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从“先存款后消费”到“先消费后还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经过不断的勤劳致富、勤俭节约,财富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居民消费已进入另一层级,逐步具备较强的购买力。但是我国消费者有着崇尚节俭、谨慎、保守的传统习惯,倡导谨慎保守型的消费模式,导致我国的储蓄率非常高,国内消费意愿较弱。不过,传统的消费习惯和模式正在面临着新时代生活方式的挑战,“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一西方国家的消费理念也逐步影响着我国消费者。随着消费观念的逐渐改变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得到巨大提升的结余购买力[1]逐步进入释放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提供的投资工具日益丰富,百姓的投资技能也日渐增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主动利用银行提供的信用工具来满足自身多重需求的提升。我国居民的消费已经从“先存款后消费”时代进入到“先消费后还款”时代。
2.3.1 消费模式的演变趋势
消费模式是指消费增长遵循的基本理论原则,它是人们消费行为的基本规范,主要包括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三个因素。消费模式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而且还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消费率也叫最终消费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国民支出总额或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率。据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平均消费率稳定在70%~79%,欧洲约为58%,日本约为55%,美国约为70%。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也达到65%~70%。我国2008年的最终消费率仅为48.6%,其中居民消费率为35.3%,这与发达经济体相差甚远,不仅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74.1%,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54.6%。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一个国家的居民储蓄率受制于多个因素,既取决于该国的文化传统和资源状况,也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与社会保障水平。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导致了我国居民长期保持着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但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我们居民的消费理念也在逐渐发生转变。1992年推出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开启了我国居民信贷消费的大门。从高储蓄到主动负债,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发生了质的改变。纵观我国居民消费模式的演变趋势,居民在消费理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规模及消费区域上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也给消费金融带来极为直接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化体现在:主动负债的消费理念日渐普及、居民服务性消费占比稳步上升、投资性消费热潮不时出现。
2.3.2 信用消费的发展现状
1)什么是信用消费?
信用是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信任的基础上的能力。信用消费,也称信贷消费,是指消费者为了达到特种消费目的,在个人资金不足时凭借个人信用,不立即付款就获取资金、物资或者服务的交易方式。
信用消费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的。如果从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角度而言,信用消费通常被称为消费信贷。消费信贷就是由企业、银行或其他消费信用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信用。从贷款对象来看,消费贷款的贷款对象是“自然人”,也就是个人和家庭;从贷款用途来看,消费信贷是用于购买个人和家庭使用的各种消费品。消费信贷是当今世界各国促进信用消费的主要形式,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消费信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根据提供商的不同,消费信贷可以分为企业提供的消费信贷和银行提供的消费信贷等类别。企业提供的消费信贷主要有赊销和分期付款两种形式。分期付款在价值较高的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行为中较为常见。按照资金用途,可以分为住房消费信贷、汽车消费信贷、教育贷款、旅游贷款、家用电器贷款、房屋修缮贷款和小额消费贷款等。
2)我国信用消费状况
近十年来,我国的消费信贷规模、消费信贷结构和消费信贷方式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人民银行在1999年3月发布了《关于开始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一个分水岭,此后我国消费品信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的数据,2009年全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累计新增1.8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48.6%,增速比上年末加快34.6个百分点。其中,个人消费性住房贷款累计新增1.4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47.9%,增速比上年末加快37.4个百分点。这表明,个人信用消费在居民消费投资理财中日益重要。尽管我们消费信贷增长很快,但消费信贷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并不高,2009年该比率仅12%左右,而同期美国则是95%,差距非常大。
在消费信贷规模扩大的同时,信贷结构也日益变化,产品形式、服务层次也相应增加和提高。目前市场上的信贷品种有十余个,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医疗贷款、旅游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在各国信用消费的构成上,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和信用卡消费所占比例在90%以上,是信用消费的主体。在我国,居民住宅抵押贷款通常被称为“按揭贷款”,实际上是为解决开发商售房难和用户买房难的问题,银行通过开发商向借款人提供购房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其期限较长,通常在10~30年。汽车消费贷款是银行和汽车销售商向购车者一次性支付车款所需的资金提供担保贷款,一般都要联合保险公司、公证机构为购车者提供保险和公证。在国外,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竞争比较激烈,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外,专业的汽车贷款财务公司和汽车制造商亦提供汽车消费信贷。银行和汽车经销商合作分成的间接贷款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汽车贷款的主流。
