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当前就业再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3.2.1 新增劳动力就业群体的压力分析
目前新增劳动力就业群体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3.2.1.1 新增适龄劳动力处于高峰期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已达13亿人,而且仍以每年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4]人口的快速增长必然引起劳动年龄人口[5]的膨胀,给现在和今后带来巨大的失业源。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1953年、1964年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50%;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这一比重上升为60%左右(详见图3.1)。[6]据报载,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已上升为63%。[7]16~60岁适龄劳动人口占人口总量份额的不断增加,将是影响劳动力参与率基本趋势的主要方面。从新增劳动力年龄人口来看,1982~1990年我国经历了生育高峰期,出生率年均超过22‰,因而1998年以来我国年均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巨大。根据预测,2006年是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增量的峰值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量将达到2500多万人,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而从需求情况来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几年的水平,2006年城镇可安排就业约1100万人(包括补充自然减员)。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到1400多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多万人。山东省是我国第二人口大省,人口基数大,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已进入劳动年龄。所以,“十一五”期间是山东省劳动适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在城镇每年约有120万人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全省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将达到550万~650万人,而劳动力需求为400万人,供需差额为150万~25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内不会改变,而且矛盾可能更加突出。
图3.1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化比例图
资料来源:张妍:《中国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4。
3.2.1.2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带来大学生就业总量不断增加,而国企改革和结构性调整等又使就业需求量减少,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为83%,2005年则为72.6%,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从2006年来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增长22%。据人事部有关调查数据,2006年全国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另外,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着结构性就业问题,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劳动力需求相对旺盛,而西部地区需求不足;从学历层次看,大专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则供不应求,供求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大,大学生就业趋势不容乐观。而且,相比前些年,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薪酬和福利预期趋于下降。同时,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则岗位不足。从山东省来看,2005年,省内共有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26.7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8.8万人,中专学校毕业生7.9万人。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加4.7万人,增幅为33.4%;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78.61%,高于全国平均就业率6个百分点。2006年山东省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多于去年,但对毕业生的需求则不如2005年,供求矛盾加大。其中,济南生源毕业生总数达3万人,专科以上毕业生占到80%左右。目前统计需求毕业生约2万余人,其中本科以上毕业生的需求占80.7%。从2006年毕业生就业特点来看,一是就业数量继续创历史新高;二是高学历毕业生就业数量占就业总数的72%,与上年相比增加50%;三是本科以上学历本省生源毕业生回省内特别是回济南就业的人数大幅增加,比上年增加38%;四是外地生源毕业生要求在济南就业人数有增无减,占就业总数的48%。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总量和结构性矛盾都比较突出。
3.2.1.3 初高中毕业生继续处于政策边缘化状态
2006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高中阶段毕业生继续增加,总量达到480多万人。加上城镇还有200万人左右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处于失业(受登记制度限制,多数未登记)或半失业状态,就业矛盾不可忽视。他们普遍缺少职业技能,又难以得到直接的政策扶持,与下岗人员相比,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3.2.2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分析
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但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下岗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1998~2004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由3.1%上升到4.2%,呈逐年上升趋势;而1998~2004年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则由50%下降至30%,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逐年降低。而且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改革仍需要释放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大量冗员;从宏观政策上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结构调整,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以及贸易摩擦加剧等等,都会造成大量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从最近的统计资料来看,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还有60多万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万人需要安置;今后3年国企实施政策性破产还需安置360万人,辅业改制约有300万名职工需要分流安置。而且在已实现再就业人员中,约有1/3就业稳定性较差。另外,复员转业军人、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所新增的需分流人员压力较大。据统计,由于政府公共职能的转换需要,地方政府机构将有一半人数缩减,近300万人需另谋出路;有1000多万名职工的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分流出大批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2006年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从山东省来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推进和国企改革、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下岗失业人员仍将维持在较大规模上。从对象上看,“4050”人员和一户两代、夫妻双方、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再就业困难的人员,以及企业军转干部再就业困难户安置任务将会很重,而这部分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实现再就业难度较大。
3.2.3 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分析
2004年我国农村有48724万人左右的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64%,其中乡镇企业吸纳13866万人,私营企业就业2024万人,个体经营者2066万人;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中,约有60%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据统计,目前农民40%~60%的收入来自外出打工,另外,随着失地失业农民的迅速增加,这一趋势还会逐渐增强。“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的预期目标,这意味着“十一五”时期平均每年要转移900万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所带来的巨大的就业问题也会更加突出。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和服务亟待改善,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较多的中西部地区,服务设施和设备短缺陈旧、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足且素质较低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扩大和稳定。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7043.6万人,占总人口的77.2%;其中农村劳动力3717.9万人,富余劳动力1000多万人,转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从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来看,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既有观念问题,也有素质问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8%,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12.1%,加之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等思想在不少农民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另外,从宏观上来讲,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政策障碍依然存在。比如,依附在户籍上的劳动用工、教育、社会福利等制度的相应改革还跟不上,一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拖欠克扣工资、乱收费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无形中都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