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会计的对象

企业会计的对象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确企业会计的对象,对于确定企业会计的对象,对于确定企业会计的任务,特别是研究企业会计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独立地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作为物质基础。企业会计应当对筹集的经营资金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促使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合法合理地取得经营资金,这不仅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 企业会计的对象

一、企业的经营资金及其运动规律

企业会计的对象是指企业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明确企业会计的对象,对于确定企业会计的对象,对于确定企业会计的任务,特别是研究企业会计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了解企业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才可能做到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反映和监督,进而发挥企业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企业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来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过程的,而经营资金的运动则以价值形式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因而,研究企业会计的对象,必须首先考察企业的经营资金及其运动规律。

(一)企业经营资金的本质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独立地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作为物质基础。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这些生产资料的增减变动都需要以货币作为统一的价值尺度进行计量。在再生产过程中,这些垫支于生产经营过程,满足创造或实现新价值需要的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和货币本身,就是企业的经营资金。企业的经营资金可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吸收投资或举债等多种方式取得,并有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主地加以运用。同时,企业对经营资金也负有保全维护和实现增值的责任。

在再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经营资金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1.经营资金是处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价值,其存在的一般形式是货币,物资是其存在的特殊形式资金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本身也是商品。从微观企业来考察,经营资金所反映的不过是商品的属性的一面,即价值方面。由于使用价值和价值运动的分离,它往往以货币形式为依托,而使用价值则以物资形式来显现。因此,经营资金是从属于价值范畴的特定概念,更进一步说,它是凝结着价值的价值物。

2.经营资金是再生产过程中不断运动的价值,其运动表现为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具有周转性特征经营资金本身不创造价值,更不能自行增值,它必须进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在运动中才能发挥它的机能。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形式一般是从货币资金垫支开始,用于购买物质资料和支付工资费用等,经历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后,又回到货币形态的资金循环,经营资金周而复始的循环,称为周转。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营资金是通过投入和产出,不断循环和周转的运动过程,如果经营资金停止运动而退出周转,或游离于再生产过程之外的货币和物资,都不属于企业的经营资金。

3.经营资金的实质是增值经营资金运动的结果,不仅在量上要实现保全,而且要求数额不断增大,带来增值,以保证再生产规模的扩大。因此,经营资金是不断增值的价值,经营资金的运动过程也是价值增值的过程。这是经营资金区别于其他价值范畴的重要特点。

(二)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过程

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过程与生产经营过程紧密结合,具体表现为经营资金的筹集与投入、周转与耗费、收入与分配等三个阶段。

1.经营资金的筹集与投入 经营资金的筹集与投入是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企业经营资金的取得渠道主要有:

(1)资本金。设立企业必须有法定的资本金,从明确产权关系和保障所有者权益的要求出发,资本金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企业资本金的筹集方式也多种多样,既可以吸收货币资金投资,也可以吸收实物、无形资产等形式的投资,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本金。企业对其筹集的资本金,依法享有经营权,在企业经营期内,投资者除依法转让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投资。各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金,一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

(2)负债。负债是由债权人投入企业的资金,主要包括向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的借款,以及应付未付款项等。

企业会计应当对筹集的经营资金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促使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合法合理地取得经营资金,这不仅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经营资金的周转与耗费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在社会经济系统中,这些环节是通过企业的经济活动来实现的。由于不同企业经济活动的内容和特点不同,因此决定了企业经营资金运动过程中周转与耗费形式上的不同内容和特性。

在生产型企业,经营资金投入企业后,主要按照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运动。在供应阶段,企业用货币资金购买材料,作为生产储备,经营资金就从货币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既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也创造了新的价值。这个过程不仅是产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劳动耗费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属于劳动对象性质的储备资金和发生的活劳动耗费、固定资产使用中的价值损耗以及车间生产管理性费用支出的货币资金,就在一个生产周期内被消耗掉,使经营资金从货币形态资金和实物形态资金先转化为在产品或自制半成品形态的生产资金,随着产品生产过程的结束,产品价值形成,生产资金再转化为产成品形态的成品资金。在产品销售过程中,通过产品销售,取得货币收入,使产品价值得以实现,企业的经营资金又从产成品形态转化为货币资金形态。

在流通型企业,其职能是通过组织商品流通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经济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商品的采购和销售,由此决定了流通型企业经营资金周转与耗费的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周转过程简单,只有购进和销售两个阶段。通过采购,经营资金由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通过销售再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其耗费主要表现为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货币资金耗费和固定资产折旧及非商品存货项目的摊销等,而直接劳动对象的转移价值所占的比重甚小。

在服务型企业,其经营特点表现为以服务为中心,辅之以生产和流通,直接为消费者服务,因而兼有生产、销售和服务三种职能。和生产型、流通型企业相比较,服务型企业经营资金的分布结构不同,也需要反映服务过程中开支的各项费用和加工过程中耗用的原材料成本,经营资金周转和耗费的内容较生产型企业相对简单,较流通型企业相对繁复。

