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织重组与业务创新

组织重组与业务创新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目前现状来看,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普遍存在着由于配置不合理等原因而引致的资本运营质量不高,资本保值增值能力差以及资本充足率不足等问题,调整、改革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的配置,是优化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出发点。为使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维持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党中央、国务院近年采取了若干重大改革手段和政策措施,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

第四章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的配置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性资源,资本资源配置得好坏,直接决定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从目前现状来看,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普遍存在着由于配置不合理等原因而引致的资本运营质量不高,资本保值增值能力差以及资本充足率不足等问题,调整、改革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的配置,是优化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出发点。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总量及构成

银行的资本总量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银行资本总量过高会使财务杠杆比率下降,增加筹集资金的成本,影响银行的利润;资本过低会增加对存款等其他资金来源的需求,使银行边际收益及抗风险能力下降。根据1988年国家清算银行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应保持一定量的资本金以吸收和消化银行的风险损失,《巴塞尔协议》要求成员国的商业银行应保持风险资产8%的资本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金融资本的主体,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量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支撑国家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截至1999年末,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有资本金5696亿元(包括1998年财政部特别国债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2700亿元),总资产106349亿元,具体数值见表4—1:

表4—1 1999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状况表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0年版。

按照人民银行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按照如下划分: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包括银行贷款呆坏账准备金、坏账准备、投资风险准备金和5年以上长期债券,按照上述划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见表4—2所示(同时列出1997年政府未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资本金之前的资本情况)。

从表4—2中可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实收资本,从1999年末数据计算,实收资本占资本总量最大的是农业银行,超过98%,其次是工商银行,实收资本占总资本比例的9 2%,最低的中国银行也超过了7 0%,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对实收资本的依赖性很强。未分配利润的低比例说明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规模不尽相同,其中,建设银行未分配利润占资本总量的比例最高,达到4.64%,而农业银行的盈利规模最小,总体上说,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不太理想,而且资本的内部积累能力也很差。另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构成中基本没有附属资本,主要因为有史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偏低,而且没有发行过长期债券,这也制约着商业银行对资本规模进行扩充。

表4—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构成表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8年版,2000年版。

我国近些年来新成立的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既与国有商业银行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表4—3是我国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状况(同样也包括1997年末的数字以供参考)。

比较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可以看出,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资本总量增加对实收资本的依赖性不是很强,实收资本占资本总量最低的招商银行比例仅为35.4%。未分配利润占资本比重都比国有商业银行要高,一般都达到8%以上,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有较强的资本内部积累能力,在所有商业银行都不能获得宽松的外部融资环境的情况下,比较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对资本的保障程度要更高一些。

表4—3 我国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构成表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8年版,2000年版。

二、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的地区分布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基本都实行“总行一级法人授权经营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地区分行都不是独立法人,理论上没有分行资本金存在,但是,作为资本金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固定资产,以及与固定资产相对应的营业机构则分布在各级行处。而且,以营业网点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固定资产分布与资本金一样,都系基础性资源,其配置格局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试以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地区分布与存贷款的地区分布,说明资本分布状况。

表4—4 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地区分布表

资料来源:①《中国金融年鉴》(1999)。②建行机构(不含储蓄网点)。

表4—5 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地区分布表
(1998年末)

资料来源:①《中国金融年鉴》(1999)。②中行贷款为人民币数据,其余为本外币合计数。

从表4—4中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东部地区机构占比为32.07%,中部地区机构占比最高为41.42%,西部地区机构占比为26.52%,中西部机构占比为67.94%,而从表4—5显示,东部地区存款占比为55.55%,贷款占比为48.21%,分别高出机构占比23.48个百分点和16.1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存款占比为28.94%,贷款占比为31.39%,分别低于机构占比14.48个百分点和10.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存款占比为17.51%,贷款占比为20.40%,分别低于机构占比9.01个百分点和6.12个百分点。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以机构布局显示的资本资源的分布与资本资源配置效率很不相吻合。

三、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

资本充足率是资本对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的衡量值,该指标代表着商业银行应付金融风险能力的高低,一家好的商业银行不仅要谋求自我发展,更要有充分的自我约束,资本充足率就正是这种约束之一,它约束着商业银行有一定规模的资本金就只能经营一定规模的业务量。说到底,除去国家信用,资本充足率最终将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以及公众对他们的信心。

