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划金融版图

重划金融版图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确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实质是将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列出时间表,强势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愿望。可以看到的是,中国金融的对外战略调整,目标是挑战美国的美元霸权,金融发展的支撑在产业调整,基点在上海。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经济机遇委员会委员刘遵义认为,金融海啸增加美元的风险,反观人民币保持稳定,加上经济仍持续增长,这有利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重划金融版图

酝酿已久的人民币跨境结算终于实施,2009年7月6日中银香港在早上9时向中行上海分行汇出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款项,收款企业为上海电气集团旗下的上海电气国际经济贸易公司,成为由香港发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第一单”。此举标志着香港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正式启动,亦翻开了人民币在内地以外地区有秩序使用的重要一页。

随着央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补充合作备忘录,以及相关“管理办法”后,在具体实施的首日,港沪银行同时诞生多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第一单”。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具历史意义的交易都在沪港两地的银行间进行,让人对这两个将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充满着期待。

上海一直梦寐以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国务院的意见认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对于发挥上海的比较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具有重要意义。并要求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分配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中央要求上海推动“两个中心”建设,更令国际市场关注的是,北京定出2020年的时间表。因为,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社会一直在揣测人民币何时可以自由兑换,西方势力也一再压迫中国开放人民币,纳入自由兑换的行列。不过,中国一直谨慎面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问题。

这一次,北京列出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表,也意味着告诉了国际市场,人民币何时实现自由兑换的时间表。因为,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货币不能自由兑换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果上海在2020年建成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那一刻,人民币自由兑换一定不会再是纸上谈兵。

确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实质是将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列出时间表,强势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愿望。一直以来,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国际要求,中国总是被动应对,历来要表达自己财富的方式只是美元而非人民币。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用自己的身份表达财富,同时让全球享有。中国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人民币的开放成为必要条件之一。如今,国务院批准了上海建“两个中心”的意见,其深远意义相当于20年前的浦东开发,成为中国跨出再发展的历史一步。

今天,中国金融巨轮要漂洋过海,确定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标志着中国在金融危机的大洗牌中走向国际,在国际金融格局中确立中国的新地位。这不仅是上海的定位、方向,也将是中国走向强大的出路。可以看到的是,中国金融的对外战略调整,目标是挑战美国的美元霸权,金融发展的支撑在产业调整,基点在上海。面对金融危机的布局,中国有可能走出巨大飞跃的一步。

上海漫步在国际金融中心的路途上,人民币自由兑换时间表是关键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在出席申银万国举行的论坛时表示,人民币自由兑换大部分条件已初步具备,但需要市场参与者多方面的参与,因此难以推断具体时间。曹红辉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大,金融改革有进展,再加上庞大的外储及良好的国际信誉,从供求角度看,人民币已具备自由兑换基础。现时应该推行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应用,并提升金融的管治,在各项条件都成熟后,人民币才可实现自由兑换。而反过来,有朝一日,人民币实现了自由兑换,上海便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国务院早前还决定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经济机遇委员会委员刘遵义认为,金融海啸增加美元的风险,反观人民币保持稳定,加上经济仍持续增长,这有利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刘遵义甚至预期人民币自由兑换比想象中快来临,“快则5年,慢则10年”,并逐步跻身国际重要储备货币之列。

这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是美国或者是美元的危机,中国在此时提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表,表达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意图,是希望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找到新的机遇,新的希望,也有信心借机将人民币推向国际市场。

早在2008年11月5日,面对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措施,整体政策大逆转,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实施了一段时间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10个方面入手。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人民币,今年四季度中央即投资达1000亿。保经济快速平稳增长出手重,力度大,十年来少见,为的是确保明年经济增长不低于“8”。温家宝强势启动经济保卫战,西方社会为之侧目。

2008年10月底温家宝出访哈萨克斯坦,在和华人华侨及中国驻哈萨克斯坦使领馆人员讲话时表示,这次应对危机“和1998年采取的措施有所区别,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路、铁路、南水北调的工程,但仅此不够,我们这次要把改善民生的工程列出来”。更重要的是,温家宝是要告诉大家,这次面对的金融危机完全超出1998年,而且老百姓直接感受到了。

1998年中国应对金融风暴,但那时对外依存度仅约两成左右,开放度也不大,老百姓还感受不深。当年朱镕基主要是建公路拉动内需,几年内,中国的高速公路从500公里扩展到5万公里。而如今,中国面对的风险更大,百姓炒股、投资等参与度强,金融危机涉及千家万户。温家宝施行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手乘机大面积解决民生问题政策,10项措施大部分与民生有关。甚至还少有地将要投入4万亿都公开透明,让老百姓建立信心。

其实,还在温家宝出访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接见中国大使馆人员时,就数次强调了北京将加大力度促内需保增长的决心,在哈萨克斯坦,温家宝就加大语调说:“我们自身就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会依照这个思路,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两个方面着手,启动一批重大的工程。”他指指在座的部长们说:“张平同志,发改委已经开始谋划,不是小打小闹,国务院领导都听过我讲的话。面对这场危机,决心要大,出手要快,力度要重。”还加一句,“早了比晚了强,重一点比轻一点强”。言下之意,温家宝已在国务院的场合多次讨论、部署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温家宝早有自己的谋略,并布置各部委作调查研究。虽然有关政策已经出台,但发改委、商务部仍在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要把握这场金融危机的下一步走向,不排除还会有新措施。

