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货币危机和经济危机孰为因孰为果
有一种看法和马克思的看法相反,认为货币危机是原因,经济危机是结果,其主要代表人是英国的霍特莱(R.G.Hawtrey,1879—1971)。他从1913年发表《商业的盛衰》到1937年发表《资本与就业》的二十多年间,在许多论著中反复论述这一论点。他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只用于零星支付,流通的主要工具是银行信用。由于银行体系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因而作为主要工具的银行信贷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当银行体系采取降低利率,放松信贷以及收购有价证券等扩张信用的措施时,由于商人所能运用的资本大部分来自银行信用,所以对于利率的轻微变动,商人最为敏感。利率降低,商人就向银行增加借款,以增加其对生产者的订货,于是引起生产的扩张和收入的增加,收入的增加引起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和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市场繁荣和企业家的乐观情绪,促使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兴旺,由此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造成积累的信用扩张和经济高涨。他认为,银行体系的信用扩张能力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在金本位制度下,它受黄金准备的限制;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它为了稳定汇率或防止国际收支逆差的过度扩大,也不能无限扩张信用。这样,当信用扩张到一定程度后,银行迟早要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而相反地采取紧缩信贷政策。这就导致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他总结说,设若信用紧缩现象不发生,商业周期的繁荣阶段将无限延长。[4]这里,同马克思相反,认为货币危机是因,经济危机是果,说得很清楚。
现在的问题是,银行为什么会被迫停止扩张信用?显然是向银行借款的企业不能如期按额偿还借款。如果有借有还,银行何必停止其重要的信贷业务呢?那么,企业为什么普遍不能如期按额偿还债务呢?显然是销售困难。为什么普遍销售困难呢?原因只能是已经发生了经济危机。所以,还是经济危机是因,货币危机是果。马克思的分析是正确的。
从某一点看,凯恩斯也是认为货币危机是原因,经济危机是结果。他认为,经济危机之所以发生,是由于社会投资突然中断,其原因则是社会的利润率(他称为资本的边际效率)突然降低到利息率以下。社会利润率所以下降的原因有二:(1)从短期看,由于投资增加,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工人,工资因而增加,从而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产品增加,供给增加,卖价降低。这样一来,卖价高于成本的差额,即利润(这是一种错误的利润让渡说,即认为利润是在流通中产生的,其鼻祖是重商主义者和马尔萨斯)便减少。(2)从长期看,主要是由于资本家对未来的竞争情况、技术革新、有效需求、政治情况的估计没有把握,缺乏信心,估计常常落空,因此,他们预期的利润率是较低的和不稳定的。
那么,利息率为什么不能同步降低呢?凯恩斯是以人们对货币存在着灵活偏好这个心理因素来说明的。所谓灵活偏好,就是贮钱的倾向。这就是说,货币或者钱,其周转最灵活,可以用来消费、进行买卖、预防意外、从事投机,其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没有货币的周转灵活性那么大。因此,人们总是愿意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即贮钱。持有货币虽然有灵活性的好处,但是也有损失,就是得不到利息。所以,人们在决定究竟存有多少货币为最好时,就要在好处和损失之间进行盘算。所谓灵活偏好或贮钱倾向,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因此,“利息乃是在一特定时期以内,放弃周转灵活性之报酬”,[5]或“不贮钱之报酬”。[6]总之,利息是一种“纯货币现象”。
在此基础上,凯恩斯进一步说明利息率之所以下降得没有利润率那么快的原因。他说:“我们现在所习用的货币的确有若干特征,使其本身利率……固然随着产量之增加而下降,但其下降速度,不若其他资产之本身利率……之大。”[7]这是因为,从货币的供给说,即使货币的价格高了,私人也不能随意增加其供给;从货币的需求说,即使货币的价格高了,人们也不会减少对货币的需求,因为它“有周转灵活之利,而无巨额保藏费之弊”。[8]既然对货币的需求是一个无底洞,利息率就当然不易下降了。一旦社会利润率下降到利息率以下,社会投资就中断,经济危机就来临。所以,货币危机是因,经济危机是果。
