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洞悉风险偏好的变化:短线交易者必须注意的首要驱动因素
短期外汇走势受风险偏好的影响很大,但是却只有极少的交易者关心它。
——王浩
风险偏好是不少外汇交易者在汇讯中听得较多的一个词,这确实也是导致外汇行情变动和波动率起伏的关键因素之一。地缘政治和经济增长是影响风险偏好的两个关键因素,而地缘政治和经济增长又是对汇率影响最大的两个驱动因素(外汇驱动的逻辑层次图很好地呈现了这一点,如图18-1所示),所以风险偏好是外汇交易者应该随时关注的首要驱动因素,毕竟这是两个最重要的外汇驱动因素的合力。
图18-1 外汇驱动逻辑层次中的风险偏好与收益偏好
套息交易和避险交易是主流资金的两种常态交易策略,其他交易策略往往以伴随形态出现,比如索罗斯的“落井下石策略”往往是利用主流避险资金制造的趋势。风险偏好和收益偏好的关系表述起来较为复杂,大家可以查看表18-1。地缘政治和经济增长(稳定)决定了风险偏好,当政治和经济紊乱时,风险厌恶情绪上升;当政治和经济稳定时,风险喜好情绪上升。利率水平,特别是收益差会反映到收益偏好上,当风险厌恶情绪高涨时,比如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后,主流资金追逐低息货币,以避免交易策略为主,风险厌恶程度的增加通常对低息的货币有利;当风险厌恶情绪高涨时,交易者不太愿意冒险,资本从偿付风险更高的高息货币流出,流入到相对安全的低息货币,这样就使得低息货币相对高息货币升值。因此,风险厌恶情绪可以通过收益差较大的货币对观察出来,请看图18-2,最高利率的主要货币是澳元、新西兰元(又称纽元)和欧元,而最低利率的主要货币是日元等。另外也可以通过观察不同信用等级的债券的收益差来了解风险厌恶程度的高低,收益差越大,则风险厌恶程度越高,后面我们会详细介绍关于风险偏好的分析方法。当风险喜好情绪高涨时,交易者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资金从低息货币中流出,流入到更高利率的货币中,低息货币则往往成为融资货币,比如21世纪初期的日元,这个时候套息交易成为主导,高息货币相对于低息货币升值,部分交易者会利用主流资金套息交易造成的趋势获利。
表18-1 风险偏好和收益偏好的关系
图18-2 到2009年5月30日为止的主要货币基准利率
风险偏好的状态可以作为交易者甄别市场趋势特征和波动率特征的指标。当风险厌恶情绪上升时,市场的波动率更大,当风险偏好比较稳定时,市场的单边走势特别明显。外汇市场要么倾向于套息交易主导,要么倾向于避险交易主导。欧元和澳元属于相对高息货币,而日元属于相对低息货币,这使得欧元兑日元与澳元兑日元具有高度相关性,请看图18-3。
数据分析的核心是寻找相关性,在外汇日内交易中,风险偏好具有如此大的实战价值,这使得我们不得不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去寻找某些指标来更好地显示市场风险偏好的变化。
套息交易是主流资金受到风险偏好情绪的影响而进行的战略资产动作,作为日内投机客我们需要把握套息交易和风险偏好变化的相关性。套息交易包括日元套息交易、美元套息交易、瑞郎套息交易等。如果说全球信贷泡沫崩溃导致了2007年以来的各类资产价格大滑坡,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信贷泡沫本身的崩溃呢?投资者从1995年到现在都能够非常容易地利用廉价的融资货币,比如1995年到现在的廉价日元,2001年到现在的廉价美元和瑞郎等。如果全球分为两大货币阵营———美元阵营和欧元阵营,则日元兑欧元也至少与日元兑美元一样重要。虽然两个货币对被证实与相对的利率预期有较大的关系,但是日元兑欧元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偏好特征,这个货币对是一个非常好的全球风险偏好指标,你可以通过观察这一货币对的走势变化来简介察觉和验证全球交易者的风险偏好变化,进而更好地把握外汇日内交易的方向性。
图18-3 风险偏好使得欧元兑日元与澳元兑日元具有高度相关性
当日元兑欧元在升值,则全球的风险厌恶情绪在上升;如果日元兑欧元在贬值,则全球的风险喜好情绪在上升。2008年9月到10月,日元兑欧元就在升值,此时的全球风险厌恶情绪在上升(图18-4)。
图18-4 2008年下半年的日元兑欧元日线走势图
欧元兑日元的波动特征突变的关键日期是2008年7月15日,这天Fannie Mae(房利美)和Freddie Mac(房地美)被美国政府国家化,在图18-5中可以看到一根垂直线标注了这一天,这天的重要程度在欧元兑日元的HLC(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波动率上得到了反映。这项指标度量了日内的波动幅度和日间的变化,当欧元兑日元贬值,则表明欧元兑日元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请看图18-5。如果这个货币对是全球风险情绪的风向标,则波动率的提高表明风险厌恶情绪的再度上升。
