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企业所得税对投资的影响

我国企业所得税对投资的影响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分析我国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实际效果,本章将根据建立的投资课税模型,从宏观角度测算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计算资本实际承担的企业所得税税负。在我国除了工业部门具有资本和资产数据外,其他行业只有资产数据,为了便于分析,故近似的用资产债务率代替。在计算出全国分项目、分企业类型企业所得税税后收益率基础上,剔出债务因素,进一步分析企业的税后股权收益率。

二、实证分析:我国企业所得税对投资的影响[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了拓宽融资渠道,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动员内资,吸引外资,在税收政策上尤以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表现得最为充分。内资企业所得税在鼓励物质投资方面的优惠主要体现在购买国有固定资产设备投资抵免政策以及高新企业和高新开发区的减免税上;在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为了有效吸引外资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我国政府给予了全方位的税收优惠,包括优惠税率、减免税、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资本输入国。但是,这些政策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可能也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扭曲。为了分析我国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实际效果,本章将根据建立的投资课税模型,从宏观角度测算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计算资本实际承担的企业所得税税负。需要说明的是,尽管1994年以来我国的税收管理权限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的权限很小,但很多地方政府往往采取变通的做法,如企业所得税的先征后返、提供土地优惠等手段来吸引外地资金。而在本章分析中,这些因素未加以剔除,因此测算出来的资本的实际税率应该比真实的税负要大[2]

(一)资本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测算

按照我国年鉴的划分标准,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加存货的变动,包括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存货的增加,所以资本=固定资产+存货,当然这里的资本仅指物质资本。

本书所需的数据都来自2000~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税收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房地产年鉴》、《中国投资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等。在分析中,由于数据的缺乏,企业类型只选取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3种,行业选取了制造业,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7种行业,其中,房地产行业只能测算出2001年总体上资本承担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制造业、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都属于工业部门,其中,制造业包括30个行业,即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气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采掘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这里的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批发、零售企业和餐饮企业是指限额以上的企业。总体数据包括了所有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

根据计算的需要,先统计出全国分项目、分企业类型收入总额,全国分项目、分企业类型利润总额,全国分项目、分企业类型企业所得税总额,全国分项目、分企业类型债务与资本比率则4类指标,结果见表7-1、表7-2、表7-3和表7-4。再次重申在表中的总体指标(合计数)是指所有类型企业的总和,除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外,还包括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等其他经济主体。

需要声明的是,这里的债务与资本比率用资产债务率代替。按照我国年鉴的划分标准,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存货仅是流动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资产大于资本。在我国除了工业部门具有资本和资产数据外,其他行业只有资产数据,为了便于分析,故近似的用资产债务率代替。

img110

img111

接下来计算全国分项目、分企业类型企业所得税税后收益率,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后收益率img112来计算。这是企业在享受了各种税收优惠(不考虑各地方的土政策)后的收益率,所得数据见表7-5。

在计算出全国分项目、分企业类型企业所得税税后收益率基础上,剔出债务因素,进一步分析企业的税后股权收益率。我国企业目前融资的渠道有举债、发行股份、利润留存等,国有企业,主要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还有财政拨款方式,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只有前三种方式。

税后股权收益率用re表示,根据式(7-4),rnp+(β-r) i=(1-β) re+β(i-π)

其中,β为债务与资本比率。

img113,根据中国投资年鉴得2000年为20.44%,2001年为19.45%,2002年为20.366%,2003年为15.59%。

π=当年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上年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在这里用它代替通货膨胀率,因为我国反映通货膨胀率的指标有物价指数(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本书是测算资本的实际税率,因此,采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根据中经网数据得2000年为1.1%,2001年为0.4%,2002年为0.2%,2003年为2.2%。

i为名义利率,我国税法规定企业的利息扣除不得超过同期金融机构的同期贷款利率,而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又是由中央银行公布的,再者一般企业申请的固定资产贷款以1~3年的中长期贷款居多,所以,尽管企业债务融资渠道不一,但这里的利率选取的是中央银行规定的1~3年固定资产贷款利率。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的2000年、2001年为5.94%,2002年、2003年为5.49%。计算结果见表7-6。

img114

在此基础上,根据式(7-5)[r c=(1-β) re+β(i-π)],计算税后资本收益率,见表7-7。

下一步根据式img115和式(7-2){R=(1-β) re+β[(1-tc) i-π]}计算企业的资本成本Fk,结果见表7-8。

其中,δ为经济折旧,为9.6%。在我国有不少学者测算了固定资产的经济折旧率。王春华(2001)估算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经济折旧率为11.86%,张军(2002)估算我国固定资产经济折旧率为9.6%。本书选取的是张军测算的指标。

