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帝国”悄然诞生
中国加入WTO时有过承诺,人民币将走向自由兑换,而实现了人民币自由兑换,人民币也就成为国际货币,国际化了。然而,人民币国际化,并非一朝一夕,这是一个过程。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民币,不需要我们去声嘶力竭地推进国际化,伴随着中国经济向全世界蔓延,人民币的世界性渗透也悄然而至。
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再度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跃上1万亿美元大关,而人民币走向世界也由此迈出了第一步。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2002年到加拿大访问,途经温哥华机场时,他意外地发现,在当地的ATM机上,居然能够用人民币兑换美元和加元。
当时看到这个情形,戴相龙觉得很兴奋,说要加强研究。无独有偶,2003年,马来西亚央行行长访问中国时,他突然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问题,希望协助解决。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中有一部分人民币,在访问中国的时候,马来西亚外长说:“我们的外汇储备中有一部分人民币,你能不能给我一个投资的管道?”
2005年,菲律宾央行也宣布,人民币在菲律宾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在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如蒙古、马来西亚等国的外汇储备中,就已经存在少量的人民币资金,规模为10亿元左右。白俄罗斯在与中国货币互换协议签署不久,便宣布将所借入的200亿元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人民币大量进入了有关国家的外汇储备资产之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储备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而在新加坡、越南、蒙古,甚至是法国巴黎的街头,人们都能够看到人民币兑换点。其实,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效应在全世界产生影响,人民币流入国际市场,被国际市场认可也慢慢成为事实。应该承认,最早期的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是人民币现钞的这种跨境流通。
今天,亚洲的金融专家们虽然都不会作出人民币可以取代美元的表示,但他们都清楚,现在的人民币,绝对不容小觑,未来的人民币,挑战美元的空间更大。IMF日籍经济学家城野和子发表的报告《人民币阵营?还是日元阵营?》,结论便是日元打不过人民币。报告指出,日本经济增长停滞不前,东亚新兴国家在贸易上对日本的依赖正在减少,中国的经贸持续扩张,这个趋势继续走下去,未来在亚元形成过程中,中国将担纲更重要的角色。已经有专家预测人民币的未来,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说:“十年后,人民币将成为全球第四大强势货币,与美元、欧元和日元并列。”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说:“人民币最快五年内成为国际货币。”保守慎言的台湾“央行”总裁彭淮南说:“台湾对人民币的需求,将超过美元。”
人民币的版图,早已经走出中国,往北到俄罗斯和蒙古,往东北到北韩,往西南顺着澜沧江、湄公河,流进东南亚;往东南,越过台湾海峡和珠江,流进台澎金马和港澳,形成“人民币帝国”。
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人民币境外流通问题变得日益重要,人民币境外流通问题涉及货币政策调控、人民币自由兑换、人民币国际化、外汇治理以及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往来等问题。现在,人民币在越南、泰国、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作为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被普遍接受,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和办理人民币其他业务。在一些发达国家,人民币也成为当地的可自由兑换货币,逐日公布与当地货币的比价。
境外流通的人民币主要来源于边境小额贸易、旅游贸易中的现金支付。由于在统计上存在困难,人民币境外流通的准确数字无从知晓,不同的人得出的统计结果差异较大。
复旦大学金融学教授姜波克教授1994年对1993—2003年10年期间的人民币输出数量进行了估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到2003年,人民币累计输出总额应达到2000亿元。
早在2002年,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就秘密指令云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边境分局,就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及对策进行专题研究,并形成详尽的报告,呈交央行行长戴相龙。
人民币在中国周边邻邦已经受到美元般的礼遇。在异国的街市里,三五成群的中国观光客手持人民币尽情消费,已成为当地独特的现象,踏上宝岛台湾的大陆游客,随身携带的就是人民币。据报道,来自中国的人民币在蒙古共和国已占当地流通现钞总量的60%;东南亚国家柬埔寨,首相洪森干脆走上讲坛,鼓励国民使用人民币,因为此举有利于吸引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观光客。与此同时,在朝鲜、越南、缅甸及俄罗斯,人民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欢迎。中国金融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将由区域性强势货币,逐步发展成为与美元、欧元三足鼎立的世界货币。
那时的保守估计,到20世纪末,境外流通的人民币存量就高达10亿。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调统处对新疆边境贸易和人民币境外流通进行了调查,指出新疆有8个地州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接壤。1996—1998年在哈萨克斯坦流通的人民币分别约为645、1082和604万元。同期在吉尔吉斯斯坦流通的人民币约为540、557和570万元;在巴基斯坦为90、130和160万元;蒙古国是新疆周边国家中人民币流通量最大的国家,人民币现金交易量占双边全部交易量的1/3,其流通量占蒙古全国货币流通的50%。以蒙古巴颜省为例,人民币流通量就在3000万至5000万元之间。
在异国的街市里,随手抽出一张人民币,然后把它花掉,这是中国观光客乐于为之的一件事。那里的民众同样乐意把这种印有“老人头”的稳定货币塞进钱包。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李永和、朱健伟对云南省边贸地区人民币流出入情况进行了分析。据人行德宏州中心支行调查估算,1998年沉淀在缅甸的人民币数量约在3000万元以上;人行思茅地区中心支行调查反映,与该地区边境4个县相连的国外地区有5—8亿元左右的人民币在流通。
就回流管道而言,由于东南亚各国的人民币缺乏投资运用管道,其中大部分先回流到新加坡或者曼谷,进而回流到香港,这个规模比较难估计,粗略估测通过新加坡集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每年向香港的人民币回流量约为10亿元,以及通过曼谷集聚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每年向香港的人民币回流量约为8亿元。