3.经营资金的收入与分配 经营资金的收入与分配是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业财务成果及其分配的过程。经营资金的周转过程,不仅表现为各种形态的交替转化过程,而且表现为经营资金的收入过程,企业通过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回收资金形成经营收入。按照经济核算制原则,企业的经营收入抵补经营支出后,应当获得利润。反之,经营支出大于经营收入,即反映企业经营亏损。因此,应将企业的经营收入划分为生产经营补偿资金与企业盈利两部分,前者是产品生产和价值实现中消耗的物化劳动与必要活劳动的总和,后者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即企业的纯收入。企业经营资金收入的分配,首先要补偿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这部分资金又以货币资金形态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继续其循环和运动。其次,要按规定将企业纯收入在国家、投资者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先将企业盈利的一部分以所得税的形式上交国家;再将税后利润的一部分分配给企业的投资者,这部分资金随着纯收入的分配而退出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过程;余下的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形式留归企业的利润则形成企业自主支配的机动财力,以备企业发展、弥补亏损以及留待以后年度分配之用。

现以生产型企业为例,列示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过程,如图1-1所示。

img1

图1-1 生产型企业经营资金运动过程示意图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与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物质与信息的相互交换和作用。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过程,从形式上看不过是筹集与投入、周转与耗费、收入与分配的过程,但在本质上则体现着企业与国家、企业与投资者、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内部单位或职工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企业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因为国家资金的投入、所得税上缴及与国家银行之间的借贷信用关系而发生,体现了国家与企业之间宏观间接调控与独立自主经营的关系;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因为经营资金的投入和纯收入的分配而发生,体现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因为商品产品、原材料的购销以及由此引起的货款结算业务而发生,体现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和经济核算制的要求;企业与内部单位或职工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因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向劳动者支付必要劳动报酬而发生,体现了各职能部门的经济权责关系和企业职工之间的按劳分配关系。因此,要较好的完成企业会计的各项任务,必须认真研究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控制经营资金运动过程,充分发挥企业会计的职能作用,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三)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规律

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是客观存在的,其运动过程与经营资金形态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这种经营资金运动过程与形态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必然联系,称为经营资金运动规律。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只有认识和掌握经营资金运动的规律,按照资金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企业经营资金,才能充分发挥经营资金的使用效益。

前述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形式及过程提示了经营资金运动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资金的循环运动存在着继起性和并存性 企业经营资金循环的继起性是指经营资金在循环中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在时间上应是连续不断地相继运动。在循环过程中,每一种资金形态都必须从各自的出发点开始运动,最后又回到原来的资金形态上。如果在经营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或任何一种资金形态上停顿下来,就会造成企业资金运动的中断。

企业经营资金循环的并存性是指经营资金必须同时分布于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阶段和各种形态上,并保持相应的占用比例关系。对生产型企业来说,经营资金必须按一定比例并存于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和成品资金几种职能形式上,并同时处于三个不同的循环阶段。只有这样,经营资金才能依次经过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依次转化各种职能形式,如此循环往复,生产和流通过程才得以顺利进行。

企业经营资金循环的继起性和并存性是由企业再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所决定的。企业再生产的连续进行,要求资金循环连续不断地运动。而要保持资金循环的连续性,必须使资金按比例并存于不同的职能形态上。因此,企业经营资金在空间上的并存和时间上的继起,是保证资金循环顺利进行的两个条件,二者互为前提、相互制约。没有各种形态资金的并存,就不可能有经营资金的继起运动。如果继起受到阻滞,并存也就无从实现。明确这一点,就是为了从循环阶段和形态变化上把握各种形态的资金占用量,通过合理地组织、协调、控制经营资金运动,有效地利用物资,使之取得更好的经济效果。

2.经营资金运动具有资金运动的单向性和运动实体的复合性 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是单向的,即沿着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包括储备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的单方向运动。这种单向运动规律是由再生产过程中物资的供→产→销顺序决定的,它反映了经营资金运动和物资运动的依存关系。同时,经营资金运动又具有复合性。其运动过程从货币资金垫支投入再生产过程开始,到再生产过程完结收回货币资金为止,资金的价值形态与其实体的物资形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货币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其实物形态则为原材料储备、在产品、半成品等;由生产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其实物形态为入库待销的产成品;由成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其产品离开企业再生产过程,使经营资金暂时脱离其实体而成为待购物质资料的资金。经营资金运动实体的这种复合性体现了再生产过程中物资运动与资金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资金运动是物资运动的价值表现和客观反映,它依附于物资运动而产生。但在某些情况下,经营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的时间与空间上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背离,如预付预收货款,货到未付款等,尽管随着债权债务关系的清算,这两种运动会归为一致,但在相互背离的一段时间内,仍会对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和财务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规律启示我们不应孤立地研究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而应紧密结合物资运动来研究资金运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经营资金运动,保证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3.经营资金运动体现了企业与相关方面的社会联系性 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不是孤立地进行的,一个企业经营资金的顺利循环要依赖与其相关企业资金的顺利循环。因此,各个企业经营资金的循环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社会联系。明确这一规律,就是为了从社会会计环境的角度为企业经营资金的顺利循环和周转创造良好条件,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社会效益。

