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出心理误区

走出心理误区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国内证券市场目前还没有建立做空机制,目前的交易理念是做多不做空,在行情的上升阶段买入,获得价差后卖出。而当股价处于相对高位时,主力机构显然没有较大的拉升空间,又无进出自如的风险空间,那么主力可以人为地制造这一空间,先打压,促使股价向下拓展空间,即使暂时遭受一定的账面损失也没关系,待到股价大幅下跌后,再以卖出量数倍的量买入低价筹码,实现最终的高抛低吸之目的。

第十五阶 股票投资最核心要素——心理关卡

一、股市是心理博弈的战场

股市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里,中小投资者、主力机构、政策三方互相博弈。在这博弈的三方阵营中,中小投资者因为资金量少、消息面窄、缺乏话语权而被称呼为“小散”。虽然小散人数众多,但依然难改劣势。而主力机构凭着自身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根据股市内外环境的变化,操控某只股票或对场外跟风投资者进行心理引导,使得博弈的对手(中小投资者或场外其他机构投资者)产生错误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实现获取巨额利润的目的。例如,一个公司股票价格在上涨,尽管公司和一个月前、两个月前并没有什么变化,人还是那些人、业务还是那种业务,但股价却可以上涨50%甚至更多,为什么?因为市场的预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投资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公司没有任何变化,但市场却发生了变化,这些公司的股价在短时间内被投资者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一个月前它在下跌时无人敢买,可现在突然出现了翻番行情,还有大量的跟风买盘积极追进。这些都是投资者心态发生变化的结果。即使同样的公司业绩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幅度也差不多,但是有的股价涨得多,有的涨得少。有的公司业绩一直不错,但是股价就是上不去。所以股价的高低,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市场是否认同,只有投资者认同了,股价才能上去,而这还是要看投资者心理的变化。所以,股市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投资者心理变化的结果。

在股市实战过程中,心理比较有时看来更像是一场心理游戏,市场所有参与者都在试图摆脱人性的弱点——畏惧、贪婪、轻信、敏感、急躁、自傲、冲动、自负等。主力机构操作的高明之处在于善于引导大众投资的投机取向,形成所谓的长线投资与短线投机等片面和错误的操作理念。在股市实战中,如何根据各种技术信息正确地研判主流资金具体的操盘意图,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在股市中获利避险的重要且根本的生存技能。

股市交易实际上是多空双方博弈竞技的体现,在竞技过程中,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博弈各方会因各自的利益权衡暂时形成相对稳定的同盟,此时便形成了相对个股而言的主力和非主力机构及松散性投资者,当主力准备拉升或打压某只个股时,会向市场中的其他博弈对手发出信号,寻求某种形式的联盟需求,这时只有对信号的内容及真伪有相对判断能力并能对博弈的游戏方式有深刻体会的博弈方才能及时地加入。当这种博弈变得更有可辨别性时,松散性投资者便会蜂拥而至,在这个时刻,由于账面利润的飙升,导致大部分投资者对美好的前景充满幻想而忽视了博弈规律正在改变或消失,这时主力的博弈目的便达到了,财富会合法地转移。其实,能对这个市场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投资者只有明白了炒股就是一次心理游戏博弈,那么,在参与到这个游戏前,对市场的大众心理做好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就成为必需了。

二、主力机构:操纵股市的无形之手

每个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时,最初的想法都是想低买高卖赚取差价,那为什么结果往往却是事与愿违呢?甚至在大牛市中还赔了钱?他们的买卖行为为什么这样错乱?走进股市后,他们的思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难道股市里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控制他们的行为吗?

是的,这股神秘的力量就是控盘主力机构建立的股票市场心理暗示的场效应,使普通投资者不自觉地跟随着市场主力的指挥棒而舞动。

市场主力操纵市场的基本理念是利用市场运作的某些规律性,人为地控制股价的运行趋势,使之朝向于己方有利的趋势发展。如何控制股价达到获利的目的,不同的庄家虽有不同的操作手法,但根本的方法仍是万变不离其宗——“低吸高抛”或“高抛低吸”,只是行情的启动时间不同、拉升幅度差异、维持的期间不定而已。

当市场主力发现一只有上涨潜力的股票后就会按既定的程序对该股票进行评估,符合条件的就会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打压建仓,等到吸足筹码后,便会进一步打压洗盘,然后快速向上拉升出一定空间后派发筹码,中间的一段价差就是主力的获利空间。

