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危机下农村信用社发展研究

金融危机下农村信用社发展研究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个数共82家,占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总数的54.67%;另外,农村信用社的从业人数也仅仅少于国有商业银行,而多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之相反,农村信用社网点从业人数的变化幅度要明显小于其他的金融机构网点从业人数的变化幅度。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总资产和总负债金

金融危机下农村信用社发展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其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随着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更给本身“体弱”的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和深入探讨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问题,对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其发展,改进其金融服务,满足新农村建设资金需要,使其更好地服务“三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分析

(一)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纵向发展与横向比较

1.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经营业务的纵向发展

(1)总体存贷款情况

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情况来看,其无论是资产项目下的贷款余额还是负债项目下的存款余额都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1)。2000年,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和存款余额分别为940.62亿元和1267.21亿元;但到了2008年末,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余额为3674.53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91倍;占浙江省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2.69%;而存款余额为5182.75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3.09倍。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周期较长、波动较小,金融市场相对而言较为稳定,对于长期以来以存贷款利差作为主要来源的农村信用社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余额呈上升趋势。

(2)农业贷款情况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例连年增加,从2000年的15.06%增加到2008年的40.30%(见图2)。在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超过1000亿元,达到1248.82亿元。当前,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积极性增加,随着当前国家采取扩大内需、促发展、保民生一系列经济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浙江农村信用社在2008年底农业贷款达到1480.87亿元,比2006年增加503.49亿元,增长了0.5倍。

img244

图1 2000—2008年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统计年鉴》(2001—2009年)数据整理所得

img245

图2 2000—2008年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其贷款余额的比例(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整理所得

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农业存贷款额变化来看(图3),2004年之前,农业存款额大于农业贷款额,而到2004年末,农业贷款额以665.85亿元,略微高于农业存款额,并且其差距逐渐呈上升趋势。截至2008年末差距达到最大,2008年末农业贷款额为1480.87亿元,比同年农业存款额多503.06亿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对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要求不断增加,对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信用社的依赖也逐渐加大,2004年以来,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余额不断增加,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及经济的逐渐回暖,相对于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的存款余额略有减少,但总体上,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量是增加的。

(3)不良贷款情况

浙江省2007年全年金融机构继续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和核销力度,不良贷款实现持续“双降”,贷款质量保持全国第一。年末全省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按五级分类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24.17亿元,不良贷款率1.12%,比年初下降0.4个百分点;年末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四级分类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13.94亿元,不良贷款率1.89%,比年初下降0.80个百分点;城市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为0,分别比年初下降0.39亿元和5.2个百分点。

img246

图3 2000—2008年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农业存款和农业贷款金额(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整理所得

据浙江银监局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末,浙江省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为1.58%,资产质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2008年以来,浙江省银行系统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较好落实保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努力克服了外界种种不利因素。截止2008年底,全省法人银行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平均在8%以上,法人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145.8%。

2.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横向比较

(1)法人机构与网点人数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机构个数明显多于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2008年,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个数共82家,占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总数的54.67%;另外,农村信用社的从业人数也仅仅少于国有商业银行,而多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另一方面,与2007年相比,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数量在2008年减少了53个。其中,农村信用社减少了106个,而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多了53个;相反,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等法人机构数基本没有变化。与之相反,农村信用社网点从业人数的变化幅度要明显小于其他的金融机构网点从业人数的变化幅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农村信用社变化幅度过慢,由于竞争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相对吸引力,农村信用社在人才方面还缺乏很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表1 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数以及网点职工人数统计

img247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省金融运行报告》(2007—2008年)数据整理所得

