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层次效力与优化着力点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层次观
与其他资源配置一样,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金融内在于经济,经济反作用于金融的特点说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自身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它的有效配置应是在保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协调运行。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这一目标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复杂性和多关联性。
从结构上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系统具有复杂的空龄结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系统,是各种资源要素以一定方式、按一定组织结构组成的复合体。资本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制度资源等是构成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系统的基本要素,每一个要素自身又是一个子系统,又由其下一层次要素构成。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系统是多级梯阶系统,它的多级梯阶结构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是复杂敏感的社会经济资源系统的功能。分清资源系统的层次,即认清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系统多级梯阶结构,有助于在开发国有商业银行资源时限定对象、选择时机、找准着力点。此外,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系统空龄结构的多维性,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的丰富内容,同时为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子系统之间或局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稳定性的自组结构,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从功能的区域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有正负效应功能区。我们知道,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的发挥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运行。由此,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之分。当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不仅提升着其他经济资源的功能,而且,保证了宏观和微观效率环境的正常状态和运行效率,则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处于正效应功能区。当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状态失衡,背离了既定的宏观和微观效率环境,或当宏观或微观效率环境改变,而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状态并未适时地作出调整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则处于负效应区。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功能区域划分的依据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同的资源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自身效益的提高所发挥的作用的不同,把资源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也区分了它们的功能区域。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和不同类型的资源,在不同的效率环境中谁居于主导地位,谁居于次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合理划分资源配置的层次,确定资源配置的功能区域,对于调整资源配置的结构,消除资源配置功能的相互抵消现象是十分重要的。
正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资源有效配置的复杂性、多关联性以及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系统的多维空龄结构、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用区域的存在,为有效地配置资源,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层次以及不同层次的配置效率,从而更好地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层次区分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层次区分。从资源配置的范围、时间以及在经营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可有以下区分。
一、按资源配置的范围区分,可分为宏观资源配置和微观资源配置
宏观资源配置,主要是指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在宏观上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它包括资源在国有商业银行地区之间的配置和各业务类别之间的配置。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是指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在不同地区分支机构之间的配置,社会经济的布局以及国有商业银行本身的经营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而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地区之间配置格局的变动,也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着甚至改变着社会经济的格局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格局。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的“成长极”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Von Thunen)和韦伯(Alfred Weber)的“区位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dal)的“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理论等等都是研究地区之间资源配置理论。业务类别之间的资源配置,是指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由于它的稀缺性特征及资源用途的可选择性特征,作为一种资源,它会流向各种可被选择的用途上发挥着资源的效率,实现资源的价值,这是一种资源在各个业务类别间的配置。由此,各种资源在各种业务类别间的均衡配置,是指资源在各业务类别之间的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在整个国有商业银行范围之内,每一种资源的供给总量等于该种资源的需求总量,没有发生资源的短缺或闲置,同时资源在配置中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资源在业务类别之间的配置存在着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种理论。业务种类之间的静态分析,是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在既定的一系列约束条件不变的假定下,求解一定时点上资源在各业务种类之间的优化模型。可以借鉴的当推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经济学和康托罗维奇的以“客观制约估价”为核心的最优计划理论。业务种类之间资源配置的动态分析,又区分为平衡增长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其共同特征在于两种理论都是把业务增长的各种因素当作是时间的函数,进行长期性资源配置的时间序列分析。
