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
改革开放带起的经济热潮,令中国以美元计算的外汇储备不断攀升,用美元购买美国国债的数额不断增加,就像在不断收购一家大公司的股份,慢慢成为它的大股东。美国就像一家国际超级大公司,在市场上不断发放它的“股票”、“债券”,让人不断购买来推高他的资产总额。吸引人来成为它的股东,在削弱他人资产中,美国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丰厚红利。
因为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国不断持有美元,不断购买美债,对美国推出的所谓“股票”、“债券”的持有量全世界最多,俨然成为美国的单一大股东。由于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数量巨大,中国已经由美国国债市场的主要购买者变成了美国国债市场的一部分,中国动“一小步”,极可能引发美国国债市场的“大变动”。不过,中国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给人家用,仅期待可以得到丰厚回报,却连一点话语权都没有。因为,美国并不是老实的生意人,它不按常理出牌,也不受制于什么公司法规,你愿意要,它就不断印制、增加这些有价票据,以满足你购买的欲望,但实际上却摊薄了原来的价值。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超过1.9万亿美元,是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对美元作为金本位的印象十分深刻,即使在尼克松宣布解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机制后仍然如此。大约30年前,中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次重要会议上,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对一些政府高官预言,中国有一天可能会拥有100亿美元外汇储备。所有听众陷入沉寂,因为这个数位对大家来说似乎是个天文数字,很难实现。
1986年11月,邓小平会见纽约证交所主席约翰·范尔霖。在会见中,邓小平告诉范尔霖说:“你们现在非常富有,我们现在还在发展阶段。我们应该虚心地向你们学习,在股票、证券方面你们都是专家,你们比我们懂得多,我们中国也要搞自己的股票市场。”这是中国快速经济增长的序曲,拉开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序幕。1990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就由上一年的55.50亿美元翻了一倍,达到110.93亿美元。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早年大家想都不敢想的问题,很快就变成现实,邓小平的预期实现了。
往后,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速加快,从1993年到2003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12亿美元,增加到4033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近20倍。仅2003年一年,中国新增外汇储备,包括向中行和建行注资的450亿美元,超过了1600亿美元,和建国起到1999年50年间的总和相当。2004年外汇储备升至6099亿美元,2005年年底达到8189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44亿。
1万亿美元!在当年,它相当于道琼斯指数股票总市值的1/4,足够买下当时的微软、花旗银行集团和埃克森美孚,余下的还可以买下美国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一年多以后,截至2008年4月30日,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00亿美元,世界第一。这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已经超过了世界主要七大工业国的总和。1979年之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来没有超过10亿美元。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外汇储备迅猛增加,只用了26年,便开始突破万亿美元。这是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的重要象征之一,也是中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一个很好的“风向标”,值得中国人民自豪。
中国外汇储备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增加积累的过程。尤其是步入了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外汇储备出现诸多新的特点,这也是中国外汇储备可以迅速独霸全球的秘诀,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外汇储备总额高达8189亿美元,是世纪初2000年的5倍,近五年来的平均增长速度继续高达37.9%;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速不断加快,是因为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其中,后者项目的顺差对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逐年提升;另外,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增长逐年减少。
外汇储备高增长,表现为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实力增强、国际收支情况良好的符号,有助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和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中国贸易顺差持续、外商直接投资稳步增长、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及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外汇治理措施是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
