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方法与实务
1.筹资循环的内部控制构成是怎样的?
答:筹资活动是指企业为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改变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而筹集资金的活动。筹资活动主要由借款交易和股东权益交易组成。企业的筹资借款交易涉及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这些内部控制基本类似,股东权益增减变动的业务较少、而金额较大,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一般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
(1)长期负债内部控制构成
①企业举借长期债务事先应有严格的财务计划控制。
②举借长期负债必须经过适当的授权批准手续。
③企业发行长期债券应聘用独立受托人。企业发行公司债,通常应聘请银行或信托投资公司作为其委托人,代办债券的登记和摊销。利用独立委托人,不仅是由于这些独立机构资金雄厚,资信好,从而便于包销债券,而且受托人不经管发行公司资产和会计记录,且对其受托行为负有法律责任,这种职能的分离有助于加强对债券发行的内部控制。
④完备的利息支付手续。长期负债利息的支付,应有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保证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正当利益。长期负债的利息支付手续因其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别。银行借款利息可按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债券利息受领对象较多,应委托银行或信托投资公司代办发放,委托人只需将全部应付利息开具支票划转独立代理机构,以加强内部控制。
⑤完整、准确的会计记录。所有长期负债交易应保持完整、准确的会计记录。分户登记各种长期负债项目,设置明细分类账,详细记录已发行债券、借款等的交易情况及其变动。诸如负债种类、发行日、到期日、利率、利息费用、折价或溢价等相关资料均要加以记录,保证账账、账表相符。
审计人员可通过审阅长期负债有关的文件,向有关人员调查、询问,了解长期负债内部控制系统的流程及控制循环,采用适当方法(调查表法、流程图法、文字描述法等)将其描述出来,并纳入审计工作底稿。
(2)应付债券内部控制构成
①应付债券的发行要有正式的授权程序,每次均要由董事会授权。
②申请发行债券时,应履行审批手续,向有关机构递交相关文件。
③应付债券的发行,要有受托管理人来行使保护发行人和持有人合法权益的权利。
④每种债券发行都必须签订债券契约。
⑤债券的承销或包销必须签订有关协议。
⑥记录应付债券业务的会计人员不得参与债券发行。
⑦如果企业保存债券持有人明细分类账,应同总分类账核对相符,若这些记录由外部机构保存,则须定期同外部机构核对。
⑧未发行的债券必须有人负责。
⑨债券的回购要有正式的授权程序。
如果企业应付债券业务不多,注册会计师可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采取实质性方案;如果企业应付债券业务繁多,注册会计师就可考虑采用综合性方案,进行控制测试。
2.投资循环的内部控制构成是怎样的?
答:投资活动是指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将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而获得另一项资产的活动。投资活动主要由权益性投资交易和债权性投资交易组成。
投资内部控制构成包括:
(1)合理的职责分工
这是指合法的投资业务,应在业务的授权、业务的执行、投资资产的保管和业务的会计记录等方面要有明确的分工,不得由一人同时负责上述工作。
(2)健全的资产保管制度
企业对投资资产(指股票和债券资产)一般有两种保管方式:一种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保管,如在企业拥有数额较大的投资资产的情况下,委托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机构进行保管。另一种方式是由企业自行保管,在这种方式下,必须建立严格的联合控制制度,即至少要由两名以上人员共同控制,不得一人单独接触证券,对于任何证券的存入或取出,要将证券名称、数量、价值及存取的日期、数量等详细记录于证券登记簿内,并由所有在场经手人员签名。
(3)完整的会计核算制度
企业应对其拥有的各种投资资产进行完整的会计记录,并对其增减变动及投资收益的实现情况进行相关会计核算。
(4)内部盘核报告
对投资资产进行定期盘核的报告。审阅其盘点方法是否恰当、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相核对情况以及出现差异的处理是否合规。如果各期盘核报告的结果未发现账实之间存在差异(或差异不大),说明投资资产的内部控制得到了有效执行。
(5)分析企业投资业务管理报告
对于企业的长期投资,应对照有关投资方面的文件和凭证,分析企业的投资业务管理报告。在做出长期投资决策之前,企业最高管理层(如董事会)需要对投资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并形成一定的纪要,如证券投资的各类证券,联营投资中的投资协议、合同及章程等。负责投资业务的财务经理须定期向企业最高管理层报告有关投资业务的开展情况(包括投资业务内容和投资收益实现情况及未来发展预测),即提交投资业务管理报告书,供最高管理层决策和控制。审计人员应认真分析这些投资业务管理报告的具体内容,并对照前述的文件和凭证资料,从而判断企业长期投资的管理情况。
3.筹资循环控制的符合性测试程序是怎样的?
