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有哪些呢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有哪些呢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各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各国自身经济实力的增长,因此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是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政治、经济、自然等方面偶然的突发性事件,也能导致一国贸易收支不平衡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从而使该国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

二、影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因素

1.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经济周期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由于人均收入与社会需求的增长,一国的国际收支会发生不平衡。由于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一国经济周期阶段的更替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致使他国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如在繁荣时期可能出现顺差,在萧条时期又会出现逆差。这种不平衡现象交替发生,而且由于国际间交往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往往影响其他国家,致使各国的国际收支发生不平衡,这种因资本主义周期性波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周期性不平衡(Cyclical Disequilibrium)。

2.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世界各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各国自身经济实力的增长,因此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是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国内经济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可以扩大出口生产,增强出口竞争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进口替代能力,抑制进口,从而使国际收支趋于顺差;相反,经济增长缓慢或下降,则会使国际收支发生逆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的经济发展顺利,经济实力远远超过西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其国际收支尤其是贸易收支一直保持顺差或基本平衡。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开始走下坡路,而日本、西欧等一些国家的经济则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经济领域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使得美国的国际收支连年逆差。尤其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国际收支逆差越来越严重,而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则获得了巨额顺差。进入21世纪,美国在世界经济中虽然还保持“龙头”地位,但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不但导致其国内“次贷”危机的形成,还引发出2008年秋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随着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新经济的全球扩展,美国与其他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差距将逐渐缩小。这种由于经济发展,推动国民收入变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被称为收入性不平衡(Income Disquilibrium)。

资料卡

次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美国原本是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创始者,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即银行把钱借给客户,并根据客户的基本素质和从银行所借到的钱在经营与消费过程中出现的优劣情况,将客户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银行从来嫌贫爱富,谁有资产及稳定的经济来源,银行便乐意把钱借给谁。自克林顿总统上台后美国经济呈上升之势。但至布什总统的第二个任期,美国经济已呈强弩之末。为促使经济可持续增长,促进国民就业,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激励举措。尤其是美国的金融公司为追求效益、分享刺激经济发展一揽子方案的盛宴,开始放弃一贯的不向无资产、无稳定经济来源、无信誉保障的低端客户放贷的原则,开始向那些类似于我国城镇下岗职工、临时工、进城务工农民甚至无职业流浪者这样的“无资产抵押、无稳定经济来源、无信誉保障”的低端客户发放贷款——造成次级贷款泛滥。与此同时,由于美国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加之油价上涨、销售疲软、国民失业、银行加息等,便促成泛滥至社会底层的巨额次级贷款无法归还,导致大批银行倒闭,形成“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显现,至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3.货币价值变动的影响

一国商品的货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发生变动时,也会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例如,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造成物价普遍上升,使其商品成本与物价水平相对地高于其他国家,则该国的商品输出必受抑制,而输入会受到鼓励,其结果是使国际收支发生逆差。相反,如果由于通货紧缩,商品成本与物价水平比其他国家相对地降低,则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其结果则是使国际收支向顺差方向发展。这种由货币价值的高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货币性不平衡(Monetary Disequilibrium)。

资料卡

通货膨胀(Inflation)

现代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过度发行,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大超过了实际需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容易产生,因为纸币流通与金币流通的特点不同。

在金属货币流通下,如果流通中的金币过多,一部分金币就会退出流通,被人们贮藏起来,或以金块形式流通到国外,这就使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减少,自发地取得平衡。所以,在金银币流通条件下,不会因流通中货币量过多而发生通货膨胀。

在完全实行不兑换的纸币流通制度下,情况则截然不同。由于纸币一旦投入流通,就会被流通所吸收,而不会再退出;纸币如果过量发行,必然形成流通中货币量过多。这种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购买力下降即物价上涨。

现代通货膨胀是以不兑现纸币流通为特定条件的。过度发行纸币是通货膨胀的手段;而货币流通量过多、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三者便成为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

4.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引起各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新技术、新材料、新的发明创造的采用,新资源的发现利用,新的经济政策的采取以及新行业的开辟等。

结构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特别突出,因为结构性原因通常与进出口商品的类型和性质,以及对进出口商品供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有关。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进口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这种进出口商品结构对其国际收支平衡极为不利。

