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 主权外债政策的实质
概括地讲,我国主权外债政策的实质是财政政策在外债领域的延伸,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行业上作为配合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工具。根据《95中国外债发展报告》:“十七年来,中国按照宏观产业政策,结合各类贷款提供的可能性,坚持把中长期国外贷款用于生产性投资(注:我国短期外债一直很少,至1995年也仅119亿美元,占11.2%),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建设,积极发展出口创汇产业,适当安排社会发展事业。通过借用国外贷款和国内资金配合,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工程项目,特别是在农业、水利、石油、煤炭、电力、铁路、公路、电信、石油化工、冶金、机械行业中,建设了一批骨干项目,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上述的贷款行业分布来看,使用的外债中,能创汇还款的比重很小,而结合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的成分很大。因此,中国的外债不能以项目本身进行外汇平衡,贷款的使用带有强烈的政策特征。1978~1995年的中国利用外债行业分布资料可以说明上述判断的正确性。如表5.1所示:
表5.1 1978~1995年中国外债借款行业结构单位:%
资料来源:据国家外汇管理局《95中国外债发展报告》有关资料计算。
由于上述数据反映的是中国17年来的总括情况,可见,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着外债贷款宏观政策化的基本政策。在整个贷款中,基础设施首先是外债投入的重中之重,其次是基础材料同农业和社会发展项目。1998年,中共中央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总体上严格控制外债规模,保持合理外债结构。但同时指出,中长期国外贷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开发性项目,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主要投向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环保、市政设施等方面。
在国家整个外债来源中,每年世界银行的贷款是最大的单一贷款来源。自1992年来,每年世界银行的贷款金额都超过了30亿美元。许多年来中国都成为世界银行当年单一的最大借款国。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占全国整个外债的比重也较大。它的行业分布更能说明中国外债配合宏观经济的政策性特征。有资料显示,从1982年至2000年6月底的18年中,中国累计使用世界银行贷款340亿美元,贷款项目226个,其行业分布如表5.2所示。
表5.2 中国使用世界银行贷款的行业分布(1982~2000年6月)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The World Bank Group In China:Facts & Figures整理。
从表5.2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世界银行贷款几乎全部用于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农业、能源、交通及社会发展占18年来总贷款的90%以上,而整个工业项目(仍有结构调整因素)所占比重不到总贷款的10%,真正创汇的项目比重小,凸显出我国外债的政策性特征。
二是在发展战略上,作为国家分配手段的补充工具,为国家实现缩小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的战略,充当弥补国家预算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不足的手段,成为加速北部、中西部发展战略的筹资工具。近年来,国家计委公布的我国借用国外优惠贷款的外债使用战略明确指出:对国家借用的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的中长期开发性贷款,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安排贷款要占总贷款的70%以上。仍以世界银行贷款为例,从对它的使用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世行贷款由东部为主向中西部逐渐倾斜的显著特征。有资料表明:1982~2000年中西部地区总共使用世界银行贷款比重的45.32%;而在1994~2000年的6年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金额即达到101亿美元,为过去18年的65%,占全国比重的63%,充分显现出向中西部倾斜的特征。如表5.3和表5.4所示:
表5.3 中国中西部省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情况表
(1982~2000年6月底)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The World Bank Group In China:Facts & Figures整理。
说明:①农业项目包括水利、林业及森林保护;社会发展项目包括教育、卫生、环保、城建等;能源交通项目包括通信等。
②由于有的项目覆盖几个省,跨省项目数的累计统计数有重复计算因素。
③计算全国比重时,全国总计以34089.07为基数,其中包含了中央直接用款部分,从全国各省份和地区间的贷款比较看,中西部地区贷款总和应超过50%。
表5.4 1994~2000年中国中西部地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情况表
资料来源:根据The World Bank Group In China:Facts & Figures整理。说明:由于有的项目覆盖几个省,跨省项目数的累计统计数有重复计算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