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移动支付的现状

移动支付的现状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移动支付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移动支付的主要合作伙伴包括连锁便利店、航空公司、铁路公司以及票务公司等。移动运营商SKT同友利银行和现代信用卡公司共同建立了支持Moneta芯片技术手机的移动支付系统。韩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能够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韩国的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业敏锐地把握到了移动支付这一新的电子交易方式,对它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且形成了一条完整有效

1.4.1 移动支付的现状

首先,简单看看手机支付业务在国外的发展状况。手机支付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在日韩迅速发展。2009年底,日韩的移动用户有一多半已经成为了移动支付用户。在1999年时,移动支付在中国开始崭露头角,中国移动分别与工行、招行等合作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试用。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后,纵观今天的手机支付市场,在市场占有率、用户数量、业务数量上有了不小的提升。

目前,移动支付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但是各国移动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商业模式不尽相同,业务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不同的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了不同的技术实现方式,如日本采用由索尼公司开发的FeliCa IC技术,韩国主要采用红外技术,非洲一些国家主要采用SMS技术等。

总体上看,移动支付在亚洲发展得较好,特别是日本和韩国。欧洲和美洲的移动支付虽然发展较早,但是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日本和韩国主要是运营商主导模式,欧美主要以第三方联运模式为主。

目前,手机支付的业务模式其实是多种多样的,按照用户办理支付业务的方式可以分为短信模式、移动网银模式、移动POS模式和电子钱包;根据运营主体可以分为移动通信运营商、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服务;按照结算方式划分可以分为银行结算账户、虚拟账户以及手机话费结算三种模式;按照支付指令的传输渠道可以分为移动通信网络传输和专用交易网络传输两种模式。

手机支付的兴起吸引了商业银行、移动通信运营商以及众多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关注,这在某种角度上有效地促进了手机支付的发展。通过手机支付,用户可以进行转账汇款、网上购物、交手机费、商场刷卡、个人理财等操作。但由于一些因素,目前手机支付多以一些小额支付为主,同时还需要承受前期建设的基础费用。因此,目前的手机支付处于一种非盈利的状态。

当前手机支付面临的问题首先就是手机支付的安全问题。因为很多用户不太信任这种支付方式,手机支付在安全问题上已经遇到了瓶颈。这其中,技术上的安全隐患更为引人关注。在手机支付的方式中,银行卡与手机号绑定的模式屡见不鲜,这就很容易造成用户的个人信息、银行密码等被黑客破译。正是由于安全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手机支付多以小额支付为主。

其次,手机支付所支持的服务也很重要。但是,目前手机支付所支持的功能相对较少,小额支付更多的只能完成例如手机话费支付、水电费支付等。虽然目前很多第三方支付软件公司开发出了相对应的客户端让用户使用手机进行网购,但多数用户还不够信任这种手机支付方式,这个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导致手机支付难以推广。

最后就是利益问题,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软件厂商在利益分配、费用支出等方面的问题还没能得到合理的解决。由于目前手机支付还没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链,这种短期的小额交易并不能带给这些提供支付服务的公司太多的收益,因此降低了他们的积极性,甚至会让他们连成本都无法收回。

1.4.1.1 移动支付在亚洲的发展现状

1.移动支付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移动支付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日本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其主要的推动力是日本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他们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中心环节,利用优势地位整合了下游设备提供商的资源,同时联合上游的银行机构开展移动支付业务。

2004年7月,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推出了移动支付业务,紧跟着,另外两家运营商KDDI和软银(原VodafoneK.K)也分别于2005年7月和2005年11月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支付业务,他们均采用了索尼公司开发的Felica IC卡技术。日本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的首要推动者是NTT DoCoMo。为了发展移动信用卡业务,NTT DoCoMo于2005年4月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SMFG)及其旗下的三井住友卡及三井住友银行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并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三井住友卡34%的股权。同时,三井住友将现有信用卡业务同NTT DoCoMo的手机信用卡业务合并,推广手机信用卡。2006年4月,NTT DoCoMo推出的DCMX品牌的移动信用卡进一步推动了移动支付业务在日本的发展。

