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是指政府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整以恢复本国国际收支平衡。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主要有外汇政策、直接管制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政策。
一、外汇政策,包含外汇缓冲政策和汇率调整政策
(一)外汇缓冲政策
外汇缓冲政策是指各国政府利用外汇储备建立外汇稳定基金(Exchange Stabilization Fund),必要时通过中央银行操作来抵消市场超量的外汇供给或需求,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政策。
外汇缓冲政策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该政策只适用于短期、轻度失衡的调节,通过外汇缓冲机制,化解收支失衡产生的影响,避免国内经济受到冲击。它不适用于对持续、巨额的逆差进行调节,因为一国的外汇储备有限,完全依靠外汇储备来补充外汇供给,必然导致外汇储备的枯竭,引起支付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倘若通过国际借贷弥补储备的不足,则会面临借款条件苛刻、利率极高和增加外债及利息负担的不利因素,以致陷入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循环。而且,使用外汇缓冲政策对付持续、巨额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无效的,因为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的同时本币投放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果变化量相对较小,则很容易被国内经济自身的增长吸收而不易发挥作用。但是,长期、大规模的货币量变动势必引起价格、工资等相关因素发生变化,国内经济将无法保持稳定发展的局面,进出口及国际收支的平衡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在长期且大规模国际收支失衡的条件下,最好不要单独使用外汇缓冲政策,而需与冲销政策并用,以保证因此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小。
事实上,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这种做法,我国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也开始尝试这方面的运作。简单地说冲销政策的原理是:一国政府实施外汇缓冲政策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平抑外汇供需缺口,但是用于买卖外汇的本币资金即外汇占款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量,通过货币乘数效应,能够产生数倍于基础货币的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和紧缩效果。货币供应量的剧烈波动将影响到总需求、总供给,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中央银行应通过其他途径来维持国内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在我国,具体可采用的办法有:收紧再贷款规模、增加特种存款数量、实行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减少财政借透支等。
(二)汇率调整政策
这是一国通过调整汇率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措施。汇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国贸易收支状况。汇率调整政策可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的海外价格,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最终达到国际收支平衡。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通过直接制定汇率水平来实施其汇率政策,当国际收支出现严重逆差时,实行本国货币法定贬值,以改善国际收支;当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顺差时,政府实行本国货币法定升值,减少国际收支盈余。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政府的汇率政策是通过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实现的,包括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本币或外币,调整存款利率水平等。但这一政策受到各国政府对外贸的干预程度以及进出口商品价格弹性大小的约束,也容易引起国内物价上涨,还可能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直接管制政策
这是指一国政府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干预外汇买卖和对外贸易,表现为限入和奖出外贸管制和实行复汇率的外汇管制政策。这种政策的特点是选择性强,对局部性失衡有针对性调节作用,见效快,但容易引起贸易伙伴国的报复。直接管制政策包括贸易管制和外汇管制两种。其中,贸易管制是一国政府对该国进出口商品的数量、价格、来源地、销售对象等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使得贸易的进行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利益和要求。目前,各国普遍实施贸易管制的基本形式主要有许可制度和配额制度。
外汇管制是通过对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进行限制来维持国际收支的均衡,主要包括对外汇收入的管制、对外汇支出的管制及对资本输出入的管制等形式。
直接管制较其他政策来说更具有时效性,因为它是根据本国国际收支的具体情况,对贸易收支和资本项目区别对待,针对国际收支出现的局部不平衡,选择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但是,直接管制和其他行政措施一样,容易遭到其他国家的抵制和报复,加剧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三、财政政策
它主要指通过调整国家财政支出和税收的方法来调节公共支出与私人支出,使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一致,从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财政政策又可以分为宏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财政政策。宏观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是:在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外汇储备较多时,政府通过扩大财政预算,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国内物价上涨,增加进口,减少顺差;当某经济体出现大量逆差时,政府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即增加税收和削减财政开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降低物价,从而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消除逆差,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微观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出口补贴、出口奖励、进出口关税、减免税等。
宏观财政政策通过总量调节来达到间接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的目的。而微观财政政策则是通过直接影响贸易收支来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财政政策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该国的汇率水平必须保持稳定。因此,在固定汇率制的国家,财政政策是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最重要手段。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在于改善国际收支是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的,其效果往往与国内经济目标冲突。
四、货币政策
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等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的。当某经济体逆差增大时,政府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市场利率上升,抑制社会总需求,迫使物价下跌,通过物价来影响进出口;同时市场利率上升会促使外资流入国内,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方面逐渐消除逆差,以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货币政策包括贴现政策、改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手段,它是目前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一种间接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一)贴现政策
它是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其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票据的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的政策。
再贴现,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发放的再贷款。商业银行在营运过程中常常发生资金不足的情况,已贴现的票据因尚未到期而无法兑现,便通过贴现市场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以解决商业银行短期的资金缺口问题。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获得再贷款的成本。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则意味着商业银行将以较高的价格获得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商业银行为避免亏损,必然提高贴现率和贷款利率。利率的提高将吸引国外资本大规模流入(前提是资本可自由流动),国内工商企业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从而达到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的目的。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则市场利率降低,信用扩张,国际收支顺差减少。
(二)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依法按其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中央银行缴存保证存户提现和中央银行控制货币量的特定基金,即一般所说的法定准备金制度。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办法,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具体的作用过程是: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因此增加或减少放款,货币供应量也随之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总需求和国际收支。
由于法定准备金率是通过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的,所以准备率的升降决定了银行存款量与贷款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其效应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也不过分。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动,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巨大变动,迫使银行就其投资计划和项目进行紧急调整,以适应新的准备金率。
尽管改变存款准备金率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具有操作简便、收效迅速的特点,但是商业银行在该政策下往往会陷入利润骤减、资金周转失灵的困境,不利于其长期规划。因此,该政策不宜在短期内经常使用。
(三)公开市场业务
在证券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央银行买卖证券一般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的。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流动性很高的政府债券,调节和控制货币投放量,影响国内总需求,从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公开市场业务可操作性强,并可和其他政策工具一并使用。例如,在实施改变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和贴现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同时,配合使用公开市场业务,可以抵消或避免前两种政策给国内经济和金融带来的剧烈震动;在使用外汇储备缓冲国际收支失衡时,公开市场业务有助于稳定国内货币供应量,冲销因政策干预外汇市场而产生的货币总量和社会总需求的不稳定效应。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两种最基本的手段,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就是所谓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矛盾:为了消除国际收支赤字,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同样,为了消除国际收支盈余而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又会促使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因此,通过财政货币政策调整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必然以牺牲国内经济目标为代价,但是由于财政和货币政策各具特点,一国可视其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组合。原则是: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平衡,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平衡,二者配合使用,便可兼顾全局,达到同时平衡的目标,根据一国的经济情况,可采取的政策措施如下:
(1)当国内经济衰退,国际收支逆差时,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2)当国内经济衰退,国际收支顺差时,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3)当国内经济膨胀,国际收支逆差时,宜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4)当国内经济膨胀,国际收支顺差时,宜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2)和(3)属同向搭配,缺乏相互交叉搭配的灵活性,往往容易导致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一般只在经济处于高涨或危机阶段运用。目前,西方国家倾向于使用松紧交叉搭配的政策组合,对经济进行微调,以实现内外同时平衡。
以上介绍的四种政策虽各有特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国调整国际收支失衡,不能仅希望一种政策就能实现内外同时平衡,只有协调财政、金融、外贸、外汇等多方面措施,统筹兼顾,互相配合,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