一系列措施,既应对突发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更长远考虑中国要走出去,要终结美元霸权的时代。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G20伦敦峰会前夕,呼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实行超主权货币,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响,也震动了美国。同时中国在4万亿投资之后又推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将外向型经济往内需转移,又与周边地区进行货币互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挑战美元霸权,中国的全球金融战略布局日渐清晰,要求重划金融版图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2009年1月中国政府首先推出钢铁和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到2月25日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在短短42天时间,中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展现在全国老百姓面前,成为继第一轮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出台后,中国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又一个大手笔。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不久前出台的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作出部署。“认真实施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着力解决这些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从拉动内需的十项措施,到产业振兴的十大规划,中国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所表现出的是坚毅和果断。北京的布局没有就此而止,产业振兴需要金融配套。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就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包括九方面内容,共31条。《意见》要求,创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以高于GDP增长和物价上涨之和3至4个百分点的增幅,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长17%左右,全年新增贷款5万亿,让产业振兴有充分资金保证。

至此,中国政府推出了整套面对金融危机的应急方案。中国政府敏感地意识到金融危机下现实的风险所在,一方面过度依赖外需让实体经济受挫,另一方面单一过量的美元外汇储备,让中国承担了过多的风险。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原有发展模式的困境和风险,中美之间已经形成了谁都离不开谁的格局,中国掌握大量美元,又不能不买美债;美国担心中国抛美元而引起美元贬值。但最近,这样的平衡格局被美国打破,挑起了“货币战争”,令中国走出战略布局的第二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中国对美国的救市方案对中国尤其中国外储的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早已有清醒的认识。美联储3月18日宣布,将在未来6个月内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并准备再次购买8500亿美元机构债,已引发全球舆论对美国向债权国转移危机的普遍忧虑。美国货币当局以这种实质上等于“印钞票”的方式,支持政府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引发了市场对美元购买力的担忧,逼使美元下跌和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欧美股市乘机反弹。

温家宝的担忧出现了,持有大量美元外汇及美元债券的中国利益因美元贬值将直接受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接着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不断打出挑战美元霸权的强势牌。4月2日G20高峰会召开前夕,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官方网站连续发表两篇文章,倡议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发展为超主权储备货币,并逐步替换现有储备货币。周小川的呼吁其实只是中国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一环,只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推进中国金融战略中的一步。虽然中国金融业因为未完全开放而有防火墙,但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遭受滑铁卢。不过危险也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北京及时作出调整,开始了金融危机之中的国际战略布局。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阿根廷在G20峰会前签署700亿人民币(约10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这是中国首次在亚洲以外进行此项金融安排,不但进一步摆脱美元结算的束缚,也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在国内,北京不断推出拯救措施,11月4万亿投资方案出台,提出拉动经济的10项措施,将原计划中长期发展的项目提前实施。这些项目被戏称为是“铁(路)公(路)机(场)”,由政府提供市场需求,将外向型拉动的经济往内需市场转移。

当此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呼声日益高涨之际,以货币互换打头阵的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引人关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周边经济体货币当局建立了总计5800亿元人民币的3年期双边本币互换安排。从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为1800亿元的双边互换框架协议,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央行已相继与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这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都是对方央行主动要求签订的,且都以人民币作为议价货币。2009年又分别与香港金管局、马来西亚央行、白俄罗斯国家银行、印度尼西亚央行签署了规模为2000亿、800亿、200亿、1000亿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事实上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的重要一步,为国际金融体系注入了一些新鲜的动力。

这些国际合作一方面使得签约双方绕开了美元这一国际中心货币,相对削弱了美元对相关各国经济的影响,在特定区域弱化了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的地位;另一方面促使人民币通过官方渠道在这些国家的分布和流通,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在双边贸易中计价和结算比例,甚至是在区域内充当国际储备货币,因而被认为是人民币实现区域化的“破冰之旅”。

2009年4月份,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巴西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一趋势显然还会持续下去,因为能源缺乏的中国和农业、矿业大国巴西间的商务往来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5月,巴西总统卢拉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他19日与胡锦涛主席会见时建议双边贸易使用两国货币,卢拉表示:“我们不需要美元,为什么像巴西和中国这样重要的国家不用自己的货币,而要用美元结算贸易?”卢拉还称,将美元当作参照货币并给某一个国家印制这种货币的权力,这种情况实属荒谬。

4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共五大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此举能大大便利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计价和结算,将人民币结算的范围从部分边境贸易扩大至与港澳地区和东盟的双边贸易以至整个国际贸易,有力地推动人民币实现区域化。同时也建立人民币跨境流动的监控网络,将之前游离的、地下的人民币资金流纳入统一的金融体系中进行有效监管,为宏观经济分析和货币政策制定服务。当然,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需要相应的金融机构和业务的支撑,所以利用现有规模并继续扩大中资银行的海外机构,积极推出海外机构的人民币业务,成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现实需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撰文表示,在这个意义上,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人民币走出国门铺路架桥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他强调,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要被国际市场上的个人和机构广泛认可和接受,并发挥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这三大国际货币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