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基础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基础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衍生金融工具等会计项目对传统财务报告的冲击,探讨了传统会计披露方法的改进和加强。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衍生特征的金融工具。简单地说,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价值派生于某些标的物价格的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繁多,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已达2000多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是指因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发生变化,进而给衍生金融交易带来损失的一种风险。

第2章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基础

本章分析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范围,以及相关的风险特征。阐述了不确定性会计理论、履行中合约会计理论、全面收益理论,以及VaR和支持向量机方法,从而为后文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结合衍生金融工具等会计项目对传统财务报告的冲击,探讨了传统会计披露方法的改进和加强。

2.1 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概念

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衍生特征的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可以理解为一种双边合约或付款交换协议,其价值取向或派生自相关标的商品或资产的价格及其变化。”简单地说,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价值派生于某些标的物价格的金融工具。其中,标的项目包括债券、商品、利率、汇率和某种指数等。

2.1.1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2.1.1.1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

IASC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对衍生金融工具作了如下定义: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具有如下特征的金融工具:

(1)其价值随特定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

(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较少的净投资。

(3)在未来日期结算。

2.1.1.2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

FASB没有直接定义衍生金融工具,而是将其作为衍生工具的一部分进行定义。美国财务报告准则第133号(SFAS133)将衍生工具定义如下:

衍生工具,指同时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

(1)该合约有一个或多个标的,且有一个或多个名义金额或支付条款均有。这些因素决定了结算金额,并在某些情况下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结算。

(2)该合约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相对于那些预期对市场条件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的合约要少。

(3)该合约的条款要求或允许净额结算,能容易地借助于合同之外的方式进行净额结算;或要求交付一项资产,其使资产的收受者看来,本质上无异于以净额结算。

2.1.1.3 两种定义的差别与联系

显然,相对于将衍生金融工具定义为“价值派生于某些基础项目价格的金融工具”,IAS39和SFAS133的衍生金融工具定义更全面地揭示了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特征。以这些特征为基础,可以较好地对衍生金融工具与基本金融工具做出区分,从而有利于进行会计核算,更好地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不过,IAS39和SFAS133分别给出的定义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1)从外延上看。IAS39所指的衍生金融工具较SFAS133所指的衍生工具小。SFAS133所指的衍生工具不仅包含了衍生金融工具,还包括了一些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类似特征的非金融工具。

(2)从内涵上看。IAS39和SFAS133的两个定义也存在差别。这主要体现在对净额结算的要求。SFAS133认为,净额结算应作为判断衍生金融工具的一项重要特征,但IAS39似乎只要在未来日期结算就行,是否以净额结算未予以强调。这种内涵上的差异,有可能导致在认定某些金融工具是否为衍生金融工具时,出现偏差。

对衍生金融工具应要求以净额结算,这样才能与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的目的相一致。金融工程师们“制造”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避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套期;二是为了投机。可以设想,如果一项衍生金融工具不能以净额结算,这两个目的的实现都有可能受阻,所以,SFAS133的衍生(金融)工具定义更值得推崇。

2.1.2 衍生金融工具的范围

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繁多,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已达2000多种。但如果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交易方式和特点进行考察,并不考虑工具和工具之间相互结合的复杂因素,那么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发展较为成熟的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合约、金融期权合约和金融互换合约四种,而这四种衍生金融工具也正是各种权威组织在阐述衍生金融工具时所列举的具有代表意义的项目。现阶段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的发展,其范围也基本在这四类之内。

2.1.2.1 金融远期合约

金融远期合约是指交易双方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按照事先商定的价格(如汇率、利率、股票价格等),以预先确定的方式买卖约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

金融远期合约按照标的物的不同可分为远期外汇合约、远期利率合约以及远期股票合约等。

2.1.2.2 金融期货合约

金融期货合约是指交易双方在有组织的市场中以公开竞价的方式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以预先约定的价格交割标准数量特定金融商品的标准化协议。其特点是有规范的交易所和结算所,交易者不受条件限制,平等地竞价交易,且可以在价格或汇率朝有利方向变动时,于合约到期前以反向交易冲销原合约,而不至于坐失价格或汇率变动的好处。