Z为税收折旧率,我国税法规定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折旧一般采取直线折旧法,尽管税法规定不同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不同,从而折旧率也不一。如房屋、建筑物为20年,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电子设备和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但很多地方税务部门在征收管理时往往对所有固定资产一律按5%来折旧,考虑到残值,因此,根据《中国固定资产年鉴》的1952~2000年我国平均固定资产折旧率为4.73%,所以取4.73%。

tc为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无论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都为33%[3]

最后测算出资本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img116,见表7-9。

img117

img118

(二)不同企业类型资本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分析

根据资本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结果,我们可以在现行的企业所得税下得出:

(1)在国有企业中,第一是建筑业资本的税负最高,2000~2003年都超过了53%,2002年为56.46%;第二是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排第三;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排第四;采掘业最低。以2002年为例,采掘业与建筑业资本的实际税率相差16.07%,差距比较大。

img119

图7-1 国有企业资本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

(2)在集体企业中,首先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资本的实际税率波动比较大,2001年达到220.37%,总体分布状况与国有企业情况相似,建筑业总体税负最高,其次是制造业,然后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采掘业最低,税负差距比较小,但没有国有企业差距大。

img120

图7-2 集体企业资本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

(3)在外资企业中,建筑业资本的税率仍然最高,制造业排第二,采掘业的波动虽然比较大,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基本上处于最低端。

img121

图7-3 外资企业资本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

(4)总体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资本的实际税率最高,这是因为除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外,还包括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等其他经济主体,这也与我国公用事业没有完全向社会资本放开相吻合。社会资本在公用事业领域承担的实际税率较高,再加上政策的限制,因此难以进入该领域,反过来又限制了该行业的发展,而公用事业发展的滞后又牵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img122

图7-4 总体企业资本的所得税实际税率

(三)不同行业资本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的分析

(1)在制造业中,虽然国有企业的资本承担所得税率大于集体企业,集体企业大于外资企业,但总体差距比较小。尽管2002年外资企业资本承担的税率降到35.05%,但2003年很快反弹到了47.09%,内外资企业税率趋于一致。

img123

图7-5 制造业资本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

(2)在采掘业中,集体企业资本承担的税率>外资企业资本承担的税率>国有企业资本承担的税率。由于采掘业是基础工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经过结构调整,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初步建成了一批大型、特大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山企业集团和跨国矿业公司,原油、天然气、煤炭、各种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品的进出口仍由指定的国营贸易企业经营,所以税收政策对国有资本的倾斜力度更大。在该行业中,虽然允许外资进入,但进入障碍并没有完全消除,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数为164个,占全部项目总数的0.48%;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为3.81亿美元,占全部合同利用外资金额的0.46%;实际利用外资为5.81亿美元,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1.10%[4]。因此即使外资企业享受了税收优惠,但资本总体税负仍高于国有企业。由于采掘业所需资金规模大,而民间资本比较分散,即使进入规模也偏小,难以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因此总体税负最高。

img124

图7-6 采掘业资本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

(3)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集体企业资本的实际税率>国有企业资本的实际税率>外资企业资本的实际税率。这说明为了吸引外资进入公用事业,我国在税收上对外资企业已有所倾斜,但对民间资本的吸引不够。

img125

图7-7 电力等企业资本的所得税实际税率

(4)在建筑业中,外资企业资本的实际税率>国有企业资本的实际税率>集体企业资本的实际税率。尽管2000年外资企业资本的实际税率一度最低,为47.76%,但基本趋势是外资企业资本税负高于内资企业。

img126

图7-8 建筑业资本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

(5)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中,集体企业资本的实际税率>国有企业资本的实际税率>外资企业资本的实际税率。流通服务领域基本上完全向外资放开。从我国目前税收政策看,在内资企业所得税中虽然有一些税收优惠,但力度不大,相对来说外资企业享受的优惠更多一些。