微观资源配置,主要是指具有基本经营核算单位的分、支行,在其内部的资源配置和分、支行范围内各个营业机构之间的资源配置。基本经营核算单位内部的资源配置,是指国有商业银行在进行某项经营活动时,必须选择适当、适量的资源,以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或经营成本的最小化。苏联著名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康托罗维奇在其早期成名之作《组织和计划生产数学方法》(1939年)中所研究的“胶合板托拉斯问题”,就是属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问题。基本经营核算单位的分、支行范围内各营业机构之间的资源配置,是指同一基本经营核算单位内各营业机构之间的资源配置。在市场机制下,在同一基本经营核算单位内部分支机构之间的资源配置是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各个机构之间围绕价格、成本、规模的关系而展开竞争来实现的。西方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正是这种企业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其核心命题是: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的均衡价格来决定产量。“帕累托最适度”状态理论,是西方微观经济学资源配置优化模型的精髓。
二、按照资源要素在经营中的作用区分,可分为基础性资源配置和经营性资源配置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按其要素,可分为资本资源、资产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等。资本资源包括资本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资产资源包括:信贷资产、固定资产、证券资产、其他资产等;财务资源包括经营费用、人力费用、资产摊销费用等。
上述不同的资源,按其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基础性资源和经营性资源。基础性资源是指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资源。经营性资源是指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可供选择追加投入使用的资源。按照该定义,上述各种资源中,资本金、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属于基础性资源,它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所必须具备的,除此以外,当属经营性资源。
三、按资源配置形成的时间划分,可分为存量资源配置和增量资源配置
存量资源配置是指对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已经形成的资源加以配置。增量资源配置是指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可以增配的资源以及对存量资源盘活可供支配的资源所进行的配置。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层次效力比较
以上,我们从不同的侧面,区分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不同层次。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的效力是不尽相同的。对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效力的研究,对于我们充分把握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着力点十分重要。
一、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资源配置结合,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重于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
国有商业银行的宏观资源配置是以市场配置为基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我计划配置为主要形式的一种资源配置。国有商业银行自我计划配置为主的特性,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有较多的主观参与。在这种配置模式下,国有商业银行宏观资源配置的主要矛盾和弊端在于:一是在经济决策结构方面,权力过分集中,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缺乏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者必要的自主权。二是在信息结构方面,由于现实经营情况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决策者难以完全了解实际情况,从而将严重影响决策的准确程度,同时由于信息来源的渠道单一和狭窄,使决策调整失去灵活性,由此将会导致宏观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相对而言,微观资源的配置更多的是借助市场的力量,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活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宏观资源配置与微观资源配置手段运用侧重点不一样,相比较而言,以市场配置为主要手段的微观配置效率要高于以计划配置为主要手段的宏观配置效率。由此,从效率角度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宏观资源配置比微观资源配置的改进更显得迫切。同时,从成本角度来看,宏观资源配置要重于微观资源配置,这是因为:第一,宏观资源配置决定宏观成本。宏观资源配置实际上是机会成本的一种选择。同样的资源,在某一地区或某一业务类别产生的效益与另一地区或另一业务类别产生的效益不尽相同,在资源总量受到约束的前提下,肯定要有所取舍,选择资源产生效益高的,机会成本就会低,反之,机会成本就比较高。这就意味着,宏观资源配置的好与坏,对资源投入的机会成本影响很大,也即对效益的影响很大。第二,宏观成本管理水平,决定了微观成本管理。没有正确的宏观成本管理,就很难有有效的微观成本管理,只有从宏观资源配置决策导向机制入手,为基层行处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才能从根本上全面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第三,从宏观资源配置与微观资源配置的主体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宏观资源配置主体的集中性与微观资源配置主体的分散性,使得不同层次资源配置主体的影响面与影响力是不一样的,显然宏观层次资源配置主体的影响面与影响力要大大高于微观层次,这就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宏观资源误配置所付出的成本要大大高于微观资源的误配置。