答:(1)长期借款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程序
长期借款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程序包括:
①检查长期借款的举借是否经董事会授权,是否履行了适当的审批手续。
②检查企业取得的长期借款是否立即存入银行。
③取得长期借款合同,检查企业是否根据合同的约定支付利息。
④检查长期借款入账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2)应付债券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程序
应付债券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程序包括:
①取得债券发行的法律性文件,检查债券发行是否经董事会授权,是否履行了适当的审批手续,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
②检查企业发行债券的收入是否立即存入银行。
③取得债券契约,检查企业是否根据契约的规定支付利息。
④检查债券入账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⑤检查债券溢(折)价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⑥取得债券偿还和购回时的董事会决议,检查债券的偿还和购回是否按董事会的授权进行。
4.投资循环控制符合性测试程序是怎样的?
答:投资循环控制符合性测试程序包括:
①审查与投资业务有关的文件资料和原始凭证,如索取董事会会议记录中有关投资的记录、财务部门向董事会呈送的报告书,以验证实际发生业务是否按照内部控制规定执行。
②抽查投资业务的会计记录。从原始凭证到明细账、总账顺序核对有关数据,判断会计处理过程是否合规、完整,并据以核实上述调查表中有关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③检查内部审计人员或其他授权人员对投资资产进行定期盘点的报告。应审阅其盘点方法是否适当,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相核对情况以及出现差异的处理是否合规。如果各期盘点报告的结果未发现账实之间存在差异(或差异不大),说明投资资产的内部控制得到了有效的执行。
在筹资与投资循环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可对该循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控制风险做出评价。评价的结果可分为三种情况:高信赖程度(即低控制风险)、中信赖程度(即中控制风险)和低信赖程度(即高控制风险)。
5.银行借款审计包括哪些?
答:对于银行借款,审计人员应采取以下审计程序和方法:
①索取或编制借款明细表并与有关会计资料核对是否相符,审阅借款的明细账。
②函证银行或其他债权人,以核实借款的实有额。
③审查借款业务是否合理合法。审计人员通过审阅借款的有关账目、合同、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有关部门审批或授权的文件等资料,确定被审计单位借款是否必要,理由是否正当、手续是否齐全等等。
④审查借款的使用和偿还是否合理与合法。审计人员应注意审查企业借款的使用是否符合借款合同的规定、偿还是否及时、有无未按合同如期偿还的问题。由于长期借款的使用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审查时应重点关注企业是否按照合同约定使用长期借款。
⑤审查有关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审查长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是否合规。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长期借款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当按照以下原则计入有关成本、费用: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管理费用;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计入财务费用;属于发生的与固定资产购建有关的利息费用,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按规定应予以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所发生的利息费用以及按规定不能予以资本化的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审计人员应着重审查长期借款利息的计算是否正确,应予资本化的利息费用是否进行了资本化,不应资本化的利息费用,是否正确地将其记入了有关期间费用账户。对此,应审阅、核对“长期借款”、“应付利息”、“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财务费用”等账户和相应的会计凭证等会计资料,以查明问题。
6.短期借款审计包括哪些?