金融期货合约主要包括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等。

2.1.2.3 金融期权合约

金融期权合约又称选择权合约,是合约双方按约定价格在约定日期内,就是否买卖某种金融商品所达成的协议,合约买方在支付权利金后具有在到期日或期满日之前按约定价格购买或售出约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商品,或者不履行该合约的权利,即买方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决定是否履行合约;但合约的卖方则有义务在买方要求履约时进行出售或购买。

金融期权合约是一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的合约,主要有外汇期权、利率期权、债券期权、股票指数期权等。

2.1.2.4 金融互换合约

金融互换合约是指交易双方(有时两个以上交易者参与同一互换交易)按照商定的条件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不同金融工具的交换,从而在一定时期交换一系列支付款项的协议。金融互换合约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平行贷款以及相互担保贷款衍生出来的,实质上是远期合约的组合。

金融互换合约主要包括货币互换合约和利率互换合约等。

当然衍生金融工具还有很多其他的分类方法,如按交易方式分类,可以将衍生金融工具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等,在这里不再赘述。

几种主要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年代如表2-1所示。

表2-1 主要衍生金融工具种类及其产生的年代

2.2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及其披露原则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失败事件及由其引起的金融动荡,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衍生金融工具规避风险好处的同时,它本身产生的风险可能也会让人目瞪口呆。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杰拉尔德·柯里根在银行家协会的讲话中指出:“银行家们要密切注意这些表外业务(衍生金融工具),我希望我的发言如同敲响衍生品风险的警钟,衍生工具的快速增长、复杂性及其所含的信用、价格等风险特性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国际清算银行在“Promise Report”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柯里根对衍生工具风险的重视,并催促商业银行改进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管理和监控,以加强银行的安全性。然而,随后还是发生了一系列衍生交易风险事故。

衍生金融工具是金融经济虚拟化的结果,它与基础的经济业务,已经形成了倒金字塔的状况(如图2-1所示),并且这种状况还在不断地加剧,形成巨大的风险。

图2-1 金融倒金字塔

2.2.1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分类

根据各种风险的性质特征以及相互的联系与区别,按照导致风险发生的不同因素,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可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营运风险和法律风险。

(1)市场风险(Market Risk)。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是指因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发生变化,进而给衍生金融交易带来损失的一种风险。该风险的形成是由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波动引起的,因此绝对价格变动风险是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市场风险是衍生金融工具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风险,它存在于每一种衍生金融工具之中。

(2)信用风险(Credit Risk)。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是指在衍生金融交易中,因合约的对方违约所引起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信用风险的形成,一般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交易对方因财务危机出现违约;二是在合约剩余期限内,非违约方的合约价值为正,违约方的合约价值为负,即合约处于盈利部位。在上述条件下,违约方才会给非违约方造成损失。

(3)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衍生金融工具的流动性风险指衍生金融工具持有者无法在衍生金融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所造成的风险。该风险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与市场状况有关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即由于缺乏合约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另一类是与总的资金状况有关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即交易方因为流动资金不足,当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被迫平仓,造成巨额亏损的风险。

(4)营运风险(Operation Risk)。衍生金融工具的营运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管理不善、操作失误以及人为因素等原因而带来损失的风险。该风险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经营管理上存在漏洞,交易员在交易决策时出现故意或者非故意的失误,从而给整个机构带来损失的风险;另一类是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自然灾害或各种意外事故而给整个机构带来损失的风险。

(5)法律风险(Legal Risk)。衍生金融工具的法律风险是指因为法规不明确、法律滞后以及衍生金融交易不受法律保障,使合约无法履行而给交易商带来损失的风险。该风险的形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衍生金融工具确认文件不充分,交易对手不具法律授权或超越权限,或合约不符合某些法律规定;二是交易对方因破产等原因不具清偿能力,对破产方的未清偿合约不能依法进行净冲平仓,从而加大了风险暴露。

总之,衍生金融工具各种风险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关注合约市值的变动及其对冲策略的合理性,信用风险主要考察风险暴露及对方违约的概率,流动性风险所关注的是因流动资金不足无法履约而带来的风险,营运风险主要考察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法律风险关心的是合约是否具有可实施性的问题。在各类风险中,市场风险在整个风险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其他风险既是市场风险作用的结果,又可以进一步加重市场风险的程度。

