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村镇金融服务网点的需求分析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任何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而网点分布是农村金融机构设在基层专门办理金融业务的组织。因此,研究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现状,解决“三农”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对于发展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宁波市这个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宁波市总体上属于较发达的农业大市,2008年市农业总产值超过18亿,农业人口占305.50万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发展和布局也就显得极为重要。为此,对宁波市农行、工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储蓄汇局和其他银行在辖内11个县(市)145个乡镇设立的农村网点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摸底。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宁波市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最薄弱的环节,网点建设还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研究宁波市的农村金融网点的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宁波市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宁波市村镇金融服务网点现状
(一)村镇金融服务网点收缩
自2004年以来,宁波市村镇金融网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特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宁波银行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领域,农业银行的规模也有缩减。2004年至2008年间,全市共减少村镇金融机构网点33个,降幅达18.03%,其中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业银行网点减少7个,降幅达21.21%,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宁波银行等商业银行减少了23个,降幅达69.69%(图1所示)。
(二)村镇金融资源配置少
宁波市金融资源在农村领域的配置仍处于弱势,2007年末,11个县(市)村镇金融网点共有668家,仅占该市网点数的12.87%;村镇金融网点从业人员35756人,占全市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10.7%;村镇金融网点存贷余额分别为1353.60亿元和820.79亿元,仅占全市总量的21.30%和14.10%(见表1)。
图1 宁波市村镇金融网点变迁
注:单位:个
资料来源:宁波统计年鉴
表1 2007年宁波市村镇金融网点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宁波统计年鉴
(三)村镇金融网点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
在宁波市农村金融市场,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造使其大范围的撤离农村领域,在村镇的邮政储蓄汇局只存不贷,这样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成为了宁波市村镇市场的主体。宁波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宁波市农村市场已演变成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格局(图2显示)。
图2 宁波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主要种类
(四)金融服务网点还没有覆盖全市乡镇
宁波市村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明显不足。从辐射半径来看,目前宁波市平均每个村镇拥有金融网点数1.26个[1],且基本上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换农村人口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的金融网点数只有0.59个,比2006年下降了0.17个;从区域分布来看,宁波市至今还有乡镇、街道没有任何一家农村金融网点,成为金融服务“盲区”;从机构分布来看,全市内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储蓄汇局均未设立网点的乡镇、街道数仍有34个,占乡镇、街道总数的23.44%。
表2 2007年宁波市村镇金融网点覆盖情况 单位:个
资料来源:宁波统计年鉴
注: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海曙区、江东区不列入本表统计范围;镇海区和江北区统计难度较大,按全区网点总数的50%计算。
(五)新型村镇金融机构建设起步
村镇银行是现代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业务范围包括中小企业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银行卡等所有其他银行可以办理的存贷款金融业务。2008年8月31日象山国民村镇银行的成立标志着宁波市村镇银行试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2008年12月30日,慈溪民生村镇银行也相继开业,该银行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立足慈溪区域经济,支持地方乡镇经济发展,重点拓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小型、微型企业以及小业主、农户的资产抵押贷款,打造“存款稳定、结构合理、流程简洁、业务创新”的银行特色。宁波市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还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这些新型的村镇金融机构在改善宁波市村镇金融网点覆盖率、金融服务、激活金融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初步显示。
二、宁波市村镇金融服务网点的需求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8年宁波市共投入“百千工程”资金23.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6.5亿元,累计2019个村启动村庄整治建设,占全部行政村的77.3%;建设生活污水生态处理设施村148个;垃圾集中处置村2557个,覆盖率达96.5%。新增全面小康示范村47个,累计269个;新增环境整治合格村319个,累计1836个。新增结对企业311家,累计5273家;新增共建项目1151个,实际到位资金1.6亿元。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累计218家,其中产值(销售额)上亿元的达67家,年末市级龙头企业已获中国名牌3件,国家农产品名牌2件,中国驰名商标27件。新增农业产业基地2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42家。实施市级技改项目62个,完成技改投入2.7亿元。新启动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新增市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新增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16个。建成农村联网公路250公里,标准海塘维修加固工程全面完成[2]。
新农村建设必将极大地促进宁波市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并由此催生农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育,拉动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这无疑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和发展壮大带来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金融支农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体现在资金需求量更大、服务方式更广、产品需求更趋多样化。
(二)农户的金融需求
1.储蓄需求