一般来说,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所面临的市场,既缺乏供给的价格弹性又缺乏需求的收入弹性,而他们的进口商品却具有国内收入弹性较高、价格需求弹性不足但国外供给弹性却很强的特点。因此,当国内经济增长较快时,其出口难以大幅度增加而进口却会迅速增长,尤其是国际市场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上升往往快于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从而导致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这种由于世界经济结构变化而引起的不平衡,称为结构性不平衡(Structural Disequilibrium)。

5.偶发性因素的影响

政治、经济、自然等方面偶然的突发性事件,也能导致一国贸易收支不平衡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从而使该国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

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国际社会对伊拉克实行全面经济制裁,世界各国中止与伊拉克的一切经济往来,伊拉克的石油不能输出,引起出口收入剧减,贸易收支恶化,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同时,由于国际市场石油的短缺,石油输出国家扩大了石油出口,石油创汇猛增,大大改善了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这种由于偶发性因素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偶发性不平衡(Accidental Disequilibrium)。

资料卡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为何会蔓延至全球?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近年来发生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2008年发生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为什么会迅速蔓延至全球呢?这是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华尔街是世界金融体系的中心之一,美元在国际外汇储备货币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就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殃及全球金融体系。一个基本事实是,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各地都处于不同程度的金融之中。由于全球金融机构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一起,华尔街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有毒”资产出售到世界各地。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发现,美国的担保债务凭证大约一半为外国的金融机构及投资者所持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金融危机会演变成全球金融风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美国的金融业,而且包括欧盟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都遭到重创。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或申请破产或被迫重组,许多金融机构严重资不抵债,甚至连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和美国国际集团等金融巨擘都相继出现问题,不得不寻求政府救助;欧盟国家也有许多重量级银行,如汇丰银行控股集团、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因购买美国“有毒”资产而出现巨额亏损。其中,苏格兰皇家银行在2008年亏损280亿英镑,创下英国企业的历史最高亏损纪录。

由于金融是现代社会经济的神经中枢,金融危机的恶果对实体经济影响也日益显现。西方发达经济体相继陷入严重的衰退之中,工业生产、出口、投资和等诸多经济指标全面恶化。美国2008年第四季度GDP负增长6.8%,创27年来单季降幅最大纪录;2009年第一季度继续下滑,GDP负增长5.5%,6月失业率达到9.5%,创25年来的最高纪录。日本经济也出现了35年来单季最大幅度的萎缩,欧元区经济至今也仍在衰退之中。金融危机并未就此打住,由于外部需求减少、资金加速外流等因素,直接对中国、墨西哥、冰岛、俄罗斯以及东欧经济体等造成了严重冲击,不少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衰退。

6.国际游资流动性因素的影响

国际游资(International Fluid Capital),也叫热币、热钱(Hot Money),是指在国际间频繁流动,以追逐短期汇率、利率、股票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短期资本,是国际短期资本中最活跃的部分。

现实的国际金融领域内,有些游资大多时候并非为了躲避风险而流动,而是有意狙击一个甚至几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制造金融秩序动荡,致使其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以我国为例,国际游资大量涌入我国爆发式增长的房地产市场。目前,海外资金不仅介入我国房地产开发,还直接在房地产二级市场上大量购入物业。为防止经济过热,200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将房地产作为调控的重点之一。但在此背景下,国际游资反而加快了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步伐。2003年以来,境外的房产中介以及大型的金融投资中介开始进入房地产市场,在提供基础房产中介服务的基础上,以包销方式批量买入楼盘房地产,再进行商业性销售。据央行上海分行的统计,从2003年宏观调控开始以来,境外汇入的购房款迅速增长,购房款的本外币融资中,外汇贷款和外资流入的比例半年之内猛增了7个百分点,境外资本直接流入房地产的比例也大幅提高。2003年以来宏观调控收紧信贷政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国内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持续吃紧,不少大企业如首创、万科、顺驰、万通和绿地等,开始寻求境外上市等方式引入海外资本,外资乘势大举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利用外资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一种常见的融资渠道,这也必然会引起我国国际收支失衡。这种由于游资流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冲击性失衡(Shock Disequilibrium)。

上述是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几个基本因素。上述各种类型的失衡,只有结构性失衡、收入性失衡具有长期性,因而被称为持久性失衡(Permanent Disequilibrium);其他类型的失衡仅具有临时性,而被称为暂时性失衡(Temporary Disequilibriu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