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硬起来的人民币

硬起来的人民币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1996年12月1日,中国实施经常账兑换,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为1美元兑8.3元人民币。2005年7月汇改前,人民币对美元的基准汇率基本保持1美元兑换8.28元人民币水平。到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约20%,准硬通货的雏形已经具备。其后,日本政府成为呼吁人民币升值的急先锋,不断炮轰以逼迫人民币升值。

硬起来的人民币

谁都知道,尚未自由兑换的人民币还远未达到硬通货的基准,红彤彤的一张百元钞票,还只能在国际上不多的城市实现兑换。但十多年来,人民币币值保持基本稳定,并不断升值、不断坚挺、不断硬起来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带起了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正因为人民币硬起来了,也因此能够让美元遇到对手,掀起了美元遭遇挑战的议题。

15年前,一个叫牟其中的四川大款做成了一笔货物换飞机的买卖。他在从万县到北京的火车上认识了一个河南人,得知正面临解体的苏联准备出售一批图154飞机,但找不到买主。他产生异想,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去经营的生意。不过,那时手头很少有美元,给人民币人家也不认,于是他空手倒腾,以南德公司、川航连手与苏联方面达成协议,用价值4亿元人民币的500车日用小商品换购4架苏制图154飞机。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汇率计算,大家觉得合适就成交了。没有美元,市场又不信任人民币,他是以传统的易货贸易的方式,支撑起一个航空公司。

15年前,一个叫仰融的人打算把中国的公司送到美国去上市。他买下沈阳金杯汽车40%的股份,然后展开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最后让这家公司成为第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拿回来近亿美元的融资现金。15年后,这家美国上市的第一家企业主动撤下来了,不想再花大成本在美国资本市场折腾。

15年前,美国《商业周刊》用这样的笔触描写中国:“在广东省会广州,穿过火车站的马路对面竖着巨大的广告牌,上面不是毛主席语录,而是海飞丝洗发水、真维斯牛仔和七喜饮料的广告。广州的自由大道上,塞满了巴士、出租车和摩托车。而商店里是可以随意购买的派克笔、索尼CD播放器和芭比娃娃。每天傍晚收录机、万宝路香烟等从香港运到广东海岸。它们合法吗?也许不,然而根本没人在意。每个月,上百辆高档汽车被偷运抵广东。”街头热闹处,随处可见有人询问:“有外汇吗?”

15年前,人民币与美元的官方汇率是5.82267元兑换1美元,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人民币应当贬值。15年后的今天,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与当年的声音一样响亮。

15年前,1994年1月1日,中国汇率体制重大改革,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个时候中国进入了人民币硬起来的时代,被国际市场广泛关注的开始。那天开始人民币一步并轨到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从这以后至今,人民币在漫长的15年时间内,一直走在汇率上升的轨道之中,慢慢走向坚硬,不仅让国际市场认识,还让国际社会喜欢。

到1996年12月1日,中国实施经常账兑换,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为1美元兑8.3元人民币。在此之后,汇价固定在1美元兑8.28元人民币,上下有些浮动,虽然幅度不大,但整体向上的趋势始终没有改变。

亚洲金融危机前的1997年,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在较窄范围内浮动,波幅不超过120个基本点,虽然,人民币并没有随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变动而波动,但始终呈现的是上升势头。而随着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力,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顶着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亚洲金融、经济走出危机赢得时机,同时也为人民币走向国际赢得声誉。

2000年以后,国外专家原先预估中国加入WTO后,人民币将大幅贬值的现象并没有出现,人民币持续坚挺,人民币被公认为亚洲地区最稳定的货币,这正是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大量流通的重要原因。

2003年起,在提前两年完成了国民收入翻两番后的中国经济,更以势如破竹之势稳定增长,在全球刮目相看下,国际社会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声音变得强烈。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升值与否的论战亦不断升级,人民币身处升值的压力之中,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蓄势待发。

2005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对人民币的升值和汇率机制的改革,我们不仅要考虑本国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对周边国家和世界的影响。我可以告诉大家,这项工作我们正在制订方案,何时出台、采取什么方案,可能是一个出其不意的事情。”

