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融风暴”与中国企业未来的五大盈利空间
“金融风暴”加速了我们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是历史的大趋势,因而也就是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未来中国企业的发展相应地有五大盈利空间。
1.扩展自主研发能力的盈利空间
我们在前面第五章中企业为什么要走创新之路一部分中的例子中说过,2004年1月,美国的《华尔街日报》里面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为美国公司生产的单价是40美元的鼠标,自己仅得到3美元收益。而绝大部分利润被别人拿走了。在“金融风暴”之后,从研发入手增强企业长期的盈利能力将成为一个大的趋势,理由如下:
一是随着市场需求的萎缩,传统的数量扩张的企业不但可能丧失已有的市场空间,还可能进一步缩小市场容量。所以,企业只有走自主创新研发的道路才可能获得新的市场机会。而且,依赖国外引进技术发展自己是不现实的,比如尽管美国对华贸易是逆差,但绝不可能放松对我们高技术的出口。
二是政府将加大扶持力度,本次政府出台的若干政策都是鼓励企业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如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等。
三是全球领袖人物都认为企业与科技的联合是走出“金融风暴”困境的最重要的途径。这次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在就职宣言中说:“我们将回归科学,运用科技的奇迹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我们将利用风能、太阳能和土壤驱动车辆,为工厂提供能源”。最近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认为,美国和全球经济的未来,将取决于世界各地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日新月异的科技和创新的科学是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因此,我们的企业界要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在研发上狠下功夫,争取获得超越性的发展机会。事实上扩展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趋势早在“金融风暴”之前已经有所显现。2006年共有1049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获得了总额为93.2亿元的技术开发减免税优惠,享受减免税的企业数比上年增长了11.1%,享受的减免税总额增长了24.9%。据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最新统计年报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1630.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0.4%,增长幅度连续3年超过30%;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76%,与上年持平。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拉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的主要力量。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991.8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份额为60.8%,比上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在2006年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量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贡献率达80.6%。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申请专利6.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6万件,分别增长24.9%和40.4%;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37.2%,比上年增加了4.1个百分点。平均每件发明专利投入的研发费用为634.7万元,比上年的683.5万元减少了近50万元,研发产出效率有所提高。
2.延伸产业价值链的盈利空间
今天,发展和调整产业链是西方跨国公司盈利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跨国公司继续保持并加强产业价值链上游环节,即加强技术开发能力,尤其是软件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将业务重点转向产业价值链的下游环节,即增值空间更大的市场营销和服务环节。这些环节不仅包括传统的产品保修、售后服务和系统维护,还包括融资、租赁、咨询、培训、联谊等给客户带来全方位增值的许多方面。逐渐减少成本越来越高的产品生产和制造中间环节的投入,将这些成本高、微利的经营活动,包括仓储及运输环节外包给其他公司。总之,跨国公司不断地加大了产业价值链两端环节的比重,缩小了中间环节的比例,使其产业价值链的形态成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而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价值链大多呈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型”,即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中间的生产和制造环节,而在两端的产品研究开发和市场服务环节则非常薄弱,所以延伸产业链是我们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其一,对于我们国家的大型企业来说,要尽量延伸自己的产业价值链条,在产业链的上游方面进一步增加研发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10年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经营环境越来越有利于企业运作,一些拥有体制和机制优势的高科技企业,如深圳华为公司、中兴公司、海尔集团等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些制造企业不断加大了价值链上游的研发力度,其创新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也可以向下游增加企业的服务功能,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其二,中小企业要积极接续国际产业链的下游,做好经济配角中的佼佼者。目前我们大部分企业还不可能都具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因此,许多中小企业可以采用接续高端产业向下延伸产业链的方式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目前,发达国家制造成本不断提高,制造中心正不断外移,从长远的战略角度看,其重心必须向产业价值链下游延伸。中国的制造企业应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关注当前跨国公司在价值链上向下游环节倾斜的转变,向国际市场的纵深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经营全球化的格局中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在这方面浙江万向集团的成功值得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参加东南亚举行的产品展销会算起,万向集团从出口创汇由1984年的6.3万美元发展到2002年超过2亿美元。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万向集团其成功之处是接续产业价值链的下游,其产品的最终定位均在汽车行业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下端。由此可见,在企业规模和管理水平上处于劣势的中国制造企业,只有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布局之中,成为该产业链中的一个拥有强大竞争实力的生产和经销环节,才能取得竞争优势。当前,国内一些弱势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地在本行业产业链的下游寻找机会来发展自己。如最近出现的“山寨手机”就是一例。在核心技术上没有能力创新,但是,在样式、型号方面可以改进产品,迎合市场,赢得利润。
3.拓展服务业的盈利空间
此次“金融风暴”使我国企业传统的产品出口受到影响,国内部分产能必将转向国内,而服务业在未来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渠道。首先,“金融风暴”之后,拉动内需也是这次中央政策的一个重点,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模式从外需拉动型向内需主导型的转变,未来的服务业将迎来一个新一轮的扩展机会。我国的服务业相对落后,有巨大的潜力有待挖掘。商品流通中的餐饮、修理、零售行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40%左右。传统服务业以生活性消费服务为主,是直接性的、针对人的、面对面的消费服务。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有13亿多人口,且处于收入快速增长阶段,对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拥有巨大的潜在服务市场。