2.2.2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特征

衍生金融交易具有杠杆作用,市场的参与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就可以控制资金量巨大的衍生金融交易合约,由此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1)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巨大性。衍生金融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用少量资金就可以进行巨额资产交易。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使其交易所牵涉的实际金额非常巨大,其风险具有传导和放大的作用,如果操作者判断不准,交易活动出现失误,风险是相当高的,它将会引起一个市场甚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震荡。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传导如图2-2所示。

图2-2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传导

(2)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集中性。根据美国会计总署的调查资料,自1992年以来,美国7家最大商业银行的场外衍生金融交易量已占全美银行总交易量的90%以上,5家最大证券公司的交易量占整个证券衍生交易量的87%,业务集中的结果带来了风险的集中。经调查发现,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比较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不断爆发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事件,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集中性的高度重视。

(3)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连锁性。从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事件看,风险一旦爆发,会涉及许多金融机构,造成的影响往往不是进行交易的当事者一家。同时,也不是一个市场的问题,它会波及其他相关的市场甚至影响到整个国际金融市场。1994年12月6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奥兰治县政府财政基金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信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掀起轩然大波,世界重要的交易所,都产生了较大程度的下跌。

(4)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突发性。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事件往往是在没有丝毫前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世界上许多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事件都是这样。先前还是经营业绩非常好的机构,一旦发生交易失误,甚至连机构负责主管还未弄清是怎么回事,已是血本无归,似乎在一夜之间从天堂跌落到了地狱,整个企业已面临破产的境地。

(5)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复杂性。衍生金融工具是通过对基础金融工具进行各种组合变异处理而形成的,其结构比较复杂,这导致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复杂性。在衍生金融市场上存在着数量庞大、特性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在短期内,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难以被一般投资者所理解,也不能明确风险的所在,更不能防范和消除风险。

2.2.3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披露原则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披露的目的是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评价衍生金融工具财务风险的性质和范围。强调充分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并不意味着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应极尽烦琐。合理地把握一个度是必要的,至于如何把握这个度,不仅是一个职业判断问题,而且涉及一个重要而基本的会计问题,所以应把握如下原则:

(1)重要性原则。金融机构或企业可能会频繁、大量地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披露所有衍生金融工具的财务风险是不可行的,并且由于激烈的同业竞争,金融机构和企业往往不愿意披露过多的风险信息,所以应本着重要性原则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加以披露。

(2)定性披露与定量披露相结合的原则。如何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财务风险,目前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定性的披露,二是定量的披露,三是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相结合。采用定性披露与定量披露相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全面而完整地了解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情况。

(3)对银行和非银行企业提出不同的披露要求。相对于企业来说,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面临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更大,所以应对银行和非银行企业提出不同的披露要求。例如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区分不同行业企业提出不同的利率风险披露要求。

(4)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披露需要法律保障的原则。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充分披露,首先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但如果要真正起作用,还必须有法律上的保证,只有把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披露在法律上保证和完善,才能真正实施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有效披露。

2.3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同时都是以合约的形式存在,存续期间主要在履行中合约阶段,等等,对于这些特征的披露是各准则制定机构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与之相关的主要有不确定性会计理论和履行中合约会计理论。在衍生金融工具等未实现损益的充分披露中,全面收益理论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表外披露方面,将重点研究其定量披露的内容,与之相关的理论涉及VaR理论和支持向量机理论。下面主要对这些相关的理论或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2.3.1 不确定性会计理论

最早涉及不确定问题的学科是数学和哲学,目前不确定性理论已经是一个多学科涉足的环境理论。经济学界对经济现象的预测和不确定性的研究均是当代经济理论研究前沿领域。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可认识性等特点,不确定性与利润密切相关,研究不确定性的目的是减少决策过程的不确定性。

