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本控制方法有哪些?
答:成本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就是“开源”和“节流”,前者受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限制较多,后者更多依赖于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可控性相对较高。因此,成本控制是企业主动实现扭亏增盈、增强企业竞争力等财务目标的有力武器。成本控制的方法包括成本预算控制、质量成本控制、成本定额管理、成本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等。
(1)成本预算控制
预算作为一种计划是用数字表示的预期结果的报告书。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可以通过对成本进行预算,而后考核其成本控制的实际业绩,实现对成本的约束。
成本预算是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是企业财务预算中最基本的预算。它要求企业加强成本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强化成本预算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在日常控制中,企业应当健全凭证记录,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生产经营月度计划和成本费用的定额、定率标准,加强适时的监控。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企业有关部门应及时查明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建立相应的成本预算,比如产品成本预算、制造费用预算、营业成本预算、期间费用预算等。企业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管理优势,对在成本中占重要份额的能耗、成材率等重点指标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降低成本指标落到实处,最终形成一系列贯穿全生产过程的预算控制线,确保成本预算指标的全面完成。
(2)质量成本控制
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特点,推行质量成本控制办法。TQM的倡导者、质量管理大师费根堡姆提出质量成本概念。他提出质量与成本是统一的,而不是相对立、矛盾的,过去认为好的质量比差的质量所花的成本要多的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好的质量所花的成本比差的质量所花的成本要低。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标准上而需支出的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发生的损失两者之和。一般按发生原因不同,将质量成本划分为以下五类:
①预防成本。预防成本即为了防止产生不合格品与质量故障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②检验成本。检验成本即为检查和评定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工序质量、管理质量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和标准所需的费用。
③内部缺陷成本。内部缺陷成本即产品交用户前由于自身的缺陷造成的损失以及处理故障所支出的费用之和。
④外部缺陷成本。外部缺陷成本即产品交用户后,因产品质量缺陷引起的一切损失费用。
⑤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即为提供用户要求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由于产品质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很可能会导致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到今后集团系列产品的销售,甚至可能会被淘汰出局。正因为如此,有的管理学家遂主张“零瑕疵”,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消灭瑕疵虽会导致近期质量成本的提高,但却能提高竞争力,生产效率也必会因此相应提高,从而企业的远期效益也就会大幅度增长。因此把追求长期的综合程度更高的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据此对技术革新和市场信息等环境要素进行审视,对竞争者进行分析,不仅注重企业外部信息,更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企业内部信息,这样才能使企业长期健康而稳定地发展。
质量成本控制,是指根据预定的质量成本目标,对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所有质量成本,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不断推广先进经验,以促进产品质量成本不断下降,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而实施的一种管理行为。实施质量成本控制,可以在产品质量、成本和经济效益三者之间寻求一个相对平衡。
质量成本控制的主要程序:建立和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确定预算控制指标和误差范围;对产品整个寿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其中最后一个程序包括:设计阶段、制造阶段和使用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合理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成本必须通力合作,多管齐下,合理运用统计、预测、计划、分析、核算等多种方法,对产品生产各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行基本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和理念的基础上,适当引入质量成本预算管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目标质量成本管理等方法。
(3)成本定额管理
成本定额管理,是指在资源价格一定的前提下,通过事先制定单位产品或活动的标准资源消耗量,控制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水平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
成本定额管理的关键,首先,在于制定标准消耗量。一般方法有经验估计法、类推比较法、统计分析法和技术测定法。其次,要通过成本核算,揭示实际消耗量与定额的差异。最后,分析定额差异的原因,找出责任者,并将差异及时反馈到责任部门或责任者,以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成本定额管理与企业的经济责任制相结合,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产品或经济活动消耗的资源价格也发生变动,那么企业除了制定标准消耗量以及比较量的差异外,还需制定各类资源的标准单价,以及比较价的差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标准成本管理”。从这个角度看,成本定额管理和标准成本管理的理念是一致的。
(4)成本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
成本的全员管理,是指在加强专业成本管理的基础上,要求人人、事事、时时都按照定额、标准或者预算进行成本控制。需要向全体职工宣传各种成本限额和考评标准,使人人皆知、人人明白。
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是指贯穿成本形成的全过程,扩大到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包括设计成本、研制成本、工艺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运行成本、维修成本、保养成本等。
企业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就要充分调动各个部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职工都了解自己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广泛的责任成本制度,将企业的专业成本控制和群众性成本控制工作结合起来,才能使企业各项费用定额、费用开支标准、成本目标等更加趋于合理,降低成本的措施才能得到更好的执行。
为了调动全体职工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企业应注意:需要有客观的、准确的、适用的控制标准;鼓励参与制定标准,至少也要让职工充分了解控制标准建立的依据和必要性;让职工了解企业的困难和实际情况,自觉适应工作的需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激发全员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冷静地处理成本超支和过失。始终记住分析成本不利差异的根本目的,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处罚。
企业实行全过程成本管理,其成本控制不应当只局限于生产过程的制造成本,而应当贯穿成本形成的全过程,扩大到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即包括产品在企业内部所发生的规划成本、设计成本、研制成本、工艺成本、质量成本、功能成本、采购成本、销售成本、物流成本、管理成本,以及产品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运行成本、维修成本、保养成本等各个方面。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
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对企业职工的要求比较高,主要包括:具有控制成本的愿望和成本意识,养成节约成本的习惯,关心成本控制的结果;具有合作精神,理解成本控制是一项集体的努力过程,而不是个人活动,必须在共同目标下齐心协力;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本控制信息,据以改进工作,降低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