答:(1)短期借款的审计目标
短期借款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短期借款是否存在;
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短期借款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记录的短期借款是否为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现时义务;
④确定短期借款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⑤确定短期借款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2)短期借款的实质性审计程序
短期借款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包括:
①获取或编制短期借款明细表。注册会计师应首先获取或编制短期借款明细表,复核其加计数是否正确,并与明细账和总账核对相符。
②函证短期借款的实有数。审计人员在期末短期借款余额较大或认为必要时向银行或其他债权人函证短期借款。
③检查短期借款的增加。对年度内增加的短期借款,审计人员应检查借款合同和授权批准,了解借款数额、借款条件、借款日期、还款期限、借款利率,并与相关会计记录相核对。
④检查短期借款的减少。对年度内减少的短期借款,审计人员应检查相关记录和原始凭证,核实还款数额。
⑤检查有无到期未偿还的短期借款。审计人员应检查相关记录和原始凭证,检查被审计单位有无到期未偿还的短期借款,如有,则应查明是否已向银行提出申请并经同意后办理延期手续。
⑥复核短期借款利息。审计人员应根据短期借款的利率和期限,复核被审计单位短期借款的利息计算是否正确,有无多算或少算利息的情况,如有未计利息和多计利息,应做出记录,必要时进行调整。
⑦检查短期借款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列报是否恰当。企业的短期借款在资产负债表上通常设“短期借款”项目单独列示,审计人员应注意被审计单位对短期借款项目的披露是否充分。
7.长期借款审计包括哪些?
答:(1)长期借款的审计目标
长期借款的审计目标一般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长期借款是否存在;
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长期借款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记录的长期借款是否为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现时义务;
④确定长期借款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⑤确定长期借款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2)长期借款的实质性审计程序
长期借款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包括:
①获取或编制长期借款明细表,复核其加计数是否正确,并与明细账和总账核对相符。
②了解金融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授信情况以及被审计单位的信用等级评估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获得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抵押和担保情况,评估被审计单位的信誉和融资能力。
③检查长期借款的增加。对年度内增加的长期借款,审计人员应检查借款合同和授权批准,了解借款数额、借款条件、借款日期、还款期限、借款利率,并与相关会计记录相核对。
④检查长期借款的减少。对年度内减少的长期借款,审计人员应检查相关记录和原始凭证,核实还款数额。
⑤检查长期借款的使用是否符合借款合同的规定,重点检查长期借款使用的合理性。
⑥检查有无到期未偿还的长期借款,逾期借款是否办理了延期手续,分析计算逾期贷款的金额、比率和期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资信程度和偿债能力。
⑦向银行或其他债权人函证重大的长期借款。
⑧检查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借款费用,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包括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⑨复核长期借款利息。选取适用的利率匡算利息支出总额,并与财务费用的相关记录核对,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高估或低估利息支出,必要时进行适当调整。
⑩检查企业抵押长期借款的抵押资产的所有权是否属于企业,其价值和实际状况是否与抵押契约中的规定相一致。
輥輯訛检查企业重大的资产租赁合同,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资产负债表外融资的现象。
輥輰訛检查长期借款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结果,确定被审计单位长期借款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列示是否充分,并注意长期借款的抵押和担保是否已在会计报表注释中作了充分的说明。
8.应付债券审计包括哪些?
答:(1)应付债券的审计目标
应付债券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应付债券是否存在;
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应付债券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记录的应付债券是否为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现时义务;
④确定应付债券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⑤确定应付债券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2)应付债券的实质性审计程序
应付债券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包括:
①获取或编制应付债券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核对是否相符。
②审查债券交易的有关原始凭证,审查企业债券业务是否真实与合法。审计人员应着重审查企业发行债券有无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发行债券所形成的负债是否及时记录等。
③审查企业债券是否按期计提利息,溢价或折价发行债券,其实际收到的金额与债券票面金额的差额,是否在债券存续期间按照实际利率法分期摊销。
④函证“应付债券”账户期末余额。审计人员验证“应付债券”账户期末余额时,可以通过向债权人或受托管理人函证以获得有力证据并揭示有无漏列负债项目。函证内容应包括应付债券的名称、发行日、到期日、利率、已付利息期间、年内偿还的债券、资产负债表日尚未偿还的债券及其他审计人员认为应包括的事项。
⑤检查到期债券的偿还。对到期债券的偿还,审计人员应检查相关会计记录,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对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行使转换权利,将其持有的债券转换为股票,则应检查其转股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⑥检查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⑦检查应付债券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9.财务费用审计包括哪些?