自2004年7月以来,NTT Docomo已经售出200万个芯片手机,其目前主要提供一种非接触式移动支付电子钱包服务,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见图1-1。移动支付的主要合作伙伴包括连锁便利店、航空公司、铁路公司以及票务公司等。日本最大的航空公司日航也于2005年初开始提供移动票务服务,顾客通过手机或互联网购买客票,并可在机场外通过在线或手机检票,到达机场后直接进入安检流程,只需用手机划过读卡器,得到打印的登机口与座位号。在登机口处再次用手机划过读卡器,不需要检验登机牌。

img2

图1-1 日本的移动支付

目前,同本的移动运营商通过资源的整合,建立了一条较为有效的移动支付产业链。

2.移动支付在韩国的发展

韩国的移动支付采用的是红外技术,其渗透率甚至超过日本。从2002年开始,韩国的三家主要移动运营商LG Telecom (LGT),SK Telecom (SKT),KTF都开始大规模开展红外手机的支付业务,主推的是移动小额结算。2003年9月,韩国移动运营商LGT联合金融机构开通移动支付业务,2004年另外两大移动运营商SKT、KTF也紧跟其后开通了自己的移动支付业务。韩国移动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体系非常清晰,业务规划中针对每个发展阶段都制定了非常明确的发展目标。移动运营商SKT同友利银行和现代信用卡公司共同建立了支持Moneta芯片技术手机的移动支付系统。SKT还同世界两大信用卡系统Visa和万事达卡结成联盟,以期在国际范围内推广其M-bank服务的应用。图1-2显示的是移动支付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img3

图1-2 基于Moneta芯片的移动支付示意图

到2004年底,韩国移动电话小额支付的市场已经超过8000亿韩元。

2005年底,韩国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在线银行账户达到2400万个,包括通过手机交易在内的互联网银行的交易已经超过了传统的银行自动提款机的交易。同样2005年底,韩国移动银行用户数超过了1000万。根据韩国中央银行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通过移动电话完成的银行业务量平均每天达到28.7万笔。

韩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能够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韩国的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业敏锐地把握到了移动支付这一新的电子交易方式,对它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且形成了一条完整有效的产业链。在韩国,手机用户数量要超过拥有电脑的人数,而使用手机支付处理业务的费用仅仅为银行柜台处理业务费用的1/5,因此韩国银行从成本的角度考虑,纷纷向用户推广移动支付业务,同时,韩国的移动运营商每个月可以从移动银行用户那里收取0.7美元的服务费。更重要的是,运营商与银行合作之后,银行的营业点也成了运营商提供手机销售和服务的营业点,为运营商增加了利润来源。因此,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3.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移动支付最早出现在1999年,由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广东等一些省市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通过该业务,客户可以在手机上实现银行账户的理财和支付功能。虽然这一业务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取得成功,但它打开了移动通信和金融业务结合的大门,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是从手机银行业务开始起步的,而手机银行业务是由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合作发展起来的,它结合了移动通信技术和金融业务,允许客户使用手机对银行账户进行理财和支付,也为后来移动支付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主要介绍我国移动运营商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业务开展情况。

(1)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是基于中国移动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通过手机支付账户进行消费、充值、转账、查询、绑定银行卡、提现等电子商务操作,并进行相关业务管理。

2000年,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推出了基于STK卡技术的手机银行业务。用户使用该业务需要将原有的SIM卡更换成STK卡,该业务可以提供简单的账户查询和账户信息变更的通知等简单服务。由于使用成本高和功能简单,此项业务的用户规模和业务发展有限。2001年,短信业务开始迅速发展。同年,广东移动在中山和汕头试点推出了手机钱包业务。手机用户可以通过短信收费方式来进行小额支付,如下载各种铃声和图片、为邮箱缴费、与移动QQ等即时通信绑定缴费。

2002年,中国移动开始在浙江、上海、福建等地进行小额支付试点,以中国银联为主的金融机构开始注意到移动支付业务。

2003年,湖南移动与中国银联长沙分公司推出银行账号捆绑的手机支付业务。广东发展银行打出了“有了手机,还用带钱包吗?”的广告语,标志着银行业开始进入移动支付领域。8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合资成立了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旨在为中国移动用户提供手机钱包服务。联动优势的目标是运用其商业模式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行业客户群体,不断完善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构成。

