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拥抱中国制造

全球拥抱中国制造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莎拉说服丈夫,全家一起共同禁用中国货。圣诞节后第2天,他们清点圣诞礼物存货,发现中国制造的25件,来自全球包括美国制造的14件,于是把“中国制造”扫地出门。2006年花在中国制造的塑料圣诞树上总计就有1.3亿美元。美国经济界普遍认为,正是由于大量“中国制造”的进口,极大地提高了美国人,尤其是美国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一系列措施下,198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

全球拥抱中国制造

自2005年7月至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进入2008年之后,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幅度明显加快,第一季度升值幅度折合成年率超过了15%。不过,美国仍然不想就此罢手。2008年4月的第一周,美国财长保尔森要访华,其主题之一,是对当前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表示赞赏,认为该趋势“可观且可喜”,但他还将敦促中国政府继续保持人民币加速升值的态势。

随着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升值幅度不断加大,升值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冲击最大的是中国的出口行业。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直接提高了中国出口商品在美国国内的价格,削弱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美国很希望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替代中国出口,他们害怕日益渗入世界各领域的“中国制造”,挑战的不仅是商品,更是美国的霸权。

进出口贸易在中国GDP中占很大的比例,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更重要的是,价廉物美的中国货走上美国货架,让美国人享受了低成本生活的同时,又令美国社会担忧来自东方的经济冲击,“中国制造”正对美国构成竞争,向美国称霸世界发出另一类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影响力开始无远弗界,全球化下,在几乎任何一个美国人的家庭中,都可以找到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美国沃尔玛、塔吉特等大型连锁超市可以看到,标有“中国制造”的鞋帽、玩具、工艺品在货架上到处都是,将“中国制造”放在购物车里的美国顾客则络绎不绝。

尤其对西方人的家居生活而言,没有中国制造的商品,他们简直活不下去!媒体报道,长期为路易斯安那州地方报社报道国际贸易新闻的美国记者莎拉·邦基妸妮,出了一本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书,以轻松的笔墨和具体细微的事实描述,道尽他们一家想远离中国货的生活辛酸。

书中描述,2004年圣诞后2天,莎拉在家整理屋子,举目环顾,满屋子都是中国制造的物品,她因而忽发奇想:如果一年不用中国货会怎么样呢?于是,莎拉说服丈夫,全家一起共同禁用中国货。圣诞节后第2天,他们清点圣诞礼物存货,发现中国制造的25件,来自全球包括美国制造的14件,于是把“中国制造”扫地出门。决心从2005年1月2日开始,一年之内绝对不使用和购买中国货。

作者声明,她对中国绝无恶感,这样做也不是想作无声的抗议,仅是要探究不用中国货对家居生活有什么影响。经济学家乔伊·那罗夫为该书写序,他在序言中指出,2005年美国购买了价值1.7万余亿美元的外国货,中国制造的比重达15%。美国采购了不少西方国家的耐用物品,而来自中国制造的,主要是非耐用日常消费品,这些中国货品进入美国家庭,对美国家庭物质生活举足轻重。莎拉一家四口在一年内不用中国货,结果是带来重大不便和超预算的开支,造成物质匮乏和精神困扰。纳罗夫调侃作者,幸好预先计划好这样做可以写书挣点收入,心情才轻松些,才不致破坏家庭和谐甚至酿成悲剧。

书中写道莎拉一家一年中因为要远离“中国制造”导致生活上的种种麻烦。直到2005年圣诞,不买中国制造,何处觅廉价圣诞礼物?莎拉的丈夫擅长手工,决定自己制造,想为儿子缝制睡袋,可是布料和针线都是中国制造!美国人虽以爱国闻名于世,但爱国口号的贴纸来自中国。莎拉真是感慨不已,没有中国制造的商品、礼物,美国人过不了节,连国庆亦然。在过去百年,美国人对中国的观感变化真大。约百年前,中国是任人鱼肉的弱国,数十年前,中国是在韩战中令美国大吃苦头的战士,而近30年来,中国则成为美国人物质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供应者!

美国人历来过圣诞节的花费都很高,美国很多家庭现在都喜欢使用人工仿制的圣诞树,除电子产品、服装有“中国制造”商标外,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人造圣诞树中,大约有80%是中国制造的。2006年花在中国制造的塑料圣诞树上总计就有1.3亿美元。

最大的讽刺是,连耶稣诞生图都是中国制造的。据悉,美国人在2006年花了3900多万美元购买从中国运来的耶稣诞生图。说“美国圣诞节是中国制造的”只是一个比喻,它透露出美国经济更深层的问题。如今美国人和中国人都庆祝圣诞节,但却出于不同的原因,其经济影响也大不相同。对中国人来说,圣诞节的大订单意味着利润、收入和储蓄的增加;而在美国,有望创新高的圣诞购物开支意味着信用卡欠款增加和贸易赤字的攀升。

美国经济界普遍认为,正是由于大量“中国制造”的进口,极大地提高了美国人,尤其是美国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道理很简单:玩具、衣物等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国内几乎已不生产,这些产品大都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外贸出口的大量增加,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5)》的数据显示,1950年,中国外贸出口收汇额仅为5.5亿美元,到了1978年的28年后,也只上升到97.5亿美元。而1950年至1978年接近30年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领导人提出全面启动经济改革,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外贸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开始“放权让利”,扩大地方、企业和外贸公司的外贸经营权,政府开始鼓励出口。1982年,中央合并了多个对外经贸同进出口部门,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统一管理外贸。1984年,采取国际贸易通行的规则,包括实行出口退税制度。一系列措施下,198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

