关或近似无关。所以,在电子银行条件下,银行竞争的关键是客户数量,客户规模越大,其盈利的空间也就越大。第二,随着电子银行规模的扩大和业务量的增加,电子银行的边际收益不断上升。提供电子银行服务的银行可凭借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的优势,收集客户信息并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调整和创新服务项目,设计出高附加值、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客户规模的增大可以增加金融信息的累计增值和传递效应。第三,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跨越时空性等特点,使得客户选择金融机构时完全打破了地理上的局限性。消费者和投资者更多地根据服务功能的便捷程度和网站的知名程度来选择金融机构,这样,客观上就存在着推动消费者和投资者集中于少数金融机构的趋势。另外,利差的缩小也迫使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手段,兼并或挤垮其他的网络金融机构。所以,电子银行具有自然集中和自然垄断的倾向,符合马太效应规律。

2.电子银行的外部性更加显著

传统金融活动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负外部性,在电子银行中这种负外部性不但依然存在,而且有增强的趋势。一是因为电子银行涉及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因素,从而在传统风险之外,又会引发新的风险,即技术风险,使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二是电子银行资金传递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容易引起经济动荡。三是网上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使谣言传播得更快,容易引起银行挤兑等恐慌行为。

网络经济中著名的梅特卡夫(Metcalf)法则的本质就来源于网络的外部性。梅特卡夫认为,如果一个网络中有n个人,那么网络对每个人的价值与网络中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这样网络对所有人的总价值与n ×(n-1)= n2-n成正比。所以,网络的外部性通常是正的,因为当某个用户加入网络时,网络将变得更大、更完整,自然对网络中其他人有好处。

作为网络经济的一部分,电子银行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梅特卡夫法则所表明的正外部性,也就是说指消费者消费电子银行服务的效用随着消费同种服务的其他用户的增加而增加。如在自动清算系统中,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用户相互间进行支付活动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从而单个用户的效用也随之增加。

电子银行产生正外部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电子银行服务品种之间具有互补性商品的特性。互补性商品具有显著的连带外部正效应,即一种商品需求的增加将带来另一种商品需求的增加,比如信用卡和销售点终端机之间、电话银行服务与电子银行其他服务渠道之间等等。二是电子银行服务中存在许多免费的投资理财信息,这些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3.外部信息不对称减弱,但内部信息不对称增强

网络使信息本身的传播与分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在大幅提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它一方面弥补了价格体系在传递市场信息中的不足;另一方面降低了信息的搜寻和获取成本,从而大大改善了信息分布的不均匀状况。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电子银行业务操作的程序化进一步加强,银行客户和社会公众能更容易地从银行网站获得银行的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同样,银行也能通过各种渠道更容易地获得其客户的各种财务或非财务信息,并能利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和数据库技术,提高总体判断能力,使市场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在电子银行中,银行可以以极低的成本从网上获取贷款人的信用资料,这样银行业的逆向选择风险将降到最低点。另外,电子银行可以通过网络的实时检查,来跟踪贷款人的资金走向,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这些说明银行的外部信息不对称(即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大减弱了。

但是,网络并没有彻底消除信息的搜寻成本。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网络使用需要付费,而且并不是所有网上信息都是免费的,有相当部分信息是有偿使用;另一方面是因为交易费用改变了存在形式,过去用于信息收集、分析的“隐性”费用支出,现在“显性”化为智能化软件的购买费用和学习掌握软件使用的成本。即使未来信息费用可能大大降低,但信息成本与收益的相对不对称性不会消失。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在电子银行中也依然是一种普遍现象。另外,金融机构为了节约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可能将全部或一部分信息系统运作外包给外部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由它们来管理并提供金融机构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从而金融机构和外包服务商之间产生了有关技术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金融机构的内部信息不对称性将进一步增强。这主要是因为内部控制人员和IT开发人员之间知识结构和分工不同引起的。网络技术虽然可以通过各种专家系统来弱化专业分界线,但却始终无法彻底改变由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引起的信息差别。由于金融交易记录的自动化,IT人员对业务操作程序及业务操作系统的安全控制措施更为熟悉,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控制人员将更难发现业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技术相关问题。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带来的危害已经得到了证明。统计表明,电子银行受到的非法入侵有60%以上来自银行内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