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审计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审计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会计、审计界的著名学者为建立中国式的审计理论结构体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产生了很多优秀成果。这一时期虽然至今仍在持续,但作为中国式的审计理论结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中国式的审计理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中国审计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审计职业起步很早,早在奴隶社会中晚期的商朝、周朝就有了审计活动,但这并不表明审计理论探索就有很好的基础。在几千年封建历史中,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可能关心的是完成统治者的监督任务,达到查错目的,并不关心审计职业的发展与审计理论研究的进步,即使有审计思想的萌芽,也不可能形成审计理论成果。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上,人们的思想随着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探索审计理论和吸收国外先进理论,成为审计理论工作者的重点。审计理论研究也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发展相当迅速。因此,虽然中国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成果也相对少一些,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审计理论工作者不懈努力,中国审计理论研究将与世界同步发展。

从审计职业活动来看,本书将审计学科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中国早期审计实践阶段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审计史一直是审计实践的历史,虽然也产生过片断的审计思想,但并没有成为体系,也没有自成系统,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辛亥革命时期。这个阶段的审计主要属于自行摸索,以实践为主体,没有理论研究。对这一时期的审计活动方宝璋先生研究得比较深刻,他在《中国古代审计史话》一书中,分朝代对中国审计活动进行探讨,他认为从古代周朝出现的宰夫稽查“百官府群都县鄙”的财政收支情况;秦汉时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对治粟内史(汉改大农、司农)少府以及地方郡国进行财政财务监督;魏晋南北朝时出现比部;唐朝通过比部及中央各部门,地方州县内部的兼职勾检官进行逐级自下而上的勾覆稽查;宋代虽然审计复杂多变,但从审计的角度集中于三司到恢复比部,南宋设审计院;元朝废除比部审计,在中书省和行省设检校所;到明清财政财务审计由都察院下的道监察御史和六科兼职负责,清代地方下至知府、道员,上自督抚,自下而上逐级进行的钱粮奏销盘查等都属于审计活动范畴。[1]

第二阶段是中国审计理论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以学习和引进西方审计思想为主。清朝末年,维新变法促使大批年轻人走出国门,东渡日本,远赴美国、英国等地留学,学习先进技术和知识,其中一些人攻读会计、商学等。辛亥革命以后,一大批回国青年开始致力于引进外国技术和经验,加强国力建设的运动。以谢霖、徐永祚、潘序伦为代表的学子留学归国后,将国外学习的会计、审计、商业等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国家各方面的建设中。他们一方面创办学校培养会计人才,规范会计制度;另一方面申办会计事务所,发展民间审计业务,并编制大量的会计教材和专著,促使北洋政府制定法规,完善会计制度,发展会计、审计事业。如1918年颁布的《会计师暂行章程》,1923年发布的《修改会计师章程》,国民政府1927年颁布《会计师注册章程》,1929年的《公司法》,1930年的《会计师条例》,1935年的《会计法》等都说明,这一阶段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创立自己的审计方法体系和法规体系。但系统的理论研究尚无从谈起,即使有理论探讨,也只是国外审计理论成果的借鉴。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审计理论探讨为中国审计理论体系研究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一时期的审计活动一直维持到1956年,以后,审计活动因高度集中和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建立而取消。

第三阶段是中国审计理论与实践停滞阶段

1956~1980年,这一时期经历了我国计划经济模式建立、试验和失败的过程,审计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仍比较重视审计工作,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曾于1951年发布关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业务范围、法律责任、业务收费等方面的规定,明确了审计活动的作用和审计业务的职能。但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建立,商品经济不再存在,市场经济更无从说起,因此审计也就失去了作用。财政财务监督代替了审计的职能,专门的审计活动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审计机构也就随之消失。然而,这一时期财政监督能力并未加强,财政财务制度、财政财务收支活动都比较混乱。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过程中,中国各行各业财务制度十分混乱,财务收支账目不清,经济溃败,监管无力,管理一片混乱。到1978年,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才纠转历史局面,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行各业才逐步规范,商品经济才得以发展,而根植在市场商品经济上的审计活动才成为必要,所以中央政府开始考虑恢复审计职能。特别是1980年以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提出,大量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不断涌现,要求审计加以监督,恢复审计机构成为必然,因此在1982年我国修改宪法时,特别提出设立审计机关。

第四阶段是中国审计理论研究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重点在于重新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吸收国外审计理论研究成果,逐步建立审计理论研究机制,提高理论研究的积极性,为建立中国式的审计理论模式而不懈努力。由于吸收与引进比较快,国内审计研究发展迅速,这个阶段维系的时间并不长,本书认为应该以20世纪90年代前后作为这一时期比较科学。这十年间,中国审计职业界主要注重审计方法的引进、审计概念的学习、审计体系的建立和审计人才的培养,审计理论的研究倒不是主要的。当然,审计理论研究和初步探索也不乏其人,但系统研究审计理论,形成审计现代结构体系的尚不多见,理论工作者更多的在恢复人们对审计的认识,提高人们对审计工作的重视,提高人们对审计理论研究的兴趣和对审计方法的适应性。这一时期审计理论研究主要局限于审计的概念、职能、性质、作用、意义以及审计的范围和种类方面的研究,对审计目标、假设及本质有了初步的探讨,对西方审计理论研究成果有一定程度的介绍,但并不系统,不过这些研究成果为系统介绍国外审计理论结构体系,探讨中国特有的审计理论结构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结构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夯实了理论基础。

第五阶段是中国审计理论结构体系建立和不断完善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审计理论工作者开始致力于研究审计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很多会计、审计界的著名学者为建立中国式的审计理论结构体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产生了很多优秀成果。审计理论大讨论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家各抒己见,为论证自己的观点不遗余力,在建立审计理论结构体系上作出了较大贡献。这一时期虽然至今仍在持续,但作为中国式的审计理论结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中国式的审计理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然,就目前而言,虽然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者都为建立比较全面的审计理论结构体系而努力,但并未形成一个让全国审计理论界十分信服的审计理论模式。因此,审计理论研究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并将不断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