政策、体制在中国外汇储备增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94年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一是经常项目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令中国外汇储备积累加快。另外,开放加大,大量民间外汇储备被官方储备吸收。二是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国家实行“鼓励资本流入、限制资本流出”,资本项目的非均衡管制遏制了资本流出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成为外汇快速积累的又一管道。三是国家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使国际资本看好中国,不断投入增长,成为促使中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另一重要原因。
1994年以后,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非贸易往来1993年之后由此前的顺差转为逆差,且每年的数额有所增加;无偿转让一直表现为顺差,且数额相对较小。因此,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是对外贸易顺差。入世后,中国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其中,2005年外贸顺差1018.8亿美元,同比增长3倍多。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分析报告预计,2008年全年中国的进出口总值达2.55万亿美元,同比增幅18%左右,全年顺差2900亿美元。贸易顺差增大意味着中国外贸竞争优势增强。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竞争力,同时中国的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也从相对劣势转为相对优势。
这些年来,中国资本往来项目一直保持较大的顺差增幅,与经常项目顺差相比,资本往来项目的顺差占很大比重,已成为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最主要原因。自2002年以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在500亿美元以上。而与相对稳定的直接投资不同,短期资本流动则变动剧烈,它主要在金融账户下的其他投资项目中显示。受投资吸引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这一项目外汇流动异常并且规模较大。
开始,一些学者和官员还认为“外汇储备当然是越多越好”。但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及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大幅贬值的事实,则突显了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负面影响。
美元长期充当世界各国的国际支付手段和主要外汇储备工具。“二战”以来,世界贸易约80%以美元定价,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4%(欧元27%,英镑5%,日元3%)。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储备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大部分是美元资产。
由于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美元又占绝大多数,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国债必然是中国外汇投资的一个主要方向。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资本市场最发达的国家,其债券市场也是全球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强的市场。由于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庞大,欧洲、日本市场债务规模较小,在充分考虑投资安全的前提下,美国国债仍然成为投资的主要方向之一。
中国持有大量美元计价的外汇,财大气粗,有了国际投资的资本,要找寻出路,自然要选择安全性和回报性高的投资,相比之下,美国的金融资产,以政府担保的国债更安全且具一定的回报,整体信用风险相对较低。
截至2008年9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5850亿美元,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2009年5月15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中国再度增持了237亿美元美国国债。截至2009年3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7679亿美元,再创新高,仍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中心张明指出,中国之所以继续增持美国国债,是由于美国短期国债重新获得国际投资者青睐。
此前始终占据美国国债持有数量首位的日本,连续两月出现减持情况,持有量从5860亿美元减少到5732亿美元,减少128亿美元。英国为第三大持有国,规模为3384亿美元。
中国的外汇储备将近2万亿,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为巨额外汇储备寻找到安全稳妥的投资管道,也就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华尔街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之后,世界金融市场动荡,信贷市场严重萎缩,美国国债作为本期有保障的政府信用投资品种,受到国际投资者的青睐。
即使在金融危机中,2009年3月份,中国净买入149.85亿美元美国长期证券,占3月外国投资者净买入美国长期证券的26.6%。其中,净买入148.41亿美元长期国债;净卖出3.9亿美元机构债券;净增持5.18亿美元公司债券;净增持1600万美元公司股票。