信用卡是当今最流行的消费信贷方式。信用卡由银行或非银行信用卡公司发行,持卡人因各自资信状况不同而获得不同资信级别的授信额度。持卡人在授信额度内购买商品或劳务及进行转账支付,接受信用卡的零售商定期与发卡机构进行结算。如果持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一次付清账单,就可以免费获得融资服务;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一次性付清账单,就要为所借款项支付利息。
3)消费模式转型探因
我国消费者信用消费转变的现实原因,主要源于消费观念的转变,对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以及家庭收支在时间上的不匹配。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中满足生存需要的消费者所占比重降低,满足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消费所占比重提高,耐用消费品即属于后者。通常,高档耐用消费品价值较高,使用年限较长,完全依靠家庭和个人的资金来满足对这类消费品的需求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客观上需要通过消费信贷来提前满足其消费需要。
另外,在消费平衡上,一个人的收入会随着他的技能的提高、经验的增长和资历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在中年达到顶峰,随后随着知识的老化和体能的下降而下降。因此从一生的平衡消费的角度,年轻时和年老后存在收支不匹配问题,需要通过年轻时的提前消费和中年时的推迟消费(即储蓄)来实现一生中消费的平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种方式会使消费者一生的效用实现最大化。
4)信用消费有何意义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继承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理论是说,消费的增加对经济总量会产生乘数效应,当某些因素影响到消费时,消费增加将带来更大规模的产出增加。适度的负债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生产发展,适度信用消费可使生产与消费进入良性循环,又可以帮助个人提前购买到需要的物品,改善生活状况,还贷的压力也能变成赚钱与节省的动力。
消费信贷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备受西方国家的青睐,对现代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杠杆作用。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货币信用发展的表现。银行卡最早起源于美国,最初的目的就是发展信用消费业务。近年来,我国也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来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信用消费的定位
我国的信用消费要由保守型消费向适度消费迈进。适度消费介于超前消费模式和保守消费模式之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消费模式,它是在收入、支出和储蓄之间寻找均衡,使居民消费与收入大体平衡并有所结余。消费支出没有必要低于现实收入水平,考虑未来收入预期,消费支出可以高于现实收入水平,但不能过度超出自身支付能力的范围。
表2.2 不同消费模式的特征
由于我国消费者受传统意识的影响,消费观念比较保守滞后,加之消费信贷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健全、地区发展不均衡、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等客观因素,我国的信用消费规模尚小,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水平较低。这是我国现阶段消费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倡导信用消费;加强与完善消费信贷的立法工作,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创新消费信贷品种,满足多元化的贷款需求。
6)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居民融资需求的增长推动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及金融机构资产结构的完善。现在,消费金融已经成为零售银行业务的重头戏,对发展比较完善的银行来说,消费金融占据着重要的经营份额,因而也成为国内银行争相发展的焦点领域。
投资性消费是指居民兼以投资为目的,购买某类消费品或服务的行为。在某一阶段,大量居民实施一致性购买行为时,就形成了所谓的消费热潮。
随着主动负债的消费理念日渐普及,社会需求潜能将得到更大的释放,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将由此进入持续扩张通道。随着居民服务性消费占比稳步上升,金融保险类销售增长有望加快,商业银行中中高端客户的消费倾向上移特征更加明显。随着投资性消费热潮不时出现,持续周期和波动影响的预判难度加大,这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中国将逐步进入品牌消费和奢侈品消费时代,跨境消费正变得更为流行。消费者对品牌的聚焦意味着高附加值交易行为的聚焦和消费集中度的提升,与之相对,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的经营集约度也需要提升。
2.3.3 他山之石
美国经济由生产驱动转型为消费驱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超前消费、负债消费、低储蓄率是当前美国消费模式的主要特征。
2008年,美国居民消费率为70%,总消费率接近90%;日本居民消费率为55.38%,总消费率72.96%;德国的居民消费率为54%,总消费率73%。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居民收入水平类似,但是居民的消费率差异巨大。可见,由消费金融业带动的信用消费直接影响总消费,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社会舆论上,消费金融之路经历了由被批判走向被广泛认可接受。早期,人们把生产性信贷和消费性信贷分而化之,认为生产性信贷可以创造财富,而消费性信贷是消耗财富的。直到美国学者赛格利曼明确论述了分期付款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才为消费性信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舆论导向,赛格利曼也成为最早系统研究信用消费的经济学家。赛格利曼之后,他的追随者们坚信信用消费尤其是分期付款对经济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并把分期付款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作用与商业信贷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挥的作用相媲美。他们认为,这一至关重要的金融机制引发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耐用消费品革命”,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增长。确实,分期付款等信贷模式在宏观和微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使金融部门快速增长,并调整其利润来源;平滑消费,使工厂生产日益稳定;政府对消费信贷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并将其作为一种调整宏观经济的政策工具;人们对超前消费的认可度也逐步提升,改变了消费习惯。
【注释】
[1]所谓结余购买力是指城乡居民没有实现的货币支付能力,主要由居民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储蓄额和手存现金两部分构成。当前,对于结余购买力和潜在购买力的关系有观点认为,储蓄和手存现金属个人所有,支配权在占有者,结余购买力与潜在购买力等同,结余购买力就是潜在购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