《巴塞尔协议》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投入应达到总资产的8%以上,我国是国际清算银行成员国,中国人民银行也签署了上述协议。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人民银行“九五”时期金融工作规则明确规定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在2000年底之前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但由于长期的政策性借贷和资金的非优化配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日益增多,资产报酬率下降,可用于补充资本金的税后利润十分有限。1985年平均资本充足率是13.2%,1997年下降到4.7%,1998年政府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之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才达9.4%。资产的增长远快于资本的增长,这一趋势日益严重。1999年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增长接近34%,而税后利润共计有103亿元人民币,仅足以增加银行资本金的2%,尽管1999年四大商业银行税后利润比上年增加一倍,但资本充足率却尚在下降。

为使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维持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党中央、国务院近年采取了若干重大改革手段和政策措施,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

1.1997年国家调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从55%的所得税下调到一般工商业公司的33%的税率,从而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自我积累部分资本金的能力。

2.1998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补充了2700亿元资本金,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从3%提高到6.3%,根据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0)第15卷,第386页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计算)。

3.1999年,国家相继成立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由它们接受相当一部分由于政策性贷款以及在国家经济转轨时期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使国有商业银行减轻了核销和准备核销不良资产的资本负担。

采取了以上措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达到了国际银行业认可的水平,但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次资本充足率的大幅提高,主要原因是得到了2700亿元的国家财政支持,而这种纯外部性的增加从长期看是不能满足银行资本需求的。另外,大量挂账不良资产将给银行资本金带来负面作用,国有银行在短期内依靠税后利润的自我积累能力尚不足以弥补这种缺口。所以,急需改革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体制,建立一种经常性的补充银行资本渠道,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四、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运营质量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多,账面资本水分大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与国有企业存在天然的紧密联系,在财政困难的时候必然承担资金供给的任务。根据统计,1995年国有企业融资总额中有88%来自国有商业银行,1996年这一比率为83%,1997年为77%。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存量构成中,对国有经济整体贷款比率1999年末大约在76%以上,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大小已经同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用唇亡齿寒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令人担忧的是,国有企业整体长期处于全面亏损,亏损面达到40%。这直接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多,资产报酬率不断降低的现状。从表4—6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方面反映了信贷资产质量状况。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自90年代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盈利率持续下降,平均从0.68%下降到0.1%,下降幅度达到78%,信贷资产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银行的资产收益情况在不断下降,信贷规模和盈利水平呈反方向变化,从一定程度上显示银行的资产质量在恶化。如果按照15%的比例充分估计不良资产情况,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将达到16000亿元(1999年),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加上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仍然没有完全解决不良资产问题。

表4—6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盈利率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各期。

综合本文开始的表4—1,1999年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总额为5696.77亿元,资产总额为106348.56亿元,如果资产损失率为5%,则有5317.28亿元的资本金将被损失掉。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账面上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是比较雄厚的,目前的资本充足率情况也比较好,但事实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呆坏账规模庞大,尤其是至今仍未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表外部分尤其不小,这将对银行产生深远影响。按《贷款通则》规定,逾期超过规定年限以上仍未归还的贷款,或虽未逾期或者逾期不满规定年限但生产经营已经停止,项目已经停建的贷款属于呆滞贷款,在此基础上,发生借款人死亡、失踪或破产的为呆账。按规定,呆账部分应冲减资本总额。但目前多数采取挂账处理,银行利润照样上缴财政,不予以冲减弥补暗亏,造成这部分不良资产越来越大,所以账面资本价值含有很大的水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账面资本价值水分较大,是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力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资本保值增值率不高,资本自我积累能力低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一个衡量银行内部积累资本能力的指标,(下文的计算简单采用比较年末与年初所有者权益增长率,并且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因素)表4—7列出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保值增值率的情况。

表4—7 资本保值增值率年度变化表 单位:%

注:1998年计算时剔除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中包含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部分。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各期。

由表4—5可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保值增值率年年下降,1998年以后,除去2700亿元特别国债注资,资本保值增值率更是大幅下降,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我积累能力很低,而银行自我积累资本的能力又主要取决于其盈利能力。由图4—1可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低下的利润水平严重影响了资本积累速度。

图4—1 十年间国有商业银行利润走势图

资本运营的整体绩效不理想。为了考察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运营绩效情况,我们从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综合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进行了综合评判。[1]分别见表4—8及表4—9。

表4—8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

注:①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
②中国股份制银行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广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
③平均值为相关各银行数据之算术平均值。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各期、各银行年报。

表4—9 三类银行各项指标的综合比较结果

注:①指标综合结果由该项内容的分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分析而得出。
②★符号越多,表明该项能力等级越高。

从表4—8可以看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1998年末的资本收益仅为2.84%,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13.96个百分点,分别低于花旗、汇丰银行10.76个百分点和19.66个百分点。

从表4—9显示,以汇丰、花旗银行为代表的国外大型跨国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营指标均处于极为不理想的状况。

