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企业融资是金融方面的问题吗

中小企业融资是金融方面的问题吗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所以选择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起因是对我国二十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庞大的失业人口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思。但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却举步维艰,其中最大的障碍是融资困境。正是这一逻辑判断促使我选择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作为本书的研究主题。和大中型国有企业相比,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在创办时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不高。随着民营中小企业的

之所以选择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起因是对我国二十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庞大的失业人口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思。因此本章首先介绍相关背景,然后说明对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接着概述国内外研究动态,最后阐述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方法。

目前,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急需创造就业岗位,民营中小企业恰在这一历史紧迫关口应势而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中小企业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也是提供就业的重要手段。但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却举步维艰,其中最大的障碍是融资困境。近年的经济实践启示我们,只有解决了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才能有力地吸收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技术升级,从而促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真正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最终使我国的经济二元结构收敛到一元经济。正是这一逻辑判断促使我选择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作为本书的研究主题。

一、民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实际,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在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小企业的地位日显重要,已与大企业一起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日本经济界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美国把中小企业称作是“美国经济的脊梁”。据统计,在美国,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对GDP的贡献率为40%左右,50%以上的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实现的,2/3的新增就业机会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在德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提供的就业机会占78%,对GDP的贡献率为67%左右,在我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中中小企业也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小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98%,占总产值的55%,占就业人数的70%,对出口的贡献率为60%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老牌西方发达国家、亚洲经济霸主或地区后发新贵,中小企业在历史和当今经济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近两年,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下岗人员越来越多,国家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而开始重视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其实,其作用远远不限于此,对我国来讲,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的意义尤其重大。总的来说,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可以概述为以下几点:

1.民营中小企业既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完善的经济基础,是民族经济的晴雨表

民营中小企业从蹒跚学步到逐步发展壮大,对于保持经济活力,提高效率,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尤其是在增加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03年,我国GDP的 56%、社会销售额的59%、税收的46%、出口额的62%和就业的75%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或提供的。可见,在促进国有大中企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促进传统工业改造,鼓励技术创新,扩大内需和对外贸易,增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加入WTO后,我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将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他们一方面要克服自身的制约因素,一方面要应对外资企业的挑战。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是关系到中国民族经济的重要问题。从国民经济的整体看,只有走大企业与小企业彼此分工又相互协调补充的道路,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释放民营中小企业的增长潜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2.民营中小企业发挥其所特有的制度创新优势,能够推进改革

民营中小企业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我发展,财产约束是硬的,经济利益是独立的。同时,民营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较有效率的分配机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且受单一市场信号的调节。它们经营特点和自身作用的发挥,既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功能完善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同时又在客观上为国有企业提供了示范,使国有企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市场的竞争压力,从而有助于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转化过程。民营企业对改革的推进,对建立新体制的贡献,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重组要退出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资产,比如以法人身份购买国有企业的股份。特别是在国有中小企业出售时,除了国企职工购买国有企业的股份。特别是在国有中小企业出售时,除了国企职工购买,主力军大概就是民营企业家了。

3.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是培育企业家特别是创业型企业家的摇篮

中小企业的淘汰机制符合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小企业企业家在这个试错过程中通过“学习效应”逐步获得并提高其企业家能力,从而使得他们的人力资本得以不断积累。这就是市场融资制度筛选企业家的机制。没有创业型企业家就没有把企业“做大”并同时“做强”的可能,毫无疑问,中国目前最需要的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特别是创业型企业家。

4.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基本途径

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有两条:一是将部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将部分传统农业转向现代非农产业。这两种转变,都不能依靠国有经济,而只能依靠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大发展,既促进了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大户” ;也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吸收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就业。随着以乡镇企业为主要推动力的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农业和农民问题有望得到较好的解决。

5.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

和大中型国有企业相比,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在创办时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不高。但由于民营中小企业有炽热的追逐利润的内在冲动,加之其无时无刻不强烈感受到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因而有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愿望。民营企业在经营上有高度的自主权,受不合理的行政干预较少,这又为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些民营企业不惜重金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新设备,或用高薪聘请技术人才,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此外,据报载,到1999年6月底,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7万家。这些企业机制灵活,运作效率高,是从事科技开发和推广,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根据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1999年10月香港联交所接受内地企业到第二板上市,排在前面的几家基本上都是民营高科技企业。

总之,民营中小企业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全局直接相关。随着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其地位和作用还会进一步得到强化。然而,这种强化有赖于各方面的支持,其中金融支持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该站在推进改革与发展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来认识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努力优化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