答:(1)财务费用的审计目标
财务费用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利润表中记录的财务费用是否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财务费用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与财务费用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是否已恰当记录;
④确定财务费用是否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⑤确定财务费用是否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⑥确定财务费用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的列报。
(2)财务费用的实质性审计程序
财务费用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包括:
①获取或编制财务费用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②审查财务费用列支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应通过审阅有关原始凭证,验证所列支的财务费用是否有合法、真实的凭据,有无虚列财务费用以调节利润的问题。
③审查财务费用列支的合法性。审计人员应通过审阅“财务费用”,对照有关会计凭证记录,检查财务费用的列入是否属于财务费用的性质,有无将其他费用或支出列入财务费用之内。
④审查财务费用的计算是否正确。审计人员应通过复核,检查利息、手续费等计算是否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有无计算错误或舞弊的问题。
⑤将本期、上期财务费用各明细项目作比较分析,必要时比较本期各月的财务费用,如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扩大审计范围或增加测试量。
⑥审查企业发生的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是否按照规定冲减了财务费用,有无将其列作收入或挂在结算账户甚至不入账的问题。
⑦检查财务费用的列报是否恰当。
10.股本或实收资本审计包括哪些?
答:“实收资本”核算企业按照企业章程的规定,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用“股本”核算。
(1)实收资本(股本)的审计目标
实收资本(股本)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实收资本(股本)是否存在;
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实收资本(股本)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实收资本(股本)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
④实收资本(股本)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2)实收资本(股本)的实质性审计程序
实收资本(股本)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包括:
①获取或编制实收资本(股本)增减变动情况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②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记录中有关实收资本(股本)的规定。收集与实收资本(股本)变动有关的董事会会议纪要、合同、协议、公司章程及营业执照、公司设立批文、验资报告等法律性文件,并更新永久性档案。
③检查实收资本(股本)增减变动的原因,查阅其是否与董事会纪要、补充合同、协议及其他有关法律性文件的规定一致,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④对于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的,应取得股东(大)会决议等资料,并审核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⑤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取得相关资料,检查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⑥检查认股权证及其有关交易,确定委托人及认股人是否遵守认股合约或认股权证中的有关规定。
⑦检查实收资本(股本)的列报是否恰当。
11.资本公积审计包括哪些?
答:“资本公积”是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资本公积”的核算包括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和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核算等内容。
(1)资本公积的审计目标
资本公积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资本公积是否存在;
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资本公积是否均已记录,资本公积的增减变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合同、章程的规定;
③确定资本公积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
④确定资本公积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2)资本公积的实质性审计程序
资本公积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包括:
①获取或编制资本公积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
②收集与资本公积变动有关的股东(大)会决议、董事会会议纪要、资产评估报告等文件资料,更新永久性档案。首次接受委托的,应检查期初资本公积的原始发生依据。
③对于股本溢价,应取得董事会会议纪要、股东(大)会决议、有关合同、政府批文,追查至银行收款等原始凭证,结合相关科目的审计,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注意发行股票溢价收入的计算是否已扣除股票发行费用。
④对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应取得股东(大)会决议、董事会会议纪要和政府批文等,检查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⑤检查以权益法核算的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被审计单位是否已按其享有的份额入账,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处置该项投资时,应注意是否已转销与其相关的资本公积。
⑥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取得相关资料,检查在权益工具授予日期和行权日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⑦对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若转换日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差额是否正确记入“资本公积”科目,若转换日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检查差额是否正确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检查相关的资本公积是否已转销。
⑧若有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应结合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检查被审计单位(合并方)取得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计算是否正确。是否依次调整本科目、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⑨验证资本公积在报表上列示的正确性。即在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上填列是否完整、正确。资本公积的会计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上是以“资本公积”项目反映的,该项目根据“资本公积”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审计人员通过账表核对即可验证其是否正确。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了构成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应重点审查有关资本公积的报表项目列示的正确性,关注报表披露与账簿记录是否一致。
12.盈余公积审计包括哪些?