2004年8月,民生银行与中国移动签署协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手机钱包业务,它是综合了各种支付业务的一项全新服务,可以将用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等支付账户进行绑定,以短信息、IVR、WAP、K-Java等多种方式让用户可以对账户进行查询、交易等操作。手机钱包操作简便,在业务开通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对用户进行双重短信密码确认,对信息也进行加密处理,采用数据专线传输。

2005年,电子票务和彩票投注等业务成为吸引中国移动用户注册手机钱包的新热点。据联动优势科技的信息,2005年底中国移动手机钱包用户已经超过500万。

到2006年为止,中国移动已经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15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业务涉及到话费账务查询、银行转账、手机缴费、博彩、电子支付、零售购物、票务等多个领域。

2009年6月,中国移动和交通银行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进行金融信息化产品的合作,开展手机支付、手机银行、银行中间业务合作、积分兑换数据商品业务和POS商户合作等创新业务。

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分为远程支付和现场支付两种应用场景。截至2012年4月份,中国移动手机支付注册用户超过2000万,月均活跃用户200万。去年全年累计交易额30亿元,2012年3月单月交易额超过4亿,现场商户超过10000家,本地远程商户455家,全网远程商户达1006家。

(2)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在移动支付业务上采用的是跟随战略。2004年12月,中国联通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该业务依托网络优势,基于先进的BREW平台,在安全性、交易速度等方面拥有较大优势,被称为“新一代手机银行”。

中国联通手机银行业务集“转账、缴费、查询、支付、速汇”等功能为一体,提供在线交易服务。其主要业务见表1-2。

表1-2 中国联通手机银行主要服务

img4

中国联通的手机银行是全国首个支持在线交易的移动支付业务,拥有开通范围广、功能齐全、使用安全和远程支付等不可比拟的优势,是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路程上的一次飞跃,初步具备了移动电子商务功能。受到移动终端的影响,该项业务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普及,但却是对移动支付业务的一次很大的开拓。

2009年,中国联通和上海公共交通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复旦微电子共同研发并推出了刷公交卡手机,它在手机内部植入了NFC芯片,用户在乘公交车、出租车时,可直接用手机进行刷卡扣费。

中国联通在2012年3月宣布,它已经组建了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并于4月18日领取了营业执照,公司注册资本2.5亿。

目前,中国联通已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个城市进行手机支付试点。中国联通已与中国银联、交通银行、广发银行、工商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达成合作,在移动支付领域将进行更多的探索。业内预计,中国联通将在2012年9月拿到支付牌照。

(3)中国电信

2009年5月,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正式推出天翼3G移动支付业务。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与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宣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广这项可能改变未来生活方式的新业务。天翼移动支付目前可提供手机订购电子电影票、支付名医专家预约费用、缴纳电信及水电煤公用事业账单、充值等服务,不久还将推出手机银行业务,只要将手机卡与银行卡绑定,便可以直接用手机进行转账、汇款、缴费、信用卡还款等金融服务。中国电信天翼移动支付业务联合了银行、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公共事业集团或单位、各商家以及终端的用户。在世博会期间,移动支付业务也将为国内外游客在观光旅游、生活消费等方面提供快速、安全、便捷的支付手段。

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发展具体见表1-3。

表1-3 中国移动支付现状

img5

不仅仅是移动运营商,人们也发现了新的角色开始活跃在移动支付行业,如支付宝已经在移动支付方面发力良久,据支付宝无线事业部负责人诸寅嘉表示,目前支付宝官方网站已经统计到近400万次的客户端下载量,支付宝无线支付单项日交易笔数已经接近20万笔。

与此同时,淘宝网也在2008年以其在产品与技术上的先天优势及可移植性,推出了手机版淘宝网,正式吹响了其进军无线零售领域的号声。2009年12月15日,淘宝手机客户端的高调推出,更是填补了国内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空白,让随时随地的移动支付增加了更多的应用场景。