二、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尽管近年来,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国内学术界对其关注越来越多,然而自民营中小企业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影响其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却一直未能得到解决。据调查,约有80%的民营中小企业认为融资难是他们面临的主要发展障碍,90%以上的个体和私营企业是完全靠自筹来解决创业资金的。即使在民营中小企业相当发达的江苏省和浙江省,2000年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也不过5%~6%。江苏无锡市2000年银行新增私营企业6700户,注册资本50.24亿元,而银行新增对私营企业贷款仅为0.54亿元。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可以概括为“双缺口”即权益性资本融资缺口[1]和债务性资本融资缺口。在发达国家,非正式权益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体系和“二板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权益性资本融资缺口。而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在收集和分析信息技术方面的进步、在确认抵押品价值并保护信贷安全方面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的发展,以及政府信贷担保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等,多方面缓解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了中小企业的债务资本融资缺口。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的困难要大得多。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不仅面临着权益性融资缺口和债务性融资缺口,而且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民营中小企业未能得到“国民待遇”,面临着所有制歧视、社会信用问题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更为严重的问题。可以说,解决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

三、解决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必要性

1.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经济体不能持续地把资金配置到回报率高的产业部门和企业中,那么国民经济的增长就会受阻,正如这几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经济细胞,许多有项目有赢利的民营中小企业由于难以筹措到必需的资金而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有的民营中小企业甚至因为资金困难而陷入困境或倒闭,另外银行空闲巨资却不能给予应有的支持,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无效性。因此,如何突破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发展点。

2.民营中小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

民营中小企业的特点之一是数量多、规模小,虽有“船小好掉头”的好处,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民营中小企业经济规模过小,必将难以进一步提高对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民营中小企业要进一步扩大再生产规模,除依靠自我积累外,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是很重要的渠道。近些年来,我国政府虽然在对中小企业融资上出台了不少政策,如积极扩大民营中小企业贷款数量,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主要仍靠自我积累为主。据抽样调查表明,在我国私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中,自我积累占56.3%,向亲友筹资占13.5%,两者合计69.8%,有近80%的经营者几乎无法获得稳定的追加资金,这种状况不仅给民营中小企业生产和再生产的资金带来困难,而且会失去许多市场机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民营中小企业的有限资本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日新月异的规模生产所需大量资本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和冲突。

3.经济转型期改变民营中小企业经营方式的需要

我国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是由家族式企业发展而来,由于规模很大,民营中小企业不能利用资本的有限责任制来维护资本的权利,规避无限责任的风险。如能打通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就有可能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扩股、合并等资本经营的手段来实施资本的扩张,也可通过改革产权组织形式,使其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从独资企业转变为多元产权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以提高资本的社会性和公众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民营中小企业适应国际和国内竞争创造更好的条件。

一、研究目的

本书的研究旨在从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和融资难现状分析入手,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条渠道研究如何进行改革以适应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通过研究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阐述分析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生长周期,不同的生长阶段具有不同的融资特点,因此,解决融资难问题应针对不同的阶段分别考虑,不能千篇一律。

(2)分析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及造成其融资难的原因,并给出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个案例分析。

(3)研究如何利用正规金融解决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构筑了复合共生型的多元融资模式,并从国有商业银行与企业关系的重塑,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构建,地区性合作金融组织的安排,资本市场的模式,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的构建,金融租赁等方面探讨了该模式的运作。

(4)研究非正规金融(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优势与不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间金融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提出了对民间投融资的制度创新模式——民间资本中介化,并着重分析了如何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的天使投资。

(5)分析信用评级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重要性,并借鉴国外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经验,研究了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和评级模式的设计,以及如何发展我国的征信业和进行征信管理。

(6)研究我国政府支持在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必要性,国外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经验和借鉴,提出了我国政府在解决民营中小企业中的支持策略。

二、研究意义

1.研究的理论意义

国外关于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本结构或融资结构理论,而专门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献则较少。国内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讨论,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某一条渠道,而很少有人综合多种渠道进行研究,尤其是国内研究侧重于正规金融渠道,而忽略了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非正规金融的研究。本书将运用企业融资理论,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广泛的理论探讨。

2.研究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举步维艰,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越来越低。而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释放。因此,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使金融体系中的大量金融资源配置到高效率的中小企业中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关系到未来几年我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这就需要在深入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根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海外研究动态

在国外,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不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因此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系统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文献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关。

1.企业融资理论概述

美国学者莫迪利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 & Miller,1958)的“MM定理”,创立了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的开端。该理论证明:在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没有企业破产风险、资本市场充分有效运作等假设条件下,企业的价值同采取的融资方式无关。尽管该理论的假设过于严格,与现实不符,但是它为分析融资结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起点和框架。以后的很多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平衡理论是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的最重要的发展。该理论放松了对无破产风险的假定,认为企业固然可以通过增加债务而获得税收收益,但随着债务上升,企业陷入财务亏空的概率也增大,由此带来破产风险加大。因此,企业的最佳融资结构是在免税优惠收益和破产成本之间进行平衡的结果。