由于国内证券市场目前还没有建立做空机制,目前的交易理念是做多不做空,在行情的上升阶段买入,获得价差后卖出。由于在行情的下跌趋势中难以有效操作,不能把行情的全过程控制在手中,所以随着派发完成后,操纵涨跌行为也暂时偃旗息鼓,每次坐庄操纵行为都只是单边操作。做完一次,下一次要做什么还得重新等待市场机会,机会来临后还要和其他机构投资者进行竞争或合作,尽可能避免做盘前的各类不必要的消耗行为。

而现实中主力机构的交易过程则是:首先,市场主力利用大盘下跌和个股利空打压股价,为未来的拉升制造空间;而后进行吸筹,止损盘涌出便有效地收集廉价筹码;然后是拉升和派发。派发后寻找时机再次打压,进行新一轮坐庄行为;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地从股市上谋取利润。这就是主力机构操纵股市的主体思路。这种操纵股市路径只是被动地等待市场提供的机会,而不是主动地创造机会。所以,更积极的坐庄思路是不仅要做多,而且要做空,为自己主动地创造市场机会。实现正、反向双边的获利。

正向操纵市场与反向操纵市场的理念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只不过在目前国内证券市场尚未实行做空机制前,中小投资者尚不熟悉而已。据日本野村证券的统计,从1993年到2002年间,在日本股市中做空操作获利额是做多操作获利额的9倍。比较两种理念,长线机构投资者既做多又做空,是一种更成熟的操作手段。分析一下长线控盘操作的思路,发现做长线控盘的特点是不怕涨也不怕跌,因为上涨的时候主力可以做多赚钱,下跌的时候主力可以借机打压,获取廉价筹码,为以后做多创造条件,只要认清市场的实质,不管是利多还是利空都可以加以利用。所以,这种操盘理念成功的关键是看准市场趋势。市场主力对市场方向的判断不同于中小投资者对行情的预测,市场主力可以主动地控制股价走向,他要考虑的是怎样确定突破的方向,方向对了就可以引起市场大众的积极响应,作为行情的启动者便有机会获取较大的利润。在市场行情的波动起伏中成功实现高抛低吸。而当股价处于相对高位时,主力机构显然没有较大的拉升空间,又无进出自如的风险空间,那么主力可以人为地制造这一空间,先打压,促使股价向下拓展空间,即使暂时遭受一定的账面损失也没关系,待到股价大幅下跌后,再以卖出量数倍的量买入低价筹码,实现最终的高抛低吸之目的。明着是亏了,暗中是大赚,属于没有卖空机制下的卖空操作。

在发展中的新兴证券市场中,成功的机构投资者的背后必定有许多失败的普通投资者,所以普通投资者一定要了解自己对股市的感觉思维和行为是否被主力机构所控制和操纵,而这种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只有极少数人能摆脱。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有极强的自制能力外,还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三、“贪婪”和“恐惧”是股市交易的最大心理障碍

市场参与者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低买高卖才能获得利润,但在现实的股票交易中,反其道而行之以致高买低卖者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除了是研判失误,没有分清哪是低点哪是高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心态出了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被“贪婪”和“恐惧”心理所左右。

作为投资者,进入股市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因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操作得更顺利,赚得更多些,这是正常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如果演变成一种对于金钱无度的追求,则会在操作时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不但有可能使投资者失去很多获利机会,还有可能导致投资者遭受巨大的损失。

很多投资者在市场处于上升趋势中,在没有经过认真研判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对股价上涨的期望值,担心卖了以后股价继续上涨使自己失去稍纵即逝的利润,甚至在股价连创新高的情况下仍然加码跟进,这种贪念经常使投资者由赚大钱变成赚小钱,甚至最后变成赔钱。一旦上涨趋势发生逆转,局面难以收拾。在下跌趋势中,面对行情逆转又毫无思想准备,处于极度紧张害怕的状态,等到行情快要接近底部时却为了早一点摆脱噩梦、解脱自己而认赔卖出,结果卖了个地板价。我们可以看到,在股市里,正是由于股民过分地贪婪与恐惧,常常出现乐观时更乐观、悲观时更悲观的现象。

