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债的宏观效应
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可以由许多指标来衡量,比如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就是各国宏观调控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或者最大程度地同时满足这些指标的要求,政府会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调控手段,实现上述四大目标在一定时期的综合平衡。而能够比较好地综合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状态的指标,则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因为这一指标包含和制约着其他许多经济目标。并且,如果这一指标能够实现平衡,其他经济目标的实现也就有了相当的基础。
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所谓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提供的进入市场可供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这里的商品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生活资料。如果用货币额度来表示商品的供给,应该是可供商品的数量与单位销售价格的乘积。这里的劳务区别于商品物资,它虽然没有产生有形的物品,但是通过劳动力的服务而对国民经济提供了有用的价值,其形态如一些服务性行业。如果说商品物资的生产主要是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那么劳务的提供就主要是在第三产业。
所谓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拥有的具备货币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额。这里的需求,首先要明确的是各经济主体的需求。经济主体就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只有行为主体为了生存、发展等目的,才会产生需求。其次要明确的是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投资需求从最终目的看还是为了将来消费,所以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关系,也可以理解成现实消费需求和未来消费需求的关系。另外,从需求的形态来说,可以分为对商品物资的需求和对劳务服务的需求。最后要明确的是需求不是主观观念上的,而是要有相应的客观经济基础,即货币支付能力。如果没有货币支付能力,主观上再表现出对商品的需要程度如何强烈,也不能构成社会总需求的内容。
另外,以上说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概念时,没有特别指定一国经济的开发程度。在国家实行开放政策的条件下,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还将受到对外经济交往的影响,比如,进口商品形成了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出口商品形成了对国内市场上商品的需求,如果两者综合,当进口数量大于出口数量,国内市场上的供给将会增加;反之,当进口数量小于出口数量时,国内市场上的需求将会增加。
根据上面讨论的内容,我们可以列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公式。假定社会总供给为S,社会总需求为D,政府支出为G,企业支出为E,个人支出为P,消费资料供给为C,生产资料供给为I,劳务提供为L,进口为J,出口为U,则有:
S=C+I+L+J-U
D=G+E+P
对于国民经济运行来说,其正常的根本标志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这一平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从两者平衡的要求看,一方面,总量平衡是基本的,是实现供求真正平衡的前提,因为如果总量不平衡,结构再进行调整也不能平衡;另一方面,结构平衡是必须的,是保证供求真正平衡的条件,因为仅有总量平衡是不够的,是不稳固的。所以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真正平衡,要求总量和结构能够同时实现平衡,公债就是政府用于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项重要工具。
二、公债对社会总供给的影响
我们从两个角度分析公债对社会总供给的影响,一是总量方面,二是结构方面。
(一)公债对社会总供给总量的影响
公债对社会供给总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不管是内债还是外债,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投入生产过程,就能促进生产发展,扩大未来的社会产出,从而扩大社会供给总量。
第二,举借外债可以增强国内市场的供给。政府通过外债的发行,拥有了以外汇变现的货币购买力,这部分货币购买力一般不直接形成对国内市场的需求,而是属于一种国际支付能力。然后,政府利用这部分外汇收入进口国内紧缺的商品物资,从而增加国内市场上的社会供给总量。
第三,清偿外债会减少国内市场的供给。事实上,清偿和发行是相反的过程,政府偿还外债的资金来源一是贸易外汇收入,二是借入外汇。如果是前者,贸易外汇的取得依靠出口,出口商品直接减少了国内市场上的供给。如果是后者,借入外汇的取得虽然没有直接减少国内可以使用的商品,但是这部分外汇收入原本可以用于进口,现在用来偿债,减少了商品的进口数量,所以也相对减少了国内市场上的供给。
(二)公债对社会总供给结构的影响
社会总供给结构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所提供的各类商品物资和劳务的组成比例。公债对社会总供给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政府举借公债有了资金收入,这部分收入要投入生产过程,从而会形成社会供给。显然,如果资金投向不同,社会供给的内容也不同。比如假定公债收入全部用于生产生产资料,则社会供给结构中生产资料供给的比重会提高。所以,政府对公债资金分配结构的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生产结构,从而再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的供给结构。