图18-5 欧元兑日元汇率伴随着货币波动率提高(避险交易显著)
通过图18-5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欧元兑日元在2008年这段时间内呈现出避险交易的特征,因为波动率和汇率变化密切相关,波动率的大幅跃升往往预示着风险厌恶水平的显著上升。欧元兑日元可以作为风险情绪的度量指标,有一个前提,这就是欧元和日元的息差比较显著。
在利用风险情绪和相关指标进行日内货币交易的时候,我们需要弄明白风险事件、风险情绪和汇率变化的关系,将当天最重要的风险事件标注在对应的日线上,每天重复这一工作,并保存好这些图,则可以极大地提高交易者对市场风险情绪的把握,从而及时跟随主流资金在套息交易和避险交易之间的变换。“风险事件—风险情绪—汇率变化”分别对应着“驱动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下面给出三个风险事件和对应的汇率走势,大家自己分析一下其中的“驱动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如图18-6、图18-7和图18-8所示。
要想很好地利用风险情绪来指导日内交易,就必须关注驱动因素的政经层面,关注汇评中夹带的风险情绪,关注那些与风险情绪变化密切相关的货币对的变化(比如2008年的欧元兑日元)。
一些特定货币对可以表征风险情绪的变化,但是要想预测和更加深入地把握风险情绪的变化就必须关注驱动因素这个源头,特别是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的大线条。下面给大家看一篇我们在2007年10月13日撰写的内部交易报告(《未来的全球经济和金融走势以及投资机会》),大家可以从中获得未来5年的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的大脉络,这篇报告可以为你的外汇和黄金交易,以及其他资产交易带来真正的指导。同时,如果你能够掌握其中的分析思路,则可以很好地把握全球缘政治以及经济的结和外汇即日交易而言都是非常有用的。
图18-6 风险情绪图解(1)
图18-7 风险情绪图解(2)
图18-8 风险情绪图解(3)
其实这个题目所谈的问题的根源在于信用本位制从思想层面到制度层面,乃至器物层面的全面解体,这两年有三本书先后荣登国内外的畅销书榜:《美元危机》、《美元的坠落》和《货币战争》,而且奥地利学派的再次崛起也与此密切相关。金融资本家的逐利本性、民主政客的投机性、经济学家的货币思维错乱、“群氓”的刷卡主义使得世界逐渐积累起巨大的泡沫。对于这个课题,我大致顺着自己的流水思路进行阐述,至于定量的论证我想短时间内也无法完成,所以大致就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完成吧。
第一个故事
日本经济危机与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先后爆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是“内坍塌”类型的金融危机,而东南亚危机主要是“骤爆炸”型,前者是中医讲的虚证,内在阴阳不平衡引起的慢性病,而后者则是中医讲的实证,外在邪瘴引起了阴阳不平衡,就是“外感风寒”这一类的。当然,如果“正气内存”,那么也是“邪不可干”的,这是《黄帝内经》上的经典名句,同样也是经济体本身危机的辩证基础。所以两者都有自身内在的特定因素才引发了危机。
东南亚的危机主要是微观经济的边际收益率下降,导致坏账形成,这是克鲁格曼提出的,但同时也要注意的是,东南亚经济与日本经济都存在股市和地产市场的飙升状况,而且都在经济高涨时骤然转向。对于此次经济危机的解读和处理,无论是凯恩斯学派还是其当代变种,以及货币主义学派都无法胜任。对这次经济危机的成功解读有赖于对微观经济投资效率的理解,比如企业盈利状况、银行坏账等,但是这些却与现代的宏观经济学扯不上太多关系,虽然有人一直想出各种方法来打通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领域,但是都比较牵强附会。对经济危机预测比较权威的一位外国专家写过一本书,这本书的思想不是从什么宏观层面,比如,总供给和总需求、货币量等来解读,而是从微观经济体的经营效率来解读。按照这种思路解读对于经济危机的预测将更加准确和合适。这种从微观经济层面解读经济周期或者危机的做法与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观点不谋而合。他们的大致观点是经济中的信贷过度导致实体过度投资,进而引起收益率下降,从而引发银行坏账,引起更大规模的相关反应。