就在万众期待之中,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并加大了浮动幅度,以此为分水岭,人民币进入升值的快车道。2005年7月汇改前,人民币对美元的基准汇率基本保持1美元兑换8.28元人民币水平。汇改后,人民币币值持续稳步升值,美元兑人民币汇率2007年底收于7.3041元,全年累计升值6.9%,升幅高于2006年的3.4%。虽然人民币2007年的升幅和2008年全球汇市的波幅一比难免相形见绌,但却是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将本币贬值1/3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动幅度最大的一年。到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约20%,准硬通货的雏形已经具备。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一直沉浸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梦魇之中。2000年,国际舆论不断“唱衰中国”,一年后,国际與论已四处散布“中国威胁论”。2001年8月,英国《金融时报》刊登《中国的廉价货币》一文,首次提到了人民币应该升值,成为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第一枪。

2001年9月6日,《日本经济新闻》刊登文章《对人民币升值的期望——中国威胁论的升级》。此后,日本的政府官员开始在不同场合敦促人民币升值,大有曾经遭遇不幸者很期待后来者有同样遭遇之味。

其后,日本政府成为呼吁人民币升值的急先锋,不断炮轰以逼迫人民币升值。2002年2月,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七国集团会议上向其他六国提交议案,要求人民币升值。2003年3月2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文章,称“中国向亚洲输出了通货紧缩”。官员和媒体摇旗吶喊,相互辉映。

到了2003年,人民币升值的国际舆论压力开始转向美国。2003年中,美国时任财政部长斯诺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先后表态,希望人民币更具弹性。那一年6月开始,美国“健全美元联盟”每月一期的《亚洲货币操纵监控报告》认为,中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存在严重的货币操纵行为,成为美国制造业失业的主要原因。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也从关注人民币,到直接给人民币定价,给出了人民币汇率低估15%—50%的测算。

这是因为,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美国经历了战后延续期最长的经济持续上升时期,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连创新高,通胀水平与GDP增长率呈逆向变动,消费物价上涨率随GDP增长率的上升而逐渐收窄。低通胀、高增长在使经济学家对“新经济现象”感到困惑和激动的同时,也对美元汇率产生了实质的支持作用,新经济的蓬勃使强势美元成为保持低通胀及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并进而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美元汇率变动与实际经济表现相关性明显增大。

进入21世纪后,美国经济出现增长停滞,强势美元开始遭受美国经济减速、利率差距逆转和资本流向调整、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等因素的挑战,原有的汇率政策越来越不合时宜,调整成为必然选择。2003年上半年,除在伊拉克战争爆发的3至4月间美元汇率短暂回升外,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继续沿袭2002年的态势而持续贬值。美国是期待通过逼迫人民币升值来减轻美国的困境。

当然,人民币分享了美元贬值带来的某些好处,但同时,人民币也随着美元贬值幅度的加深而渐显尴尬。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周期并未与美国保持同步、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贸易顺差加大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问题引发了国际范围的关注,也产生了不小的压力。所以中国走出了从被迫升值人民币到主动宣布让人民币升值的这一步。

事实上,最近几年人民币对美元稳中趋升、对其他西方主要货币升多贬少,但是,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却并没有因为其事实上的升值而有所缓解,反而出现了“升值——升值预期强化——再度升值”的新循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民币升值预期由来已久。

在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外部因素中,美元汇率变动趋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美元1996—1997年和2000—2001年两次大幅度升值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年度波动率分别控制在0.3%和0.01%以下。在这两个阶段,人民币与美元亦步亦趋,共同进退。人民币以稳定的汇率,在兑美元这个尺度上,中国实现了不贬值的承诺,但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衡量人民币币值,就会发现,人民币是在相对持续升值。

同样,当自2001年起美元汇率出现方向性逆转后,人民币仍然紧贴美元,与其亦步亦趋。一篇“近期人民币升值预期成因与对策”的文章指出,从2002年初到2003年8月,美元广义汇率指数贬值6.39%,对主要贸易伙伴贬值14.66%,人民币则对美元轻微贬值0.012%,因而跟随美元对其主要贸易伙伴货币出现10%左右的贬值,IMF的人民币名义汇率指数由2001年的122.02%下降到2003年3月的115.14%,实际有效汇率则由2001年第三季度的112.26%下降到2003年3月的102.29%,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人民币币值的变动。这种变动引起了习惯于看到人民币对其货币升值国家的恐惧和不安,从而在国际范围内引发了迫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以便对其他货币同时升值的外在压力。