2.3.1.1 不确定性会计理论的基本概念

不确定性会计是以企业不确定性经济业务为核算对象,主要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信息,进行不确定性决策分析的专门会计,是企业财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传统会计模式相比,不确定性会计主要有以下特点:核算对象面向未来,广泛采用估计和判断方法,更多地选用公允价值等作为计量属性,采用多种信息披露方式。

针对不同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为了便于处理,可以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区分为外生不确定性和内生不确定性两种,对于内生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在有迹象表明其已存在或发生的情况下,再按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业务状态作为判断标准。这种分类的意义在于:

(1)便于会计归类处理,如低度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重点是确定问题,中度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重点是披露问题,高度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重点是预测问题等。

(2)便于未来设计不同的报告模式。显然,中、高度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是不确定性会计研究的重点。

2.3.1.2 不确定性会计理论的指导思想

从风险导向型信息披露和决策有用观的角度看,财务会计的目标是要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预测风险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企业的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是十分重要的信息,FASB把不确定性的揭示作为财务会计的重要方面,其在概念公告中提出“财务报告应当提供有助于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股利或利息安排以及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贷款等实得收入的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安排及其不确定性的信息”。因此,真实、公允地反映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充分揭示企业潜在风险,以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是不确定性会计的指导思想,也是财务会计的目标要求。按会计质量特征和业务状态划分的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类别见表2-2所示。

表2-2 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分类

2.3.1.3 不确定性会计的原则

主要包括充分披露原则、中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

(1)充分披露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报表使用者易于理解。中、高度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由于较高的不确定性,相关信息大多游离于表外,远远达不到报表使用者的要求。现行财务报表披露形式的缺陷,使投资者缺乏对经济业务不确定性的认识,使报告信息的相关性降低,只有改革传统财务报表才能提高不确定性较高的这类经济业务(例如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2)中性原则。中性原则的实质是准则制定、执行和审核时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中性原则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对稳健性原则的制约。由于中性原则的限制,使适度稳健更具科学合理性。②对不确定性经济业务进行估计时,应选用中性的估计方法,中性原则已经在不确定性会计实务中得到应用。

(3)权责发生制原则。传统会计主要将权责发生制原则应用于交易,而不确定性会计主要表现为事项和情况。权责发生制原则适用于各种应予以反映的经济业务,这样才可有效地防止递延确认损失和风险,为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及时确认和报告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不确定性会计理论框架当然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的会计原则,如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配比、重要性等。在这个理论框架中,真实与公允是指导思想,可靠性与相关性、充分披露等是核心,权责发生制仍是确认的基础,重要性原则和中性原则等是计量、估计和判断的应用原则。

2.3.2 履行中合约会计理论

履行中合约会计理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会计学家沃尔特在《关于“附注”负债的处理》中第一次谈及合约履行过程中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处理。由于受当时经济业务较简单及法律等其他历史条件的限制,该理论未得到发展。直至70年代美国FASB《租赁的会计处理》的颁布以及80年代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治发表的关于合约的研究成果《合约权利与义务的确定——概念问题的探索》,才使得这一理论得以发展。

2.3.2.1 履行中合约会计理论主要观点

履行中合约会计理论实质是合约的过程理论,它把合约从签订到最终完成分为三种状态即合约正在履行中、合约部分履行完毕、合约全部履行完毕,如图2-3所示。传统会计理论只是处在没有任何一方完成履约义务状态下的合约,即上述第一种状态,合约部分履行完毕和合约全部履行完毕均不属于履行中合约,对履行中合约这种状态下不加确认。会计学家井尻雄治在《合约权利与义务的确定——概念问题的探索》中得出结论:如果合约符合一定的条件(如足够确定),则以签约时刻为始点对其加以确认是可行的。随着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不断增多,金额及风险增大,越来越要求对签约事项进行充分披露,履行中合约会计理论再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图2-3 履行中合约会计理论的三种状态

2.3.2.2 履行中合约会计理论的确认

FASB在SFAC No.5中把会计确认定义为“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主体财务报表的过程”。

对于资产、负债要素的定义,无论FASB、IASC,还是目前我国的新准则,都主要由三个要点构成:①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②相关的控制权利或义务的产生;③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

