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的核心任务是对行业信贷风险、区域信贷风险、客户信贷风险、产品信贷风险进行全方位的预警分析。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可有效地用于贷后管理,对客户实施连续的跟踪监测,通过一整套分析工具预测各种潜在风险,以便提前采取措施,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达到减少信贷资产损失的目的。信贷风险评级预警系统完全可以提供贷款五级分类的基本程序,使债项评级建立在全面考察客户信用风险和风险缓

七、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

(一)建立信贷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贷款作为银行主要的传统业务,其质量是判断银行资产质量和安全性的有效途径。国际上,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主要是围绕贷款状况进行分析。监管当局对资产质量的好坏的监控主要是围绕着贷款来进行。经验表明,信贷经营过程中,风险隐患发现得越早,其造成的损失比率越低。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的核心任务是对行业信贷风险、区域信贷风险、客户信贷风险、产品信贷风险进行全方位的预警分析。

1.提高贷前分析效率。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前要对市场进行全面分析。首先是对国家分析;其次是对行业分析;最后才是对企业分析。任何分析都不能只是一般性的情况罗列,而必须按照特定评级制度和分析模型,描述其历史、现状和趋势。西方商业银行有一支专门队伍评价该行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的国家、行业和企业,并进行相应的评级,它们不直接动用但可以参考穆迪、标准普尔等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的评级结论。评级的指标和内容庞大,资料来源广泛,结论则随着情况变化而不断修正。银行对企业的分析特别注重现金流量,强调第一还款来源,不把希望寄托在抵押和担保上。借款人如果状况不佳,特别是现金流量在还款期内流出多、流入少,即便是担保人实力很强或抵押品很足值,也不能获得贷款。而我们的贷前分析往往流于形式,分析模式和判断标准缺乏规范,由此形成的分析结论难以作为贷款决策的客观依据。风险评级预警模型可广泛应用于客户贷前分析,从经济周期、所在行业、所在区域、市场格局、银企关系等多角度把握客户的系统性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信贷风险,同时提供标准化动态更新的分析模板和指标参数,全面提高贷前调查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2.提高贷款审批质量。贷款审批是风险控制的最关键环节。预警模型可应用于贷中审查,对贷款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内部风险评级,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多层次、多角度、连续性的监测、定位和预警分析,如确定客户在同行业中的位次,或在当地企业中的排名,或者在其所在地区和所在行业中的排名,等等。同时该模型可以分析与该客户相类似企业的风险状况,并通过对比分析更准确地界定客户风险状况,从而为贷款决策提供一个明确和完整的参照系,有效地降低决策失误产生的可能性。该模型不仅能够确定对客户贷与不贷,还能对贷款方式、贷款期限以及其他信贷条件等给出风险指引,并计算出相应的风险价值。

3.优化贷后管理技术。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可有效地用于贷后管理,对客户实施连续的跟踪监测,通过一整套分析工具预测各种潜在风险,以便提前采取措施,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达到减少信贷资产损失的目的。例如,将动态的客户风险评级作为转贷或展期的重要标准,对风险较高或风险上升较快的客户应按期回收本金,并不予转贷,或在转贷合同中,调整贷款期限和担保条款;而对低风险企业则继续给予资金支持。西方商业银行有一批专职的贷后检查队伍,每隔一段时间(2~3个月)便深入到这些项目中,用专业的贷后检查验证本行客户经理所做的贷后检查记录和结论是否适当。商业银行对客户经理和专职贷后检查人员有一个基本的素质要求,即不仅要对客户现在的情况作出及时、准确的反映,更重要的是要有预见性,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从而防患于未然。我国商业银行也必须切实改变重放轻管的现象,对贷款企业逐户建立详实、动态的监控档案,及时发现信贷资金运营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对因市场变化、资金阻滞等原因导致的贷款营运风险,要协同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市场开拓,疏通资金渠道,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逐步消除贷款风险;对因企业决策失误、市场难以扭转、项目运作失败,贷款风险已无法避免的,要搞好资产保全,把贷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对企业改制的,要高度关注,积极参与,落实债权债务,对借改制之名逃废金融债务的,要依法维护国家金融债权安全。

