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科体系的发展与构成

学科体系的发展与构成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社会化的生产,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作为管理职能由专人负责,并设立了相应的会计岗位。随着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发展起来了折旧、资本与收益的划分、成本计算、定期报告与报表审计制度,这些内容的不断完备使会计成为一门学科。现代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会计走向现代会计的重要标志。这些是我国传统会计的精华,是中国对世界会计的特殊贡献。

第一节 学科体系的发展与构成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工作是社会恒久需要的技术性职业,单位的出纳员、核算员、记账员、财务主管、财务总监、审计等都必须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本课程是会计职业的入门教育。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带有很强的社会性印记。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衣、食、住、行时刻都离不开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人类一天也不能间断生产活动。在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投入,更有物质成果的产生。人们关心投入与产出的比,追求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量多的成果。在此目标吸引下,就需要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对其中的成果和耗费进行记录、计算、分析、比较,因此便产生了会计。

(一)会计产生发展史

据会计史学者考证,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后,就产生了会计行为。在会计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可以说会计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早在公元前的古巴比伦、埃及、中国和希腊就因私有财富的积累而有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而现代意义上的会计仅仅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发展起来。

会计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的需要而产生并得到不断发展的科学。会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古代会计(1494年以前)

会计最初的萌芽是史学者常常提起的“结绳记事”与“划线记事”,是古人对生存环境的考察,属于生产的附带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社会化的生产,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作为管理职能由专人负责,并设立了相应的会计岗位。

古代会计以官厅会计为主,民间会计为次,人们对于官厅会计的认识是指主要服务于奴隶主、封建王室赋税征收、财政支出、财产保管的会计。应用面十分狭窄,会计特有的方法尚未形成,会计还不是一门独立学科。

2.近代会计

近代会计是以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其奥在他的著作《数学·几何·比例概要》中提出的复式记账的理论为标志,它的产生是一个划时代的革命,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会计由古代会计进入近代会计。

复式簿记不仅是一个会计记录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的会计学观念,并构建了以日记账、分类账和总账三种账簿为基础的会计制度。随着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发展起来了折旧、资本与收益的划分、成本计算、定期报告与报表审计制度,这些内容的不断完备使会计成为一门学科。

在会计界有个重要的观点: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会计理论也处于前沿地位。

意大利当时商业与航海业非常发达,经济繁荣,复式记账的会计理论在此产生;18、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促成英国经济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带动查账公司的出现,产生了职业会计师并出现了会计协会;20世纪至今,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霸主地位,会计观念、会计思想引领世界;人们预计2050年后的中国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由此几十年后的中国会计理念也必将主导世界。

3.现代会计

现代会计是指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随着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引发会计领域的深刻变化。为了达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要求企业会计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这样,在传统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分离出来管理会计这一分支。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等信息;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预测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财务会计侧重于反映过去的信息,为外部有关各方提供所需数据;管理会计侧重于未来信息,为内部管理部门提供数据。现代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会计走向现代会计的重要标志。

会计史上的两次飞跃:复式记账理论与管理会计分支的出现。

(二)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1.西周时期

我国在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王朝,就建立了官厅会计,并首现“会计”一词,《周礼·天官》篇指出:“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同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收支的日渐频繁,西周王朝还设置了专门的管理钱粮赋税的官员,即负责记账的“司书”和对记账者进行监督的“司会”。符合今天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两大基本职能。同时还有单独的会计部门,掌握王朝全部会计账簿,定期对周王朝的收入和支出实行“日计”、“岁会”考核王朝大小官史管理地方的情况和其经手的财务收支。

2.秦汉时期

到了秦汉,出现了“计簿”或“簿书”的账册,并用“出”、“入”作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收支事项。“簿书”可称为我国会计账簿的雏形。

3.唐宋时期

唐宋两代是我国会计全面发展的时期。在宋朝出现了第一个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司”,同时在会计结账方法上采用“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是我国古代会计的一个杰出成就,对我国会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四柱中,每一柱都反映着一定的经济活动内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的整体。其现实意义体现为永续盘存制和试算平衡公式,也为收付记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方法到元代传入民间。

img2

4.明末清初

商业和手工业趋向繁荣,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账”,在计算盈亏方面属于双轨计算。

img3

年末分别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两表盈亏数相等,称之为“合龙门”。龙门账的“进缴表”和“存该表”相当于现今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这些是我国传统会计的精华,是中国对世界会计的特殊贡献。

5.民国时期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的借贷记账法、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等在中国推进。中式会计逐渐被西方记账方法所替代。

6.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形式统一,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活动都被国家严格控制,国家下达生产计划,配备人员,进行投资并供应原料与设备,最终包销产品、收缴利润。会计核算仅仅是记账、算账和报账,其管理职能没有全面发挥。