关于履行中合约是否符合可确认性,需要从这三个要点构成分析:①签约双方之所以要签订合约就是为了保证未来的经济利益;②企业在签约时即承担了相关的权利或义务,特别是标准化的衍生金融工具合约,对于合约的标的物、交易时间、交易条件等比一般经济合同更加严格地要求,这样对权利做出了保证或对义务做出了要求;③合约签订时是否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合约的签订属于一种事项,FASB指出合约的签订不是交易但是一种事项,但很多合约的签订到履行需要一段时间,如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等,在这一点上,履行中合约会计理论把确认始点从交易时刻提前到签约时刻,这样,履行中合约的确认,就符合了资产负债的可定义性。

2.3.2.3 履行中合约会计理论的计量

现代会计理论认为,计量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尽管通货膨胀的存在,使货币购买力变化,但会计基本都采用“名义货币单位”,只有在币值变动幅度较大时,才考虑使用“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因此为主要的计量单位。

计量属性则较为复杂,它也是履行中合约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资产的计量属性,由于资产过去的流出价格没有任何经济意义,又由于站在未来角度,人们一般只考虑持有或出售某项资产可能带来的利益而非购入某项资产的成本,即未来的流入价格;同样,对于负债计量属性,过去的清偿价格没有任何经济意义,而对未来负债的发生价格并不关心。那么,履行中合约相关的资产和负债,用什么计量属性呢?由于履行中合约确认的资产、负债属于未来时,公允价值是履行中合约相关的计量属性。

FASB在FACSNo.7(2000)中称:“公允价值是指在当前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由于履行中合约在签约时,没有资产的历史成本或负债的历史收入,故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履行中合约进行计量。

通过以上的探讨可知,应对履行中合约进行确认,并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对此最敏感的衍生金融工具经济业务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可。SFAS133第217段指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可能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从2005年起,欧洲的上市公司都必须采用国际会计准则(IAS)编制和呈报合并财务报表,在计量属性方面,推广公允价值计量。

2.3.2.4 履行中合约会计理论与不确定性会计理论的关系

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包含在不确定性会计理论和履行中合约会计理论的外延中,这两种理论完全适用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处理。两种理论的主要关系有以下几点:

(1)两种理论有密切的联系。不确定性会计理论是环境理论,它是针对当前报表使用者对经济业务中不确定性披露的要求而产生的,冲破了传统会计中会计要素按报表项目分类的局限,为报表项目及表外项目的扩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提供了经济业务披露中的一些方法,如数理统计方法、不确定性会计报表披露形式等理论依据;而履行中合约会计理论是过程理论,它把确认始点从交易时刻提前到签约时刻,解决了中、高度不确定性经济业务的会计难点问题,因此,两种理论在一定范围内可相互佐证。

(2)两者又有区别,不能相互替代。不确定性会计理论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对于每类不确定性水平下的经济业务,采取共同或相近的处理方法和寻求更充分的披露形式;而履行中合约会计理论是针对具体的交易流程,主要针对从签约到交易发生之间的会计处理问题,包括合约部分履行完毕和合约全部履行完毕的会计处理(但非重点,传统会计对合约全部履行完毕已形成了较好的理论体系),而且中、高度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对应的并非都是处于履行中合约阶段,如预期交易等。

(3)不确定性程度可对履行中合约理论进行过程修正。不确定性会计理论着眼点在经济业务的分类,但是低度、中度、高度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在业务进行过程中,其不确定性是在发生变化的,因此,如果将不确定性会计理论融入履行中合约过程(因为履行中合约阶段较高的不确定性,传统会计将其排除在财务会计系统之外,故对每一经济业务运用不确定性方法充分披露履约过程的不确定性),用不确定性的披露来减少不确定性,可以使信息接近原貌,提高履行中合约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2.3.3 全面收益理论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收益表在财务报告体系中一直占据核心地位,传统会计收益包括营业收益和持产损益,两者确认必须遵循实现原则。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需要确认未实现损益的会计项目,如衍生金融工具未实现损益的确认。传统会计收益保守的实现原则和历史成本信息已经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传统的损益处理方法使收益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本期的全部未实现损益,为此,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纷纷颁布实施了业绩报告准则,要求报告全面收益。FASB将全面收益定义为:某一主体在报告期间内,除与业主间的交易(股东投资、股利分配)外,由于一切原因所导致的权益(净资产)的增减变动。全面收益概念的出现,为衍生金融工具等未实现损益纳入会计报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全面收益观挑战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决定了资产的入账价值,进而也决定了资产转移价值和费用计量的基础,并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对于没有明确的历史成本而对企业发展极具重要意义的“软”资产项目没有在会计上得到应有的体现,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二是形成盈利的单一计量模式,对于引起企业财富变化的其他经济收益来源关注不够;三是对于企业持有资产的价值变动导致的利得和损失无动于衷,扭曲了企业财富的整体真实价值。全面收益观则要求对企业财富变化的不同侧面进行关注,重视对现有资产存量价值的重新计量。