4.对客户风险评价发挥主导作用。客户风险的内部评级是银行从事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和有效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银行都在积极探索客户风险评价模式:①信用评级。尽管评级机构对大多数贷款客户都已进行了评级,但银行还要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内部评级,以确认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贷款承受能力。②贷款风险评级。每笔贷款在发放前,都要进行风险等级评定,根据风险等级确定是否贷款,贷款应附加什么条件,由哪一级部门或人员批准。③授信制度。银行对业务所及的每个国家、每一地区、每一行业、每一客户都规定了一定的授信限额。信贷业务人员对客户提供业务前必须查阅客户的授信记录和授信限额。这种制度虽然比较死板,但却将风险管理数量化、具体化和制度化,简单易行。④以倒闭率为基础的客户评价模式。美国花旗银行对贷款客户的风险评级主要是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贷款人不还款的几率。花旗银行利用亚洲区500个客户的资料(1982~1992)的数据,演变成统计公式,推测出亚洲地区不还债时的亏损率为50.96%。花旗银行认为,影响不还债的主要因素是:财务健全程度,公司的规范程度,行业的前景,公司的市场地位,公司与银行的来往年资,公司审计的可靠性等。日本住友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均聘请美国的专家为其建立以倒闭率为基础的信用评级模式。纽约银行主要运用比率分析法、功效测度法和同业比较分析法来定量评价一个公司的财务金融状况。同时也采取建立模型的方法来研究处理一系列特殊行业的评级业务。目前,我行对重点客户的信用评价只能一年做一次,而大多数企业几年才做一次,甚至从未做过风险评价。风险评级预警系统能够实现对客户信用风险的连续监测和动态评级,每季度更新一次评级结果。对风险显著上升的企业,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立即调低其内部评级,向相关部门发出风险预警信号,客户风险限额和授信建议值也将相应调整。这种变化直接影响贷款审批、贷后管理及其他信贷管理环节,从而发挥早期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五级分类是我国银行业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目前,商业银行全部贷款每季度清分一次,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工作量大、效率低、管理时滞长、主观随意性大,为此,必须尽快开发系统软件,实现贷款风险分类的自动化。信贷风险评级预警系统完全可以提供贷款五级分类的基本程序,使债项评级建立在全面考察客户信用风险和风险缓解技术的基础上,使主观判断误差大幅度降低。这种以评级预警系统为基础的贷款分类软件,适用于大量小额贷款和个人贷款的批量处理,同时它也能对大额贷款的分类结果提供参照标准,并与专家意见进行比较分析,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确保贷款分类质量。

5.为制定最优信贷组合和信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可对全行业务范围内的所有行业、地区、产品和客户的信贷风险进行全面预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最佳信贷组合方案,通过评级预警系统定期公布行业和区域信贷风险等级,确定重点支持和拟退出的领域。美国和日本银行有贷款的组合策略和计划,根据市场环境和银行自身业务状况及时调整贷款组合。组合包括地区组合、行业的组合、客户组合、质款期限组合、信贷种类组合、回报率组合等。对预警系统确定的高风险行业或地区,在信贷决策时要加大审查力度,上收审批权限,而对风险较低、发展前景看好的行业或地区,则适当下放审批权限,提高信贷经营效率。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对风险变动较大的关键行业或地区组织专项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或调整信贷政策。

此外,评级预警系统为各分行制定行业信贷政策提供指导意见。该系统具有强大数据库功能,能够通过行业、区域、产品和客户之间的交叉组合,对各地区内部不同行业的信贷风险进行预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任何一个地区的最优行业信贷组合,从而为一级分行制定本地区行业信贷政策创造基础条件。

(二)信贷风险预警理论基础——前馈控制原理

前馈控制,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方向,提前实施一些步骤,促使事物向好的(一般意义上的,较难从价值取向上作出判断)方向发展,或者避免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比较而言,前馈控制有以下几条明显的优点:①前馈控制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不高。前馈控制所需要的信息对于控制过程而言,是历史数据,不是现时数据,只要能够通过这些数据计算出未来的趋势就可以了,因此对数据时效性的要求比反馈控制低得多。②前馈控制的效果要明显高于反馈控制。由于前馈控制是防患于未然,在风险未发生时就已经将它控制起来,这样就避免了损失的发生。