1986年起,中国正式向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即世贸组织的前身申请恢复缔约国地位。1987年开始谈判,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作出两方面承诺,其中之一是开放市场,另外就是按世贸规则制定法规。为了兑现承诺,15年来,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淡化计划经济色彩,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迈进。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即中国“入世”元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

2002年至2004年,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中国的外贸进出口平均增幅达到31.5%,总额由6208亿美元发展到11548亿美元。2004年创造了又一项世纪新纪录,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了1.1万亿美元。平均每天进出口额达30多亿美元,相当于1950年和1951年两年的总和;不到一周的外贸规模就相当于1978年全年的总量;1979年至2004年的25年间,中国出口总额增长近43倍,年均增长17.4%。到2006年全年更预计超过17000亿美元,中国跻身世界最大经济体系之列。

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位次明显提升。2003年,出口居第四位,进口居第三位。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国际贸易增量乃至全球贸易总量的主要推动力量。

“十五”期间,中国在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容忽视。在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控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以及消费增长相对较慢的情况下,出口的快速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年多来,中国外贸出口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外贸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3256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5934亿美元,年均增幅达30.7%。

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对外贸易法》进行的修订,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法制化走上了进一步完善的轨道,保证了外贸管理的公开和透明,以及与世贸规则的衔接和一致。

在这一时期中,外贸发展战略不断充实完善,一般贸易稳步发展,加工贸易蓬勃兴旺,纺织品、轻工产品出口继续成为我国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机电产品连续8年稳居出口的“半壁江山”。中国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在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把利用外资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自2002年以来,中国每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保持在500亿美元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此外,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保税区(库)、港区联动、边境贸易等多种方式并举,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新动力。同时,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国的贸易伙伴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几十个发展到220多个,与传统市场的经贸关系稳步推进,与新兴市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同时,中国也形成了一大批出口拳头产品,彩电、电冰箱、录放机、照相机、摩托车、皮鞋等的出口量均占国内产量的一半以上。对外贸易还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有近百种商品产量名列世界第一,如钟表、收录机产能占60%以上,照相机、日用陶瓷占50%以上,彩色电视机、摩托车占30%以上。

引人注目的是,近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2002年至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679亿美元、1103亿美元、1655亿美元,增幅分别为46.1%、62.6%和50.2%。2005年上半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180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2%,其中进口867.4亿美元,增长19.9%;出口935.2亿美元,增长32.4%。

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和贸易基数的增大,中国外贸的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1978年以来,中国进口平均增速高达15%以上;2000年以来,中国的进出口增幅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2003年,进口增量占全球进口增量的1/3以上,从日本、韩国、东盟的进口增长更超过30%,为东亚经济的稳定复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2003年,中国外贸对世界贸易增量的贡献达34.3%;2000年至2003年的4年间,中国进口增长占世界进口总增长的26.4%;2003年,中国外贸进口吸收了美国出口增量的22%、德国出口增量的28%、日本出口增量的32%。有关专家认为,伴随着近年来进口的大幅度增长,中国已经完成了从“出口增长奇迹”到“进口增长奇迹”的转变,已经成为全球进口增长的发动机。

而中国出口市场的战略格局也在十几年来出现了转变。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美国、日本、欧盟、中国香港等四大传统市场的出口绝对额大幅上升,但这四大市场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下降了6.6%;中国对东盟、韩国、中国台湾等三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绝对额增长了近4倍,占比上升了3.5%。2000年至2006年,美国、日本、欧盟、中国香港四大市场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72.2%进一步下降到65.3%。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五年来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贸易大国。今天,随着我国正在向贸易强国逐步迈进,外贸将继续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动力。中国也将继续成为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不过,自中国改革开放,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加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就没有停止过。有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问题,有美国对中国输美三类纺织品设限的问题,也有美国对中国出口彩电、家具等的反倾销问题,涉及面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各方关注程度之高,都预示着中美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敏感时期。

对于中美双方来说,已经形成共识的是,中美经贸关系对双方来说都至关重要。美国是中国数一数二的贸易伙伴,是第一大出口市场,年出口额1000亿美元左右;中国也是美国前几位的贸易伙伴,是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美国还是中国主要的外商投资来源国之一,1999年以来每年对华投资40多亿美元。但多少年中,中美经贸关系一直是非不断,尤其是90年代以来,贸易纠纷发生的频率和规模都迅速上升,几次甚至走到了贸易战的边缘。就在这样不算稳定甚至是险象环生的贸易环境中,中美经贸往来却愈益紧密。

中美经贸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互补和互利互惠的关系。但从一开始,这两个大国就存在着竞争,同时也就有了挑战。早期摩擦主要发生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纺织品贸易等方面。1992年,中美双方达成了有关上述三个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反映了当时贸易摩擦的主要领域。

克林顿上台后,贸易与人权挂钩一度成为突出问题。1994年5月,美国政府决定把中美贸易同人权问题脱钩,扫清了当时中美贸易前进中的障碍。1999年11月,中美达成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为双方市场的扩大开放制订了时间表,给中美经贸关系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由此可见,中美经贸关系是在快速发展,产生矛盾,然后解决矛盾,更快发展中前进的。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美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贸易、投资、金融领域的合作加快,贸易摩擦也增多起来。2002年以来最突出的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由此引发了人民币升值的争论,以及美国企业对华反倾销诉讼的增多。另一个领域是技术扩散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是一个美方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有明显优势,保持这个优势,关系到美国的竞争力和军事地位。因此美国对技术扩散有高度警惕性。至今,围绕着中国对外贸易额的不断提高,中美两国之间的倾销与反倾销,制裁与反制裁的贸易争斗不断,并会越演越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