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对传统的历史成本原则形成了重大冲击,传统的历史成本原则,不能容纳衍生金融工具这一新事物,而全面收益符合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全面收益的出现,使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全面收益观拓展了实现原则的内涵。传统的实现原则基于可靠性的考虑而把损益的确认建立在“已实现”上,这就忽视了收益实现的潜在时间性差异和累积影响,导致价值增值期间和收益报告期间的人为分割,过分重视可靠性而忽视了相关性。全面收益观则将损益的确认从“已实现”拓展为“已确认”,对于尚未实现的净资产变动项目,如果有可靠的证据表明可以将其转换成现金或其他资产的要求权,则允许在全面收益中加以确认。这同时也有助于消除传统实现原则的副作用(如绕过收益表的权益变动项目,以及那些不伦不类混杂于资产负债表但并不合乎资产负债属性的递延项目),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状况的明晰性和可靠性。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波动是一种典型的未实现损益,因而在传统收益表中不能有效确认。全面收益概念的出现,拓展了实现原则的内涵,使衍生金融工具的未实现损益堂堂正正地进入利润表,成为财务业绩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损益、全面收益和资产负债表的关系如图2-4所示。

图2-4 传统损益、全面收益和资产负债表的关系

(3)全面收益观对稳健性原则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稳健性原则作为对会计要素起修正作用的原则,一方面同原有的会计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难以协调,另一方面引起会计处理上的主观随意性,为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大开方便之门。例如,传统会计只确认未实现的损失,不确认未实现的收益和利得,这将大大影响了利润表的公平性和有用性。相对而言,全面收益观能更加“公平”地对待各种交易和事项,与公允、中立、可比等原则保持良好的协同关系。

按照传统会计稳健性原则,衍生金融工具的未实现损失可进行确认,而未实现收益不能在财务报告里确认,实际上在传统财务报告里衍生金融工具未实现损失和收益都没有得到较好确认。这样一来,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波动性大,如果一个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较多,将会大大降低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和公平性,相反还会为企业操纵会计利润、粉饰业绩报告提供方便。

(4)全面收益有利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从本质上看,“决策有用观”优于“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自身特点决定了它更能得到拥护,“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信息应向所有信息使用者,尤其需要提供对预测未来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有用的信息,传统的收益表以受托责任观为中心,主要针对资源的所有者反映经营者的历史经营业绩,而对决策者有用的未确认损益在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稳健性原则下得不到充分披露,这将大大降低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所以,全面收益概念的提出,在“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对财务报告的不同要求如图2-5所示。

图2-5 不同财务报告目标信息质量、确认和计量对比

我国2006年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第四条明确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因此,我国的会计目标正逐渐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以“决策有用观”为中心的全面收益报告将是人们关注的中心和改革的方向。

2.3.4 VaR理论

VaR,即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它作为一个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交易商对金融资产风险测量的需要,作为一种市场风险测定和管理的新工具,则是由J.P.摩根最先提出的。VaR指的是在一定的置信度内,由于市场波动而导致整个资产组合在未来某个时期内可能出现的最大价值损失。