1.信贷资产风险预警模式。

根据前馈控制理论,我们在建立信贷资产风险预警模式时。要有鲜明的前馈控制的内涵:①在贷款资产形成之前,银行预警职能部门要大量收集国际、国内经济、政治、金融和相关经济行业的宏观信息以及国家金融、信贷法规、政策信息和金融市场行情变化的信息。②按银行经营管理的规定,特别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进行资产风险管理。根据当年的利润计划来确定信贷资产投入产出的预期目标(即经营标准),从而制定一个财务年度的信贷政策和经营策略。③开拓贷款市场,寻找优良客户,依据信贷政策和经营方针确定贷款投向和投量。④具体依据每一笔贷款的对象、借款人以及项目进行“5W和5C”分析,从而确定该笔贷款业务的经营方案(其中包括风险控制),并按银行审贷分离原则完成贷款调查、审查、核批三个程序,实现贷款的发放。⑤贷款发放后,银行预警机制开始监测借款人的经营及资金安全状况,随时掌握借款人的财务情况及其可影响到贷款安全的因素变化情况。

2.风险预警管理程序模式。

风险管理需遵循一定的顺序来组织实施:①分析经济流动,收集尽可能多的可影响到信贷资产安全的信息,判断识别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各种信贷风险;对所有的金融风险按原因和结果进行评估,确定它发生的概率与损失的程度;调查研究回避或消除金融风险的可能性;②研究风险防范、转化、规避、分散的方案及措施;③决策后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方案;④组织方案的实施和措施的到位;⑤对于风险防范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⑥检查计划结果,并将此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

3.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组成。

对信贷风险进行预警和监控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稳定的预警制度和预警机制,以确保该工作顺利进行。预警制度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贷风险预警的组织管理机制。

(1)商业银行要在内部建立起不良贷款的预警机制。

首先,应明确预警机制的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应包括:预警监控的内容、监控的指标、监控的手段、监控的方式、监控的部门、相关责任及处罚措施、处理程序及通报方式等方面。一是预警监控的内容。监控内容具体应包括对全部贷款和预计到期将要发生的银行承兑汇票垫付、保函垫付、信用证垫付和担保垫付等情况。二是监控的指标。在监控的指标上要分清两个问题,一个是新增贷款形成不良的问题,另外一个是存量不良贷款的控制问题。在新增贷款形成不良的问题上,还要根据不同种类和不同年度发放的贷款(含借新还旧、还旧借新和新增贷款)要分别制定相应的控制指标。三是监控的主要手段。商业银行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用可靠的监测手段。应以本行的信贷管理系统,通过程序查询的方式来制定预警名单为主要手段,以专项报表和重大事件及政策变化可能导致资产质量变化的评价分析为辅助手段来共同完成对不良贷款的监控。四是相关责任及处罚措施。要明确责任追究和依据,要对预警的监测结果进行考核、通报、检查和处理;要对新增不良贷款的绝对额和占比或存量不良贷款的绝对额和占比持续攀高的行处的负责人进行警示,对于情况特别严重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其次,要确定预警机制的运作程序。首先要确定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或成立相应的机构。对某一特定目标行业或客户群,由总行确定一个分行作为信贷风险预警的归口联系行,同时确定其他一些相关分行作为该项目风险预警的协办联系行。总行信贷风险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行信贷风险预警工作规划,确定需要重点监测预警的行业、区域、产品和客户群,组织各分行对特定目标进行信贷风险预警;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及管理办法,对信贷风险分析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负责对目标风险进行综合判断,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负责公布全行系统性信贷风险的预警分析成果,发布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客户和重点产品的风险预警报告;负责维护和更新风险预警的系统软件。归口联系行的主要职责是:配合总行信贷风险管理部设置特定目标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拟订专题调查提纲;在总行直接指导下,收集相关行业环境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以及信贷统计资料等方面信息;汇总协办联系行反馈上来的统计数据,并参与草拟风险预警分析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协办联系行的主要职责是:按照风险预警体系的有关要求,对本区域内目标行业或客户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及时反馈风险预警信息,遇有重大风险事件及时报告总行和归口联系行。最后,要明确不良贷款的口径。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贷款的五级分类中,应逐步将分类结果细化。特别是五级分类中的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要逐渐细化,按照存在风险的程度,关注类贷款至少要分为四级,我们姑且称之为关注一类、关注二类、关注三类及关注四类,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银发[1998]151号)中所规定关注类贷款的特征,依次将其归入相应的类别,并将其特征作为贷款预警的主要线索,深入调查出形成风险的深层次原因,以利于防范风险及吸取教训。