答:盈余公积是企业按照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是具有特定用途的留存收益,主要用于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也可以按规定用于分配股利。盈余公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
(1)盈余公积的审计目标
盈余公积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盈余公积是否存在;
②确定被审计单位所有应当记录的盈余公积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盈余公积的增减变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合同、章程的规定;
④确定盈余公积是否以恰当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⑤确定盈余公积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2)盈余公积的实质性审计程序
盈余公积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包括:
①取得或编制盈余公积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
②收集与盈余公积变动有关的董事会会议纪要、股东(大)会决议以及政府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批复等文件资料,进行审阅,并更新永久性档案。
③验证盈余公积是否依照规定的基数和比例提取。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公司制企业应当按照净利润(减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公司制企业可根据股东大会的决议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审计人员一要审查提取比例是否合规;二要审查提取项目是否完整;三要审查提取基数是否正确,即是否以所得税后利润做规定扣除后的差额作为提取的基数。
④审查有无错列盈余公积。审计人员应通过审阅“盈余公积”账户,并将其与有关会计凭证相核对,验证是否将不属于盈余公积的内容错误地列入该账户。
⑤审查盈余公积金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按规定,法定盈余公积金可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资本等。应审查企业是否按规定用于上述范围,有无挪用。
⑥审查盈余公积金的使用标准是否符合规定,手续是否完备。
⑦审查盈余公积金的使用是否节约、合理、有效。主要审查转增的资本有无适当的方向,投资方案是否经过可行性研究,项目建成后的效益如何等;审查任意盈余公积的各项支出是否节约、合理,是否能产生预期的效果等。可结合在建工程相关工程项目的审计进行。
⑧验证盈余公积在报表上列示的正确性。即在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上填列是否完整、正确。盈余公积的会计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上是以“盈余公积”项目反映的,该项目根据“盈余公积”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审计人员通过账表核对即可验证其是否正确。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了构成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应重点审查有关盈余公积的报表项目列示的正确性,关注报表披露与账簿记录是否一致。
13.未分配利润审计包括哪些?
答:未分配利润是指未作分配的净利润,即这部分利润没有分配给投资者,也未指定用途。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当年税后利润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以后加上上年末未分配利润,再扣除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后的结余额,是企业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它是企业历年积存的利润分配后的余额。
(1)未分配利润的审计目标
未分配利润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未分配利润是否存在;
②确定被审计单位所有应当记录的未分配利润是否均已记录,未分配利润增减变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章程的规定;
③确定未分配利润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④确定未分配利润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2)未分配利润的实质性审计程序
未分配利润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包括:
①获取或编制利润分配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与报表数、总账数及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②检查未分配利润期初数与上期审定数是否相符,涉及损益的上期审计调整是否正确入账。
③收集和检查与利润分配有关的董事会会议纪要、股东(大)会决议、政府部门批文及有关合同、协议、公司章程等文件资料,更新永久性档案。对照有关规定确认利润分配的合法性。检查对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由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所制订利润分配方案中拟分配的股利,是否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
④了解本年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情况,如果已超过弥补期限,且已因为抵扣亏损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当进行调整。
⑤结合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审计检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内容是否真实、合理,注意对以前年度所得税的影响。对重大调整事项应逐项核实其发生原因、依据和有关资料、复核数据的正确性。
⑥验证未分配利润在报表上列示的正确性。未分配利润的会计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上是以“未分配利润”项目反映的,它是根据“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审计人员通过账表核对即可验证其是否正确。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了构成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应重点审查有关未分配利润的报表项目列示的正确性,关注报表披露与账簿记录是否一致。
14.应付股利审计包括哪些?
答:(1)应付股利的审计目标
应付股利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应付股利是否存在;
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应付股利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记录的应付股利是否为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现时义务;
④确定应付股利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⑤确定应付股利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2)应付股利的实质性审计程序
应付股利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包括:
①获取或编制应付股利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②审阅公司章程和股东(大)会决议中有关股利的规定,了解股利分配标准和发放方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并经法定程序批准。若被审计单位董事会或类似机构通过利润分配方案拟分配现金股利或利润的应注意是否披露。
③检查应付股利的发生额是否根据股东(大)会决定的利润分配方案,从可供分配利润中计算确定。并复核应付股利计算和会计处理的正确性。
④检查股利支付的原始凭证的内容、金额和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⑤现金股利是否按公告规定的时间、金额予以发放结算,非标准之零星股东股利有否采用适当方法结算,对无法结算及委托发放而长期未结的股利是否做出适当处理。
⑥确定应付股利的列报是否恰当。
15.投资活动的审计目标包括哪些?
