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各种模式的比较

各种模式的比较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并没有呈现出完全的一致性,在融资方式、受益规定、覆盖人群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融资方式又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影响的最重要的因素。它是各国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所有社会保障项目采用的传统的筹资模式。

三、各种模式的比较

目前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并没有呈现出完全的一致性,在融资方式、受益规定、覆盖人群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融资方式又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影响的最重要的因素。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种:一是现收现付制,即利用目前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为现在的保险受益人支付保险金,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以支定收;二是基金积累制(完全积累制),即将来用于支付保险金的资金为投保人在整个投保期间缴纳的保险费及其保险基金投资收益,也就是通过当前的积累来满足个人未来的保障需求;三是基于上述两者之间的部分积累制,即在通过现收现付筹集基本保险金的同时,采取个人账户存储保险金,以补充基本保险待遇之不足。

(一)现收现付制

1.收入再分配效应——代际转移

福利经济学中对收入再分配效应的评价是以是否实现帕累托改进为标准的,即是否在提高一部分受益人福利的同时不损害其他人的福利状况。1966年艾伦(Aaron)在《社会保险悖论》一文中指出,在实际工资增长率与市场利率外生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在生物回报率(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加上实际工资增长率)大于市场利率的情况下,现收现付制能够在代际之间实现帕累托优化的收入再分配。此后,萨缪尔森(Samuelson,1975)把该结论推广到实际工资增长率和市场利率内生决定的封闭经济中。随后,斯普里曼(Spreemann,1984)通过一个无限的交叠世代模型得出结论:如果时间是无限的,在自由变化的缴费率下,除非生物回报率永远小于外生的利率水平,否则现收现付制总能够在代际之间进行帕累托有效的配置。一般而言,现收现付制安排总是存在这样一个通过代际间的收入转移达到帕累托改进的可能,即每一代人都会通过下一代的缴费而增加福利,同时代代延续的无限性使得每个特定的一代都不会承受福利损失,从而实现了代际间的帕累托有效改进。

2.经济增长效应

社会保障基金不同的融资方式对经济增长将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效应可以从3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该融资方式能否形成资本积累;二是该融资方式是否会对个人储蓄产生挤出效应;三是该筹资方式是否损害经济效率。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现收现付制的经济增长效应。

首先,从资金的流程上分析,现收现付制的“以收定支、即期收入—即期支出”的特点决定了该融资方式无法形成稳定的资本积累。其次,就社会保障对个人储蓄的“挤出效应”而言,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74)认为,社会保障对个人储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替代效应”,由于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计划对于个人退休后享有的年金收入做出了一个事先的承诺,因此相应削弱了个人在工作期内积累养老金的需求,进而减少了个人储蓄;二是“退休效应”,现收现付制中代际转移资产的机制可能会诱使在职者提前退休,提前退休就意味着工作期的缩短和退休期的延长,这又要求人们在工作期保持一个较高的储蓄率。这两种因素是同时在相反的两个方向对个人储蓄施加影响的。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资产替代效应要大于退休效应的影响,换句话说,现收现付制倾向于对个人储蓄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再次,现收现付制所导致的提前退休还会造成人力资本利用率的下降和非人力资本的缩减,从而降低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

3.优点与缺陷

现收现付制的主要优点是能够通过收入的代际转移发挥帕累托有效的再分配效应,具有以通过再分配达到公平为主导的特征,社会共济性较强,费率调整灵活并易于操作,同时不受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影响。它是各国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所有社会保障项目采用的传统的筹资模式。但现收现付制的缺陷更为明显。首先,人口老龄化使得就业的年轻一代承担的已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负担日益加重,各国政府都将面临退休高峰期时严重的支付危机;其次,现收现付制由于存在社会承诺对个人储蓄的替代,抑制了基金积累的积极性,从而对经济增长缺乏促进作用。