(2)央行应加强对贷款风险预警工作的领导和监督。首先,央行的监管部门要制定出本地区贷款风险预警的指导原则,并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报送至央行审定。央行内部要根据职责分工分别确定各行的预警实施方案,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各行的执行情况,对于即将形成的单笔大额不良贷款,应要求商业银行按照“企业的基本情况,贷款发放时企业的情况,贷款形成不良的主要原因,贷款形成不良后的主要清收盘活措施以及对新增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等方面撰写出内容翔实的分析报告上报,从而使央行能够提前知道辖区内潜在的信贷风险。其次,央行要充分利用目前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内的数据资源,实现行内的信息共享,通过程序查询的方式制作贷款的预警清单,反馈到各行的监管部门,以便于监管部门决定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监管。最后,央行要将贷款风险的预警工作与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考核结合起来,对信贷资产质量持续恶化、拒不配合央行监管部门监督检查以及对贷款风险情况瞒报、漏报或不报的有关部门行处的责任人,央行要依法严肃处理。

第二,信贷信息收集、传递机制。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和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风险分析数据库应主要包括:①宏观经济信息,包括经济发展规划、社会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等,以及国家有关财政、金融、外贸、外资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行业产品结构、技术动态、投资重点、生产规模、财务标准等。②微观经济信息,包括各行业信贷资产的存量和增量,行业信贷资产在不同地区的信贷品种、担保方式、贷款期限的分布状况,以及银行在信贷经营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等;企业技术装备、组织管理、财务状况、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动等。

风险预警数据库可分为三个层次:银监会(原中央银行)组织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法人借款者(简称为借款人,下同)信用信息系统,是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制度为基础,由银监会统一组织领导,以城市金融机构为主体,利用现代化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连接银监会、银监局、银监分局以及办事处和金融机构的信贷信息登记咨询网络系统。商业银行总行为二级数据库,内容主要是与预警目标相关的宏观、中观和信贷决策信息;商业银行分行为三级数据库,主要是当地银行业务的信息资料,即较为微观的数据资料。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使两级数据充分交换,确保风险预警数据库得到定期更新,风险预警信号得到及时反馈。这个系统应是开放性的,不仅有信贷人员提供的信息(信贷报告)更有其他渠道的信息。

第三,信贷风险分析及处理机制。高效的风险分析机制是关键,通过分析,可以迅速排除对信贷风险影响小的风险因素,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因素上。并据此分析出风险的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目前,主要是改进风险预警的方法和计量模型。①增加定量分析比重。为确保预警体系的客观性,根据国际化银行的经验,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个数在全部评价指标中所占比重不宜低于50%,定量指标权重之和不宜低于67%。②提高定性分析质量。定性分析并不等同于主观臆断,通过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定性分析中的主观成分,如采用主观概率法、模糊聚类法等。同时,对定性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可以降低主观判断中的误差概率,在实际操作中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能收到良好效果。③改进计量分析工具。在处理定量指标时,应更多地引入时间序列分析,从而使风险预警由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分析。同时,加强各种数量分析软件的培训和应用,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计量工具,如spss、SAS、Eview、mathcad等,都能在实际预警工作中发挥较好作用。

在信贷风险分析清楚后,就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第四,信贷风险制约机制。信贷风险制约机制是风险预警机制能否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一是要切实落实行长负责制。领导班子的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关键在一把手,作为行长,无论何时,领导责任都不可推卸。二是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审贷分离制度。信贷经营和信贷决策部门要相互制衡,各尽其责,每笔贷款从投放到回收的各个时期都应该明确责任。三是要加强审计监督,加固“第二道防线”。要扩大审计的范围、增加审计的频率、加大审计的力度,把问题和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强化信贷人员的责任意识。严格的责任制是美、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共同特点。他们认为,信贷资产质量是全体信贷人员的共同责任,因此要求每名信贷人员都有要对其履行职责所需要的信贷政策、指引和审批程序有全面、清楚、正确的理解和掌握。为此,花旗银行将信贷政策、操作规程等都公布在内部网上(他们称之为“信贷法典”),信贷人员可以随时查阅,哪些信贷业务可以办,该如何办,规定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职责十分明确。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强从事风险预警工作的信贷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素质,逐步减少虚假经济性投放。为此,各级行应该以“精兵强将”充实信贷部门的力量,必要时应聘请各个行业的专家作为信贷顾问,为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提供智力服务;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和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必须加强信贷人员政治觉悟、业务技能、法律知识、开拓精神的培养;要在信贷人员中树立“贷款运营”的理念。要消除“等贷”和“惜贷”思想,让信贷人员走出去主动选择贷款企业,推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最佳组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