在股市实战中,贪婪情绪突出表现在是否卖出股票的决断上。很多投资者一心想卖个最高价,涨了期望更涨,赚了期待更赚,贪得无厌,不知道股市里有这样一句谚语“树木再长也长不到天上去”,股价再涨也会有个限度,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事实上,相当多的股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大涨尤其是暴涨后,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大跌甚至暴跌。像2007年1月初,中国A股市值突破十万亿。仅仅一周之后,A股市值暴增7875亿元人民币,然而,2007年2月27日,沪深股市突然“放量暴跌”。沪综指从开盘的3048.83点跌至收盘时的2771.79点,下跌268.81点,跌幅达8.84%;深成指早盘开于8620.86点,报收于7790.82点,跌幅达9.29%。上海股市有845家下跌,深圳股市有590家下跌。两市共有900多只个股跌停。沪市成交量明显放大,共成交1316.3亿,创出历史天量水平。两市总成交量达2007亿元。两市个股普跌,指标股亦大幅下挫,工商银行、中国银行跌幅超过7%,中国石化、中国联通、长江电力等封于跌停;两市无一板块表现活跃,只有部分ST个股封于涨停,成为两市唯一亮点,此次盘面情况在中国A股市场创下十年来跌幅纪录,投资者万亿市值在一天之中被蒸发殆尽。

股价涨起来难,但跌起来却相当快。正如美国一位投资家说的:“股市就像纽约的帝国大厦,坐电梯需要八分钟,掉下来只需两秒。”这也就是说,股市趋势向好,也是以慢牛形式爬上去,突然遭遇意外,或者出来利空消息造成恐慌,股价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使以前的努力功亏一篑。这就提醒投资者必须把握时机。股市中有很多关键时刻,可能就那么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如果当机立断,胜利果实就到了手,如果稍慢一拍,就有可能由赢利变成亏损。冷静地分析一下股价的涨跌波动,便不难发现,大部分股票停留在顶部或高位的时间一般都很短,高点出局的机会不多,往往稍纵即逝,所以抛出时一定要有决心。抛股要果断,要有决心,关键就在于一定要克服过于贪婪的毛病,时刻牢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恐惧也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很多投资者看到手中持有股票的股价下跌,满脑子只是担心股价还会不会继续下跌,整日寝食难安,惶惶不可终日。恐惧的心理同样使人的判断失去客观性,只往危险的一面想,只注意周围的不利信号。最后是思绪混乱,只想着迅速结束这场噩梦,于是惊恐万分地匆忙离开股市。此时往往正是股市进入底部即将反弹之际,但由于恐惧使许多人错过了转败为胜的机会。所以在股市中投资者要时常控制自己的恐惧心理,当投资大众都丧失投资热情时,往往可能是最好的建仓机会。无数事实证明,市场人气最涣散的时候,往往就是购买股票的最佳时机。要做到这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这样做违反普通投资者正常的心理反应。当普通投资者听到经济形势恶化或某家公司的经营亏损的坏消息时,自然会感到害怕,而且在预期未来的形势更糟糕的情况下,普通投资者总是力图尽早摆脱这种处境。然而,由于股市是反映未来的,所以,它会反其道而行之。当经济形势极端恶劣,坏消息接连不断时,经常就是股市回升的时候。因为它意味着经济已坏到尽头,光明就在前面。不幸的是,大多数投资者被这些坏消息所吓倒,在这“黎明前的黑暗”里慌忙离开了股市,错过了盈利的大好机会。若在这个时期不但不抛售,反而还有意识地购进股票,必能获得可观的利益。相反的,一个等待已久的好消息——比如有关盈利的信息一旦发表,股价反而会回跌。因为预期的事情已实现,就没有其他因素可以期待了。

“贪婪”与“恐惧”是股市交易的大敌,这是所有的股票投资经典理论都反复告诫过的,许多股民也知道这个道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相当困难。股票交易确实不能太贪,但炒股票就是为了赚钱,当然就会有贪财的心理;股市下跌了,自己的血汗钱天天缩水,说不害怕也是不可能的。关键的问题是要学会控制“贪婪”和“恐惧”心理,股市上涨时不要头脑发热,下跌时不要惊慌失措。股市有句名言:“多头和空头都可以发大财,只有贪得无厌的人例外。”巴菲特也指出,当人们因贪婪或者受到惊吓的时候,他们时常会以愚蠢的价格买进或卖出股票。而说起他成为世界股王的经验时,他说:“我们只是设法在别人贪心的时候保持戒慎恐惧,唯有所有的人都小心谨慎的时候我们才会勇往直前。”正是这种不贪不怕的良好心态造就了巴菲特举世无双的成就。