这里,我要补充说明凯恩斯是怎样解释社会利润率的形成的,以及在此条件下社会利润率下降得比利息率快些的原因。他认为利息就是各种资产(不单只是货币)取得的总收益大于该资产的部分;总收益及其中的利息是以各该资产本身来计算的。他又认为,各种资产取得的总收益,取决于三个因素:(1)有些资产可以帮助某种生产过程,产生一种产品;(2)除货币外,大部分资产在其存在时间要支出保藏费,这要从总收益中扣除;(3)资产持有人对资产的便利性或安全性而产生的灵活升值。因此,利息就是产出(产品减保藏费加灵活升值)大于投入(资产)的差额,利率就是该差额和投入量(资产)之比。由于这个因素在各种资产中的作用不同,各种资产的利率也就不同。
但凯恩斯认为,各种资产的利率应该是相等的。要它们相等,他认为有两法可循:一是假设有一种复合商品,它可以代替全体商品,那么,这复合商品本身的利率就是唯一的利率了,但要找出这样的复合商品是困难的(复合商品理论来自英国的拉姆塞);二是以一种资产的利率为准,以此调整其他资产的需求价格,在此价格下,各种资产的利率就是相等的了。根据上述,货币这种资产的利率就是最高的,按此调整其他资产的价格,这样,全社会的利润率就是相等的了。他认为,货币利率是利率的最大者,是利率之王,支配其他利率。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凯恩斯看来,能够生产货币(黄金,即G)的资产的利息就是其利润。因为这里投入的是货币,产出的也是货币,其差额既是利息,也是利润。在否认劳动价值理论的人看来,如果将货币的生产过程去掉,那么,生产货币和贷放货币就是同样的,都是以现在的货币换取将来更多的货币,即G——G+g,其中的差额即g既是利息,也是利润。
按照凯恩斯对利润来源于卖价大于成本的说明,他是无法说明生产货币的企业的利润来源的。因为在这里,投入的是货币,即成本,产出的也是货币,从每一枚货币的价值看,投入前和产出后都是相等的,但从物质形态看,产出的货币量更多些,差额是从哪里来的?在这里,利润来源表现得最清楚。因此,唯一的退路,就是将生产货币的利润说成是借贷货币的利息;将利润的生产过程去掉。
应该指出,最早将生产货币(金银)的利润看成是货币的利息的,是英国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配第所处的时代使他不能区别利息和利润。他所谈的租金,就是剩余价值,包括出租土地取得的地租和出租货币取得的利息。他认为,从谷物的收成中,扣除了种子、口粮、为换取衣服和其他必需品而给别人的谷物后,剩下的谷物,就是当年的自然的真实的地租,亦即农业生产中的纯产品就是地租。同样道理,白银生产中的纯产品,即利润,就是利息。其后,重农学派就将土地的纯产品看成是剩余价值的唯一形态——地租。1815年,李嘉图在《低价谷物对资本利润的影响》中,提出谷物比例利润率理论。他认为,产出的谷物量大于投入的谷物量(种子、肥料、经营者口粮和为换取其他必需品而付出的谷物)的差额,即谷物生产中的纯产品和投入量之比,就是谷物生产的利润率。由它决定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李嘉图这两种理论,因遭到马尔萨斯的反对,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便放弃了,改为产出的价值大于投入的价值的差额,是利润的来源的理论。马尔萨斯对其的批评是,严格地说,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其物质形态不同,不能有量的比较,并由此计算利润率,也不是农业的利润率决定社会的利润率。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上述凯恩斯的理论,有着这些前人理论的痕迹。当然,其中的物质生产过程,他小心地抛掉了。
最后,凯恩斯总结说,当其他产品数量逐渐增加时,“初时其边际效率至少等于利率,以后则逐渐下降”,因此,“除非利率同时下降,否则总会达到这一点,过了这一点以后,即不值得继续生产”。[9]但是如上所述,他认为利息率是不能同时下降的,这就使社会利润率突然变成低于利息率,于是投资中断,危机就发生。因此,经济危机是货币危机的结果,是由于货币不能像一般产品,例如汽车和苹果那样随意增加。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平均利润率是高于利息率的;如果平均利润率反常地低于利息率,那是由于危机已经发生,销售困难,债权债务难以清理,急需现金,所以,在利润率下降时,利息率反而上升。凯恩斯认为,要防止危机就要增加货币,以降低利息率。因此,“唯一补救之道,只要公众相信:纸币也是货币,而由政府来统制纸币工厂,换句话说,由政府来统制中央银行”。[10]这就为废除金本位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在理论上开辟了道路。
我国经济学家薛暮桥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通货膨胀严重时,说过两句针砭时弊的话:“新凯恩斯主义抬头”和“我不赞成凯恩斯主义”。[11]这是言简意赅,语重心长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