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县级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识别和控制
中国人民银行沙洋县支行课题组
随着会计数据集中和大小额支付系统的推广运行,以及会计核算电子化、网络化、集中化的不断发展,基层央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范围、性质和要求发生了许多变化,同时也给基层央行防范会计核算风险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县支行而言,在现有状况下,既要适应和推进会计核算业务的发展,又要把会计核算风险控制在最低点,以确保会计核算业务的安全开展。因此,加强会计核算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是当前县支行会计核算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县支行会计核算风险的表现形式
随着会计核算业务的不断发展,县级人民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会计人员风险
(1)思想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县支行会计核算风险中最为隐蔽的风险,也是最大的风险隐患。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一旦出现问题或产生偏差,在当前会计核算任务重、资金汇划渠道多的情况下,各种风险防不胜防。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极少数道德素质低下的县支行会计从业人员利用管理漏洞挪用、盗窃资金,使县支行会计核算资金安全面临着严峻考验。
(2)业务素质风险。基层央行会计核算程序的不断变化对会计人员适应新业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现状来看,县支行会计从业人员普遍老化,文化层次较低,业务培训相对缺乏,对新业务、新知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操作手段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难以满足现阶段会计核算业务发展的需要,导致业务操作性失误较多。
(3)岗位设置风险。由于县支行人员普遍较少,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来设置会计核算岗位很难实现。虽然目前县支行大都采用同部门交叉兼岗或跨部门交叉兼岗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但违规兼岗、违规代岗,甚至业务“一手清”的问题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同时,会计人员的岗位轮换制度、休假制度也难以保证有效执行。
(二)业务操作风险
当前县支行会计核算业务操作风险重点体现在五个环节上:
(1)凭证审核风险。一是外部凭证的审核风险。县级人民银行在日常核算中,经常要受理外单位的结算凭证,可能因审核不严,造成受理无效凭证,如凭证印章不全、大小写金额不符,或已超过提示付款期限的票据。二是内部自制凭证的审核。对自制的凭证,因审核不严,造成资金错划,串户等,如列错科目,账户账号错误。
(2)口令管理风险。一是系统级用户口令没有修改使用。自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运行后,县支行一直沿用的是应用系统本身的用户口令,没有按规定进行修改后使用,易形成安全漏洞。二是操作员口令设置保密性差。有的操作员口令使用比较简单的数字组合,如电话号码、生日等,过于简单的口令设置无疑会削弱口令的保密功能,容易泄露和被不法分子盗用,从而引发资金风险。三是缺乏对会计主管的监督制约。所有操作人员的口令全部将由会计主管一人保管,而又没有明确规定对会计主管的口令封存表进行监督制约,增加了管理风险。
(3)账务处理风险。登记簿的设立和记录不规范。支付系统开通后,县支行不再具有独立核算功能,而是作为核算中心营业网点,其业务内容和记账形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但登记簿并没有做出相应调整,现有登记簿已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目前使用的登记簿内容涉及全部会计业务工作,这些登记簿部分为上级行统一配发,部分为各行根据制度要求自行设计。在自制登记簿中,各行登记簿的格式、记载内容均不统一。同时,在操作方面存在授权登记不全或无授权登记、系统维护无记录、重大事项登记不全、重要空白凭证库房出入库登记不详等现象。
(4)对账管理风险。一方面,换人对账、主管签批制度多流于形式。按照规定各开户单位的对账人员不能是记账员,但从实际对账情况看,多数开户单位的对账员是记账员,只有个别单位的对账工作有会计主管参与,并且开户单位的核对人员和会计主管均未在人民银行发送的对账单上签章;另一方面,没有严格坚持不定期对账制度。制度规定会计核算内外对账工作实行定期对账和不定期对账两种方式,在实际执行中,县支行基本上是月底发出对账单定期进行一次对账,日常均没有做到不定期对账。由于对账不及时,加大了核算风险。
(5)档案管理风险。按照会计档案管理规定,保管部门应定期检查会计档案,并及时对破损、变质会计档案进行复制、修复或其他技术处理。实际工作中,会计或综合档案管理人员对会计磁介质类档案的保管一般还停留在简单的编号归档管理上,并不检查磁介质类会计档案是否存在破损或者变质。同时在管理上也存在无双备份等保存不完整、存放环境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磁介质档案管理,造成了档案管理的漏洞。
(三)内部控制风险
(1)制度建设不完善。一是制度建设滞后。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推广和应用后,相应的制度建设未能及时得到完善和补充,自上而下缺乏一套统一、规范、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二是缺乏可操作性。目前,不少业务制度对基层行的现实情况考虑不充分,设计欠合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执行。如岗位轮换、强制休假等制度在县支行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全面执行;外部对账、国库监督等制度因与银行、财税等部门的规定不配套而难以落实等。三是奖惩制度不完善。对会计工作的目标制定得不切实际,对会计人员轻奖重罚的现象较为突出。
(2)制度执行不到位。一是风险防范意识仍然不强。近年来虽然县支行不断加强会计风险教育力度,但是部分会计人员由于长期在会计岗位工作,对内控管理的认识“疲劳”化倾向明显,存在以人情代替制度的现象。二是制度执行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重要核心制度执行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屡查屡犯问题比较突出。如内外对账制度、业务系统操作员口令管理制度、离岗签退制度等得不到有效落实一直是内控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
(四)系统运行风险