1.4.1.2 移动支付在欧美的发展现状

1.移动支付在欧州的发展

欧洲早期的移动银行业务主要采用WAP方式,但是由于技术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SMS方式由于操作简单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欧洲移动通信向3G过渡,运营商更多地将移动支付的重点放在了流媒体、MP3下载等业务上。

欧洲移动支付主要采用多国运营商联合运作的模式。在该模式中,金融机构是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合作者,而不仅仅是参与者。目前欧洲已经有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全面提供移动支付业务,包括法国、德国、瑞典、芬兰、奥地利、西班牙、英国等主要国家。欧洲移动支付的业务模式是通过无线应用协议、短消息业务、交互语音应答等接入方式来验证身份,因此多用于电子票务等。随着现场支付技术日趋成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认为基于NFC的手机支付功能将被集成到手机SIM卡内,并成为新的移动支付标准。

目前,在欧盟国家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移动支付商有Paybox、Vodafone,VISA电子智能卡等。

(1)Paybox

总部位于德国Raunheim 的 Paybox成立于2000年。Paybox的业务范围包括网络电子商务付款、个人对个人付款、付款至银行账户及移动支付。

(2)Vodafone(沃达丰)

2002年,欧洲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之一Vodafone宣布进入移动支付产业。Vodafone采用信用卡与借记卡来完成移动支付方案,Vodafone的使用者必须先在线注册成为会员,注册时需输入使用者的手机号码、使用者名称、密码与PIN码,通过辨认其移动装置,并在使用者购物消费时输入PIN码来确认与授权每一个交易。Vodafone移动支付分为M-payCard与M-payBill,前者是使用信用卡与借记卡的方式完成扣款交易,后者是利用手机账单的方式,将购物消费的交易金额记入手机账单中。

(3)VISA电子智能卡

2007年,VISA针对移动支付的应用,为全球移动用户建立了统一的移动平台来支持移动支付服务,实现传送与付款相关的服务并促进金融机构与移动网络商之间的合作。此平台可灵活转换到目前现在已经存在的移动无线网络技术中,整合了全球移动无线技术与付款机制。目前,移动平台的最初版本是提出无线的移动支付方案,未来的版本将会包括远程付款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付款方案。

2.移动支付在美国的发展

(1)PayPal

在美国,PayPal的应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PayPal原来就是一个电子支付业务提供商。PayPal提供的移动支付业务通过短信的方式不仅能购买数字产品,还能买真实的商品,并且提供货到付款服务。2006年4月,在线支付服务公司PayPal正式推出了基于短信服务的手机支付服务,使美国和加拿大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自己的手机进行支付。用户可以利用移动通讯设备进行支付、购物或者是慈善捐赠。借助PayPal手机支付的短信购买服务,用户只需以短信形式发送商品代码,即可购买CD、DVD、鞋、服装等商品。

(2)Google Wallet

谷歌联合花旗集团、万事达卡、First Data和Sprint推出了Google Wallet(谷歌钱包)服务,该服务可帮助用户通过手机完成支付。谷歌希望借此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商业生态系统,使用户通过NFC技术进行支付操作。Google Wallet的操作十分快捷,用户仅需要通过手机进行几个简便的操作即可完成整个支付过程,且十分安全。

(3)Square

Square几乎是风头最劲的移动支付企业,由Twitter联合创始人之一杰克·多尔西(JackDorsey)在2009年底创立,目前Square每天处理300万美元的交易。Square通过一个可以插入到iPhone耳机插孔中的小设备来进行操作,当信用卡在读卡器上划过时,就能通过一系列处理完成支付。

(4)FigCard

FigCard提供的服务与Square类似,消费者只需在智能手机上安装Fig应用即可享受移动支付服务,商家则需要将FigCard的简易USB设备插入收银机或POS机终端来接受支付。FigCard目前已被PayPal收购,两位创始人也加入到PayPal移动团队。分析认为,PayPal希望通过收购FigCard将支付服务与本地商家结合,并引入以PayPal为中心的销售系统。