一般来说,由于心理准备不足,“恐惧”的人在股价上升时会变得贪心,“贪婪”的人在股价下跌时又变得恐惧。这样时贪时怕,交替出现在投资者身上,促使他们频繁地追涨杀跌,结果劳而无获,甚至血本无归。所以说,投资股市,首要的就是要克服这两大心理误区,股市上涨时不贪,股价下跌时不惧,这样才有可能成为股市的赢家。

四、走出心理误区

保持健康的投资心理是投资者在投资市场中取胜的关键。保持健康的投资心理是投资者对市场获得正确认识和正确实践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投资者发挥更强的思维能力和更高的效率,对基本面、技术面所发生的变化及时、客观、准确地做出分析和判断,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操作策略并严格执行。投资者在实战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心理误区,会导致操作失误,账户资金严重亏损。所以认识并克服病态的投资心理误区至关重要,为此必须克服心理障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误区:

(1)心理账户误区。投资者在进行评估、追溯股票交易活动时有一系列认知上的反应,通俗一点说就是投资者的大脑里有一种心理账户,人们把实际上客观等价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却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投资者对同样一笔钱并不是一视同仁的,而是视它们来自何方、去往何处而采取不同的态度。

(2)盲目自信误区。投资者一旦获得较好的收益,心理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往往开始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在股市中过度自信有几种体现:一是过度重视内幕信息,忽视公开信息;二是投资获利后更加过度自信;三是过度自信容易低估风险。

(3)盲目悲观误区。投资者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的数量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一旦遭遇损失投资者更愿意维持现状而不愿意放弃现状下的资产,盲目悲观还容易导致投资者过于强调短期的投资亏损,而不愿长期持有股票,导致其错失巨大的盈利机会。

(4)羊群效应误区。由于“羊群心理”(跟风心理)在作怪,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一旦群体跟风抛售,市场供求失衡,供大于求,股市一泻千丈,这样往往会上那些在股市上兴风作浪用意不良的人的当,往往会被这些人所吞没而后悔莫及。因此,投资者要树立自己买卖股票的意识,不能跟着别人的意志走。

(5)锚定效应误区。投资者往往过分依赖于旧信息,对新信息反应不足,以至于确定一个特定的初始值进行估计和调整,并将其作为决策的依据。股市调整通常是不确定的,不同的调整初始点会产生不同的估计,这就易于偏离其初始价值。

股市是放大人性弱点的地方,股市中的敌人是自己,培养出良好心智最为重要。

五、给自己定位

炒股的效果如何,与各人对自己在股市中的“定位”有着重要的联系。所谓个人“定位”,就是个人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在股市中选择最佳方案,以取得最好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股市虽不是生死相搏,但要在股市中获得收益,那同样是需要好好地认识自己,给自己在股市投资过程中一个正确的定位。

那么,如何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呢?投资者起码要注意分析如下四点:

(一)投入股市的资金

普通投资者由于投入股市的资金总是相对有限的,对股票价格的走向不可能产生直接的拉动作用,因此普通投资者在股市中难以赢得主动。不仅如此,由于资金的不同,就是普通投资者之间的投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投资人只是一个只有几万甚至几千元的小散户,那么在股市中就缺少了必要的防范风险能力,于是只能采取相对稳妥的投资方法,立足于中线持仓,总之是不能冒太大的投资风险。当然一个投资者拥有几十万、几百万或者上千万的资金,那么就要讲究一些投资组合:一部分立足于中线操作;一部分搏短线差价;另外还可用一部分资金到一级市场上去申购新股。

(二)炒股的条件

进入股市中的投资者,每个人的炒股条件是各不相同的。由于这种炒股条件的不同,这又决定了各人炒股方法的不同。比如,工薪族股民,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应以中线为主,以短线为辅;而对于职业投资者来说,做短线无疑是最佳的选择,甚至还可以在盘中进行“T+0”操作;中线则只是一种组合。此外,如果资金状况有限,进入股市就为了赚取一点生活费的话,那么,就不可能采取做中线操作;相反,如果经济状况良好,进入股市是希望赚取更多的钱,以便买房买车的话,那么就不能忽略中线投资。