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运营质量不高,资本资源布局不合理,资本利润率低下,资本积累能力差,资本充足率下降。因此,要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盈利能力及资本充足率,就必须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资源配置。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产权制度改革

一、产权与资本资源配置的关系

资本资源配置就是以经营资本为对象,即把自己拥有的一切存量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变为活化资本,通过流动、交易、组合等方式进行有效配置,以期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从本质上说,商业银行资本资源的配置就是对产权的运营。所谓产权,可从三方面去理解:①产权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性条件下使用资源的规则,产权具有强制性和排他性;②产权是行为权利,产权所反应的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们之间一组被相互认可的行为性关系;③产权是一组权利,是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单项的权利。产权与所有权有关,但不等于所有权,产权实际上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权利组合,按其属性可以把它分为归属性产权和支配性产权。归属性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支配性产权是指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置权。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其著名的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如果交易费用为正,产权的初始安排也就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效率,为了使权利交易能够进行,法院界定的产权应该是清醒的、易于转让的。科斯说明了在正交易费用下产权界定的重要性。在此之后,一些经济学家沿着科斯的思路对产权与资源配置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讨论,认为产权的以下功能决定着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1.产权的配置功能。产权理论认为,人们在交易中所转让的并不是物品本身,其实质是资源权利的转让。因此,产权的界定和可转让性也就成为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只有资源的产权是被清晰的界定的,交易双方利益和权利边界是清楚的,交易摩擦才会降低,交易的结果才具有确定性,交易才易于发生,资源才可以流入最有生产效率的人手中。

2.产权的激励功能。产权理论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强调了有关所有权、激励与经济行为的内在联系。在产权经济学家看来,资源的产权是否界定以及如何界定,将对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成本与收益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利用资源的激励。如果资源的产权是明确界定的、具有排他性的,产权主体行使产权的成本与收益就会向自身集中,个人就会有稳定地获得与努力程度相一致的收益预期,从而产生有效的利用资源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产权并未得到明确的界定,权利和利益边界模糊不清,或者人们拥有产权是重合的、非排他性的,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成本收益就会出现外在性,主体出自于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利用资源就可能产生各种搭便车的行为,经济资源利用也就无法达到最优。

3.产权的约束功能。产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产权对非产权主体的约束。某种产权如果界定给了某个主体,对于非产权主体来说,这种产权也就构成了行为的界线,他人的产权对自己来说就构成了对自己行为的约束。②产权对主体的约束,产权的主体在享受行使产权主体带来的收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其相应的责任、成本。这对产权的主体行为构成了一种自我约束,有利于产权主体全面衡量行为的成本与收益,有效利用资源。

综上所述,在产权经济学看来,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市场配置资源的本质是产权交易,一个社会所选择的产权和产权制度影响着资源配置及其使用的效率。

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现实选择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产权结构还难以适应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国有银行体系不断进行着调整和改革,为改变过去银行信用活动过分集中和政企不分的局面,80年代按照专业先后恢复和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从1993年起,国有专业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变,原有的一些政策性业务剥离给新成立的三家政策性银行,但是对已经发生的存量性政策性贷款仍然由国有商业银行来承担。1998年起,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取消了贷款的限额控制,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管理体制。1999年,又相继成立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收购和经营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应该说,国有商业银行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初步迈开了商业化的步伐,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的单一所有制在实践中基本没有变化,已有的改革仅仅停留在经营管理这一粗浅层次。原有的改革措施是在银行产权关系不明晰、缺乏产权约束的条件下进行的,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视。长期以来,由于所有者缺位,没有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来评价银行的经营绩效,大量的商业性贷款不是从效益性角度出发,而只是为了满足行业和地方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很难保证资产的质量,作为全社会的信用和支付中介,银行不得不成为经济矛盾和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伴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银行业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改革和发展阶段。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将成为深化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标志。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要进行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的背景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率太高而自有资本不足,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贷款。财政已无力追加投资,又即将面临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所以,一般认为,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主要是为了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

事实上,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仅是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动因之一,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和与该制度相适应的金融产权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真正获得独立的法人产权地位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才是根本目标所在。众所周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现行的国有独资产权模式,名为独资,实际上所有权由谁代表并没有解决,导致产权关系模糊,资本非人格化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难以分离,由此而来的是责权利不明、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等等。在这种模式下,国有商业银行很难摆脱政府部门的干预,再加上作为债权人的国有商业银行与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业之间由于最终都为国家所有,因而无法形成真正的借贷关系,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对商业银行来说,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银行的控制形式,是一种产权约束制度,表现为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执行机构(以行长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层)和监督机构(监事会)的总和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分离有利于责权明确、相互制衡。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缺陷,与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国有独资产权模式相联系,董事会与监事会的设置以及经营管理层的任命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决定,董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能否发挥有效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总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标应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只有建立了明晰的金融产权结构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一改革的众多积极效应才可能出现: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或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提高经营效率;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改善、优化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结构;促进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等等。