由于VaR方法能简单清晰地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又有严谨的概率统计理论作依托,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传统风险度量方法所不能解决的各种问题,因而该方法得到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支持和认可。它可以把各种金融工具、资产组合以及金融机构总体的市场风险量化为一个数字,这使得机构投资者与市场监管者能够很方便地将其与其他数字指标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承受市场风险能力的大小。正是由于VaR的这一特性极大地方便了金融监管部门对各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因此各监管部门纷纷应用其进行风险监管。1995年4月,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权威组织Basle委员会在其发布的文件中建议各银行可应用内部模型来计算各自的VaR,并且将得出的VaR与相应因子的乘积作为其资本充足水平。目前,包括银行在内的越来越多的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投资基金等纷纷采用VaR方法来测量、控制其市场风险,尤其在衍生工具投资领域,VaR方法的应用更加广泛。

VaR主要有三种传统的计算方法,包括参数法、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劣,具体的情况将在第5章详细介绍。

2.3.5 支持向量机理论

1992年,Boser,Guyon和Vapnik等人在《A Training Algorithm for Optimal Margin Classifiers》一书中,提出了最优边界分类器算法,这也是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最初模型。1993年,Cortes和Vapnik在《The SoftMargin Classifier》一书中,进一步探讨了非线性情况下的最优边界分类问题。接着,Vapnik在1995年出版的《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一书中,完整地提出了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支持向量机学习算法。1997年,Vapnik,Gokowich和Smola发表的《Support Vector Method for Function Approximation,Regression Estimation,and Signal Processing》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的回归估计方法(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和信号处理方法。所以,是Vapnik等人在统计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新的通用的机器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以下简称SVM)。

SVM成功地解决了高维问题和局部极值问题。SVM使用大间隔因子来控制学习机器的训练过程,使其只选择具有最大分类间隔的分类超平面,又叫最优超平面(在不可分的情况下,引入松弛因子来控制经验风险),从而使其在满足分类要求的情况下,又具有最高的推广能力。寻找最优超平面的过程最终转化为二次型优化问题(Quadratic Programming,QP),从理论上说,得到的是全局最优解。在处理非线性分类问题上,与传统的学习机器不同的是,SVM是将输入空间映射到高维的特征空间,仍然使用大间隔因子在高维特征空间中寻找最大间隔超平面。事实上,高维特征空间中的超平面对应着输入空间中的非线性分类面。实际中,SVM的优化过程并没有真正在高维特征空间中进行,而是通过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核函数,将高维特征空间中的内积运算转化为原始空间中核函数的运算,从而巧妙地避免了在高维特征空间中处理问题的困难。

目前,SVM算法在模式识别、回归估计、概率密度函数估计等方面都有应用。例如,在模式识别方面,对于手写字识别、语音识别、文本分类、人脸图像识别、遥感图像分析等问题,SVM算法在精度上已经超过传统的学习算法或与之不相上下。

2.4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方法

2.4.1 会计信息披露的传统方法

披露即信息披露,是在财务会计中把信息传递的手段从财务报表扩大为财务报告之后才兴起的一个会计程序和概念,其过程如图2-6所示。把财务报表扩展为财务报告,是在1978年FASB发表的第1号财务会计公告中正式提出来的。“常见的财务报告,其中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载有其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辅助报表、其他报告”。综合来讲,会计信息披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图2-6 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过程

(1)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形成的,由管理当局及其代理人编制的,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或现金流动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这种手段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货币计量的数据进行信息传递。传统会计报表旨在反映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使利益相关者对于经营者的业绩有个全面的了解。

(2)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附注是对财务报表表内(Face)数据提供解释说明,或者对其进行补充的文字表述或货币量化的明细项目,这部分不仅可以反映本期发生的经济内容,也可以反映可能发生的将对企业的经济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内容等。

(3)其他报告。如审计报告、公司财务公告、盈利预测、简化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这些内容往往因为不完全符合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标准而不能纳入财务报表,且不强求货币计量,但它们的存在对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中所蕴涵的信息和决策是大有帮助的。

图2-7说明了主要的会计信息公开披露的方法。

图2-7 会计信息公开披露的方法

(4)自愿披露。除了以上的披露方式,企业还可以选择自愿披露(Voluntary Disclosures)。FASB于2001年发表了一份《改进企业报告:对增进自愿披露的洞察》,其中提到在自愿披露中必须防止两种可能:第一,通过不恰当的、夸张的、不诚实的披露,特别是对公司未来的前景预测信息的披露,误导投资者;第二,通过真实的充分披露,但泄露了公司的商业秘密,为竞争对手所利用,从而影响本企业的竞争能力。