二、基础资源配置与经营资源配置结合,基础资源的配置重于经营资源的配置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资源包含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为什么说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资源要重于经营资源的配置?这主要是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资源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作用所作出的判断。
1.基础资源的配置决定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布局。我们知道,人财物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三要素,国有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资源中,资本金所对应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营运资金,国有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营运资金拨付,就是对资本金的分配。固定资产所对应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房屋、电子设备、车辆、机具。固定资产的配置过程,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网点布局和经营工具的分配过程。而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主体的一个分配过程。上述三项资源的配置,构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布局。
2.基础资源的配置影响着经营资源的配置。基础资源效力的发挥,需要经营资源的配套投入。基础资源与经营资源的结合,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产生的基础,在这个结合过程中,基础资源的配置直接影响着经营资源配置的量和质。
3.基础资源的配置决定着整个资源配置的效率。基础资源在与经营资源的结合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基础资源比较富裕而经营资源相对短缺,基础资源的边际效益不能够最大化。二是基础资源相对短缺,而经营资源比较富裕,经营资源的边际效益达不到最大化。三是基础资源与经营资源比较匹配,但总体效益并不能够最大化。上述三种情况的出现,无外乎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基础资源误配置;二是经营资源误配置。事实上,国有商业银行基础资源,由于其存在形态是相对固定的,累积程度较慢,流动程度较差。总体上来看,基础资源的配置格局一经形成,其调整的难度是较大的,即使能够调整,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经营资源,相对而言,它的累积程度较快,流动程度较高,调整的难度较小。因此,基础资源配置所具有的弱调整性,使得其误配置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长远的。
4.基础资源的配置决定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基础资源的弱调整性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资源配置格局一经形成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即使能够改变其调整成本也是较高的。为了发挥基础资源的配置效力,在经营资源的配置上往往会迁就基础资源配置已形成的格局,尽量满足基础资源效力发挥所必须的经营资源的配置要求。这样做,一方面牺牲了经营资源配置的高效力而得到了基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另一方面基础资源误配置已经形成附加成本损失,而基础资源的误配置又会倒逼或引诱经营资源的误配置,从而使得整个资源的配置成本提高。
三、增量资源配置与存量资源配置结合,增量资源配置重于存量资源配置
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资源配置的累积,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存量资源,总体而言,国有商业银行的增量资源配置要比存量资源的配置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1.存量资源重新配置可操作空间较小的特性决定了整个资源配置格局的调整对增量资源配置的高依赖度。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资源还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资源,一般而言,其已经形成的存量部分是难以重新调整配置的,只不过相比较而言,经营资源存量配置调整的可操作性要比基础资源可操作性稍高一些。这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存量基础资源中的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的相对固定性、弱流动性,决定其很难在异域之间重新配置。而经营性资源相对于基础性资源而言要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但是其存量经营性资源,它的流动性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资源的占有者对资源的回吐能力,回吐能力的高低与国有商业银行存量资源的可重新配置成正比,而回吐能力的大小又取决于资源占有者的经营状况。二是存量资源的构成。存量经营性资源的质量构成与流动性构成,对整个存量资源的可调整性影响较大。如在资产的构成中,其存量资产的可重新配置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资产中信贷资产、债券资产、其他资产所占的份额,债券资产的高流动性、低风险性,决定了其具有较大的可重新配置能力,而信贷资产它的可重新配置性取决于它的质量构成。低风险度、高质量的信贷资产它所对应的信贷资源的占有者回吐能力要强,相对而言可重新配置的空间要大。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普遍较差,资产证券化受到约束的情况下,总体而言存量资产的可重新配置的空间较小。
2.增量资源配置可以带动存量资源配置的调整。资源配置的边际效益原理告诉我们,资源效能的最大发挥,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存量资源效率低下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资源各要素配置的不协调而导致的,这种不协调主要表现在:①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货币资源和资本资源的流动性和流动效率并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在不考虑其他社会经济等相关因素前提下,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主要决定因素则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和资源投入的有效性。但是,事实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开发都存在超前或滞后开发的行为,这种超前或滞后于现实社会经济条件的开发导致了资源开发和配置功能的下降甚至失效。②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资源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社会经济的运行,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关系,社会经济组织的目标之一,就是使社会经济资源各要素之间能协调运行,以此来协调这些利益关系。