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和东南亚经济危机都是这种信贷过度的后果,这与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泡沫经济学泛滥密切相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东南亚经济危机当中,全球水龙头——美国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但是此次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却是在美国本土发生的,并且通过房贷证券传导到欧洲,引发英国北岩银行挤兑危机,英镑下挫。垂直的国际资本体系中,美国是中心,东南亚是边缘,东南亚盯住美元的“美元本位制”产生“货币错配效应”,这使得美国的纸币本位制度覆盖到东南亚,从而将泡沫经济学的制度实践在东南亚强化。作为这个制度的核心——美国,它的兴衰直接表明这个纸币本位制度的兴衰,同时也是这个制度是否走到末路的路标,而东南亚只是这个资本体系的边缘,它的兴衰只是局部和暂时的问题。水龙头和池中的水谁更具备全局意义,美国是泡沫的罪魁,是全局变量,东南亚怎么可以相提并论?作为最后贷款人,美国可以挽救任何其他经济体,美国可以用“伟哥”持续透支“阳痿国家”的体力,他是一个短视的医生。但是最后贷款人不能做自己的最后的贷款人,因为当经济体因为大量泡沫而过度透支时,再用泡沫是无法挽救自己的。日本在经济危机后屡次施行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都无效,就是因为前期的过度投资已经使得经济中的投资机会不多了,所以每次刺激政策都使得资金流出本土到国外寻求机会,这也是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药方”在日本失败的原因,同时也是今天日元套息交易(Carry Trade)的直接原因。美国金融和经济崩溃可能更像是日本,无论多少强心针都救不活了,无论多少“伟哥”都刺激不了。这一段要说的就是作为资本体系的核心,美国危机的影响是削弱其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进而通过世界央行——美联储的危机触发全球经济动荡,而东南亚只是一个“持币的企业”,其危机并不足以撼动全球根基。
上面从资本体系的角度论证了美国次贷危机比东南亚经济危机更为严重,影响更为深远。这一段我从虚拟经济对全球需求冲击的角度来论证美国次贷危机比东南亚经济危机严重。我们知道,东亚和东南亚依靠“美元重商主义”主导下的出口来拉动经济,中东地区也要依靠美国的美元来购买石油,一个“重商美元”,一个“石油美元”,都靠美元来“盘活”经济。而欧洲的主要投资和出口也是到美国。美国“婴儿潮一代”创造了巨大的消费意愿,完全纸币本位的美联储制度提供了巨大的消费能力,所以美国充当了全球终极消费需求来源。美国的消费需求作为美国经济的现行指标非常有效,ELLIS作为华尔街顶级经济预测家用统计数据论证了这一点,所以消费是美国经济的引擎。与此同时,国际贸易结构使得美国消费也是世界经济的引擎,东亚的许多国内投资远远大于国内消费,就是因为很多投资是为了出口,是为了满足美国的消费。次贷危机表明房价支撑的脆弱开始显现,进而会削减美国人支出中的财富效应,房价的不稳定,甚至下滑将导致美国人财富缩水,进而引发支出骤减,这就导致了东亚和世界其他对美出口经济体的经济活跃度下降,世界贸易链条中断,紧缩的外部需求会使得世界范围内出现“以邻为壑”的汇率贬值政策,进而引发20世纪初的全球贸易战,甚至引发全球社会动荡,出现经济和政治的全面危机。当然这是最坏的情况,能否避免美国次贷危机后的全球需求紧缩,取决于能否找到新的全球需求来源。如果仅仅依靠再次吹入信贷泡沫的货币政策,那么危如累卵的金融泡沫将变得更大,延迟痛苦将带来更大的痛苦。
第二个故事
关于房地产作为现代纸币本位的“锚”。我谈谈自己的观点,其实美元一直能够在强大贸易逆差下保持坚挺,最为关键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有战略实物资源作为隐形的信用支柱;第二,有大量的非美元甚至非市场化实体经济可以为美元货币化提供支持。
我们首先来谈谈,战略实物资源作为美元发行的隐形信用支持的问题。石油是用美元结算的,而且美国大量军力和国际软协调力量活动于中东。石油同时也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基石,现代工业经济其实是石油经济。通过这种绑定模式,石油其实充当了美元价值的担保物,虽然这种担保是不完善的,但是这表明美元不是毫无担保物的银行券。然而这个问题为很多经济学家和政策人士所忽略,认为美元完全没有实物担保,完全是纸币本位制下的产物。尽管石油部分担保了美元的价值,但是石油并不能算作美元发行的“锚”,也不是美国经济稳定运行的“锚”,它的作用在于保证美元具有“一定价值”的购买力,它并不保证这种购买力的多少。尽管如此,石油对美元的坚挺功不可没,据《一个经济杀手自白》坦言,基辛格曾经为此出力不少。