(2)营业网点机构个数对比

浙江省金融运行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机构个数共10062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为3519个,政策性银行营业网点机构数54个,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个数556个,总体上,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机构个数为3895个,多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机构数(见表2)。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网点机构数是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最多的,占全省机构数的38.71%,但是,县以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的机构网点数只有1.65个,这说明我省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机构数虽然在绝对数量上占优势,但是在相对数量上来看,农村人均金融机构网点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表2 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情况

img248

资料来源:根据《2006—2008年浙江省金融运行报告》数据整理所得

(3)资产负债对比

虽然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网点机构数是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最多的,但是其总资产与总负债规模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总资产情况来看,2008年,农村信用社的资产总额为6409亿元,仅占整个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5.32%,但其营业网点机构数却占整体的38.71%;而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机构数虽然比农村信用社少3.7%,但是其资产总额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却高达44.42%;同样,仅仅拥有5.53%营业网点机构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所占比例也高于农村信用社,达到了24.35%。从总负债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发展状况也不容乐观,在金额上同样落后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见图4)。

img249

图4 2007年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浙江金融年鉴》数据整理所得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总资产和总负债金额都比较低,因而其项下的存贷款余额也相对较低。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分别为3195.91亿元和4335.26亿元,仅多于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政策性银行。相比之下,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远远高于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余额,分别是农村信用社的3.95倍和3.21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也分别为农村信用社的1.58倍和1.89倍(见图4)。由此可以看出,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整体经济规模落后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4)经营效益情况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逐年好转。2002年,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在消化9亿元历史呆账损失的基础上,实现账面利润5.31亿元,2003年又有较大幅度上升,账面盈利达12.24亿元,同比增长130.51%。2003年,在浙江省1064家农村信用社增盈84.78%、亏损信用社减亏60.96%,呈现出经营效益逐年好转的良好态势。截止到2007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前利润760.13亿元,同比增加261.23亿元。全省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为5064.75亿元,负债总额为4754.79亿元,实现账面利润50.43亿元,均高于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但是,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账面利润相比,农村信用社的利润明显较低,其账面利润分别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8.84倍和3.20倍(见表3),相比之下,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情况一直比较稳定,始终朝盈利的方向发展,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继续提高。

表3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情况

img250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浙江省金融年鉴》数据整理所得

(二)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分析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机构遍及全省各城乡,其坚持立足农村,定位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通过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建立“信用村”等方式,解决不同层次农户的贷款需求,拓宽农业、农村和农民(以下简称“三农”)的金融服务空间,现已成为浙江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1.“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农村信用社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大力发展的农村金融,农村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健康发展,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国家对占一半以上人口的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更加体现了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见图5)。

2.农业贷款的主要来源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主体力量,不但是当地涉农贷款的最大供给者,更是农户小额贷款的主要供给者。农户贷款,尤其是低端农户的贷款,农业银行“行社脱钩”以来,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累计22293.85亿元,其中发放纯农业贷款6220.79亿元。截至2008年末,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1480.87亿元和1810.55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同类贷款余额的97.90%和98.66%。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农业贷款余额不断增加(见表4),2001年其农业贷款余额仅为194.67亿元,但2008年迅猛增至1480亿元,增长了6.6倍。特别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农业贷款新增额基本由农村信用社提供,成为浙江省农业贷款的主要来源。

img251

图5 农村信用社和“三农”问题

资料来源:郭家万,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表4 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及乡镇企业贷款余额表

img252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整理所得

3.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柱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浙江的县域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其县域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18年“领跑全国”。目前,农村信用社通常都是县域中最大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通过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网点遍布广,方便农户

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其网点遍布各个乡镇及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为县级以下农户提供便捷的农村金融服务奠定了基础。以浙江苍南农村合作银行为例,浙江苍南农村合作银行是一家股份合作制地方性金融机构,其前身为苍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现下辖1个营业部、10个支行、58个分理处,营业机构遍布苍南各主要乡镇,是苍南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金融机构。截至2009年2月末,全行各项存款余额达83.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53亿元,存贷款规模和增量均居全县各银行机构首位,被评为2008年度浙江省十强信用联社第一位。