在“左”倾思想影响下,会计人员发挥所谓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借贷记账法下,又创建了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一个单位“三套账”并存,把原本借贷记账法就能解决的问题复杂化,给资金流动设置障碍。“文革”时期更是生产混乱,管理失控,伴随着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的下降,甚至出现了“无账会计”,给经济核算造成严重危害,会计工作和会计制度处于混乱状态。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国家在会计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使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简称《会计法》)。1993年对《会计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1999年对《会计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1993年,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会计模式进行重大改革,出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2001年实施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统一和规范各行业的会计核算口径。2002年和2005年又在《企业会计制度》基础上进行调整,出台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简化和规范了小规模企业的会计核算,促进了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2006年出台新企业准则,更加强调“年度内”的核算,实现国际趋同。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鼓励其他企业使用。

会计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会计也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为其服务,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综上所述:

(1)会计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提高、完善的过程中。会计从简单的计算和记录财务收支,发展到以货币计量方式综合反映和监督经济全过程,会计在不断进步。

(2)生产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基本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演变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生产水平与会计水平是相匹配的,生产越发展,经济越发达,会计越重要。生产经营与会计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但会计永远不可能脱离生产活动而单独存在。

(3)经济管理的要求。要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耗费获取尽可能大的成果,必须借助于会计的技术管理手段。会计受不同国家社会环境的影响,体现会计国家化特征。会计的中心随经济中心转移而转移。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会计也在积极影响并参与经济决策,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

(4)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成果不断应用于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实践中。

二、会计含义

古今中外对会计一直没有统一认识,各持己见。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会计含义作出不同的解释,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会计本身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会计,其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并且不可避免地要受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春秋时期的孔子曰“会计当而已矣”,意思“会计不过是把账算的(与实际)相当罢了”,他做过管理粮库的委吏,对粮库的记账、算账工作比较熟悉。孟子曰“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简要说明了会计的某些重要特征,将孔子的单纯“算账”发展为平时记录的连续性和与之相应的定期计算的技术性。

马克思认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把会计反映和监督的两大基本职能表述出来。

当代会计界对会计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一种是管理活动论,另一种是信息系统论。持管理活动论观点的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专门方法,对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核算和监督,借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既是经济管理的工具,又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持信息系统论观点的人认为会计的本质应理解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因为会计工作的目标是报出会计报表,人们了解一个单位首先可以通过它的报表获取信息,可见,会计是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特别对于一个上市公司而言,财务会计报告就是企业经营的晴雨表,人们可以通过对报表的理解作出自己的决策和判断,因而会计又被称为“企业语言”。

“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这两种学术观点虽然尖锐交锋,但两者并不矛盾,提供信息本身就是管理活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会计可定义为: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再生产过程的资金及资金流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对会计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手段很多,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是会计。

(2)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计量单位有:实物计量(如吨、度、立方等)、劳动计量(如工时、台班等)和货币计量(如人民币、美元、欧元等)。而三种计量中只有货币计量具有综合性,能够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当然会计核算中也不排除其他的计量方式。

(3)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除此之外还有控制、预测、参与决策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及资金流动。企业的生产活动具有周而复始的鲜明特征,而会计只对其资金及资金流动进行核算。

(5)会计是一项技术工作。只有按照规定的程序,综合运用会计的技术方法,才能做好会计工作。

三、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会计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部分组成,其中会计核算是基础,初级会计和中、高级财务会计都是会计核算的内容,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则注重会计分析,审计属于会计检查,它们是在会计核算基础上的延续与发展。

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督的方法,由七种专门方法组成。本书正是以会计核算的七种专门技术方法为要点展开阐述的。

1.设置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核算和监督所规定的项目。会计人员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和经济内容的特点设置会计科目,并按照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取得核算指标,进行记录、计量和计算。会计科目是会计人员对单位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武器”。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发生的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采用复式记账将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清晰地反映出来,这是会计人员有效使用“武器”的方法。

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以会计凭证作为记账依据,保证会计记录真实、完整、可靠,审查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的一种专门方法,是会计工作的起步和基础。

4.登记账簿

登记账簿是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在账簿中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登记的方法,是承上启下的“中心”环节。

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照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进行归集,以确定各成本计算对象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进行盘点和核对,以确定其实存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账实相符。

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定期总结单位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报告,是会计工作的目标和总结。如图1-1所示。

img4

图1-1 会计核算的流程

从图1-1中可以看出,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当经济业务发生时,必须有证明其发生的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以复式记账的理论,根据所设置的会计科目,用会计的语言将经济业务填制在记账凭证上,再将分散、片面的记账凭证登记到账簿中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根据账簿记录进行成本计算,通过财产清查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