另外,货币化进场导致通胀的关键在于是否还存有可供货币化的资产,也就是说,在不征收“通胀税”的前提下是否还可以征收“铸币税”,在保证没有通胀的前提下靠发行纸币赚取收益的方法,必须是在有大量资产还没有处于货币化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由于现在世界上还有少部分美元的绝缘区,比如朝鲜和一些市场化和货币化程度非常低的地区,所以美元还可以继续找与之结合的实物,从而暂时避免了过度的通胀,但是现在这种资产越来越少了。所以,为了避免乱发货币导致的全球通胀和流动性过剩,里根这位经济学毕业的总统采用了构筑衍生品市场来“蓄洪”的机制,大量的金融工程和产品出现,美国房地产也是很重要的“蓄洪”工具,通过将房地产贷款债务证券化打包,成功创造了新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为那些手握重金的基金购买,从而以虚拟资产的形式持有了泛滥的美元。
通过房地产金融衍生品收集作乱的资金,这个妙招确实暂时缓解了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实体经济问题,起到了稳定经济的“锚”作用。但是,由于衍生品的相关资产出现履约风险,这使得衍生品的持有人的利益开始受到影响,进而会触发衍生品市场的萎缩,导致大量流动性从衍生品市场流出寻求避险。
归纳起来是这样的,流动性流到两个领域:实物领域和虚拟领域。流到实物领域的资金引发房地产投资热潮;流到虚拟资产领域的资金提供了需求热潮的基础。但是由于过度透支未来收入,使得实物领域的需求萎缩以及履约出现问题,这就危及了虚拟领域的资产安全,进而引发虚拟产品的出逃浪潮,减少了需求的来源。同时,这些原本为虚拟产品容纳的流动性开始在其他地方泛滥,东奔西突,比如到中国内地,到黄金市场等,这也使得其他稍显安全的“流动性不剩”地区变得“流动性过剩”,从而制造出新的一轮狂热和危机。流动性就像瘟疫一样在规避风险中保存自身,进而引发不停地崩塌,好比寄生虫吸干了宿主后再找新的宿主。
第三个故事
全球化可以使得美元不断找到可以结合的资产,从而暂时避免了滥发美元导致的贬值,通过征收铸币税,而不是通胀税,美元得以不断得救。同时,全球化也使得美元滥发的事实被掩盖了,由于美元可以全球进行资产配置,所以对冲基金可以将洪水蓄积起来在局部上释放其破坏性,并且凭借这种破坏性盈利。
由于美元大量出现,势必引发很多“奢侈需求”和“衍生需求”,这些需求对于人类的福利和智慧并无作用,现在的营销学所提倡的“创造和引导出的消费需求”,就是这类需求,这些需求的大量涌现使得无数新产品以及伴随的新式市场出现。这就是发达经济,特别是美国不断出现各种古怪消费需求和市场的原因。当资金丰富时,人们总是追逐那些远离底层需求的东西。人类的历史就是随着可利用资源的不断增加而逐渐脱离了根本的生存需要,进而有了艺术、思想和奢侈品的需要,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现在美国出现的很多消费怪现象和新市场完全是在透支未来收入的情况下,通过纸币本位来实现的。美元过剩引发了市场的过剩。
同时在上面一个小节中我们也谈论了美元滥发与衍生品和衍生品市场大量出现的原因,大量的资金必然更加激烈地竞争,如果仅仅提供实业领域的投资机会,这么多资金很快就会让这些机会干涸,并且形成长久难以愈合的顽疾,就像日本。所以,为了避免资金的泛滥,创造了衍生品市场来满足这些过剩资金“利比多”的发泄,为它们提供赚钱的“虚拟”机会。很多国家都在用或者尝试用衍生品市场平息泛滥的流动性。现在中国也打算走这条治理之路。所以,衍生品市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伴随着汹涌澎湃的流动性轰轰烈烈地在全球,特别是美国登场了。
全球化使得美国可以通过国外的生产能力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前提是国外的美元本位制建立。东亚建立了美元本位制度,同时,缺乏劳工制度的原始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使得东亚的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西欧资本主义早期的“廉价劳工”。低估所有要素之后,美国的资本在国外为美国的消费提供了便宜的,而且几乎是免费的“午餐”。说几乎免费是因为,美元纸币本位制下可以无担保地发银行券支付逆差。这种国别的银行债因此泛滥。同时,美元以国债作为抵押发行货币的程序,使得美元滥发导致国债大量积累。这种透支之风从美联储蔓延到商业银行、企业,大量的债券透着未来的美好希望到社会上圈取资源。这样,债市的过剩在美国积累起来。
由于大量美元来到亚洲为主的地区,这使得储备过剩成为中国等国家的头痛之事。同时,美元带动的日元过剩,使得国际汇市呈满城风雨之势。外汇储备经由全球贸易而过剩,外汇市场经由全球金融而过剩。每天2万亿美元的成交量,是我作为一个外汇交易者感到震惊的事实。