答:投资活动的安全和有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投资审计包括对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审计。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没有被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包括企业持有的对其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以及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
(1)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审计目标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否存在;
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记录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否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
④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⑤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审计目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存在;
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记录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
④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⑤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3)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审计目标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是否存在;
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记录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是否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
④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⑤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4)长期股权投资的审计目标
长期股权投资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
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记录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
④确定长期股权投资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⑤确定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16.投资活动实质性审计程序包括哪些?
答:(1)投资取得的审查
①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的审查。审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购入是否符合投资合同、协议的规定。重大投资项目,应查阅董事会有关决议并取证。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是否按照该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初始确认金额,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了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的,是否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记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审计人员还应注意审查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包括支付给代理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是否在发生时计入投资收益。
②持有至到期投资取得的审查。审查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是否按该投资的面值,记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是否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实际支付的金额与上述项目的差额是否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中核算。
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审查。审查企业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是否按其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之和,记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企业取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券投资的,是否按债券的面值记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按面值与实际支付的差额记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此外,对于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了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的,是否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记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
④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的审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分别按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两种情况确定。企业合并可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该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该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购买方应按照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企业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对于企业合并以外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企业所发生的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因此,审计人员应结合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方式,来审查其初始投资成本的正确性,并将“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与有关“银行存款”、“资本公积”等账户相互核对,来判明其入账的价值是否合规适当。审查时还应注意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作为应收项目处理,不构成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2)投资股利或利息的审查
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现金股利和利息的审查。审查企业是否将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对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确认为应收项目,记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并增加投资收益。
②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的审查。审查企业是否按以下要求对利息进行处理: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应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记入应收利息,按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记入投资收益,按其差额,记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对于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的,应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记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按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记入投资收益,按其差额,记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实际收到的分期付息的债券投资利息,是否冲减已计提的应收利息;实际收到的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利息,是否冲减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③长期股权投资股利的审查。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审查成本法和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股利或利润核算的正确性,企业是否存在将其相互混淆的情况。在成本法下,企业是否将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按应享有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对于属于被投资单位在取得本企业投资前实现净利润的分配额,是否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在权益法下,企业是否根据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计算应享有的份额,记入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和投资收益;被投资单位以后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是否按照规定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此外,审计人员应注意审查企业收到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股票股利,不应进行账务处理,但应在备查簿中进行了登记。
(3)投资处置的审查
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的审查。审查企业是否在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将该金融资产出售时的公允价值与其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应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因此,特别注意审查企业是否同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计入投资收益。
②持有至到期投资处置的审查。审查企业在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是否按所收到的出售收入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余额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是否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对于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应注意审查重分类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余额的差额,是否记入资本公积。
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的审查。由于在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因此在审查企业出售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时,是否按所收到的出售收入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余额及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的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
④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审查。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是否按所收到的处置收入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是否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审计人员应特别注意审查在权益法下,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企业是否按要求结转原记入资本公积的相关金额,记入投资收益。
(4)投资减值准备的审查
①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审查。审查企业是否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的金额,计提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在已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注意审查企业是否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做相反的处理。
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审查。审查企业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是否按照以下规定进行了处理:将减值金额记入资产减值损失,将其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记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的差额记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是否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记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资产减值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票等权益工具投资的,是否记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资本公积。
③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审查。审查企业在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是否将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记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对于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是否将该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应注意审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5)成本法或权益法的审查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有两种:一是成本法;二是权益法。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包括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及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者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审计人员应审查企业有哪些投资项目适合权益法或成本法核算,并通过询问管理当局或函证接受投资企业等方式,确认企业是否确实对接受投资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等。将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或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时,审查其转换条件是否存在,会计核算是否正确。
由于权益法下,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反映的投资额要随着接受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增减变动而变动,审计人员应注意重点审查两个问题:一是接受投资企业净资产增减变化数额是否真实、准确;二是投资企业投资额占被投资企业实收资本或股本的比例及按此比例分享的净资产增减额是否真实、准确。为了检查上述问题,审计人员应尽量取得被投资企业经过审计的年度财务报表,如被投资企业是股票上市公司,其年度财务报表可以从公开渠道取得。否则,审计人员应与担任被投资企业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或与被投资企业联系,函证获得所需情况或数据。
17.投资性房地产审计包括哪些?