三、国外商业银行产权重组改革案例[2]

针对摆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银行内部整合,我们以韩国银行体系资本重组为案例来探讨国内可行之路。

韩国国内银行体系以六家银行为主,其业务共占商业银行市场50%以上。这六家银行在韩国政府经济和社会政策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韩国长期以来政策性借贷和没有银行会倒闭的信念意识阻碍了资金的有效分配,庞大的企业款项拖欠使韩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由1996年底的0.8%推高至近30%的高峰,银行资产的恶化导致可用资金迅速耗尽,政府被迫干预六大银行。

为解决银行危机,避免银行危机引起整个金融业的连锁反应,韩国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对韩国银行业进行彻底革新。这些手段包括:

1.韩国政府成立韩国资产管理公司(KAMCO)及韩国存款保险公司(KDIC),以清除银行系统内不良贷款。

2.吸引外国金融机构资本注入,外国金融机构已向韩国9家主要商业银行中的6家进行了策略性投资。

3.政府将较弱小和部分受过政府干预的银行合并起来成为一个归政府所有的财务企业。

4.除了政府资助,银行界于1999年底及2000年在股票市场和次级债券市场分别筹集资金57亿美元和62亿美元。

可以看出,尽管政府注资仍然是主要资金来源,但韩国商业银行正在转向资本市场,银行从股票市场及次级债券市场所筹措到的金额已经达到121.3亿美元。韩国商业银行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通过以上途径实施了庞大而全面的资本重组,将韩国经济迅速复苏。下面举出两家银行的案例(见表4—10),希望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组和振兴提供思路。

四、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产权重组的可行方式

从理论和国际经验角度来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有多种途径可以选择,但是,从目前国内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内资本市场容量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在深沪两个交易所整体上市融资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自身规模庞大,如果全部以股份制形式上市,必然导致股价低迷乃至股市不振,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还必须从国内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现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下面提出几种供参考:

表4—10 韩国商业银行资本重组案例 单位:亿美元

1.先内部改革重组、后改制上市。2000年以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上市的呼声不断高涨,但目前看来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实事求是地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的不良资产和有待消化的巨额财务包袱,使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达到上市的门槛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当务之急是加快内部改革,通过内部改革重组,建立和完善机制。例如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营效益,化解财务包袱;调整信贷结构,严格信贷管理,提高金融资产的质量;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集约性经营水平;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市标准和程序与一般企业是基本相同的,都必须遵循统一的《公司法》和《证券法》。

2.先试点、后全面推广。可先选择一家条件比较合适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制试点,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广。但是这种安排在实践中较为困难,这是因为,在国内外激烈竞争的压力之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想通过股份制改革尽快提高整体实力,谁也不甘落后。以设立资产管理公司为例,起初的思路是确定先由四大银行中的一家试点一两年,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但在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其他三家资产管理公司也相继建立。总结以往的经验,在选择一家进行试点的同时,鼓励其余各家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革的研究、制定方案并允许在其内部小范围试点。

3.先法人持股、后社会公众持股。产权多元化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但在改革的初期应首先选择以法人持股为主(包括吸收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待到条件成熟之后,再扩大到国内外公众持股。这种安排有利于社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有利于保护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应该说国内有兴趣并有能力投资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不在少数,但考虑到目前国内企业还处在发展过程之中,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股份化所需要的资金不可能马上在企业中得到完全消化,可以考虑的办法是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控股原有股份,再拿出增量部分向企业募集。

4.先境外上市、后境内上市。通过在境外上市迫使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国际金融市场的标准来规范经营和严格管理,迫使其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遵循市场交易的规则、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改革,这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具体来说,由于国外证券市场上市要求很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直接以国内业务到海外上市的可能性较小。可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培育原有海外业务在当地上市的方式,这种方式正被中国银行所采用。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银行正式宣布重组香港业务,拟将香港中银集团商业银行业务及其所控股的多家当地中小银行合并,组建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并准备申请在港上市。另一种方式是买壳上市方式,这种方式已经成功地被中国工商银行采用。2000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陆续购买香港上市银行友联银行绝对控股权,并改造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实际上取得了在港上市的资格,今后可以将工商银行的部分业务注入到工银亚洲,或者由工银亚洲反向收购工商银行国内业务配股集资。