宁波市农户的现金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现金支出包括家庭经营费用支出、购买固定资产支出、税费支出、生活消费支出、转移性和财产性支出。农户的现金收入要远大于现金支出,农户有剩余,需要储蓄(见表3)。而现金收入中主要来自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的现金流相对比较稳定,而家庭经营收入的季节性相对较强;现金支出中主要是生活消费支出和生产经营性支出,正常的生活消费支出相对稳定,但也会出现一些意外的应急支出;生产经营性支出具有季节性特征,否则会影响生产的继续,农户必须储蓄。
2.信贷需求
如果农户能够储蓄足够长的时间从而聚集足够多的资金用于支付大块的现金流出,那么,储蓄就能够替代信贷。储蓄可以满足诸如用于消费性的短期、小额现金流出需要,但是,却不能满足大额现金流出的需要,费性投入品,或房子和医疗之类的消费性投入品。所以说储蓄并不是信贷的完好替代品。农户消费他们大部分的收入,少有的节余许累计起来太慢。另外,在农户能够建立一个储蓄缓冲之前,大额的消费支出也许也早就出现了。因此,农户在现金流出和现金流入之间的间隔期内必然会产生对信贷服务的需求。
表3 农户家庭人均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
资料来源:宁波统计局网
农户既有农业生产性信贷需求、非农业生产性信贷需求,也有消费性信贷需求。宁波市农户家庭人均现金支出中第一产业生产性支出占的比重最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性支出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而在第一产业生产支出中,农业生产性支出占最大,其次是林业、牧业、渔业生产性支出。所以,农户的生产性现金流更多体现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现金流的特征,季节性强、风险大、现金流不匹配问题相对更为严重。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性现金支出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食品,然后依次为居住、文化教育、交通通讯、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及其他。从中可以看出农户的消费性借贷更多是为了应急、建房、子女教育和看病。从农户对生产性信贷需求和消费性信贷的需求的来看,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生产性借贷需求也相应地增加。
3.支付及汇款的转移、保险以及证券等服务需求
对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妇女来说,具有极大价值的金融服务是转移便利。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汇款对农村妇女和老人就有着极大的价值。现金是典型的支付机制。然而,现金有物质存在性,必须被转移,而且可能丢失或被盗。所以,现金转移的成本高,损失风险大。金融机构提供支付及汇款转移服务,如支票账户、信用卡、自动提款机、活期存款账户等可以低成本提供敏捷、灵活的支付服务。因而,获得可靠的、透明的、有效的转移便利对农村地区尤其是依靠汇款生活的妇女具有正的福利效果。
农村经济活动的风险决定着农村地区对保险服务有需求。由于农业保险市场缺失,农户只得利用各种办法来对付风险和平滑消费,有些农户持有不能产生相应回报的资产,持有易于流动的家禽形式的资产,但是这种流动性将会破坏危机过后农户的恢复能力,因此,随着人们对风险意识的提高,对保险服务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加。另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金融理财产品不断增加,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等逐渐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使农民原有的靠储蓄保值增值的理财观念和方式发生了转变,增加了他们对国债、投资基金、股票等投资工具的需求。
(三)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
1.乡镇企业的金融需求
乡村中小企业,即通常所说的乡镇企业,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企业组织。乡镇企业的出现和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宁波市农村中小企业数量巨大,为农村就业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信贷需求、储蓄需求、保险需求、结算需求、汇兑需求和信用卡消费需求等等。目前,宁波市村镇金融服务网点基本能满足中小企业的存款服务和结算服务,但由于资金规模、贷款方式等因素的制约,村镇银行对企业的贷款需求程度越来越低,严重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是立足于当地农村资源而由乡镇投资发展起来的,产品主要是面向市场的资源利用型企业。大量乡镇企业由于其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落后、销售网络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其经济效益低下,盈利能力有限,因此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其发放贷款的风险性也较大。另外,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信用等级低,能够提供的信用担保比较少,变现困难,也就增加了贷款的风险性。由于绝大部分乡镇企业是中小企业,其融资成本相对于大企业而言通常较高,这是因为对于同样数额的贷款,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比对大企业贷款业务量要大得多。另外,金融机构与乡镇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息搜集成本和监督管理成本。因为从总体上看,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较低,因此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还贷记录缺乏一定的了解。所有这些造成了满足乡镇企业资金需求的交易成本较高,从而需要更多的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
2.农村龙头企业的金融需求
龙头企业、基地和当地农户,以其特殊的产业连带效应和对农民增收的特殊影响力,一直被公认为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体模式。对于那些处于发展初期的龙头企业,由于发展前景还不明朗,又缺乏抵押、担保,贷款风险较大,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其贷款需求。因此,资金短缺是这类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对处在发展稳定期的龙头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产,而且经营稳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金融机构对其贷款需求一般都会满足。对于已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资金实力一般较为雄厚,也是较为健全的贷款主体,贷款风险较小,一般通过获得商业金融机构的信用放款或抵押贷款来满足资金需求。(全爱华,2009)
(四)农村基层政府的金融需求
农村基层政府包括乡政府和村集体,它们的金融需求不同于农户和中小企业。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带有很强的私人性质,而农村基层政府的金融需求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质,它们的金融需求主要是为农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的公共产品,如道路、交通、电力、水等(见表4)。在政府出现财政困难的时候通过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来弥补税费差额。当国有商业银行独立性逐步增强,组建地方商业银行难度较大时,宁波市地方政府对服务于地区农村经济的地方性合法金融机构的金融需求越来越强烈,期望其能更好地满足地方性金融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表4 2008年农村基层政府贷款需求
资料来源:宁波金融统计局网
三、限制宁波村镇金融网点需求扩张的因素
(一)农村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
在宁波市农村金融市场上,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储蓄汇局,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成为正规金融机构的主体。表面上看,农村金融市场组织机构完备,但这些机构的功能不清,各类金融机构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效率明显不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同时,事实上也基本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较高,客观上造成农民利息负担过重,农户未能享受到改革成果。垄断的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外部竞争压力,造成了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感应迟钝”,提供于“三农”的金融产品单一。