(三)个人的性格

常听人说:选股如选妻(夫)。其实这说的就是股性与人性的关系。股性有灵活与呆滞之分,人的性格也有外向与内向之别。如果投资人性格外向,那么就应选择那些股性较为活跃的小盘股,而远离那些股性呆滞的股票。相反,如果投资人性格内向,那么,就应该回避那些波动巨大的股票,而持有那些稳步盘升的股票及一些走势稳健的大盘股。

(四)投资的优势

如果投资人属于消息灵通人士,则可利用可靠的消息来源择机进出市场;如果投资人短线技术分析水平精湛,则可以按技术指标的提示来做短线,买进或者卖出;如果投资人善于基本面分析,则可以根据价值回归的理论来挖掘潜力股,进行中长线的股票投资;当然,如果投资人什么都不会,那么应多关注参考各方专家学者的评论,坚持以中线为主,谨慎投资。

总之,要做好股票交易,就要在认识股市特征的同时了解自己各方面条件,适合什么样的操作方式,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一个投资者应时常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看看以往的操作分析中,是人在“操作”股票,还是股票在“操作”人,如果是后者,得从投资方式上找原因,使自己的心态、期望、性格、习惯与行为方式协调起来。股市的转变是十分诡异多变的,经不起折腾的人最后往往会因为心理因素而丧失获利机会。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如果做不好心理分析,就很难自知与自胜。

六、成为股市高手的途径

一个投资者从门外汉到逐步摸索、磨炼,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他必须经历理论的学习,经验教训的总结,心理内部长期斗争最终形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至高境界。这一过程一般须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也就是说一个投资者从零到成功(是指能够长期立于不败之地)需要10年的时间。根据观察分析,从初入股市的投资者到成为一名高手,大多要经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

(1)理论学习阶段。多数投资者最初踏入证券市场时对股市知识知之甚少,或虽看了几本有关股市的书却对实战知识与计谋知道不多。其入市的动因大多是见周围的亲朋好友在股市赚了钱,自己也想进入股市搏一下。此时的股市大多处于一轮较大上升行情的中后期,因为只有这个时候股市的赚钱效应才十分明显,对场外人士的吸引力才较大。由于初入股市,不懂的东西太多,大多数人能以“小学生的身份”虚心地向较熟悉股市的投资者请教,请他们推荐股票并提供买卖的意见。在股票操作上,自己很少有主见,只用少量资金试着投资,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学习与实践,这一过程一般需6~12个月,基础知识薄弱的投资者所需时间更长。这一时期他很容易因听信他人的建议买卖股票而遭受很大损失。

(2)自我封闭阶段。投资人经过第一阶段学习、磨炼、总结,很快找到了所谓的“赚钱秘诀”。这个所谓的“秘诀”,一般为几个指标加上量价分析以及一些具备牛股特征的突破形态,这些指标紧贴股价走势,依靠它们来操作某一段时间内短线成功机会很多,有时甚至可以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同时,由于股市行情仍处于上升阶段,几次操作下来小有收获,对股市实战毫无经验居然还能赚钱,于是信心大增,以为自己天生就是投资股市的高手,在股市赚钱并不困难。因此,每次操作成功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自己的才华终于找到得以施展的舞台,于是乎自信、冲动、虚荣心,甚至狂妄冲昏了头脑。当回想起刚入市的时候,那些曾向他推荐过股票的人屡屡出错,这就更增强了其自信心,更加相信赚钱必须靠自己的能力,而且自认为已经具备了赚钱的能力。每当周围的人出错,或者知名的专业人士出现研判失误时,而自己却判断正确,就越来越变得自信,也越来越封闭自己,对自己的判断越来越崇拜,而对同行人士却出奇地挑剔,往往会妒忌别人的对,嘲笑别人的错。