5.先部分、后整体。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拿出部分分行资产或部分业务进行股份制改造再公开上市的方式,一是分拆一个或多个发达地区效益较好分行打包上市;二是分拆某一业务成立专业化公司(比如银行卡、住房按揭、票据业务、信托业务等)上市。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分行效益普遍较好,按有关证券法规要求加以股份制改造并经过一两年的培育,应该能达到国内上市的基本条件。另外,资产规模的缩小使市场也可以接受。

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步骤来看,由于股份化改造在先,上市在后,而且上市并非标志着改革的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市才是银行改革的真正开端。如果再考虑到其他相关制度条件的建立,可以预计,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最终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很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基本完成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估计要用5~7年的时间。用2~3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内部改革重组,选择试点银行进行改制和上市试点;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用2~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各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和上市;最后用1~2年时间巩固完善,初步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股票的公开发行和上市不仅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也有利于加快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

1.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改善其自身资本结构,形成其良性的资本补充机制。商业银行经营不同于工商企业,其利润虽不主要依靠资本金带来,但经营扩张的前提就是资本充足率。充足的资本金不仅是满足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的要求,而且也是银行机构发展、业务扩大、技术投入、改善经营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条件。在我国,从目前来看,地方财政和企业法人已不大可能再为商业银行注入大量资本,而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募集资本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这从已上市的深发展和浦发银行的扩张速度可见一斑。资料显示,深发展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股39.65万元,后经过5次配股,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达13.5亿元。浦发银行4亿A股发行上市后,资本金和总资产都翻了一番,资本充足率可达到17%以上,总资产可达2000亿元。

2.有利于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股票上市意味着银行经营风险分担的社会化,银行的股份越分散,股东数量越多,其分散风险的功能就越显著。同时,上市后商业银行所形成的经营决策机制和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有利于银行减少经营决策的失误。另外,商业银行上市还意味着其拥有了得天独厚的资本运营优势,使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更加便利,融入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并购潮流。

3.有利于加强管理,规范经营。上市银行与非上市银行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上市银行除对内部股东负责和接受内部监督外,还必须对外部市场上的广大投资者负责,并接受外部监督,包括证监会、证券交易所、会计事务所等机构的监督。而上市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为实现有效的外部监督创造了条件。通过公开信息披露制度,接受来自广大股东和社会各阶层的监督,这种社会化监督每时每刻要求商业银行不断完善经营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必将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更加自律,加强管理。

此外,还有利于提高银行知名度,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企业的知名度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银行上市能提高银行的知名度,增强银行的竞争实力。国际上著名的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都是上市公司,而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我国银行业将逐渐与国际大银行在各个层面上展开竞争,因此尽快加盟资本市场,成为上市公司,将促使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系统的构建。通过股份制商业银行借助于股票交易而进行的并购,有利于推动中国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战略性改革重组和改制,扩大市场化银行的运作机制范围。通过股份化、股权流动、资本运营搞活整个银行体系,有利于整个银行资产市场化配置,推动和促进中国银行体系商业化改革的进程;有利于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股票发行与上市意味着银行经营风险分担的社会化,集中表现在股份银行体现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银行的股份越是分散,股东数量越多,其分散风险的功能就越显著。如此一来,国家一肩挑起的风险,可逐步放下。同时商业银行过去依赖政府财政补助的习性,也可日渐获得改善。经营行为向股东负责,而非向政府负责。股民负担改革成本:国有商银上市,一方面开拓了股民投资的管道,另一方面也由股民担负了一部分改革成本。更重要的是透过上市,彻底改变经营体制,使股价为社会大众认同,对国家、企业及股民都有利。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关键:组织重组与业务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成熟,多功能经营的高效率就能体现出来,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趋势是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混合经营,这就必然带来金融业的大规模并购与资产重组。我国商业银行之间近期的并购重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整合,中期的并购重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对股份制银行的收购和资产重组,远期则以银行多元化混合并购为主。就目前现状来看,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基本类似,谈及合并重组的突出效益不很明显,而收购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又不能根本解决目前存在的不良资产比例高等种种问题,那么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组织结构重组和业务创新,将是改善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源配置,提高资本运营效益的关键。

