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研究的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

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研究的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哈佛指数失败后,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继续了景气监测的研究。这一判断的成功使得景气监测的研究再度兴起。由于战争的影响,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的重大进展实际上是在战后的50年代取得的。扩散指数法从理论到实践效果上都被充分肯定,从此成为构造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方法之一。至此,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从民间研究走入官方实际应用阶段。该情报研究所定期公布并发表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及分析结果。

一、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研究的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

为了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探求经济周期波动规律,西方经济统计学家们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开始了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的研究工作。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经济景气监测预警体系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为世界各国所熟悉。

(一)哈佛指数

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法国经济学家开始以黑、灰、淡红和大红几种颜色,测定法国1877~1887年间的经济波动。1903年,英国出现了描述宏观经济波动的“国家波动图”。但是,作为反映宏观经济动向的“晴雨表”,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的还是从美国开始的。

1909年,美国经济统计学家巴布森创办巴布森统计公司,开始发布关于美国宏观经济状态的第一个指示器——巴布森经济活动指数。1911年,美国布鲁克迈尔经济研究所也编制并发布了涉及股票市场、一般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等方面的景气指标。但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美国哈佛大学珀森斯教授领导编制的“经济晴雨表”和“哈佛指数”。1917年,哈佛大学为研究景气指标,专门设立了“经济调查委员会”,由珀森斯教授主持。该委员会广泛搜集了美国1875~1913年的经济统计资料,编制了“美国商情指数”(即哈佛指数),并从1919年起在《经济统计评论》上定期发布。从历史拟合来看,哈佛指数对20世纪以来美国4次经济波动都做出了较好的反映。

哈佛指数的出现对景气指数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构造思想和方法纷纷为许多国家所效仿。在英国,1920年,由伦敦大学、剑桥大学、中央经济情报会议和英国实业联合会等组织创立了“伦敦与剑桥经济研究所”。该组织与哈佛经济委员会合作,采用哈佛指数方法编制了反映英国经济景气状况的指示器——“英国商业循环指数”。1922年,在《瑞典经济评论》上出现了瑞典经济统计学家以哈佛指数方法编制的瑞典商情指数。德国在1925年也成立了景气研究所,次年发布了“德国一般商情指数”。此外,还有许多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波兰和日本等都相继开展了景气监测研究,以类似哈佛指数的方法编制本国经济“晴雨表”。

哈佛指数投入使用以后,不仅能指示景气状况,而且能够超前预报,因此一度风行。但是,这种景气指数却未能正确预示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1929年大危机的来临。正当席卷西方世界的风暴即将到来的时候,哈佛指数却指示经济将继续扩张,从而遭到沉重的失败。后来虽经几经修订,终因效果不佳而最后停止使用。哈佛指数的失败以及类似景气指数的衰落,标志着景气监测早期阶段的结束。

(二)预警信号体系

哈佛指数失败后,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继续了景气监测的研究。1937年,美国经济在刚经历了一次特大危机之后又陷入了一场衰退之中。NBER的负责人密契尔应美国财政部长的要求,进行了利用经济指标来判断衰退何时结束的研究。密契尔与经济统计学家伯恩斯研究了近500个经济指标的时间序列,选择了21个指标构成超前指示器,指出了经济转折的可能时间。这一判断的成功使得景气监测的研究再度兴起。

由于战争的影响,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的重大进展实际上是在战后的50年代取得的。1950年,NBER的经济统计学家穆尔,在30年代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主持了进行新的景气监测系统的建立工作。穆尔从近千个统计指标的时间序列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21个指标,构成了一个新的监测系统。这个系统由先行、同步和滞后三种指标构成,以客观经济综合状态为测度对象,采用了多指数信息综合方法——扩散指数(DI)。此后该系统又经过多次修订,保证了有效运行。扩散指数法从理论到实践效果上都被充分肯定,从此成为构造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方法之一。

自60年代起,景气监测系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61年,美国商务部正式将NBER景气监测系统的结果逐月发表,以数据和图表形式提供宏观景气动向的信号。至此,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从民间研究走入官方实际应用阶段。

(三)富兰德格指数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商业环境风险情报研究所的F.T.汉厄教授设计了第一个反映经济政治环境风险的评价指数——国家风险预测指数,亦称富兰德格指数。该指数是由定量评级体系、定性评级体系和环境评级体系构成的综合指数。定量评级体系用于评价一个国家的债务偿付能力,包括外汇收入、外债数量、外汇储备状况及政府融资能力四个方面的评分;定性评级体系重在考察一个国家的经济管理能力、外债结构、外汇管制状态、政府官员贪污渎职程度及政府应付外债困难的措施等五个方面的评分;环境评级体系包括政治风险、商业环境、政治社会环境三个指数系列。上述三个评级体系在总指数中的比重分别为50%、25%和25%。富兰德格指数以0~100表示,指数越高表示风险越低,指数越低表示风险越高。风险等级则相反,一级表示风险最小,二级、三级风险大一些,以此类推。该情报研究所定期公布并发表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及分析结果。该情报所根据数据既对即期风险情况给予综合打分,还对未来一年后、五年后的综合分数进行预测。