企业融资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用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融资问题。梅耶斯(Mayers,1984)等提出新优序融资理论,论证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偏好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则偏好债券融资。代理成本学说的创始人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 Meckling,1976)认为,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的。另外,以哈里斯和雷斯夫(Hanis & Raviv, 1990)、阿洪和伯顿(Aghion & bolton, 1992)为代表的企业融资的控制权理论认为,企业的融资结构在决定了企业收入流分配的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控制权的分配。由于合约缺乏完备性,控制权的分配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国外的经验表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是中小企业最大的最主要的外援性债务融资渠道。伯杰和尤德尔(Berger & Udell, 1998)发现,在美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占中小企业全部债务额的53%。

企业融资理论或融资结构理论给我们很多启发。融资决策是企业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融资有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等多种方式。各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净收益、税收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函数和收益成本约束来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以确定合理的融资结构,从而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合理的融资结构不仅有效地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同时对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产权分配、治理结构以及通过资本市场对整个经济的增长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融资体系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国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实证研究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建立很有借鉴意义。

2.金融压抑、金融约束理论与中小企业融资

麦金农(Mekinnon, 1973)和肖(Shaw, 1973)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理论以及赫尔曼、穆尔多克、斯蒂格利茨等关于金融约束的理论有助于理解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难于获得金融支持。在金融压抑下,政府按照自己的偏好将金融资源投入到大的项目和国有部门中去,而对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部门支持不够。在金融约束下,银行部门拥有较强的激励和动力支持实体经济,但由于竞争不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仍难以满足。该理论的贡献是为我们分析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提供了一个思路。

3.信贷配给理论与中小企业融资

斯蒂格利茨和韦兹(Stiglitz & Weiss, 1981)的信贷配给理论解释了中小企业更加难于获得信贷支持。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银行面临较高的信贷风险。由于较高的利率会产生逆向刺激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为降低信贷风险,银行会把利率降低到均衡利率水平以下,以鼓励那些资信度高(风险偏好程度低)的企业借款,限制那些资信度低(风险偏好程度高)的企业借款。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资信度低,难于从银行获得贷款。该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即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

4.其他相关研究

班纳吉(Banerjee, 1994)等论述了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他们提出了两个假说:一是长期互动假说。该假说认为,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的,专门为地方性的中小企业服务,通过长期的合作,对地方性的中小企业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另一个假说是共同监督假说。该假说尤其适合于合作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即使中小金融机构不能真正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但为了共同利益,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之间会实施自我监督,这种自我监督甚至比金融机构的监督更有效。该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格雷戈里和塔涅夫(2001)研究了中国的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指出银行的激励问题、银行手续、抵押担保条件、信息问题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如强化民营企业借贷方面的鼓励性措施、推进利率自由化进程、允许银行收取交易费、开发更多的借贷方式、促进民营产权市场发展以及提高民营企业对公众股市的介入等。他们的研究很有针对性,值得我们合理借鉴。

二、国内研究动态

最近几年,国内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很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大体上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和原因

陈佳贵等(1999)把中小企业缺乏金融支持的原因归结为中小企业信誉等级低、银行自身经济性方面的考虑、所有制形式的影响、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缺乏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等。樊刚(1999)认为国有商业银行与民营中小企业“所有制不兼容”是问题的关键。何德旭(1999)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根源在于中小企业自身。刘尔思(2001)从金融体系的效率与风险两方面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是金融体系不能全力支持的重要原因。杨楹源等(2000)把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归结为中小企业的财务不规范、抵押担保难、产业属性以及所有制观念等。陈东升(2000)则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观念障碍、信誉障碍、保证障碍、信息障碍和成本障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课题组(2001)认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在于自身信誉程度低、现有的金融机构信贷服务体系与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难以适应、社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体系尚未建立等。

2.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陈佳贵等(1999)从完善中小企业支持的法律体系、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建立中小企业基金、制定优惠政策、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社会辅助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构筑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问题。何德旭(1999)认为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积累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自己,创造条件获取银行贷款。蔡鲁伦(1999)则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提出对中小企业群体进行准确细分等解决办法。郑耀东(1999)提出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对商业银行实行贷款比例控制、尝试中小企业主办银行制等改革思路。龚绍东(1999)提出建立区域性的中小企业金融联盟的设想。杨楹源等(2000)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现状出发,提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框架,包括国有商业银行重新定位、组建农村股份合作银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风险投资体系以及其他配套政策。林毅夫(2001)从比较优势的角度论述了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陈志等(2000)认为负债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股权融资是重要选择,并提出应建立以柜台交易为重点的多层次的证券市场。吕薇(2000)、曹凤歧(2001)强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万洪宇、康晓东(2001)提出应在中小企业融资中运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魏开文(2001)运用模糊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结果表明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中,依照效率高低依次是内部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但由于生产规模限制,内部融资能力有限,故必须重视债权和股权融资,尤其要处理好同银行的关系。白钦先、薛誉华(2001)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我国中小企业政策。