一、重新构建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主要是指其内部机构设置,它包括三层含义:①内部部门设置;②分支行体系设计;③营业网点的决策。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西方商业银行组织体系演变历程,不难发现,其组织结构变革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部门设置以客户为中心,分支行体系要体现资源配置最优和效益最优原则,营业网点设置要进行量本利决策。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机构长期沿袭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按产品类型设置专业部门,资源浪费严重,成本高居不下,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这种落后的局面已经使国有商业银行难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必须加以改革。应该说,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其组织结构的弊端,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中国银行在1998年开始对总行业务部门进行重组,按照客户为中心的原则,组建了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资金营运部等。2000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原有部门设置也参照中行模式进行了调整。另外,从2000年开始,工商银行以成本效益为原则,对全国机构网点进行大规模的撤并和优化。这些措施都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在机构重组与变革方面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1.组建国有商业银行控股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五级机构体系,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庞大、人员臃肿、资本资源分散、效益不高。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行和部分发达的县,相当一部分县乃至部分市级城市金融资源匮乏,但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设置重复、交叉,经营规模较小,运营成本较高。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按照市场经济运作原则,重新构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其基本原则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充分考虑适度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以行政区划为基本特征的机构网点进行调整改革,按照经营规模、经济区划和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的目标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与区域发展水平、市场经济特征和商业银行“三性”原则相适应的、缩小机构管理范围、集约经营、高效运行的机构改革模式。具体设想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选择少数几个经济总量较大、经济辐射能力较强的大中型城市所在的分行,将周边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分离,组成由国有商业银行控股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分离重组的过程中,撤消省分行级建制和部分县级行处。区域性商业银行由国有商业银行控股,均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仍各自实行总分制。对区域性商业银行可采取包装上市的方法,提高其筹集资本的能力。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已超过十多万亿元,可以考虑通过分解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某些省级机构,如将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等,西部的陕西、四川等分解出来,组建区域性控股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包装上市。

2.探索银行集团制运作。银行集团实质就是M型组织结构,它能够容纳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个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战略业务单元独立运行,并通过整合各战略业务单元的能力,形成强大的集团金融竞争力,是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多元化发展和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组织结构方式。如工商银行1998年与东亚银行联合收购了英国西敏银行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工行控股的投资银行——“工商东亚有限公司”,2000年7月,成功收购了在香港注册上市的香港友联银行,并将其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将这两家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香港分行、工商国际金融公司进行整合,组建“工银亚洲”集团,实行集团化经营。“工银亚洲”组建,对于提升工商银行在香港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实行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3.推进虚拟银行进程。虚拟银行既是商业银行自身提升金融服务质量,降低营运成本的需要,也是新经济发展对金融的迫切要求。虚拟银行主要包括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络银行以及ATM、POS等。虚拟银行的发展,有着实体银行所不具备的服务功能。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要综合设置成本、服务范围、服务方式、服务时间、服务对象、收入来源和安全状况等情况,调整实体银行和虚拟银行以及虚拟银行内部的结构,使实体银行与虚拟银行以及不同虚拟银行实现良好的整合。

4.实行银行业的购并。主要有:①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购并。通过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购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我国银行业的战略重组。要逐步放松分业经营管制,打破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分业经营的限制,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突破进入壁垒,减少发展的风险和成本,通过向保险和证券投资领域渗透,培育全能化的超级金融集团,实现服务多样化、资产多元化、利润最大化。②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购并重组,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目前可考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合并为2~3家,以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培育国际化的超级银行,提高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③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购并。国有商业银行在网点分布、市场份额、资产规模和信誉等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新兴商业银行在经营机制、法人治理结构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有其优势,两者的购并,既可以转换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又可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实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进行购并,国有商业银行均需要在购并后对资产负债、组织机构、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等要素进行有效率的整合,才能达到期望的协同效应,从而购并才能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

二、加快业务创新

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运营效益的另一个关键是加快业务创新步伐。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加入WTO后,国有银行是否具有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品和服务是否对客户具有吸引力,是否能满足客户日趋复杂和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国有银行现行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计划体制下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如果不根据形势的变化,按照客户的需要重新设计产品和服务,必将失去大量新老客户。而重新设计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也即是业务创新与发展的过程。

2.国际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竞争手段丰富多样,国有银行业务则相对简单化,必须加快创新。从国际经验看,历史上真正实行分业经营模式的仅有美国和英国,欧洲大陆银行和日本银行基本上一直保持着混业经营方式。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美两国商业银行就已开始在实践中突破分业经营限制。英国商业银行经过80年代末期的“Big Bang”(金融大爆炸)后,完全实现了混业经营。而美国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以及收购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业务等方式也在实践中实现了混业经营目标,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后,混业经营也得到了法律的正式认可。因此,国际商业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都可以借助本国市场优势,为国内企业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综合服务。国内商业银行要想保住竞争优势,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尽可能为企业提供多样化服务。