(四)《国际各国投资指南》

由伦敦“国际商业交流有限公司”的美国分部出版的《国际各国投资指南》中,将投资风险分为政治、金融、经济三大类,分别进行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综合风险等级,计算了综合风险指数。政治因素包括政府的腐败和它的经济期望偏离实际的情况等;金融风险着眼于外汇管制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贷款偿还拖欠等;经济风险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通货膨胀、偿债的成本等。它们在综合指数中的比重分别为50%、25%和25%。国际风险指南将风险等级划分为五个:0~49.5为高风险,50~59.5为中上等风险,60~69.5为中等风险,70~84.5为低风险,85~100为相当低风险。

(五)《欧洲货币》国家风险等级表

国际金融界权威刊物《欧洲货币》于每年9月或10月定期公布当年各国国家风险等级表。该表侧重反映一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形象与地位,从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能力(权重20%,包括在外国债券市场、国际债券市场、浮动债券市场、国际贷款市场及票据市场上筹借资本的能力);进行贸易融资的能力(10%);偿付债券和贷款本息的记录(15%);债务重新安排的顺利程度(5%);政治风险状态(20%)和二级市场上交易能力及转让条件(30%)等方面,对国家风险进行了考察。

(六)日本公司债务研究所的国家风险等级表

日本公司债务研究所对国家风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国家风险评价。内容包括:内乱、暴动及革命的危害性,政权的稳定性,政策的持续性,产业结构的成熟性,经济活动的干扰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金融政策的有效性,经济发展的潜力,战争的危险性,国际的信誉地位,国际收支结构,对外的支付能力,对外资的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它设计的风险等级采用的是评分方法,以0~10分表示风险程度的高低,10分表示风险最低;0分表示最高。分别对上述内容进行打分,然后求出综合分。风险等级设立为A、B、C、D、E五级,风险由低向高排列。

在这一阶段,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多为政府有关部门主持进行。如在美国,主要由商务部经济分析局与NBER合作进行。在日本,由经济企划厅研究和发布。由于官方的参与,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无论在构成还是构造方面,都取得了更为迅速的进展:①构造监测系统的另一基本方法——合成指数(CI)的出现。尽管扩散指数(DI)作为一种基本构造方法已在50年代确立并广泛应用,但还存在着不能反映经济波动幅度、干扰较大等特点。由于5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高速经济增长,仅用扩散指数很难适应,为此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首席经济统计学家希斯金,于60年代提出了综合指数法(CI),从而弥补了扩散指数的不足。从此CI和DI共同成为构造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方法。②具有评价功能的预警信号指数出现。到60年代中期,人们已经意识到西方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高速增长也会带来各种弊端,经济的“过热”如同经济衰退一样也是应该避免的。为此,不少国家在其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中进行了引进评价指标的尝试,试图对经济波动的不同状态给出相应的评价。1963年,法国政府为配合第四个五年计划制定了“景气政策信号制度”,借助不同的信号灯颜色,对宏观经济作出简明、直观的评价。1966年,日本经济企划厅在其经济白皮书中发布了“日本景气警告指数”,对正处于调整增长阶段的日本经济分别以红、黄、蓝等颜色给出评价。1970年,联邦德国也由国会专家委员会编制了类似的警告指数。这样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不仅能够指示景气动向,而且能以简明、直观的方式给出对经济状态的评价,这一功能的增加,尤其有利于广大厂商的经营决策。③基本方法的重大进展。如季节调整方法日趋成熟,构成指标选择方法的重大突破——“评分系统”的出现并逐步走向国际化。在季节调整方法上,除了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成功研制X—11季节调整法外,还有美国劳工局的BLS法;日本通产省的MITI法;日本企划厅的EPA法;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所的IFO法。这些季节调整法各有特点,分别为各国经济监测机构采用。我国应用的基本上是X—11季节调整法。

自70年代初期起,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本身初步定型,并开始出现国际化的趋势。一方面是国际性景气监测预警系统的出现,另一方面则是由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1979年,美国NBER与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国际经济循环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一个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7个发达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指标系统(IEI),用以监测西方重要国家的景气变动。该系统具有4个功能:①迅速地监测世界性的衰退和复苏;②测度周期性衰退的范围与程度;③评价对外贸易前景;④对通货膨胀提出预警信号。此外,一些国际性组织也出现了相应的景气监测系统。1978年,拥有西方20多个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OECD),通过决议建立了应用先行指标系统来监测成员国际经济动向的机构。1979年,欧共体也开始了关于成员国景气状况监测系统的研究,并于80年代开始投入运行。到80年代中期,仅在亚洲就先后有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印度和南朝鲜等国家与地区建立了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较好地配合了宏观经济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