在操作上,频繁短线和满仓操作,买了大涨的股票就到处炫耀,或者独自扬扬得意;买了大跌的股票就懊恼、沮丧,要么处于大喜或大悲状态,要么处于小喜小悲,这时投资人和股市的关系就像热恋中的恋人一样一天也不能分离。买卖股票时,也变得斤斤计较价位,买入价必须在最低价位附近,卖出价必须是在最高价位附近。处于这一阶段的投资人脑子里几乎只有“赚钱”二字,对于亏损、风险的概念却很模糊。操作业绩要么大赚大赔,要么小赚大赔。第二阶段的心理变化是,从一个听信他人而上当受骗的受害者(被动、盲目、恐慌),到虚心勤奋—急切—后悔—抱怨—自信—自负—狂妄—大喜大悲。这样反复循环。学习上,自从掌握了某个理论或者几个指标后,就一直处于故步自封状态,很难接受他人的观念,还不断向他人“讲经说法”。自己失败时很沮丧,又不甘心服输总要找一大堆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或一定要找出别人的错。这种不服输的麻木心理极为强烈。第二阶段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磨炼,有的甚至8年以上,是投资人走向成功的最困难的阶段,投资损失也是最惨重的阶段。在遭受惨重的损失后,投资人开始觉醒,摆在面前的路有三条:第一条路是绝望地离开股市(这样的投资人基本上没有);第二条路是无奈地甘心听从“高人”领导(这样的投资人占绝大多数);第三条路是自己休整一段时间后,开始反思、再学习、重新修造自己(这样的投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

(3)再学习、反思总结阶段。经过多年股海沉浮及极痛苦的磨炼后,投资人最终开始醒悟了,认识到自己仍需要再学习,认识到以前只懂得股市的一些基础知识,严重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于是,再次开始学习,这次学习是系统的学习,包括技术分析的各种分析方法,基本面分析的方法,投资组合、风险控制等。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心态修养方面,进步很快,变骄狂为谦卑,逐步克服贪婪与恐惧。不再喜怒无常,情绪基本稳定。面对赢利和亏损能够泰然处之,不再受他人和假象的干扰与迷惑,对行情的大涨或大跌也不再有很大的情绪波动,不再炫耀自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逐步改变,虚心好学不倦,努力寻找一个能够长期获胜的操作方法。

在操作上,这一阶段以学习新理论,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为主,避免频繁的短线操作,业绩上,不再有大的波动,基本维持在微利或小亏状态。此阶段如遇到了成功高人的点拨,就会少走许多弯路,距离成功所需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4)成功阶段。经过长期的学习、磨炼,掌握了丰富理论系统,能够把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交易时,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切实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赢利欲望,能够把技术分析方法与基本分析法有机结合起来,把风险控制摆在操作首位。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交易系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实现了长期稳定的赢利。

七、炒股是艺术而不是科学

很多市场人士分析大盘,指出大盘能涨到多少点,有的明确指出还会跌到多少点。如果你是市场超级主力,想达到操控大盘趋势的目的,这样的研判,可能会有一定的意义。但即使你是市场超级主力,市场趋势有时也不一定按照你的设想运行,更何况一般投资者和一般分析师呢?影响市场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投资人分析各种因素时,往往是对各种因素进行假设,在这些假设条件成立的前提下得出来的结论。可是,这些影响市场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如果因素发生了变化,所得出的结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时你还能坚持原来的观点吗?当然,市场很大一部分分析人士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看空不做空,看多不做多,这些人的观点就更不值得听了。

在对个股进行分析时,很多投资人喜欢谈论能涨到某某价位,但影响个股股价趋势的因素很多,如大盘因素、基本面因素、市场资金面因素、盘中有没有其他意外因素等。个股的变动因素当然主要看控盘主力的动向,市场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控盘主力。主力本来想马上拉升,可发现外围有较大游资资金进来抢盘,它就会发动大的洗盘,甚至有的股票因为控盘主力的心情不好,就出现一次反复,这就不是一般投资人所能分析出来的了。

其实想一想,市场的波动本来就是数千万投资人心态变动的轨迹,K线就好比是数千万投资人对股市的心电图。心态只能感觉出是好是坏,很难分析出心态会好几天、会好到什么具体的程度。所以,分析股市就是分析心态变化,既然是分析心态变化,就不能用科学的眼光。这就像很多人处理不好夫妻关系,其实就是不明白心态的变化是不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分析的,也没有科学的方法能处理得好。为官也是这样,想升职的主要因素就是处理好与上级甚至更高级别领导的人际关系,处理这些关系也不能用科学的方法,事实上也没有科学的方法,如果有,大家都可以当官了。

科学是理性的,而艺术是感性的。投资市场是一个感性的市场,国民经济增长快,股市不一定涨,至少在一个阶段内不可能增长;上市公司业绩好,客观上它也不一定马上涨。所以,非要用理性的方法去分析股市或指导操作,是不现实的,操作也可能是不成功的。

也许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理由,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提醒有志于进入股票市场投资和投机的人:“股票是艺术,不是科学。”这句话有助于股民对股票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