2.4.2 传统财务报告体系下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不足

现行的传统财务报告体系是产生并发展于工业时代,主要服务于制造业,以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为基础,以交易价格和历史成本为主线,强调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主要对已发生的交易(或准交易)进行确认、计量,提供面向过去的财务信息。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巨大、交易频繁,传统财务报告体系在揭示这类信息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无法实现衍生金融工具的充分披露,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企业整个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财务报告体系的冲击越来越明显。

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按流动性排列编制,主要体现受托责任的目标,为债权人提供偿债能力的信息,这样的分类方式无法充分体现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内容。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报告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及实现原则为基础的传统资产负债表,在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产生的资产和负债方面将越来越不完善,这种不完善性随着人力资本会计、环境会计等新会计项目的产生将显得更加明显。

传统的利润表以披露已实现的损益为主,对未实现的损益,尤其是未实现的收益,在谨慎性原则下无法在利润表中得到充分披露。而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其公允价值的波动,将产生大量的未实现损益,这些未实现损益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具有重大的决策价值,另外,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会有更多的未实现损益项目需要在利润表中披露。所以,衍生金融工具等会计项目的未实现损益对传统利润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重大的潜在风险,其相关信息对报表使用者具有重要的决策作用,除了表内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已确认的相关资产、负债和利润外,表外加强其风险的披露(尤其是定量风险信息的披露)对信息使用者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的会计准则机构,未能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披露的范围和方式等问题达成共识,表外定量披露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还很不足,这种不足随着更高层次的金融创新而显得更加明显。

所以,传统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已经无法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创新金融工具信息的要求,绝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报表中不能得到充分的披露,这样会产生很大的弊端:其一,管理层对衍生金融工具控制不足,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甚至招致巨额损失;其二,投资人、债权人等外部利害关系人缺乏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相关信息,极不利于他们的决策;其三,一些企业认为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避险可使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若对相关交易公开披露等于把自己的秘密公开,有时还存在借“金融创新”之名搞账外经营、违规经营,其财务处理也往往不在报表内如实反映,逃避管理当局的监管。

2.4.3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改进和加强

美国会计学家Beaver就会计披露问题曾有论述:公司应披露尽可能多的信息,而不应注重披露的形式。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报告披露方式包括两部分:表内披露和表外披露。表外披露是指对表内项目的附注或补充说明,是为增进对表内项目理解的一种辅助形式。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快速发展,会计界对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衍生金融工具列为表外业务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是信息披露的根本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方式。

本书正是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书认为,传统财务报告体系固有的缺陷不能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随着更多的传统会计不能容纳的新会计项目的出现,这种缺陷将显得更加明显。所以,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方式需要改进,具体体现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表内披露改进和表外披露加强,从表内和表外两方面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有效的披露,有利于其风险管理功能的充分体现。本书关于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改进和加强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表内披露改进方面,本书对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了重构。资产负债表的重构,主要体现在打破了按照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项目的方式,改为按照金融性分类方法重新排列资产负债项目。在利润表重构方面,主要对传统的利润表进行了扩充,使之更好地容纳了全面收益的内容,从而使衍生金融工具等未实现损益得到更充分的披露。

(2)表外披露加强方面,重点研究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定量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交易具有重大的潜在风险,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定量披露是其表外披露的重要趋势。但是,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定量披露,依赖于风险计量技术的发展,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计量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金融风险衡量方法——风险价值法(VaR),VaR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衍生金融工具。本书在VaR计算方法上进行了探索性的改进研究,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表外定量披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5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探讨了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首先分析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指出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更值得推崇,并论述了衍生金融工具的范围、风险特征以及披露的原则。其次,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披露的相关理论方面,阐述了不确定性会计理论、履行中合约会计理论、全面收益理论、VaR理论以及支持向量机理论。最后,分析了传统会计报告体系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不足,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表内披露方式的改进和表外风险披露的加强。本章为后文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