3.银行传统业务出现了低利化趋势,国有银行必须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从国际经验看,以利差收益为主的传统银行业务必然产生低利化的结果,这是因为,在利率市场放开后,存款利率应尽可能提高,贷款利率则要尽可能降低,否则将失去竞争优势,其结果必然是利差日益缩小。从国内情况看,从1996年人民银行连续7次下调利率后,国内银行业的利差也明显缩小(据统计,存贷款综合名义利差从1996年的6.7%下降到1999年底的2.1%)。而在2000年,人民银行已正式宣布,国内银行业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将逐步推开,目前外币利率已基本同国际市场接轨,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则将进一步扩大,以后逐步过渡到完全市场化。可以预见,国内市场利差日益缩小趋势还将持续下去,国内银行如果继续保持以利差为主的经营格局,将使利润进一步下降,乃至经营难以为继。因此,必须通过金融创新来缩小传统业务比重,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

4.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为国内银行业务创新提供了条件,国有银行只有加快创新才能抢占市场先机。尽管从法律上看,国内银行、保险、证券三大金融业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但从实践上看,也有逐步松动的迹象。如目前保险资金可以通过购买基金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证券商可以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并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商业银行可以托管基金及代卖保单,以及代客投资理财。即将推出的开放式基金,除了托管仍继续交由国有银行外,其日常购买和赎回也将在银行柜台进行。可以说,只要商业银行自身不断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开拓新业务的大门是敞开的,其潜力也是巨大的。

因此,只有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国有商业银行才能在加入WTO后避免陷入被动,强化创新是迎接挑战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运营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应当说,国有银行进行业务创新,目前还受到外部环境,特别是分业经营等政策因素的限制。那么,在不违反分业经营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应通过何种方式进行业务创新呢?我们认为,以下途径可供国有银行参考。

(一)传统业务要加大结构调整和风险控制创新

1.加强对信贷业务的结构调整创新。贷款是商业银行主要的传统资产业务,就我国银行目前经营现状而言,传统业务在一段时期内作为银行的核心业务的状况不会改变,因此,银行对信贷业务的创新,不是取消这项业务,而应当从结构调整和风险控制的角度加以创新。可以考虑从风险控制创新入手,着眼于行业和客户群体结构调整的创新。

信贷资金的行业投向创新应放到结构调整的重要位置,要扭转贷款投放只重单笔审批,轻视行业总体控制的倾向。对贷款投向首先要有一个宏观上的总体判断,把握什么样的行业是信贷投放重点,什么样的行业是要逐步收缩和退出的行业,并切实按照这一原则调整贷款行业结构,把握好行业的总体授信和单个企业的信贷投放。信贷结构调整创新的另一个重点是突破在贷款对象选择中的所有制歧视,重点开拓民营企业以及风险较低的个人消费信贷领域,与之相适应,推出系列化的以个人为主体的贷款营销产品,适应这类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此外,信贷管理体制的创新也是信贷结构调整创新的重要内容,要重视信贷管理决策体系的重组,实行“倒金字塔”式的决策体制,以便在商业银行内部更大范围进行优中选优的决策。要重组营销体系,建立区域信贷营销中心和信贷经营责任中心,切实把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落在实处。

2.强化为保障结构期限对应的品种结构创新。为了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与安全性的有效统一,要实现负债结构和资产结构在期限和利率方面的合理有效匹配。具体来说,短期负债要和短期资产相对应,中长期负债要和中长期资产相对应,低利率负债可以同低利率资产相对应,高利率负债必须同高收益资产相对应等。当然,这种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要在保证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加强对负债结构和资产结构在期限和利率方面的合理有效匹配的研究。为达到这一目标业务品种设计上进行与期限结构对应相适应的产品创新,如资产证券化、债转股、调期、利率与货币互换等,在达到期限结构对应的同时,实现银行效益的最大化。

(二)通过中间业务寻找业务创新突破口

从目前的政策环境看,国有商业银行应从中间业务出发,寻找业务开拓与创新的突破口。

我国银行经营的传统中间业务主要是汇兑结算,目前发展了信托租赁、票据承兑、代理收付、代客理财、信用卡等业务,但总的说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的历史背景等原因,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起点较低,范围有限,处于较低水平。国外商业银行以中间业务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相当高的比重。比如90年代初美国这一比重达到38.4%,英国达到41.1%,其中一些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更占到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香港名列前几名的大银行多以中间业务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与国外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相当小,传统业务的利息收入所占比重明显过高。