全球化的美元和美元的全球化使得产品服务市场、金融原生和衍生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外汇市场集体膨胀。
第四个故事
十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为什么会爆发在美国?这个问题我觉得根据前面的分析不证自明。但为了保持完整性,似乎我还是需要简要分析一下。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主要还是由奥地利学派说的过度投资引发,无论是早期资本主义的野蛮劳工制度使得投资过度背离消费,还是20世纪20年代的信贷松弛下繁荣过后的大危机,乃至最近20年的日本经济衰退,东南亚经济危机都验证了奥地利学派在预测和分析上的优势。由于过度投资,竞争加剧,收益下降,最初的通胀为过后的通缩埋下伏笔。
全世界通胀的总根子现在在美国,美国人通过抵押国债发行美元透支了未来,然后通过美元向全世界输出通胀,并且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热潮,这种热潮是建立在低估要素价格或者透支未来收入的基础上的。同时,近几十年来爆发的世界局部经济危机次数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前100年经济危机次数的几倍。为了挽救诸如东南亚经济危机、长期资本公司危机,美国充当最后贷款人注入了不少流动性,另外在本国的IT泡沫、9·11事件中也注入了不少流动性。全球都垒在美国金融体系之上,所以美国注入的这些流动性最后又有很大一部分流回美国,这就好比一个回旋飞镖,最后又回来“造次”。
历史上每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都是以资本主义体系核心为导火索的。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也就是“一战”过后,美国就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金融的中枢。美国在1929年的危机中无法作为最后贷款者拯救世界是因为它本身都已经出现问题,全球化中的国别属性也注定它不会担当这一角色,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通缩。现在,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中心,同时也是泡沫化最为严重的地区。美联储要同时照顾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两个货币政策目标,不像ECB那样遵循德国央行的反通胀传统只履行物价稳定一个任务,所以美联储不可避免地为了短期利益和政治需要而履行促进就业的任务,这就与维持货币稳定的目标起了冲突。欧洲在ECB的治理下,泡沫化程度没有美国那么严重,同时亚洲自身的金融化程度还不够高,实体经济比重大,泡沫化程度也不高。而且中国政府可以用全国土地所有权作为最后的贷款抵押品,从而成为整个东亚的稳定之“锚”。所以,美国最容易成为危机的引爆点。而且根据人口统计学的推断,亚洲国家中的中国和印度还有10~20年的一段人口红利,而美国在2009年左右将进入抚养比较高的人口结构,“世代风暴”将导致美国出现更大的养老金缺口和产出能力下降,以未来做抵押的债券履约风险提高。所以,高度金融化、人口结构变化的负面影响、顾及就业的央行目标、大量透支未来的金融工具、巨大的国际债务、巨大的跨代债务使得美国难逃虎口。美国经济何处寻找稳定之“锚”,现在它通过全球化来“绑架”了其他国家,进而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东亚的美元本位、中东的石油美元、房产证券的欧洲化将整个世界作为抵押品充当自己的最后贷款人。整个世界都成了贪婪的美国人的筹码和赌注。
第五个故事
当美国经济产生衰退,甚至大的危机时,我觉得按照一般的危机爆发顺序,美国会这样倒下:
美国的经济危机出现绝对是内部引发的,而不是像其他地区一样由于外在原因而触发。由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可以自主,而且强大的军力控制下的战略性资源充当了美元发行的准抵押品,所以美国不可能在外部的影响下出现经济危机。国外的投资者不会从美国市场主动大规模撤退从而引发其经济危机,因为全世界最坚实的货币支柱存在于美国,由于它强大的军队摄制着全球经济的战略资源。而且有效经济危机理论也告诉我们,经济危机来源于微观经济层面。所以美国经济危机将出现在企业利润率下滑上,而且是实体经济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大幅度下滑。这使得信贷泡沫催生下的繁荣出现转折,过度的投资破坏了持续繁荣的根源。企业利润率的下调将威胁到实际个人购买力的预期,从而影响到个人债务,乃至扩展到国家债务的履约能力,这就会导致债券和股票类原生金融品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大幅度下降,银行等枢纽性金融机构受到牵涉,坏账形成,信贷被迫收紧,进而加剧了危机的来临。此时美联储再次注入流动性已经没有用了,因为再多的流动性也无法创造出足够的投资机会和客观的利润率,美国进入日本式的内坍塌衰退,流动性陷阱出现。财政支出短时间内可以刺激内需,但是由于缺乏持续效益的基础建设项目和商业投资项目,财政刺激势必形成新的赤字。大量投资流出美国,美元兑黄金急剧升值。黄金价格飙升,国家开始对黄金实行管制,禁止流出黄金,并且强制收购民间黄金。
美联储这个时候无计可施,利率降到零。财政政策也到了只起水泡的作用。世界资本体系核心和世界总需要来源的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世界其他地区忙于应付突然的出口减少,开始像20世纪初一样,竞相贬值,贸易壁垒高筑。全球化也像那时一样戛然而止。美国开始动用其军事力量彰显战略资源的存在,由此引发新的局部战争,通过战争美国试图避免衰落,但是美元的疯狂贬值使得形势很难扭转,国际上个别国家开始抛售美元,东亚国家和欧元区国家出面托市,但是很快“羊群效应”出现,国家间失去合作意愿,美元抛售加剧。
失去美元为“锚”的各国货币也面临由此而来的信用质疑,加上出口锐减下的经济滑坡,国民开始质疑本国的纸币本位,贵金属交易盛行,政府开始捍卫纸币本位,国内经济危机上升到政治冲突。国内强势利益集团开始想要稳定局面,强人政治抬头,迎合了国内大众的需要也是强势利益集团的忠实代表。国内混乱开始向国际上延伸。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力图重新确立秩序,但是由于流动性过剩的疾病像病毒一样在全世界每个角落爆发……
第六个故事
日本经济危机导致日本长达10年的衰退,日本经济实力的衰退以及日元的升值提供了让中国经济势力扩展到东南亚区域的机会,同时也使得中国在对美出口中的份额极大上升。同时,日本为了抑制经济衰退恶化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这些流动性促进了中国当时的市场化和金融化进程,为中国吸引外资提供了资金。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亚洲区域的经济引擎,削弱了日本的区域话语权。
东南亚经济危机使得中国得以树立良好的国际信用,更为重要的是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埋下了伏笔。东南亚经济危机同时也使中国积累了管理经济危机的经验,促使中国释放内需,从依靠出口转向“两条腿”走路。国内的企业也借此进行了革新和重组。同时,东南亚危机使得大量资本流出这些国家,进而流向中国,中国在危机中的独善其身成为卖点。
此次美国次贷风暴对于盎格鲁-萨克逊经济的影响比较深远,美国、英国都受到影响,欧洲其他国家也受到影响,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一片向好,所以大量资金借机到中国避险和增值。并且,中国政府以全国土地和矿产资源所有权作为抵押品完全可以确保人民币的稳定,这是其他国家无法享有的最后贷款人资源。而且,中国社会管制相对严格,不容易出现松散政治制度和民主下的投资势力,所以政治大乱的可能性很小。在美国经济出现大问题拖垮世界经济的时候,中国经济当然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政府手中庞大的土地所有权以及坚实的社会政治制度,这使得中国可以在小乱的压力下做出经济创新,从而在危机中获得转机,进而成为发展的大好机会。通过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维持政治稳定,通过全国土地矿产所有权担保下的人民币维持金融稳定,在此基础上发展内部经济,进而为地区提供经济和政治的“锚”功能,层层辐射进而形成新的亚洲乃至世界格局。
第七个故事