各个层次效益的协调,综合经济效益的产生,依赖于社会经济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而社会经济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作为金融资源主要组成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却存在着与社会经济资源各要素的不协调。如近几年来,经济生活中出现买方市场,消费需求不旺,内需不足已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这种现象的发生,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社会经济资金供给环节出现配置脱节,这种脱节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资源各要素的不协调。上述两种资源配置不协调现象,尽管是在存量资源中的一种体现,调整的方式除了在存量上努力调整外,但事实上更多的是通过资源的增量配置方式来达到调整的目的。这是因为:①增量调整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够见成效。如前所述,存量资源的相对固定性和低流动性,决定了存量资源配置调整的渐进性和艰难性。这种渐进性和艰难性决定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不协调性的调整仅仅通过存量配置调整的方式是难以在数量和速度上达到调整要求的,而在存量调整的同时,加之于增量的调整,则更具有力度。②增量的调整能够带动存量配置的调整。由于资源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部分资源的效率存在呆滞现象,通过增量资源的配置调整,可以化解存量资源配置的不协调现象,盘活存量资产,使存量资产的调整成为可能。
当然,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层次效率的区分只是相对而言,事实上,无论哪一个层面的资源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一个层面的资源误配置都或多或少的对经营效益产生影响,只不过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区分资源配置的层次效率,只不过企图在影响程度的比较中抓住资源配置的主要矛盾而已。
第四节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优化配置层次着力点
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层次区分及效率比较,我们已经比较清晰的了解到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着力点。抓住资源配置的着力点,有针对性的改进我们的资源配置工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前,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优化资源配置。
一、从宏观上改进我们的资源配置工作
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受到多方面的影响。①国有商业银行基层行处经营行为的影响。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受所有者缺位或所有者虽到位但对经营者缺乏严格监督的影响,其经营行为很不规范,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表现在对资源要素支配欲旺盛,资源要素需求欲望较强。不少基层行处粗放经营现象严重,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边际效益低下。②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影响。资源配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使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各要素协调运行的同时追求效益最大化,对效益考核的硬约束和考核结果与分配机制的硬挂钩来规范资源需求和资源配置行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对经营者经营效益考核的软约束,考核结果与经营者以及与全行的职工利益并不能紧密的挂起钩来。这种考核和激励机制的软约束,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分支机构资源运用效益观点比较淡薄。③资源的配置手段仍然以计划配置为主,经济手段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以计划手段为主要配置形式的资源配置,对资源配置者拥有信息的要求较高,但是事实上,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者由于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很难遵循“帕累托有效”的模式配置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误配置现象十分严重。上述因素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前几年出现的大量违规经营、账外经营是对资源要素支配欲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掠夺性的开发行为,其后果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给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留下了沉重的包袱,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超负荷经营性现象严重,亏损严重,不堪重负。近几年来,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出现过度累积的现象;另一方面,经济生活中又出现买方市场,消费需求不旺,内需不足。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的是没有建立起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的效率机制,创造金融资源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各联系环节的金融效率环境。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没有发挥好“中介功能”的作用,创造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资源有效流动的机制。因此,从宏观上注意解决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问题十分重要。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在宏观资源配置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1.要调整好资源的地区配置结构。由于受级差地租及经济基础的影响,不同地区其资源配置的效率是不尽相同的。总体而言,沿海地区,其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要高,而中西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要低。同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心已明显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这种转移与东部沿海地区禀赋程度较高的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之间存在着很高的吻合度,同区位比较优势和地区专业化分工原则的内容和要求是一致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应顺应和促进这一趋势。但是,国家开发西部的经济发展战略,又为我们提高西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可能,因此,审时度势,合理制定资源的地区配置策略,是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重视的课题。