但对于国内银行业来说,传统业务高收益低风险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金融经营环境的日趋复杂和金融监管手段的日趋完善,特别是在目前银行存贷利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下,银行靠传统业务获得利润收入的空间将越来越小,传统的存贷业务效益将会日益降低,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职能也在减弱,因此必须大力开展中间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崭新的中间业务服务,以获得新的利润来源。我们认为发展中间业务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对传统的中间业务要规范管理。银行结算、信用卡、代理、信用担保、保管箱、外汇买卖、结售汇、信用证等都是银行的传统中间业务。在结算方面,应主动建立流动银行,为大型企业设立资金清算中心,满足他们的结算需要,伴随资本市场的发展,吸引证券发行、交易、清算过程中的大额资金;在信用卡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和应用程序开发,实施金卡工程,建立各银行之间的全国通存通兑网络,提高资金划转速度;在代理方面,主动积极为客户代理各项收付款服务,开发新的代理品种;在担保方面,有选择地开展贷款承诺、担保鉴证、备用信用证等业务;在外汇买卖、结售汇和信用证等国际业务方面,更应注重国际市场的变化,适时地选择合适的业务机会,把握对风险的防范。

2.开拓新的业务品种,逐步审慎地推进业务创新。涉及到此,有必要谈一谈金融创新的历程。从全球范围看,金融创新是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重大变革,商业银行一直是积极的发起者、推动者和参与者。金融创新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等三个方面。金融创新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提供了新的保证。西方商业银行为避免利率和汇率风险,不断降低成本,创造出许多新的业务品种,比如利率上下保险、远期利率协议、浮动利率债券、浮动利率贷款、期货期权、贷款权互换、可转换债券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证明,只要有银行能在某一方面率先走出一步,就能在这一方面获得丰厚利润并能居于国内同业的领先地位。比如招商银行最初推出的离岸金融业务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国商业银行可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发展企业兼并收购、公司理财、投资咨询、基金托管、项目融资等业务。在企业兼并收购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与各方合作,在掌握充分的企业信息和产业经济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为企业跨地区兼并收购提供策划、中介和融资;在投资咨询方面,可利用自身的信誉、技术、信息及机构网络等优势,为企业报告可投资的行业和领域,为资产重组牵线搭桥;按照《证券投资基金暂行办法》规定,基金托管人必须由商业银行担任,而且实收资本金不少于80亿人民币,国有商业银行可做托管人。开放式基金发行后,这一块业务将进一步扩大,国有银行应积极把握机会,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利用自身拥有的投资银行机构,开拓投行业务

目前,国内金融法律对金融业的分业经营虽然有严格的要求,但国有银行在这方面并不是无可作为的。实际上,四大行都通过各种渠道,建立了自己的投资银行机构。目前主要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国内建立合资的投资银行机构,如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等合资组建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该公司可以在国内外从事证券业务。另一种是建立海外投资银行机构的模式。例如,中国银行1998年把其在海外的投行业务及控股的投资银行机构进行重组后在香港组建了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同年,中国工商银行也在香港收购了老牌投资银行英国西敏斯证券公司,并更名为工商东亚金融有限公司,从而取得了香港的投资银行牌照。应该说,这两种模式都为国有银行参与投资银行业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从目前情况看,几家国有银行对其投行机构与国内业务的合作开展尚不够深入。可以考虑的方式是,国有银行利用自身庞大的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协助有条件的客户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在信贷上予以支持,条件成熟后,即与其投行结构合作,将这些企业推荐到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这一方式对国内银行业务来说,不仅发放了优质贷款,还可获取融资服务费收入,对其投行机构来说,则获得了发行承销业务,可谓一举两得,既不违反分业经营规定,又获得了新的利润来源。总之,国有银行应加大与所属投资银行合作力度,积极开拓新兴业务。

(四)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盘活传统业务

1999年始,根据国务院的安排,对应四大行不良资产,专门成立了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职能是经营和盘活四大行的不良资产。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纷纷亮相,就被理论界称为“中国真正的投资银行”,因为它们一方面可以经营目前证券公司除股票承销外几乎所有的业务,此外还获得了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的权力。2000年下半年,信达和华融两大资产管理公司还先后获得了所管理资产范围内股票发行的承销权,这标志着这两大公司已成为国内超级投资银行机构。由于在资产剥离过程中,四大行在剥离不良资产的同时,还保留了部分优质贷款,也就是说,资产公司管理的资产所在企业,同时也是四大行的信贷客户。这就为四大行与资产公司的合作打下了伏笔。四大行既可以采取与其投资银行合作的类似方式,开发融资服务业务,盘活老贷款,获得新的利润来源,又可以将其仍然持有的不良贷款采取委托的方式,借助资产管理公司拥有的投行机制业务优势加以盘活,达到双赢的目的。

【注释】

[1]参见《财贸经济》2001年第1期,沈坤荣、汪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银行业开放研究》。

[2]《韩国银行体系资本重组》,所罗门兄弟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