第二,在政府举借外债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国内市场供给,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市场的供给结构也可以改变。因为,外债增加国内供给的途径是进口商品,而进口商品的构成不同,也就影响到社会供给结构。根据这一原理,如果国内市场上原来的供给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需求结构的要求,政府也就可以利用进出口贸易与外债政策的配合,对不合理的供给结构作一些调整,使它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公债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
(一)公债对社会总需求总量的影响
社会需求表现为各经济主体的货币购买力,公债对社会总需求总量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第一,社会总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就是货币购买力,因此,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社会需求数量也就扩大了。从公债发行、公债流通、公债偿还三个阶段来看,有许多情况会引起货币供给增加,比如中央银行认购公债、商业银行用超额准备金认购公债、中央银行到证券流通市场上收购政府债券等,这些都属于扩大货币供给量的措施,从而都会扩大社会需求总量。同时,有些情况是属于货币供给量减少的情况,如政府通过征税来偿还中央银行持有的公债。由于减少了货币供给量,社会需求总量也就缩小了。
第二,投资和消费是社会总需求的内容,分别称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如果公债运行扩大了某经济主体的投资,或者扩大了某经济主体的消费,或者既扩大了其投资又扩大了其消费,同时没有减少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和消费,那么社会总需求就会增加。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多数是属于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比如政府向个人发行公债,个人用沉淀下来的资金(即打算储蓄的资金)购买公债,而银行如果原来吸收了这笔存款因某种原因也很难放贷出去,那么政府支用这笔债务资金的效果,就是将潜在的货币购买力转变为现实的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总量。
第三,一般来说,经济主体的支出可以表现为社会总需求,如果政府发行公债后,贮存不用,不形成自己的支出,则等于削减了社会需求总量。当然,这种情况很少见到,实践中,政府借债后总是要安排支出的。
第四,政府举借外债,不进口商品物资,而是将其作为一国储备由中央银行购入,为此,中央银行就要投放本国货币来增加外汇储备,投放的本国货币就会扩大社会需求总量。在开放经济体系中,一国的宏观经济平衡条件为:C+S+T+M=C+I+G+X,其中,C代表消费,S代表储蓄,I代表投资需求,因而S与I的对比即可表明国内投资品(生函数)市场的供求状况,T代表税收,G代表政府财政支出,M代表进口,X代表出口。将上面公式移项整理得:X-M=(S-I)+(T-G)=Y-D。由此可见,一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与政府的财政政策和公债政策是紧密相连。
专栏:强制结售汇制度
强制结售汇制度是指除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外,企业和个人必须将多余的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头寸的外汇在银行间市场卖出。在这套制度里,央行是银行间市场最大的接盘者,从而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
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从货币政策操作角度,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央行需要不断买入商业银行卖出的外汇,这带来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同时意味着基础货币的释放。为防止基础货币不断释放给国内经济带来流动性过剩问题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又需要不断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资金,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而受到很大的牵制。
(二)公债对社会总需求结构的影响
社会需求结构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对各类商品物资和劳务的需要比例。公债对社会总需求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下述方面。
第一,公债资金的来源与运用相异,可以改变社会总需求结构。比如,政府向企业这一经济主体发行公债,而且是强制公债,那么,当政府将公债资金用于投资时,就使得原来的企业投资需求变为政府投资需求;而当政府将公债资金用于消费时,就使得原来的企业投资需求变为政府消费需求。又如,政府向个人这一经济主体发行公债,个人为此压缩了现行消费,那么,当政府将公债资金用于投资时,就使得原来的个人消费需求变为政府投资需求,而当政府将公债资金用于消费时,就使得原来的个人消费需求变为政府消费需求。同样,个人认购公债如果压缩了现行投资,那么,当政府将公债资金分别用于投资和消费时,也就是将个人原来的投资需求转变为政府投资需求和政府消费需求。总之,公债来源与运用的不一致,会使社会需求结构有所改变。
第二,在公债运行中产生了新增社会需求的情况下,新增需求的不同组成,可以改变原来社会需求结构状态。比如商业银行用超额准备金认购了公债,而政府将这部分公债资金全部进行投资,则社会的投资需求比重上升,也将改变社会的需求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