(二)基金积累制

1.收入再分配效应

艾伦(1966)指出,在小型的开放经济中,基金制(完全积累制)将会带来一个使将来各代的生命期效应都减少的跨时配置。斯普里曼(Spreemann,1984)进一步指出,当且仅当在将来某个时期后的所有各期内,“艾伦条件”(即实际工资增长率与市场利率均为外生给定的)都得不到满足,此时基金积累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才是帕累托有效的,否则基金制并不会达到收入再分配的帕累托改进。一般地,由于完全的基金积累制中每一个受益人的社会保障收入最后都是按照个人账户上的缴费记录以及投资回报,根据精算或边际公平的原则领取的,所以基金制的社会保障计划始终是再分配中性的,无法实现帕累托的有效改进。

2.经济增长效应

正如前面指出,基金制不存在代际之间资产的转移支付,而是产生了资产在个人生命周期内的时序转移,这样便会在工作期内形成规模庞大的资金积累。至于基金制是否会对个人储蓄产生挤出效应,现在学术理论界对此还没有形成共识。戴维斯(Davis,1995)的研究表明,作为一个对个人部分收入进行延迟支付的机制,基金制强制个人在工作期进行储蓄,如果个人的生命期收入和生命期的消费倾向一定,那么这种强制储蓄就会对个人的自愿储蓄产生替代作用。所以,基金制对个人在全部生命期内的储蓄的影响,最重要的应该取决于强制储蓄与自愿储蓄之间边际替代率的大小。如果替代率为1,则强制储蓄对个人的生命期储蓄没有影响;如果替代率大于1,则强制储蓄将减少个人总的储蓄;当替代率小于1时,强制储蓄措施的实施有利于个人总储蓄的增加。但比较多数的看法是,强制储蓄对自愿储蓄的替代率一般小于1,即在主要依靠资本积累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情况下,相对现收现付制而言,基金制更有助于促进资金的积累,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此外,基金制的自我积累机制不会诱导在职者的提前退休行为,因而也不会产生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率损失。

3.优点和缺陷

采取完全积累制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率,具体表现为:第一,透明度高,成本明晰化,国家不会做出可能无法实现的社会保障承诺,从而避免了庞大的隐性债务的产生;第二,有利于消除现收现付制下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制度成熟而自动发生的大规模不公平的代际转移(如缴费的下一代人属于贫困者,而受益的上一代人则属于富裕阶层);第三,激励机制强,有助于促进资本积累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将使公共支出筹资更加容易,从而巩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完全积累制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包括基金管理成本高、社会互济性差、缴费率需要定期根据通货膨胀和利率进行调整等等。

(三)部分积累制

部分积累制是介于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之间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理论上,这种模式可以形成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的优势互补,同时减少单纯依靠任何一种模式所不可避免的风险。它既保持了现收现付制中社会统筹互济的特点,又继承了基金积累制中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我国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采用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正是部分积累制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一方面,通过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保障系统,可以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按照最低给付标准设计),实现社会共济,较低的支付标准同时也有利于降低老龄化带来的支付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基金积累的个人账户保障系统,既可以产生较强的工作和储蓄激励,又可以积累资金来推动长期的经济发展,同时规模相对较小的个人账户面临的风险比单纯依靠完全积累模式要小得多。

世界银行在题为《老年危机对策:保护老人和促进增长的政策》的报告中建议,为了应付人口的加速老化和隐性养老金债务的日益膨胀,养老保障模式应该以一种“三支柱体制”(即部分积累制)来取代现行的现收现付体制。第一支柱是国家依法强制建立的,通过税收或缴费方式筹资的,现收现付确定给付的,广覆盖(全体就业人员或全体公民)、低水平(工资的15%~25%)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是国家依法强制推行的,依靠企业和个人缴费筹资的,通过个人账户管理的,完全积累的,养老金待遇与缴费挂钩(工资的40%~50%)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的养老保险,用以改善老年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