(2)资金实力强,支持县域经济

表5 浙江省各地区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情况   (单位:元)

img253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浙江省金融年鉴》数据整理所得

农村信用社经过体制改革,不断地发展壮大,信息网络不断完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信贷资金的来源,存款余额逐年增加,存款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大,为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由(表5)可以看出,2007年底,浙江省全省农村信用社的存款余额超过1亿元,其他各市的存款余额也比较高,浙江省乡镇巨大的存款额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本资源,并且农民及乡镇企业可以利用信用社贷款发展乡镇经济,从而带动浙江省各县、市经济全面发展。

二、金融危机下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随着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闭,一系列的破产案件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一上演,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由此愈演愈烈。走在金融危机边缘的信用社,无疑也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打了一个冷战。面对2009年国家推出的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推动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农村信用社也处在一个金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一)金融危机下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机遇分析

1.国家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

国家一系列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为农村信用社带来诸多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首先,当前,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的重中之重,对“三农”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农民权益,农村经济将步入快速发展期,为农村信用社加快、超越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其二,当前国家采取扩大内需、促发展、保民生一系列经济政策措施,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各级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给长期以来立足“三农”的农村信用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就温州苍南而言,从2006年开始县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科技三项经费的40%专项用于农业,每年投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等的资金在3300万元。其三,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宽的货币政策,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启动或开工建设,为农村信用社参与大项目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国家到2010年底前投资4万亿元拉动内需,其中农业基础设施达3700亿元,这为农村信用社拓展存贷款业务提供了良机。

2.银行同业资金组织竞争压力减轻

在经济金融危机的前期,由于总体经济不景气,客户投资谨慎,再加上资金存放银行的利息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小,所以,社会上闲散的资金流向银行的速度加快。截止到2008年底,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4806.43亿元,而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为5182.75亿元,占其总存款的14.90%,农业银行存款回流使得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实力进一步增强,激烈的资金组织压力减缓,也是农村信用社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业务拓展、经营转型、内部管理提升等工作。

3.对业务经营转型形成进一步的压力

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以来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一直在被动改革中艰难地前行。尤其是始于2003年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背景下,国家给予了农村信用社资金和财税的普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农村信用社也实现了全系统经营状况的普遍好转,深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改革的终极目标——“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还没有完全实现。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集中于存贷款业务,信贷需求不足,经营利润增长放慢,再加上由于自身经营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使得农村信用社目前面临着不良贷款反弹的较大压力,这要求农村信用社不得不加速推进业务经营转型。

(二)金融危机下农村信用社的挑战分析

由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是小法人金融机构,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包袱、自身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金融危机下更突显其存在的不足。

1.制度结构不完善

县级联社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这是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在产权制度改革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社员分散、股金不稳,所有权缺位等痼疾并没有根本解决,管理体制老化,监督缺位,内控薄弱,“决策、管理、监督”相互制衡、相互激励、相互约束的经营机制还没有全面形成,“谁出资、谁管理、出了风险谁负责”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在浙江省农村金融几十年的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社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的利益整体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等特点,以至于占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比重较低的入股社员对农村信用社的所有权难以体现,而农村信用社从产权到管理,实际上就掌握在农村信用社主任和县联社主任手里。由于产权不清,既非合作制,也不是商业银行,导致其产权制度功能下降,组织体系不完善,决策机制不合理,营利性功能趋强,支农服务功能减弱,内部人控制严重。

2.缺乏竞争与创新意识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邮政储蓄银行信贷业务在农村刚刚起步,政策性银行有其专业性的信贷范围,民间金融难以浮出水面,既造成“一社支三农”的尴尬局面,又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足,创新力度不够、业务种类过于单一。特别是,长期以来,金融服务尤其是信贷服务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加深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它对浙江农村经济的影响也正逐渐显现出来,大量的农民工失业返乡,对于创业资金的需求更加凸显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近几年来,外资银行大举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对一直安逸于服务农村经济的农村信用社无疑是一种挑战。