二、企业会计的对象及其组成要素

从上述企业经营资金的本质特征、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考察中可以看出,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以价值形式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再生产过程。因而,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过程及其结果,构成了企业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全部内容,即企业会计的对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过程及其结果通过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来体现,因而,会计要素是对企业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所作的最基本分类,是企业会计对象基本的、主要的组成部分。

(一)资产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企业经营资金的周转,实际上是各种资产的运用、耗费和补偿、增值的过程,因而资产核算是企业会计的重要内容。

企业的资产按流动性质可以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如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长期投资指不准备在1年变现的投资,如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等。固定资产是指企业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了行政管理目的而持有的预计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如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无形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企业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了行政管理目的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非货币性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其他资产是指上述资产以外的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等。

按流动性质分类并排列各项资产,可以充分揭示企业资产变现能力的信息,以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及时提供企业财务成果的信息;可以预测企业现金流动的趋势,并有助于不同计量属性的应用。

企业资产的构成及分类情况,可用图1-2表示。

img2

图1-2 企业资产构成及分类图示

(二)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时义务。负债通常是现实已经存在的,由过去经济业务而产生的经济责任,是一笔能用货币确切计量或用货币来合理估计的金额,它须以债权人所能接受的资产或劳务来偿付。负债的确认与偿付是企业筹集经营资金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因而也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

负债作为企业在未来向其他主体或个人偿付的债务,必然受支付时期或金额的确定程度所影响。根据这一特点,负债通常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种。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流动负债依据确定程度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金额可以确定的流动负债、金额由营业成果而定的流动负债和金额需要估计的流动负债等三类。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在长期负债中,长期借款可视具体情况分为一次付息还本的长期借款和分次偿清本息的长期借款两类;应付债券可进一步分为一次还本债券、分期还本债券和通知还本债券三类;长期应付款可分为应付引进设备款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等。对负债进行详尽分类,可以分别情况组织企业会计核算,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

企业负债的分类情况可用图1-3表示。

img3

图1-3 企业负债分类图示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其内容包括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投入资本是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企业设立时必须拥有一定的注册资本,这部分资本不得随意抽减。因此投入资本是企业得以设立开业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基本组成部分。投入资本按投资主体的不同身份,及投入资本的不同物质形态可作如下两种分类:一是按投资主体的不同身份,投入资本可分为国家投入资本、法人投入资本、个人投入资本和外商投入资本四种;二是按投资人投入资本的物质形式,企业的投入资本可分为货币投资、实物投资、证券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等。资本公积包括股本溢价、法定资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等。盈余公积是指按国家有关规定从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可分为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两种。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标志,其形成和使用直接关系到财力分配和企业资本的积累,关系到企业与投资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因此,所有者权益也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它体现了经营资金运动过程中某一特定时点上的资产分布、权益结构状况。三者间的关系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会计基本方程式,既明确了企业产权关系,又能使企业会计核算信息满足多方面的需要,为企业会计核算中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等专门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是由企业主要经营活动所带来的收入,如商品产品销售收入、营运收入、工程价款收入、各种劳务或服务收入等;其他业务收入则是由企业主要经营活动以外的业务带来的收入。

营业收入的取得或实现是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结果,它会带来企业货币资金或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是生产经营成果的价值体现,也是形成企业利润的重要前提。因此,在企业会计核算中,要正确确认和合理计量营业收入,这不仅是企业会计的内容,也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任务。

(五)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直接费用表现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等发生的费用,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商品进价和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耗费的燃料、动力、外部加工费、专用工具等其他直接费用,这些费用发生后,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间接费用指内部生产经营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共同费用和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如多种产品共同消耗的材料等,这些费用发生后应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期间费用是指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以及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进货费用、销售费用等。这些费用发生时应按一定期间归集汇总,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费用是在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它一般由资产转化而来,因而属于动态会计要素,是企业会计对象的重要组成内容。

(六)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利润为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和各种流转税及附加后的余额。其具体内容又可分为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利润是利润要素中最主要的内容,又是一定期间收入与费用配比后从企业净资产增加方面得出的结果。投资净收益是企业对外投资收入减去投资损失后的余额。投资收益不是企业自身经营而得到的收益,所反映的是企业之间以按资分配原则进行的利益分配,但它最终导致企业净资产的增加,因而也属利润的构成内容。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它属于企业自身发生的特殊事项,所反映的是由各种偶发事项对企业初次分配结果的补充或抵减。

收入、费用与利润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可用图1-4表示。

img4

图1-4 收入、费用与利润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图

企业实现的利润,是投资者和经营者共同拥有的财富,因此应按规定在国家与企业、企业与投资者、企业与个人之间进行分配,这也是企业会计对象所应包括的内容。

综上所述,企业经营资金运动与会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从资金运动静态表现看,在任何时点上都体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从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看,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会计要素体现为“收入-费用=利润”。从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总体上考察,会计要素间的关系又体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这一会计方程式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体现了资金运动的固有规律。因此,企业会计的对象可以概括为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过程及其结果,其具体组成内容则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