答: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1)投资性房地产的审计目标
投资性房地产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投资性房地产是否存在;
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投资性房地产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记录的投资性房地产是否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
④确定投资性房地产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⑤确定投资性房地产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2)投资性房地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
投资性房地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包括:
①获取或编制投资性房地产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结合累计摊销(折旧)、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与报表数核对相符。
②检查企业投资性房地产范围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
③检查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用的依据是否充分。与上年政策进行比较,确定后续计量模式的一致性。如不一致,则详细记录变动原因。
④确定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选用公允价值模式政策恰当,计算复核期末计价正确。
⑤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选用成本计量模式,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摊销(折旧)政策恰当,计算复核本年度摊销(折旧)的计提是否正确。
⑥期末对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其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
⑦确定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转换恰当。如被审计单位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发生相互转换的,应审查转换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经过有效批准,转换日房地产成本计量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⑧获取租赁合同等文件,重新计算租金收入,并与利润表其他业务收入中的相应数字核对无误。
⑨结合银行借款等项目的审计,了解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是否存在抵押、担保情况。如有,则应详细记录,检查投资性房地产的保险情况。
⑩检查投资性房地产已恰当列报。
18.其他相关内容审计包括哪些?
答:对于筹资与投资审计,除以上介绍的财务报表项目外,还有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预计负债、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项目。这里分别介绍其审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
(1)其他应收款审计
其他应收款核算企业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暂付款项,其主要内容包括应收的各种赔款、罚款,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等。
1)其他应收款的审计目标。其他应收款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其他应收款是否存在;
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其他应收款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记录的其他应收款是否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
④确定其他应收款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⑤确定其他应收款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2)其他应收款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其他应收款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包括:
①获取或编制其他应收款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②对发出询证函未能收到回函的样本,采用替代审计程序,如查核下期明细账,或追踪至其他应收款发生时的原始凭证。
③审查其他应收款的账龄分析是否正确。审计人员可向被审计单位财会部门索取或自己编制其他应收款账龄分析表。分析明细账户,对于长期未能收回的项目,应查明原因,确定是否可能发生坏账损失。对于转作坏账损失项目,审查是否符合规定,并办妥审批手续。
④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的收款事项,确定有无未及时入账的债权。
⑤检查转作坏账损失项目是否符合规定并办妥审批手续。
⑥审查其他应收款的披露是否恰当。资产负债表中“其他应收款”项目金额是“其他应收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
(2)其他应付款审计
其他应付款核算企业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款项,主要包括应付租入包装物的租金、存入保证金等。它是企业流动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其他应付款的审计目标。其他应付款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其他应付款是否存在;
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其他应付款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记录的其他应付款是否为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现时义务;
④确定其他应付款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⑤确定其他应付款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2)其他应收款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其他应收款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包括:
①获取或编制其他应付款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请被审计单位协助,在其他应付款明细表上标出截止审计日已支付的其他应付款项,抽查付款凭证、银行对账单等,并注意这些凭证发生日期的合理性。
②分析其他应付款的账龄,对于长期挂账的其他应付款,审计人员需查明原因,加以记录,必要时,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判断选择一定金额以上和异常的明细余额,检查其原始凭证,并考虑向债权人函询。
③审核资产负债表日后的付款事项,确定有无未及时入账的其他应付款。
④检查长期未结的其他应付款,并作妥善处理。
⑤检查其他应付款中关联方的余额是否正常,如数额较大或有其他异常现象,应查明原因,追查至原始凭证并作适当披露。
⑥审查租入包装物的租金及存入保证金等业务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⑦检查其他应付款的列报是否恰当。
(3)长期应付款审计
长期应付款核算企业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包括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等发生的应付款项等。
1)长期应付款的审计目标。长期应付款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长期应付款是否存在;
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长期应付款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记录的长期应付款是否为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现时义务;
④确定长期应付款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⑤确定长期应付款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2)长期应付款的实质性审计程序。长期应付款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包括:
①审计人员应获取或编制长期应付款明细表,将明细表与有关账户数加以核对,复核加计正确,并验证账账之间、账表之间是否一致。如有必要,向债权人函证重大的长期应付款。
②对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应付款项,主要审查是否签订了协议或合同,是否按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方式归还应付价款,有关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如是否按购买价款的现值,记入“固定资产”,按应支付的金额记入“长期应付款”,其差额记入“未确认融资费用”等。
③检查各项长期应付款相关的契约,有无抵押情况。对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应付款,还应审阅融资租赁合约规定的付款条件是否履行,检查授权批准手续是否齐全,并作适当记录。
④检查各项长期应付款本息的计算是否准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⑤检查长期应付款的列报是否恰当,注意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应付款应列入流动负债。
(4)预计负债审计
预计负债主要因企业确认的对外担保、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重组义务、亏损性合同等形成。
1)预计负债的审计目标。预计负债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预计负债是否存在;
②确定所有应当记录的预计负债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记录的预计负债是否为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现时义务;
④确定预计负债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⑤确定预计负债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2)预计负债的实质性审计程序。预计负债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包括:
①获取或编制预计负债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②查阅会计资料,向相关银行函证担保事项。
③对已涉诉并已判决的对外担保,取得并审阅有关法院判决书。
④对已涉诉但尚未判决的对外担保,取得被审计单位律师或法律顾问的法律意见。
⑤检查预计负债的估计是否准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⑥检查预计负债的列报是否恰当。
(5)无形资产审计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核算企业持有的无形资产成本,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1)无形资产的审计目标。无形资产的审计目标包括: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无形资产是否存在;
②确定被审计单位所有应当记录的无形资产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无形资产是否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
④确定无形资产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⑤确定无形资产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2)无形资产实质性审计程序。
①获取或编制无形资产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结合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与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
②验证无形资产的存在性及其所有权归属。审计人员应通过审查核对“无形资产”明细账和被审计单位取得无形资产的原始凭证和文件,询证有关部门并索取无形资产存在并归属被审计单位所有的声明书等,以验证账面所记录的无形资产是否确实存在及其所有权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验证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正确性。
③审查无形资产增减业务的正确性。无形资产的增加,有外部购入和自行研究开发取得等;无形资产的减少,主要是转让形式。审计人员应通过审阅、核对和分析反映无形资产增减业务的有关会计资料,验证无形资产增减业务的真实性、计价的合理合法性、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④结合长、短期借款等项目的审计,了解是否存在用于债务担保的无形资产。如有,应取证并记录,并提请被审计单位作恰当披露。
⑤检查无形资产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⑥审查无形资产摊销的正确性。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自可供使用当月起开始摊销,处置当月不再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企业应当按月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企业自用的无形资产,其摊销金额计入管理费用;出租的无形资产,其摊销金额计入其他业务成本。审计人员应注意审查无形资产摊销的方法是否适当,摊销期限是否合法合理,账务处理是否正确等。审计人员可通过“累计摊销”账户审查无形资产摊销的正确性。
⑦审查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正确。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审计人员通过“资产减值损失”、“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审查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正确。
⑧审计人员应通过账表核对,验证表中“无形资产”项目是否反映企业各项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即“无形资产”账户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摊销”账户中有关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的期末余额,再减去“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账户中有关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⑨确定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累计摊销、减值准备的披露是否恰当。
(6)长期待摊费用审计
长期待摊费用核算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如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等。
1)长期待摊费用的审计目标。
①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长期待摊费用是否存在;
②确定应当记录的长期待摊费用是否均已记录;
③确定记录的长期待摊费用是否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
④确定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待摊费用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是否已恰当记录;
⑤确定长期待摊费用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2)长期待摊费用的实质性审计程序。
①获取或编制长期待摊费用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减去将于一年内(含一年)摊销的数额后与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
②检查长期待摊费用计提的依据、方法是否合理,前后各期是否一致。
③检查被审计单位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是否在发生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④审查长期待摊费用的计提和转销的计算及记录是否完整,确定长期待摊费用期末余额是否正确。
⑤对于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检查相关的原始资料,确定改良支出金额是否正确,摊销期限是否合理,摊销额的计算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⑥检查长期待摊费用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注意剩余摊销期一年以内的长期待摊费用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项目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