3.关于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相当数量是民营企业,许多学者从民营企业和民间金融的角度研究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樊刚(1999)较早提出,发展非公有制银行势在必行。张杰(2000)认为,解除民营企业金融困境的根本出路既不在于改变国有银行的信贷行为和资金投向,也不在于政府出面培育多少外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更不在于给其提供进入股票市场的方便,而在于营造内生性金融制度成长的外部环境(既放松对民营经济内生性金融制度创新行为的限制,想方设法让民营经济首先从内部获取必要的金融支持)。但张杰(2001)后来的观点有所改变,他从解决国有金融中介(主要是国有银行)的风险拆分问题的角度,认为有必要让国有银行与私营经济部门建立金融联系,但要通过确立私人产权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困境问题。栾天虹等(2001)从金融压抑出发,站在金融深化的角度,提出应给民营企业国民待遇,增强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渗透和支持能力,按市场化原则配置资金。康立等(2001)认为发展民间金融、塑造多元化金融产权格局的路径是自下而上的“底层推进”,放开金融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1)的研究认为,由于制度演进时滞,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微观金融制度创新存在明显的瓶颈效应,导致金融制度供给落后于产权制度分化时期对金融形式的相应需求。因此,需要从制度安排、融资环境清淤、信贷管理体制及金融中介机构的创新等方面促进与完善,使非公有制经济的直接和间接融资均有顺畅的渠道。

总之,国内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研究大多是现象描述性质的,对融资困境原因的分析也大多居于浅层次的,即简单地归结为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政府及金融体系支持不够或体制问题,而缺乏较深的理论基础。关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是很深刻的,但缺乏系统性。

国外现有的研究大多基于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偶有对发展中国家包括对我国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也往往由于难以了解特殊国情而不得要领。但对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中国而言,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而国内现有的研究往往就事论事,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研究大多是简单的现象描述,缺乏较深的理论基础,因而很多政策建议虽然合理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研究思路

本书通过借鉴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在分析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融资难的成因基础上,指出了单一途径无法解决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运用多元化的融资策略,并通过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研究,结合实际提出解决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本书在界定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以及分析两者关系的基础上,从正规金融渠道构筑了复合共生型的多元融资模式,并对模式的各个主要层次进行了探讨。在分析非正规金融的形式、优势和不足,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引导非正规金融发展,通过中介化来激活民间资本,以此满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此外,就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设计了民营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并对政府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本书用到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或方法主要有:

供给与需求分析。中小企业融资说到底是对金融服务的一种需求,而金融服务的供给则来自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有时候政府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源。

成本收益分析。作为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金融机构在对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必然要考虑成本收益,同样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也要考虑成本收益。成本收益分析成为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因素。

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经济学关于不对称信息的理论对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2]尤其适用。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问题更为突出,金融机构在同中小企业进行交易时面临的风险更大。如何克服信息问题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融资行为也各不相同。民营中小企业大多处于生命周期的生成期和成长期,这就决定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不同于国有大企业的特点。

制度经济学与转轨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制度包括融资制度的演进与变迁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认识,从而有助于问题的合理解决。

(2)纵向比较研究与横向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纵向比较是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进行历史的考察。横向比较是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企业融资制度、融资体系的比较,还可以为我国完善融资制度和融资体系提供有用的思路。

本书的创新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个方面来分析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一种尝试性研究。目前我国对通过正规金融渠道来解决融资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但对非正规金融的研究却很少,本书从非正规金融研究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应该是一种创新性研究。

(2)从正规金融的角度进行研究,构建了复合共生型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并对模式的主要层次进行研究,包括:新型银企关系的重塑、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关键环节、地区性合作金融组织的优势分析、多层次、多品种资本市场的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的构建、金融租赁的运作进行了探讨。

(3)通过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成长周期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结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单一途径无法解决其融资问题,必须采用多元化的融资策略。

(4)对非正规金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弥补了当前此项研究的不足,提出初步设想,即:民间资本中介化,发展天使投资,以此来引导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满足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5)设计了民营中小企业信用评级[3]的指标体系和模型,提高了民营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降低了投资方的信息搜寻成本,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程度,这对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指导具体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该词最初源自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员Macmillan向英国国会提供的关于中小企业问题调查的报告,Macmillan发现,当企业需要的外源性资本的规模低于25万英镑时,它们就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融到资金,当时称为“金融缺口”。

[2]将信息不对称引入企业融资问题,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

[3]主要是通过一些专业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考察,其目的是通过信息外部性作用实现信息的专业化生产,减少社会资源重复浪费,对资源能够优化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