会计核算新系统运行后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是通过网络载体处理各项业务,对网络的依赖性和关联性增强。但由于系统功能设置上的局限性和软件安全技术的时滞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隐患。
(1)系统没有设置自动签退功能。操作员在处理业务时,若中途离岗或在规定时间内无业务操作,系统不能自动退出,仍停留在操作界面,这就可能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形成资金风险。
(2)缺少操作员识别功能。若一个操作员设置两个操作代码,系统仍可确认,同时执行两项操作任务,易造成一个操作员同时承担录入和复核任务,就会为盗用和挪用资金埋下隐患。
(3)系统操作员口令密码更改设置不科学。新系统虽然设有操作员口令期限管理功能,但操作员的口令密码系统不能强制定期更换,管理人员无法控制各岗位人员是否定期更换,不利于岗位人员的口令密码的保密和会计主管的监督管理。
(4)同城资金清算功能设置欠妥。若同城资金清算采用差额录入、复核方式,对于透支的借方差额单位,在录入时不提示账户余额不足,则只能在复核员差额记账时才能发现;若同城票据交换结束较晚,发现透支已到营业终了,则透支单位只能采取同业拆借或短期贷款方式予以解决,起不到预警和监测作用。
(五)监督检查风险
(1)监督检查不全面。目前,监督的大量精力花费在对原始凭证账表的逐笔勾对上,监督重心尚停留在合规性监督上,即对印章、金额等基本要素的审核,而对高风险环节的控制力不强,没有深入事后监督的核心即风险监管的层次,对待处理票据交换款项、暂收暂付款项挂账、内部资金划转等重要事项并没有列入重点审核内容进行监督。
(2)监督检查不及时。事后监督检查集中到中支后,造成对县支行会计核算业务检查的时效性滞后,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
(3)监督检查手段单一,监督模式不完善。目前县支行的会计监督仅注重事后监督,还没有形成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同时,对会计核算业务多采用非现场监督的静态方式,导致对违规操作或道德风险等无法进行有效控制,难以达到全面防范风险的目的。
二、防范会计核算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一方面,建立人才道德约束机制,加强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不断增强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另一方面,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加强会计基础理论学习和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使会计人员不断更新和掌握新技能,尽快适应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同时,要加大会计岗位交流力度,提高会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
(二)规范业务操作,防范业务风险
一是按照支付系统、中央银行集中核算系统地要求设置相关登记簿。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级行统一对会计业务登记簿的种类、格式和使用方式进行规范,从而有利于会计人员进行操作,便于对各项业务的安全控制。会计人员要按照操作规程认真填制各种登记簿,杜绝漏登、错登的现象发生,增强登记簿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加强口令的监督管理。采取由部门负责人突击检查的方式对业务人员的口令设置、使用、保管等进行现场查看,实时监督,并将此作为部门对个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达到防范会计风险的要求。三是严格执行对账制度。坚持日常和开户单位不定期对账,按照制度规定,根据当期重点,主动、随机安排,并对对账结果进行记录。对对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会计核算安全。四是规范银行电子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坚持按日、按月进行数据备份,以保证磁介质档案的完整。定期对磁性会计档案进行检查和复制,使存放环境要达到规定要求。严格实行磁介质档案保管与操作人员两分离,防止磁介质资料在备用机或核算机上的任意恢复,防范资金风险。
(三)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高效安全的内控机制
一是认真梳理各项会计内控制度,并结合实际细化会计风险点,制定完善的内控制度和实施细则,形成全面、系统、连续的会计内控制度,使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建立制度落实的长效机制,把会计制度、任务和工作职责分解到会计部门的各个岗位,落实到具体经办人员,使内控制度的触角延伸到会计核算的每一个角落。三是建立有效的会计责任追究制度。县支行可在现有的制度基础上,适当进行一些调整,把激励机制引入会计责任追究制度中,形成有奖有罚的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优化系统功能,提高系统控制风险的能力
一是增加操作员自动签退功能,以加强系统的安全性。二是增设操作员识别功能,避免一人同时执行两项操作任务。三是增加更改操作员口令的识别功能。对操作员的口令进行强制更改,以提高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改进同城资金清算功能设置,实现实时查看账户录入余额,防止出现资金透支现象。
(五)完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效果
一是建立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检查的多层次监督体系。事前防范,即不断规范业务操作流程,结合案例分析,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参加业务学习和岗位培训,切实提高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事中控制,即以会计核算系统为依托,对会计前台及会计后台处理的重要会计事项进行实时监控。事后检查,即改变传统的单一检查模式,采取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对会计核算业务的真实性、准确性和风险部位的检查监督,使监督覆盖到会计核算业务的方方面面。二是变被动监督核算结果为主动提高核算质量。通过对监督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经常性的问题进行归纳剖析,事后监督部门可以帮助查找会计制度执行中的缺漏或操作上的不当之处,向相关部门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差错的再次发生,增强事前防御能力。
课题主持人:谢玉平
课题组成员:谢玉平 杨亮勤 胡英杰
黄立新 樊晓辉
执 笔 人:胡英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