在美国企业的利润率没有出现普遍大幅下降前,美国经济会维持目前状态。现在美联储在加息进程结束后不久就开始被迫为次贷风暴解燃眉之急。这使得美国的信贷持续放大,在短时间收紧后又迅速开闸放水,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势必进一步活跃,投资进一步过度将形成利润率进一步下降,而消费过度将进一步贴现未来,紧接而来的是养老金缺口会恶化这一情况。最后,伴随美国企业利润率大幅度下滑,一切开始逆转。有报告称2001年以来美国企业利润率是下降的,但是这个资料我并没有找到。不过如果你知道2001年后美国企业的会计丑闻层出不穷的话,就可以推断美国企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利润率下降使得不少企业玩起各种会计手法,其中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另外通过参与金融市场来提振企业收益率也成为很多企业提高每股盈余的方法。像GE这类企业也在杰克·韦尔奇的带领下大搞资本魔方。全球化达到一个质变阶段的时候,也就是企业利用全球化提供和巩固其利润率达到极限时,美国企业的利润率也就开始出现明显的普遍下降。想想看,可供继续全球化的角落还有多少?今天你在中国可以看到到处都有可口可乐的标志和垃圾。一叶而知秋,还是有其道理的。
所以,次贷只是一个插曲,危机真正开始的信号将是美国企业出现利润率下降,破产重组合并,会计丑闻,这些合起来集中总爆发就表明“它真的来了!”
因为次贷是个插曲,是艾滋病人身上的小溃疡,所以下一次金融或者其他资产市场的危机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领域。既然人类的天性和优势在于预测,那么我不妨不自量力一点,看看击鼓传花的游戏会在哪里停下。
首先,外汇市场上不大可能出现真正的“危机”,因为美元的根基没有动摇,这就是美国控制战略资源的能力,以及美国微观经济的利润持平。但是,不排除美元对主要货币,特别是对黄金出现有序的贬值。
其次,美国股票市场也不太可能出现“危机”,因为美国企业还是一片向好,即使有不和之音,也被很好地掩盖。
再次,其他金融市场,比如期货、衍生品市场等目前都不太可能出现危机风潮。
最后,我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黄金历来是世界危机的风向标,在2001年9·11事件之前,黄金开始发动纸币本位制下的最大涨势。次贷危机前黄金调整了一段时间,目前再次创出新高。这意味着什么呢,也许危机已经开始,只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而已。政治和经济危机都会触发黄金价格的飙升,而日常的工业需要和装饰需要对黄金价格影响不会很大。而且黄金是世界局势的一个领先指标,而不是同步指标。黄金的周线图见图18-9。
我的全部赌注也放在黄金市场的飙升上了,所以作为个人,也许在2009年前囤积足够的金条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持有期限应该在5年以上。
所以,黄金中长线空头不断平仓也许是我最为有把握的预测。
夜已深,现在已经是凌晨4点35分。我花了接近4个小时一气呵成此文。遗憾的是,没有时间做好定量分析,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从以下角度做定量分析:
图18-9 黄金周线图走势
☆收集各次经济危机的微观经济统计序列资料,分析其中各数据序列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而推出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为全球和美国即将面临的危机制定观察和预警机制。
☆收集19世纪到现在为止的黄金价格数据,分析其与世界性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联动关系。
☆收集欧洲和中国货币史料中稀释货币抵押品和担保物价值引发经济危机的资料,论证纸币本位的天生不稳定性。
危机中蕴含国家和个人新的机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势必是有识之士的良机,机遇偏好有准备的人。
另外,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克在经济学上最为出色的建树领域是通胀目标制和对大萧条的研究,我想美国主脑让他做格老继任是否预示着什么呢,是对格老通胀经济学的亡羊补牢,还是对大危机的准备?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在上述报告形成一年多之后,我们在2009年5月初做了如下的补充,补充的观点非常简单,请看图18-10,这幅图表明了全球经济见底的条件,同时也表明了外汇市场风险厌恶情绪将继续主导最近几年的外汇市场(风险喜好情绪只是其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
图18-10 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真正见底的条件
在泡沫化的这次反弹中,由于流动性增加,风险偏好会再次上涨,但是最终会引起全球政治和经济的更大动荡,所以风险厌恶情绪会高涨,低息货币相对高息货币更受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