考虑到香港本地已经培育出较为旺盛的人民币需求,以及存在透过中银香港向内地的人民币回流机制,估计目前稳定在香港的人民币存量为250亿元左右,香港的人民币存量明显存在资金收益不高的问题。
新加坡在人民币境外流通的地位比较特殊,一是中新两国的旅游往来十分密切,使得人民币得以大量输出;二是中国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劳工较多,打工者在境外的收入需要借助银行和汇款公司向中国回流;三是新加坡扮演着作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人民币回流的离岸中心,这决定了在新加坡的人民币跨境流量和存量的规模较大。
就旅游管道而言,据新加坡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06年中国赴新旅游人次达到103万。新加坡2006年接待的全部外国游客为970万人次,在新加坡的消费总额达到124亿新元,同比增长14%。假定中国游客的人均消费和其他国家的游客持平,则中国给新加坡带来了67亿人民币的旅游收入,在区分团费、购物消费的币种方式之后,估计通过旅游途径,人民币在新加坡的年均流量为35亿人民币。按照新加坡旅游和教育部门的计划,在2010年之前要使得外国游客数量达到17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亿新元。这就意味着游客人数每年增长15%,而游客的人均消费则需要每年增长7%,才能达到规划中的旅游收入目标。估计2010年,通过旅游管道,人民币在新加坡的年均流量就将达到60亿元。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中国劳工的数量大约在40万人。海外留学导致资金从中国向留学地的输送,海外劳动导致资金从打工地向中国的回流,综合留学和打工管道,初步估计人民币在新加坡的年均跨境流量为40亿元。
估计通过旅游管道从大陆向新加坡的人民币跨境流出规模大约为每年35亿元;通过留学和打工管道由新加坡向中国的回流规模约为40亿元;通过周边国家经新加坡向中国的回流管道约10亿元;在新加坡通过旅游中介、货币兑换店和汇款中心等稳定持有的人民币存量大约为10亿元;多渠道构成的跨境流量约为50亿元。
人民币在越南的流通主要通过边贸和旅游来完成。粗略估计通过边贸管道人民币在越南的存量约30亿元;通过旅游管道人民币在越南的存量约8亿元,累计38亿元。除此之外,中越之间人民币的流量规模较大,考虑到贸易、旅游和投资等因素,每年人民币在中越跨境流动的规模在50—60亿人民币左右。由于中越经济交往的加深,边贸管道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旅游管道的重要性相对上升,人民币在越南的存量每年可能以8%的速度平稳增长。
目前,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在中国周边接壤国家和港澳地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结果表明,2004年末,人民币现金在周边接壤国家和港澳地区的滞留量约为216亿元;全年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出入的总流量为7713亿元,净流出量为99亿元。
近年来,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和边境贸易政策的推出,中国边境地区与周边接壤国家的边境贸易快速增长,这是带动人民币境外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由于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汇率风险低,人民币结算在中蒙、中越边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扩大,有的地区甚至超过90%;境内居民出境旅游、探亲消费包括出境缴纳关费、境外旅游消费支付等,其中数量较大的是以人民币支付境外团费;境外投资、项目承包等人民币资本流出,尽管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主要以货物贸易为主,但私营企业向境外直接投资建厂的情况也有所增加;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地摊银行”、地下汇兑等非正式金融组织开办人民币兑换业务和地下汇兑等业务,将人民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行买卖,等等这些,都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地区的流通使用提供了市场安排。
从整体上看,大量的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利大于弊,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有利于推动和扩大双边经贸往来,有利于推动中国倡导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人民币区域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势将促进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这一点不容否认。
事实上,近些年来,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已经被普遍作为支付和结算的硬通货,人民币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可以自由地兑换。在香港、澳门、泰国、越南、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可以全境或局部通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还将人民币作为一种储藏手段加以保存,而一些国家甚至官方正式承认和公开宣布人民币为自由兑换货币,并逐日公布人民币与本币的比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区域性的国际货币。由于贸易依存度的加深,这些国家对人民币的储备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强,因此,人民币区域性国际化的范围必将进一步扩大,人民币作为区域性国际货币的地位也将日益稳固,而这些都将推动人民币最终成为世界货币。
由于中国有着迅速增加而且前景看好的经济基础,尤其是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多年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及中国政府负责任的态度,大大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使人民币成为让周边各国放心的货币,长期处于相对于周边货币硬通货的地位。
当然,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刻意去推动没什么用,但是一定要有意识,能推的时候一定要去推。人民币国际化是要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没有经济实力,想推也推不动。现在正是好时机,一来是周边国家和地区愿意接受人民币;二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再用于支付太过复杂,而且美元也不稳定,也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还不如直接提供人民币。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币具备这些国际化的条件,但不能简单地说机会来了。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