进入2003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美国经济开始显现出明显的复苏迹象,与欧盟及日本实体经济的差距再度拉大,外汇市场预期开始由一边倒的认定美元走软,转向升值与贬值各有市场,多、空双方较力互有输赢,美元汇率的前景增加了一些新的变量。

从国内因素看,人民币的升值动力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尤其是经常项目顺差的持续性增长。1997年后,经常项目顺差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到2002年上升到354.22亿美元,2003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3761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34%,进口增长44.5%,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减少89亿美元,为45亿美元。至2006年底增至约2498.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5.4%,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除199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逆差外,均表现为快速增长,从1994年的32.64亿美元升至2005年底的629.6亿美元,2006年虽下降幅度较大,但仍然保持了100多亿美元的顺差。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足以引起世人的瞩目,1981年为27.08亿美元,至2007年底达10663亿美元,外汇储备量稳居世界第一位,26年增长了393倍,仅2006年一年就增加2474亿美元。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最大的优势是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1994年以来,通过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中国经济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在经济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和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下,中国经济增长强劲,据有关数据表明,1994—2006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22%,2006年GDP增长率为10.7%,比同期美、日、德三国GDP年均增长率指标高很多,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逐年提高。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为人民币周边流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金融制度日益完善和金融市场逐渐发育成熟,为人民币的周边流通提供了可靠的硬件保障,让人民币硬起来具有制度性保障。相关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规,为中国金融机构运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规范和保障。国家外汇管理制度逐步从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的改革,实行经常项目外汇结售汇制,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经常项目人民币可兑换,汇率制度市场化改革,外汇经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中国外汇交易品种的日渐丰富等等一系列措施,都向全球表明,中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正朝着有利于人民币自由兑换乃至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让人民币硬起来有了信心的保证。

1997年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海啸百年一遇,这十年之中的两次金融危机,都给了发展中的中国绝佳的跃进机遇,奠定了中国在重建国际金融秩序和振兴全球经济的发言权,让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期待。

第一次机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亚洲各国货币在西方投机客袭击之下大幅走贬,中国公开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保证维持汇率和利率稳定,稳住了亚洲的金融局势。那一次的风暴,让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体认到,有突发事件时,只有区域内国家才有可能互相帮助,欧美不但靠不住,有时甚至是乱源所在。

这层体验之下,才有2000年东盟加三(中、日、韩)峰会达成“清迈倡议”,共同出钱成立亚洲金融稳定基金。中国根据清迈倡议,紧接着陆续与韩国、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签署换汇协议,在一定额度内互相提供本国货币,供彼此间贸易结算及稳定双方货币汇率之用,区域间连手挑战美元霸权开始。

第二次机遇:源自美国的金融海啸,冲垮欧美及全球经济。中国有影响却受伤最轻,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复苏的国家。期待中国救市,欧美各国因此暂缓对中国施压人民币升值,并殷殷期盼中国能够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大力刺激中国的内需,拯救欧美出口。中国有钱刺激内需,对外也大举扩张,人民币的势力范围,也随之扩大跃进。

加拿大央行顾问马森指出,有三项因素,决定国际间是否愿意使用某种货币:一、该国贸易及产值占全球比重高,代表这种货币背后的实力够大。二、长期稳定且低的通货膨胀率,是一种货币受人信任的基础。三、自由、深且广的金融市场,代表这种货币的流通不会有问题。

中国已经具备马森提出的第一、二项条件。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越德国,稳居全球第三;对外贸易去年已经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0%,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国。2007年之前,中国通膨率都维持在2%上下。

至于第三项要素,应该承认,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两次的金融风暴,让中国对于金融体系的改革的自由化方向,变得更为谨言慎行。中国需要思考,在人民币已经是东南亚准区域型货币,贸易结算会更加快和深化的时刻,中国的金融改革的航向应该需要重新确定。这一次的金融海啸平息之后,人民币恢复长期升值的态势会更明显,人民币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不可否认,但人民币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还需要慎重其事。

人民币的崛起得益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正以改革推动货币进一步可自由兑换的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放松对资本流出的限制。“走出去”正在成为中国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战略部署。这一全球战略安排,将大大增加境外对人民币的资本需求。毫无疑问,这正是人民币获得更多货币版图的契机,全球货币版图将随人民币的崛起而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