3.服务质量和企业形象有待改善

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和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要求金融部门提供灵活多样、综合配套的结算融资支持和各方面能力强的专业化人才。然而人们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了解相对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少,其原因不仅在与农村信用社主要致力于农村金融发展,而在于农村信用社服务质量上,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例如,工作人员心理素质不高,为客户服务不耐心,服务技巧不高,不把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及客户需要放在第一位,与客户争执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工作人员业务知识欠缺,办错业务与客户争执时有发生;再加上人员年龄偏老且学历普遍偏低,办事效率也相对较低。这在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形象。

4.风险管理能力薄弱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化加剧及其金融危机的全球化趋势,各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差与业务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是小法人金融机构,不同地区的信用社抗风险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以农户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制约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农户无法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成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主要风险隐患。由于贷款是发放给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及市场信息了解较少的农户,所以,无形当中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风险。

三、面对机遇与挑战的建议措施

(一)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结构

目前,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改革制度不明确等问题。据调查,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一般由农民、乡镇私营企业入股组成,但这些股份入股自愿,退股自由,基本不参与经营管理,入股实际上已演变为“存款”,社员没有独立产权,不符合产权明晰条件下“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此外,由于长期忽视农村信用社社员的股权,不分红或少分红,信用社盈利大多转化为集体积累,不明确的分配制度,客观上造成了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处置困难,产权模糊,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局面。2004年4月,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这种体制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相对完善,但是,以县级为单位组建的81家法人机构,1011个信用社在一家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管理下,难免有些不全面,管理不到位。所以,浙江省应该不断深化改革,构建新型产权形式,明晰产权关系,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管理职责,对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管辖下的各个农村信用社内部深入管理,不管是合作制还是银行制,都要以为“三农”经济发展服务,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为出发点,在银监会监管、省级政府管理下走农信社自主经营“三位一体”监督管理之路。

(二)明确市场定位,加强业务创新

1996年11月,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农业银行大规模收缩经营网点,压缩基层经营机构,逐渐退出了农村全面撒网式的信贷领域的举动,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主体地位。2006年12月,浙江首批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与当地农村信用社订协议,获得了2007年度总额2304万元的贷款授信,有效缓解其生产和季节性、临时性资金紧缺。所以,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更应该抓住其有利条件,在浙江农村这片广大的市场上,积极开拓新的贷款业务品种,使贷款品种多样化,并结合浙江省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人们的消费需求,针对不同地区开展不同业务,不断丰富中间业务的品种,因地制宜,以适应广大农民、乡镇企业等各类客户的不同“口味”。

(三)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民族文化是衡量一个民族是否有发展潜力的一个标准,而企业文化则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力的一个标尺。对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和金融危机影响下谋求发展的农村信用社来说,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树形象,在形象上抓内控,在内控下建和谐是目前发展的方向。所以建议浙江省农村信用社首先要全面明确文化理念和现代经营理念,提高员工素质,加强职工的道德教育,实行确实有效的考核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其次,增强“客户观念”,提升服务质量,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柜台人员每天要接触不同类型的客户,更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最后,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让职工人尽其才,采取确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职工的自我认同感和无私奉献及爱岗敬业精神。

(四)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确保平安经营

本轮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之大,更让农村信用社深切地体会到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金融企业,它必须从生存需要、发展需要的角度上去真正认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确保平安经营。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严防道德风险。其次,要从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入手,建立健全贷款责任制及完善信贷内控制度,严防信用风险。最后,调整信贷投放方向,转变贷款发放模式,拓展信贷投放渠道,严防增量风险。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企业和市场逐渐受到了冲击,比较明显的是制造业发展逐渐缓慢、外向型经济比较集中的沿海地区出现企业倒闭潮、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出口订单锐减、出口产品积压、第三产业下滑,诸如此类的经济衰退迹象目前正通过多种传导机制影响着我国经济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应该趋利避害,抓住这次危机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真正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加以完善和改进。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少宁.农村信用社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选择[J].中国经济时报,2009(6).

[2]李思跃.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J].现代农业科学,2009(7).

[3]赵曼曼.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大众商务,2009(101).

[4]许海春,钟永明,朱琴华.金融危机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出路[J].江南论坛,2009(7).

[5]李绍玲.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海南金融,200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