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代国际结算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结算呈现如下特点及发展趋势:
1. 结算方式两极化
在全球范围内,国际结算方式日趋多样化。这是因为,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对外贸易不断增加,国际结算方式势必呈现多样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之间,国际结算方式日趋简便化,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国际支付系统及国际结算的制度安排日趋完善,贸易伙伴之间的信任程度不断提升。
2. 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相结合
为了促进本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扩大本国商品、技术、服务的出口,有效地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设备,将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银行的普遍做法(刘舒年、严思忆,1996,p9)。银行根据每笔国际结算业务的具体特点,可能为贸易商提供某些融通服务,比如出口押汇、远期付款交单凭信托收据借单(即D/P·T/R)等等,既增加了银行的业务,又利于贸易商周转资金。值得注意的是,提供融资,对于银行而言是有风险的。
3. 国际结算技术趋向现代化和网络化
从国际结算的通讯手段上看,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的网络已遍布全球209个国家和地区的9 000多家银行机构、证券机构和企业客户,使国际结算的效率和安全大幅度提升,成本和风险显著降低。
从国际结算的支付系统上看,全球国际结算货币的国际支付系统已趋于成熟和完善,例如美元的国际支付系统CHIPS、FEDWIRE,欧元的国际支付系统TARGET,英镑的国际支付系统CHAPS等等。区域性国际结算货币的国际支付系统正在建立和发展之中,例如人民币的国际支付系统。
4. 国际惯例在国际结算中的作用增强
国际惯例在国际结算中的作用增强,主要表现在,原本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相关国际惯例,从得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采用逐步发展到得到这些国家的国内立法支持,乃至得到这些国家参与修订版本的制定。例如,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UCP400。复习思考题我国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5]13号《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支持UCP500的审单标准。2006年,中国银行派团参与了UCP600的制定和表决投票(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际结算部,2007)。
5. 国际结算货币的重新整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国际结算货币持续沿用几个主要工业化国家的货币,诸如美元、英镑、西德马克(6)、法国法郎、瑞士法郎、日元等等。欧元的出现使得国际结算货币出现二战之后的首次调整。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尤其是2007年~2009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人民币开始成为区域结算货币,并将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结算货币。这将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又一次重要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