(5)Boku

Boku 确实是一个手机支付商,但它主要面向虚拟产品,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算真正的移动支付。这家公司在2009年便获得1300万美元投资,目前总共募集了3800万美元资金。有数据称,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16亿用户。

(6)Zetawire

Zetawire 是一家小型的移动支付公司(仅有2~4名员工),该公司拥有一项以终端对终端的方式进行支付的专利,似乎也正是因为这点被谷歌看中,并于2010年被谷歌纳入麾下。

(7)苹果公司

苹果尚未推出其移动支付服务,但暗中已经进行了很多布局。苹果公司在2009年申请了在触摸屏中安装NFC天线以及其他一些专利,在2010年,苹果公司还特意聘请了近场通讯技术专家担任手机业务产品经理。对苹果公司来说,移动支付服务的意义非凡。此外,有消息称,苹果已经开发出了一款面向小企业的支付终端原型机,能够扫描支持NFC的iPhone和iPad。

(8)亚马逊

谷歌和苹果都加入了移动支付战局,巨头亚马逊自然也不甘落后。有消息称,亚马逊正考虑推出移动支付服务,允许用户在实体店里通过自己的手机来支付商品或者服务费用。显然,亚马逊希望将自己的业务拓展到线下交易,因为移动支付将会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对亚马逊来说,NFC技术还可能应用于比价、扫描标签等多种场景。

(9)Sprint

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Sprint正打算通过移动支付来吸引更多的用户,除与谷歌合作外,Sprint也在积极构建移动支付网络。Sprint计划通过广告分成的方式获益。

(10)Isis

Isis由美国三家电信巨头AT&T、T-Mobile和Verizon无线公司在2010年联合组建,它是一个全国性的移动支付网络,提供针对智能手机和近场通信的移动支付业务。Isis同样提供基于NFC的支付服务,消费者只需在商家的读卡器上晃动带有NFC芯片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付款。考虑到它背后的三大巨头,Isis的成功几乎只是时间问题。

3.前景与挑战

从日韩到欧洲,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尤其是在日韩两国,移动支付业务日益走向普及,成为颇具发展潜力的业务增长点。有关电信业内人士称,2008年是移动支付应用的基础年,2009年就是移动支付的发展年。据最新的电信行业分析调查报告称,未来几年,全世界的移动支付应用将逐步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借记卡等支付手段,预计到2012年,将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进行支付。

作为世界第一大手机用户国,我国的手机用户已经突破9亿,目前的移动支付业务与产业模式也在逐渐成熟与清晰,各大运营商也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移动支付业务。据最新的行业分析调查报告称,2009年上半年,我国手机支付用户总量突破1920万户,实现交易6268.5万笔,支付金额共涉及170.4亿元。以上数据表明,未来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无可限量,市场空间十分巨大。

移动支付以简单易行、避免现金交易等优点获得不少人的青睐,极大方便了用户“随时、随地、随身”完成支付的需求,也契合了当前“便捷、节约、环保”的发展趋势和服务理念。随着手机在中国的高度普及,以手机为终端,以无线通讯网络为基础,通过移动支付手段进行支付的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空间广阔。不久的将来,移动电子商务必将成为人们首选的电子商务模式。

移动支付的前景广阔,但机遇与挑战共存。目前,移动支付主要分为两种应用模式,即远程支付和现场支付。其中,远程支付更多地是在线支付的延伸,通过手机网络完成之前在PC上才能进行的在线支付操作;而现场支付则是有望取代刷卡结算的应用,用户仅需轻晃手机即可完成支付,而不必随身携带大量的现金和银行卡。传统在线支付所覆盖的人群有限,且应用场景单一。移动支付将解决这两个问题,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并在更多的场景下完成支付。移动支付面临的挑战首先是多个商业链条如何避免混战。银行、银联、运营商、手机厂商、第三方支付等都已经加入战局,市场充满不可预见性。此外,来自国家的政策法规也将对移动支付的格局产生影响,还有就是来自商家的支持。移动支付必须要有商家的支持,如何快速打开局面,让商家支持这种交易模式也是一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