2.要解决好资源的行业、客户和业务品种配置结构。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根本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结构的不合理,结构的不合理除了表现在地区的不合理外,行业、客户和业务品种的不合理也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在行业、客户和业务品种的资源配置把握上,重要的是要按其贡献度、风险程度、发展潜力适时的加以配置调整。当前,在信贷资源的增量配置上,应重点向风险程度较低、贡献度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个人消费性贷款、票据贴现贷款等倾斜。在财务资源的配置上,应重点向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银行卡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品种倾斜。
3.要注意资源配置手段在宏观资源配置中的运用。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价格对资源配置起导向作用。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特别是信贷资金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金价格的影响,我们在运用计划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约束的同时,必须充分运用资金价格等经济手段调节经营行处的资源需求,使之对资源需求的把握成为一种内在的要求,而非单纯的上级行通过计划手段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控制,达到纠正完全通过计划手段配置资源所极易形成的误配置。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急需改进其经济手段。如在信贷资源的配置过程中:①要及时根据信贷资金来源状况、社会资金需求、可用信贷配额,及时调整内部资金价格,引导基层行处信贷资金需求,抑制盲目扩张。必要的时候,可以对不同类别的行处,实行内部资金差别价格,分别定价,通过差别价格,引导资金的流向和布局,达到有保有压。②要硬化经营效益考核约束,并将效益考核与个人利益分配完全挂起钩来,使价格杠杆作用发挥应有的效率。③要继续强化总行作为一级法人对全行资金的调控能力,不要因为一时的资金宽裕而削弱对全行资金的统调能力,要从全行的角度,统一运作好全行的资金,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效益性。
二、要从基础资源配置调整入手优化资源配置
以上我们已经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资源配置格局决定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格局、经营资源的配置、整个资源配置效率以及经营成本,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资源配置在整个资源配置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必须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资源配置调整入手,改变我们的基础资源配置格局。具体来说:①要下大力气撤并营业网点、精减富裕人员。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营运成本和效益。这主要是因为网点占用的投资和费用是营运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网点的数量和密度会直接影响客户覆盖率和交易量,进而影响网点效益。因此,在充分研究不同经济地区现有客户资源及其需求、潜在客户资源及其需求、现有网点经营管理状况及其潜力的前提下,以利润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合理、高效地调整网点布局,以获取最佳客户覆盖率,从而提高网点运营效率。网点撤并工作要与对营业机构全面进行量、本、利分析相结合,重点收缩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区金融资源缺乏,多年来一直在保本点附近徘徊或长期处于保本点以下的县支行,并对上述地区连续亏损的二级分行进行适当合并。对富裕人员采取下岗分流、一次性买断以及辞退等,彻底解决高成本运行的源头。②要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格局。要打破按行政区划设置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改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要实行总分行制,精减中间管理层次,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要重新规划和调整各级行的职能部门设置即人员配比,逐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机构体系,压缩内设机构,优化业务流程,后勤工作逐渐社会化。要打破国有商业银行行政职级制,改按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大小、经营业绩的高低决定其应得利益待遇。③要在基础资源增量配置上,完全向经营效益高的行处倾斜。
三、要把握好增量资源的配置,避免重蹈资源误配置的覆辙
国有商业银行每年的增量资源数量是相当大的,如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去年和今年的增量都在万亿元以上,因此,如何配置好国有商业银行的增量资源,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事实上,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增量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资源误配置的现象。造成增量资源误配置的主要原因:①在增量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并不能够完全按照国有商业银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去配置资源。我们知道,由于级差地租的原因,资源在不同地区,其资源配置的效率是不一样的,沿海地区由于其人才比较密集、技术程度较高、交通又比较发达,一般而言,其资源的配置效率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比较而言,其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低。按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增量资源的配置应主要向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的沿海地区倾斜。但事实上,我们在配置资源时,由于受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各分支机构经营扩张的要求,在增量资源的配置上,仍然兼顾到方方面面的需求。②在增量资源的配置上,仍然以配给满足性为主。无论是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角度还是从企业角度,都有一个经营格局的调整问题。从企业而言,行业发展政策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从银行而言,抓大放小、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结构性调整策略,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影响较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相当一部分行处,为了顾及已经投入的存量资产不至于死滞,往往又会加以增量投入,其结果虽然能够让这些企业喘一口气,但毕竟是短暂的,反而更加剧了国有商业银行深层次的资源配置矛盾。