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行动物拯救计划时,进攻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被拯救的动物通常是“孤儿”。如那些大象孤儿,由于没有机会在同类中长大,它们没能学会群体生活的技巧,结果拯救人员在救助它们时困难重重,尤其是其中的雄性。它们没有机会向经验丰富的成年雄性学习,导致行为变得恶劣而乖僻。把这些年轻公象再放回到野外,会导致很大的麻烦,有时它们会追逐犀牛,要么把犀牛杀死,要么就和它们交配,行为极其荒诞。
没有学会怎样适应群体生活的动物是危险的,不仅对其他动物如此,对人类也是。对于群体性的食草动物如马、鹿和牛来说,其中那些被作为宠物单独养大的雄性是最危险的。问题就出在错误的身份定位上,被单独养大的小牛往往会认为自己是人,而不会认为自己是牛。
在小牛性成熟(两岁左右)之前,这没有什么关系。但两岁之后,问题就来了,它不去挑战其他的公牛,以便确立自己在牛群中的地位,而是开始攻击饲养它的人。公牛通过用角互相抵撞来确立各自的等级地位,但要是人被这个重达九百多斤的大块头顶一下,谁也受不了。因此千万不能让牛忘了它们的身份,要让它们时刻清楚,它们是牛,不是人。这一点非常关键。
为了避免牛产生身份混淆,饲养者可以让小牛在牛群中和母牛一起长大。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艾德·普莱斯通过研究发现,和母牛一起长大的赫里福公牛几乎从来不会攻击人类,但是独自长大的公牛却常常会这样做。
我在澳大利亚听说一个悲剧,一个人把一头公鹿从小养大,有一天他要给鹿拍照,就弯身下蹲,鹿以为这是在向它挑战,于是发起攻击,结果这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丧命于鹿角之下。可见让小动物和其群体一起长大非常重要。如果小公牛或者小公鹿能够在自己的同类中间长大,那么它确立自己的地位而采取的进攻就会指向同类,而不是人类。
像牛这样的大型群体动物对人类的威胁,实际上要比像老虎这样单独行动的动物大得多。也许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公牛往往会为了争夺支配地位而攻击人类,而老虎则不会这样做。老虎对这种支配地位毫无兴趣,它的生活中很少要为了确立在群体中的地位而你争我夺。当然对大型猫科动物也要极其小心,不能激起它们的掠食性进攻冲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够了,而每年都有一些饲养场主和牛奶工人因为牛的挑战而丧命。因此我认为要想避免牛和马这类大型食草动物攻击人类,最好的办法就是务必让它们在其同类中间长大,还应该教它们把人类看成一种更高等的慈善力量,毕竟谁也不愿意一头奶牛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人类。
想让食草动物的雄性孤儿长大后不攻击人类,应该给它找一个“后妈”或者是把它和其他年轻的雄性同类放到一起。两种情况下,小牛犊都会认识到自己是牛,不是人。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尽早将小牛犊阉割。早,一般是指在动物生理成熟之前阉割(犬类通常等到生理成熟以后)。阉割能够大大降低食草动物身上的进攻性。如果一头公牛从小就被阉割,即使养在后院里也会很安全。这就是为什么参与4H(Head,Heart,Hand,Health)和“美国未来农夫”运动的青少年,每年都能安全地展出上千头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