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高原:国家应尽快作为科研投入的重点(20)
藏北高原的面积有近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6个浙江省;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一月的平均气温为-10!-20℃,七月的平均气温也低于10℃。目前,那里人迹稀少,每平方公里只有0.5人,还是一片不毛之地。笔者建议,“十二五”期间,国家尽快将开发利用藏北高原作为科研投入的重点。理由主要如下:
1.开发利用藏北高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实现真正的“低碳经济”。藏北高原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太阳辐射,年日照时数超过32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超过200千卡/平方厘米·年。太阳辐射是真正的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利用太阳能的基本形式的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氢能。目前,国际上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已有相当大的进展,一般的转化率已经能达到13%—14%,个别最“先进”的已经超过30%。如果平均转化率达到15%,那么,利用藏北高原1平方公里面积上的太阳能便相当于1年生产3万吨石油(石油的热值以10000千卡/千克计),利用1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太阳能相当于1年生产3亿吨石油,利用10万平方公里面积则相当于1年生产30亿吨石油,前景十分诱人。我国应当利用藏北高原上丰裕的资源条件,大力研究开发,使太阳能的转化技术进一步完善、成熟,早日达到可以大量“工业化生产”的程度。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利用藏北高原的太阳能资源,那么,我国现代化道路上的能源供应便有了保障。
2.藏北高原还将是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基地。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不足,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长,要保住18亿亩耕地都相当困难。解决该问题的重要的出路之一就在于藏北高原。因为,利用太阳辐射资源的另一种形式是兴建自动控制水肥供给的“粮食工厂”。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要素是水、肥、气、热、光。其中前四项均是可以“人工”的,唯有“光”必须是“自然”的。因为农作物生产的实质便是将太阳辐射的能量转化为食物中的化学能,从而使用“人工光照”来种植作物在经济上是绝对不划算的。目前,兴建此类“农业工厂”,在技术上已经可行,问题是如何将各种技术有效组合(包括培育相应的品种),使之有良好经济效益。
3.这也是拓展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重要出路之一。目前,科学家们正在探讨人类移民月球、火星的问题,构想1000年后人类能去火星生活。藏北高原的自然条件虽然恶劣,但是比月球、火星则不知要强多少倍,比之于南极冰原也要强许多倍。因此,我们应当首先研究开发利用藏北高原,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乐园之一。
应当指出,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总是首先着眼于有效利用本国资源。因而,在一些自然条件较为特殊的国家,便滋生发展出相应的技术。比如,滴灌在以色列大量运用,海水淡化首先在沙特等国大量运用等。我国人口众多,石油资源匮乏,耕地不足,因而从长远看,开发利用藏北高原的太阳辐射资源势在必行。尤其是在国际上普遍要求大幅度减少碳排放的情况下,行动得越早就越主动。为此,国家应当尽快将开发利用藏北高原作为科研投入的重点,甚至“重中之重”也不为过。应当像搞“两弹一星”那样,痛下决心,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队伍,集体“攻关”。由于这是纯粹民用的项目,其成果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也造福全世界人民,因而可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努力引入外国科技力量。
【注释】
(1)刊于《浙江金融》2011年第5期。合作者:赵振华、夏良圣、程建生、徐柏汉。
(2)刊于《浙江金融》2011年第8期。合作者:徐柏汉、陈玟羽。
(3)刊于《改革内参》2008年。
(4)本文刊于2009年4月25日《华夏时报》。
(5)刊于《改革内参》2009年第19期。
(6)刊于《浙江民建信息》。
(7)刊于《浙江经济》2010年第17期。
(8)刊于《浙江民建信息》。
(9)刊于《浙江金融》2010年第11期。
(10)刊于2010年11月19日《上海金融报》。
(11)刊于2010年11月27日《联谊报》。
(12)本文是应民建中央财金委员会及新华社记者要求撰写的。
(13)刊于《改革内参》2011年第14期。
(14)本文刊于《改革内参》2011年第27期。
(15)这里借用钟朋荣先生1988年提出的“公鸡、母鸡论”。
(16)经浙江省政协《政协信息》上报后获国务院曾培炎副总理批示。刊于2005年5月13日《国际金融报》。
(17)刊于《浙江民建信息》。
(18)刊于《浙江民建信息》。
(19)刊于《浙江民建信息》。
(20)刊于2010年4月16日《经济学消息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