从银行来看,相当一部分行处资产质量差、经营包袱重、管理混乱已经到了垂死的边缘,但为了能够维持经营,仍然追求增量扩张。③在增量资源的配置手段上,仍然以上级行的计划约束为主。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不规范,采取计划手段是必须的,但是由于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以计划配置资源的方法使得误配置的现象十分严重。就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分支机构而言,资源的优化配置并非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内在要求,而是上级行所采取的一种约束行为,资源配置主体的优化配置内在动力不足,使得计划配置成了上下级行之间的一种讨价还价的方式。因此,切实改变我们的增量资源配置方式,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在增量资源配置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要坚决贯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无论是基础性资源还是经营性资源的配置,我们都必须按照效率和风险的原则,坚决实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来调整我们的资源配置。如在固定资产等基础资源的增量配置过程中,应重点向经济总量较高、金融市场潜力较大的重点城市行倾斜,对绝大部分县支行,应严格控制固定资产的投入,特别是新建营业网点的投入。对县支行办公用房一律不再新建,即使是城市规划拆迁的办公用房及营业网点,也应按照成本认定的原则,确定是否有必要新建,坚决从市场发展前景较差的金融地区退出。对经营性资源如信贷资源的增量配置,更应遵循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有进有退。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贷款客户特别是流动资金贷款客户中,有一部分在两三年前都是AA级或经营比较正常的A级客户,但现在都成了不良贷款客户,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对贷款的投放缺乏行业和企业经营前景的科学判断;另一方面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因此,在信贷资源的增量配置中建立和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已是当务之急。当前,要着重加强对BBB级和A级企业经营状况的跟踪监测和市场前景的分析预测,通过对这些企业确定综合授信额度的方式,控制好信贷资源的增量进入,减少新增贷款的投放。与此同时,研究并逐年确定退出企业名单,逐户研究退出方式,分步实施退出计划,让出部分市场,逐步退出存量。要改进资源配置方式,将存量资源收回部分纳入增量计划重新配置,在不断的进退动态调整中,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的配置结构,不断提高资源的配置质量。
2.要坚决以效益的原则配置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好资源配置行为中的牵就和照顾问题,从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实践来看,由于历史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特殊因素,由此会找出种种理由要求上级行考虑这些特殊因素,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公平性,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也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业绩的衡量有失公允。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改变照顾性的资源配置行为,坚持以效益为原则,将资源配置与经营效益紧密的挂起钩来,并对下级行的资源配置逐步实行零基预算,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在统一起跑线上运作,更有利于调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的提高。
四、要重视从存量中挖掘资源配置调整的潜力
总体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存量资源重新调整配置的难度较大,但这并不说明存量调整是无能为力的。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来看,1998年末,共有6.29万亿元的存量信贷资产,如果每年能有10%比例存量信贷资产的调整,则相当于每年增量信贷资产的65%,其数量是十分可观的。而且,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存量总资产中,固定资产净值就有1799亿元,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经营重心的转移,将会出现部分闲置固定资产,本着保值增值的原则加以盘活调整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在存量资源的配置调整中,我们要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
1.采取积极措施清收、转化和处置不良资产。在剥离部分不良资产给资产管理公司之后,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残留大量不良资产。盘活和处置这些不良资产,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存量资源配置十分艰巨的任务。事实上,国有商业银行对存量资源的配置是完全可以有所作为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大胆探索、积极参与。当前,在存量资产的盘活中,可重点采取以下措施:①积极参与企业的改制,在改制过程中重新落实银行的债权。②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促使企业相互兼并、联合,通过企业的兼并、联合来转化银行的存量资产风险,调整存量资产的配置结构。③积极做好以物抵贷资产的处置工作,使其抵贷资产迅速变现。④积极探索存量资源配置的运行机制,对不良资产可以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试行内部剥离或特别账户处理,将不良资产集中到某一个部门或支行,账务核算分开,实行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并将清收、转化结果与利益分配挂钩。
2.要以积极的手段和方式盘活闲置固定资产。闲置固定资产的占用,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资源的一种浪费,它不但不能产生效益,而且会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因此,我们应本着提高效益、保值增值的原则,想方设法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盘活。对闲置固定资产,可以采取系统内调拨、出租、出售、置换等方式,使其尽快变现或发挥效益。闲置固定资产的盘活关键是要建立通畅的需求信息渠道,为此,在鼓励各级行处积极参与当地产权市场交易的同时,可以探索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网上交易市场和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横向网上交易市场的建立,在规范交易行为的同时,积极推动闲置固定资产的盘活和处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