作为“大股东”的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以及美国国债,令两国处于金融战场的风口浪尖,中国的任何动作都会令美国神经紧张。中国财经高官挑战美元霸权的文章,令美国政府不安。早前,海外一篇文章,令敏感而脆弱的中美贸易关系也曾倍受考验,还差点引发中美之间的外交风波。
2007年8月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中国高级党政官员首次发出警告称,不排除利用北京外汇储备中庞大的美元资产,作为抗击美国国会就人民币升值问题连番施压的手段。消息传出后,美国总统布什警告北京不要动用大量外汇储备反击华盛顿,表示“他们这样做将是鲁莽的”;美国财长保尔森则指斥“中国正考虑通过抛售美元资产打压美元汇率”的说法是“荒谬”的。美国是怕正在发酵中的“次贷”风暴雪上加霜。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的共和党首席议员随后也致函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要求中方明确澄清。8月12日,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官方否认北京威胁抛售美元资产、报复美国实施贸易制裁。
英国《每日电讯报》指,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帆就美国对人民币升值施压提出了应对方案,即在世界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中,抛售约9000亿美元资产,并认为如果方案能实行,那么其威力可达到“核弹”级水平。报道还说,何帆也对官方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说,如果中国愿意,中国有能力通过抛售使美元崩溃。
《每日电讯报》报道的内容在中美间扔下了重磅炸弹,有关报道引起国际金融界的关注和担忧,当天美元兑英镑和欧元的汇率再度下挫,更令美国政府感到不安。夏斌事后作出响应表示,“将抛售美国国债作为经济谈判的筹码的确是我说的”,这一建议是针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他于当年4月就完成了包含这份建议的报告,《中国日报》最近刊登了他的有关观点,后来却被《每日电讯报》“加工”成了一篇危言耸听的文章。
《人民日报》旗下《国际金融报》翌日报道,指夏斌的言论不代表国家意见。新华社记者12日就西方媒体称中国“威胁实施抛售美元”一事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强调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坚称中美两国之间有着密切的经贸关系,这不仅对两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何帆是《每日电讯报》报道中所指的当事学者之一,他在接受《亚洲周刊》记者访问时表示,《每日电讯报》的报道是不负责任的,“那位撰文的记者身在英国,从没采访过我,是随意摘编”。3月,何帆撰文指出,“不能让汇率问题成为中美战略关系的障碍”,人民币保持稳定对美国有利,中国增加出口,又将外汇留在美国,是为美国财政及贸易赤字在融资。何帆认为,中国外汇储备是美元资产,由于美元贬值,很多国家作出调整,如俄罗斯就比较激进;如果人民币被迫升值,以美元为资产的外汇储备就会缩水,会压迫中国政府作出调整,这对中美都不利。
8月份英文报纸《中国日报》作了删减后刊出,何帆表示,《中国日报》寓意准确,而英国小报在引述中曲解了文章的原意,也不作求证而闹出风波。何帆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及外汇管理、金融政策等,他的文章经常被引用,经常被曲解。何帆称,这一报道之所以掀起轩然大波,是因为美国有一些政治势力也正在打“中国牌”,他们也正在借经济问题推波助澜。何帆认为,西方社会对中国学者的言论过分政治化,“所有的问题都变成中国威胁,总认为中国的学者代表政府,其实中国的学者都是在作一些独立的研究”。何帆说:“事件看出,中美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截然不同,中国对来自美国的压力通常保有理性、建设性,甚至积极响应,如遭遇食品安全问题,中国国内作了政策的修正,这次央行又出来说明。相反,西方就太激进。”
这几年中国外汇储备大增,国际市场上亦谣言四起,中国政府要抛售美国资产,将令美国的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等言论时有所闻。事实上,外汇储备威慑战略在中国亦不是首次提出,早年就有人提过。有军方背景的乔良、王湘穗合著的《超限战》一书中就有提出,通过抛售美国的资产,对美发动金融战争。
当然,外汇储备是制衡美国的牌,但绝不是威慑的牌。因为这对中国并非有利,一方面,1.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累积了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成果,抛售将令这些成果毁于一旦;另一方面,抛售令美国金融市场发生混乱,中国经济利益同样会受损,损人一千自折三百;再者,未来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诚信度会遭人质疑,你发国际债券、售卖金融产品、企业到海外上市难度都会更大。这一点,中国政府是很清楚的。也就是说,中国是时候、有力量挑战美元霸权,但远没到可以替代美元的时代,也不想成为美元的继任者或者替代者。
历史上,中国曾经出现过美元短缺或对美元短缺的恐慌。20世纪80年代,政府广收美元,要求大家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改革开放之初,美元成为身份的象征。尽管有强制兑换的要求,许多人仍保留美元或以通胀的汇率购买美元。
现在,美元开始缓慢地、不可逆转地失去光彩。没人确切知道它从何时开始,但欧洲市场一些国家免税品的标价早已经改为欧元。中国许多商店不再接受外国银行发行的美元信用卡,而且外国人用美元兑换人民币也有了限额。北京要求增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的特别提款权,中国的呼吁更主要的是对美国敲警钟。许多中国人越来越担心美国资产贬值。中国国民仍然称美元叫做“美金”,但其含金量已大幅缩水,因此,美国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元霸权这样的状况会永远存在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