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 企业发展地区差异性产生的根源
区域非均质性是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差异性的根源。这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整合区域要素,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小企业集群。
1.区域资源的差异
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一方面,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另一方面,抑制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主要包括:(1)随着国家对地区差距扩大严重程度的日益关注,从发展战略和政策设计方面正在并将进一步出现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环境条件;(2)中西部地区具有后发优势,可以总结并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在体制改革、机制设计、政策制定、模式选择、先进技术的使用等方面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3)东部地区的发展将更加需要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特别是东部对能源等基础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需求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部分产业的转移,都将为中西部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综合起来判断,未来20年中,地区发展差距仍将呈扩大之势,但是其扩大的速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地区发展差距有可能继续扩大,但是,随着新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要求的落实,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和中央对于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的加大,不同地区居民享受的福利水平的差距有可能缩小。事实上,多年来,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小于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这说明,中央政府对于欠发达地区以往的支持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来,只要政策适当且力度足够,不同地区居民享受的福利水平的差距是有可能缩小的。
2.区位条件的差异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是区域经济主体行为的外部约束因素。人类对自身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在不同的区位上,人口分布、市场条件、地理条件、交通状况、文化环境等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不同的区位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进而造成区位利益的差异性。
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中央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可以预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央政府将更加关注问题区域的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区域政策的重要而长期的目标。
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显著地改善了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随着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东部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环境将日益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有望加快。但由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在短期内还难以从根本上改观,中西部地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优势仍难迅速启动,制约因素(包括客观环境、体制、市场、配套产业等)短期难以弱化,再加上我国低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能力将长期过剩,高端劳动力的供给能力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短期内难以迅速提高,使得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不一定具有优势,中西部地区在中短期内难以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对外资的吸引力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依然面临严峻挑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求进一步创新、落实和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政策。(吕勇斌,2005)
【注释】
(1)吕勇斌.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域差异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81—84.
(2)总资产贡献率是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资产总计)×100%;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00%。
(3)钟海燕郑长德.上市公司区域差异效应分析[J].社会科学.2006(1);吕勇斌.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域差异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85—88.
(4)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司、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联合课题组.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J].经济管理文摘,2001(18):27—32.
(5)更深入分析请参阅吕勇斌.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域差异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90—105.
(6)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9—18.
(7)参阅:吕勇斌.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域差异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105—1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