其次,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更大。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那些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行业。在制造业中,现代服务业可以使企业既可以成为利用自身优势承接外包业务的服务主体,又是把自身非核心业务转包出去的。例如,今天软件外包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降低成本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今天,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是由于缺少高知识含量、高价值增值的服务业,所以我们的工业附加值不高。而我国落后的服务业是一个巨大利益空间的新行业,这对于我们的制造业企业意义尤为重大,许多企业要开阔视野,不要只盯着生产,企业要特别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发展对外服务业务,释放企业的产能以增加盈利渠道。例如,目前全球软件的销售额为6000亿美元,而其中软件外包的销售额即达到500亿~600亿美元。预期到2005年软件外包的销售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软件外包的大幅度增长为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印度和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中国目前已经有不少的公司开始介入软件外包这一领域。
4.寻求合作共生的盈利空间
此次“金融风暴”之中,全社会凸显了合作意识,但这绝非是企业发展的权宜之计的表现,而是我们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我国市场经济初期,全社会主要引入竞争机制和倡导竞争意识。竞争的原动力是人们的逐利心理,因而也是促使每个人和每个生产组织不断提高效率的原动力,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社会财富的涌出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企业单枪匹马闯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发展的层次越高,专业化的组织程度越强,产业分工也就越细致,因而合作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排除合作者的自利的动机,但人类之所以优于动物世界,就是因为人类合作的智慧可以超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从而使合作的双方都获得更多的利益。市场经济之所以可以形成广泛平等的合作关系,是因为它是一个排除了传统社会等级、身份、特权等不平等因素的社会。自由和平等地进行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理念,即要求市场主体及参与者的人格平等,互不辖属;地位平等,互不胁迫;机会均等,互不欺诈。面对利益纠纷,法律固然可以帮助解决问题,但其成本过高。所以需要彼此的合作与协商的精神来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今天,企业的产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离不开合作,企业的战略联盟需要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需要合作……实际上,当代市场带来的合作意识越来越广泛,全球的合作,国家间的合作,区域经济间的合作,企业间的合作多种合作发展精神已经蔚然成风。
而缺少合作意识是我们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小农国家,一家一户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因而自私封闭观念延续数千年。但是,经过几十年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思维不断获得进化和进步。平等意识、合作意识越来越强。
在此次“金融风暴”之中,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合作、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抱团取暖”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最近出现了“正信合作”产品开始出现,即政府通过信用部门联合一起为地方经济发展进行融资。再如,最近家电上下游企业联手银行探路“三零”消费模式,为应对行业增速放缓的压力,12家家电企业、1家家电连锁企业和8家银行日前通过工厂降价、商家让利、银行免息的模式,拉动消费,抱团取暖。据悉,这种银、企、商三方联合的模式在家电行业尚属首次。我们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观念的不断现代化,在未来中国的企业要参与更多的合作来发展自己。
5.发展绿色产品的盈利空间
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下决心改变单一发展经济的思维。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是我们未来中国的一个发展趋势。相应的,中国企业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将有远大前程。
绿色产品是指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可回收的一类产品。目前得到公认的绿色标准包括以下三条: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少用资源和能源,并且不污染环境;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耗低,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危害,也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物;产品使用后易于拆卸、回收、翻新或能够安全废置并长期无虑。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也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从以下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绿色产品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1985年全球开发出的绿色产品仅占新产品总数的0.5%,到1990年上半期已上升到9.2%,增长了18倍。日本1990年11月底仅有31类850种绿色产品,1993年8月则增至55类2500种产品。美国,在1990年,有26%的家用产品都是在“绿色旗帜”下推出。
对我国企业而言,发展绿色产品有着巨大的空间。
其一,绿色产品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我们是世界制造业大国,生产着几乎全球所有的工业产品,因而,发展绿色产品的空间极为广泛。因而在环保、废品回收、汽车等领域将有巨大的发展绿色空间。
其二,发展绿色产品是出口企业跨越贸易壁垒的重要方式。事实上近些年我们的一些出口产品一直受到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的屏蔽,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出口企业的发展。因而,大力增加绿色产品是出口企业的必经之路。
其三,在今天市场饱和与企业普遍不景气的条件下,绿色产品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空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进步,企业的生产观念也必须同步发展,而绿色产品集中体现了这个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方面绿色产品可以成为新的营销战略。今天企业的实力日益接近,产品的同质化日益严重,竞争越来越激烈时,传统营销方法如做广告,搞打折促销已经越来越不起作用,绿色概念营销成为一个投入微小却异常有效的策略。顾客对食品第一关注的就是健康和安全。另一方面绿色产品可以使企业获得巨大的收益。在价格、品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销量是同类不带绿色标志产品销量的3~6倍。而据电话抽样调查显示,有80%的受访顾客表示购买时会优先考虑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另据抽样调查显示,消费者可以接受绿色产品比普通产品价格的高出范围是35%~50%,在同质化严重的产品竞争中,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可以瞬间为产品提高35%以上的附加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