农业银行是目前宁波市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成立和撤销。农业银行在与信用社分离后,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除了保留一些农村的优质客户,农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已全面向城市倾斜,其信贷资金已基本上从农村市场退出,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已不复从前。
宁波市农村保险机构和证券机构发展严重滞后。到目前为止,宁波市11个县(市)区域没有设立证券公司或代理处,而保险机构只在邱隘镇和西口镇设置了两家保险代理处。宁波市保险、证券市场的发展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农户的资金需求。
(二)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网点数量有限
县城区域银行业网点比较密集,而乡镇、村两级地域内的银行业网点覆盖程度较低,且乡镇及以下的银行业网点数量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非但未增加,反而进行了大幅度缩减。以象山为例,全县所辖10镇5乡3街道办事处,截止200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营业网点34家,其中县城区域22家,乡镇及以下的网点12家[3],平均0.67个行政村才拥有一个网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行政村的覆盖率仅有67.67%。除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在乡镇有营业所外,大部分的乡镇只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因此造成金融服务覆盖程度较低的问题。很多农户都反映附近地区的网点过少,办理金融业务极不方便,与县城区域内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数量相比,可谓是极其不对称。
(三)农村金融网点的金融资源水平偏低
从总体上讲,宁波市正规金融机构配置在农村地区的信贷资源相当有限。尽管这些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放短期贷款总额在逐年增长,但农村短期贷款在涉农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额中的比重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从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来看,尽管短期农业贷款自1997年以来逐年增长,但在2003年以前,该项贷款占涉农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额的比重却一直低于10%,只是在近5年来才突破10%,2008年底上升到19.40%的低水平。到2008年10月,短期贷款中的农业贷款余额仍不足3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仅7.1%。可见,宁波市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资源的配置方面,尤其是在农业贷款发放方面,并没有把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作为重点,没有向农村地区配置足够的信贷。
(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够优化
首先,农村信用环境不佳,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地方政府对银行尤其是农村和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仍有不同程度存在;少部分农户把扶贫贷款、小额农贷视同政府救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滞后。目前宁波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较高,很大部分与逃废债条行为有关。其次,目前规范和保护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善。如抵押担保设定范围与农村产权结构现状不符,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房屋等不能作为担保抵押物,使相当数量农户被拒之信贷门外。农村金融机构仍面临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以及诉讼清收不良贷款受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等问题。
(五)农村金融机制运行效率低下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宁波市农村金融机构在体制上、机制上、方式上还存在着许多阻滞和壁垒,仍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本身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着金融机构更好地发挥支持“三农”的作用。
资金配置的高效率来自金融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市场机制是以价格为显示信号、通过市场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变化来配置资源的机制,供求双方是市场机制的主体。在农村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上,缺乏能够有效提供信贷的金融机构,即有效供给主体不足,这是金融市场调节机制失效的根本原因。下面以分散的农户小额信贷市场和乡镇企业信贷市场为例加以剖析。
宁波市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户小额贷款需求,农户旺盛的资金需求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却找不到供给,他们只好转向非正规金融市场。农户只有不到一半的借贷是来自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途径获得的借贷占农户借贷规模的比重超过了一半。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它的发展壮大形成农村大额信贷市场需求,但是乡镇企业信贷市场有效供给主体短缺。其中,有乡镇企业发展规模萎缩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数量减少,乡镇企业在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难度加大。在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区域,乡镇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难的情况普遍存在。
可见,尽管宁波市农村金融市场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体,农村金融各局部市场存在着有效供给主体不足的情况。资金供给远远小于农村对资金的需求,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率配置资金资源的情况长期存在,形成“均衡陷阱”。
宁波市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最薄弱的环节,网点建设还不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如何加大对宁波市农村金融发展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村金融信贷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成汉.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J].农信天地,2010(09).
[2]谈儒勇,徐佚人.大力发展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农村创业基金模式[J].中国金融网,2010(12).
[3]李锐,朱喜.农户金融抑制极其福利损失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2007(02).
[4]王文乐.农村金融供给短缺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8(10).
[5]厉以宁.农村金融供给多元化与金融需求[J].农村金融研究,2008(04).
【注释】
[1]数据由宁波市村镇银行总数除以宁波市村镇总数得出
[2]数据资料来源:宁波统计局网站
[3]数据资料见附件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