img127

图7-9 批发等企业资本的所得税实际税率

(6)从总体来看,各行业资本的税率有所差距。以2001年为例,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最高,制造业第二,建筑业第三,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第四,房地产业第五,采掘业最低。这基本反映了生产性行业资本的实际税率高于非生产性行业,不过采掘业例外。基础公用设施资本的税率也比较高,这说明税收政策在引导资本的流向方面产生了扭曲。尽管1994年出台的税收制度为了控制房地产过热的现象出台了土地增值税,但同时又在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中对房地产的交易设计很多税收优惠,所以,实际上房地产业税负并不高。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1986~200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66286亿元,年均增长32.7%,比全社会投资增长速度快13.7个百分点,即使是实施宏观调控后的2005年,增长率也达到19.8%。2003年房地产投资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0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达1315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七五”初期的3.2%增至18.8%,上升了15.6个百分点,最高年份的1999年,全社会投资增加额的1/3由房地产开发投资拉动。从投资结构看,1998~2004年商品住宅投资为33090亿元,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为6255亿元,办公楼投资为2920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分别为66%、12.5%和5.8%。从地区分布看,2004年东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为9149亿元,占全国的69.5%;中部地区为2024亿元,占全国的15.4%;西部地区为1985亿元,占15.1%。40个重点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为8882亿元,占全国的67.5%[5]

img128

图7-10 2001年各行业资本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

(四)结论

综合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形成以下结论:

1.企业的税后收益率与竞争程度密切相关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企业的获利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税收影响不大。如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中,外资企业资本的税后收益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制造业中,也是外资的税后收益最高,其次是集体企业,国有企业明显处于劣势,基本低于总体水平。但在垄断程度比较高的行业中,国有企业的赢利水平处于高位。如采掘业中,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资本的税收收益率都比较高,集体企业尽管也赢利,但与二者的差距较大。

2.企业的税后资本收益率不高,投资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表7-7可以看出,六大行业中采掘业的税后资本收益率最高,在各年份总体上达到了15%左右;其次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最高年份2000年为6.28%,2001年最低为3.78%;再看制造业,虽然我国号称制造大国,但税后资本收益率并不容乐观,2003年最高也仅6.47%;至于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资本的税后收益率也仅为6%左右;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税后资本收益率就更低,仅为4%上下。从企业性质看,总体上,外资企业的税后资本收益率最高,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相对低水平,这与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优惠力度强相关。从行业来看,国有资本处于优势的行业,如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国有企业投资效果优于集体企业。具体来说,税后资本收益率在制造业中,外资企业>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在采掘业中,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外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中,外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建筑业中,三者差别不大,相对来说集体企业的税后资本收益率最好。

3.税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生产性资本和公用设施资本承担的税负最高,房地产业的税负较轻,同一性质的资本由于进入的领域不同承担的税负也不同,而且即使是同一行业,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资本承担的税负也不尽相同,民间资本承担的税负明显重于国有资本和外国投资资本,这显然有悖于税收公平原则。这样的税负安排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也是不一致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6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两项重点任务:一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二要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并指出为了配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进行相关的财税改革。因此应适当调整资本的税收政策结构,对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和外商投资资本一视同仁,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在公平的基础上再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6]进行适当的产业性税收优惠,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从而推动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4.资本承担的企业所得税税负高于劳动承担的企业所得税税负

这一结果有所出乎意外。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名义税率是33%,但测算出来的资本实际税率都超过了33%,即使是资本实际税率最低的采掘业2001年总体上也超过了40%。以2001年为例,从总体水平看,制造业资本承担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为54.65%,采掘业为40.07%,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56.35%,建筑业为49.78%,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46.02%,房地产业为44.64%。这说明劳动承担的税负一定低于33%(因为资本和劳动共同承担的名义税率也仅为33%),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本税负比较沉重。荷兰的资本的实际税率低到不可思议的-60%~-70%[7]。在各国竞相采取各种手段吸引国际资本的今天,资本的高税无疑为自己吸引资本设置了一道障碍,虽然我国连续8年成为亚洲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但资本外流现象也很严重。据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计算,从1993年以来我国国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每年约1000亿人民币)并没有成为国民收入,而是流向了国外[8]。由于资本比劳动力更具流动性,所以许多国家对所得课税采取的办法是资本所得的课税轻于劳动所得的课税。如韩国,个人所得税的税基仅包括了纳税人获取的1/3的资本所得,在玻利维亚则不超过20%。但两国的劳动所得约有3/4要缴纳个人所得税[9]。我国贫富差距悬殊,基尼系数2000年为0.458,2004年接近0.5,并以每年0.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早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这说明税收在调节公平方面的作用并未发挥[10]。以个人所得税为例,2002~2004年,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当年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比例,分别是46.35%、52.32%、54.13%,三年平均为50.93%,即工薪所得税收占个人所得税的一半左右[11],而工薪所得就是劳动所得。换言之,在个人所得税中,劳动所得已承担了一半以上的税负,这还不包括劳动承担的企业所得税。因此,在我国,不能简单地将资本承担的所得税负转移到劳动所得税负上,而应着力调整资本的税收政策,减少税收的歧视性措施,同时努力挖掘新的税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