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银联卡的国际化历程
面对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压力,创建中国自己的银行卡品牌成为共识。在联网通用业务基础巩固和发展的同时,中国银行卡产业坚定不移地朝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迈进。
2004年3月1日,人民银行批复的《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正式实施,意味着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可以根据相关业务的实际成本和市场需求情况制定收费标准。同时,银行卡服务收费机制开始逐步建立。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更多外资机构通过合资、独资等各种形式进入国内银行卡市场,我国银行卡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日益增强。为了提高整个民族产业的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中国银联于2004年提出创建民族银行卡支付品牌,坚持人民币银行卡的自主知识产权。此举得到了人民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
与此同时,银行卡网络不断向境外延伸,2004年1月18日,银联网络正式开通香港业务,中国银行卡品牌的国际化之路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随后,中国澳门、新加坡、泰国、韩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美国、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瑞士、土耳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受理业务陆续开通。目前,银联境外受理网络已经覆盖了95%以上中国人常去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的目标。
截至2010年12月底,基本上我国境内所有发卡机构都积极落实九部门文件精神,申请了银联国际标准BIN号并发行了银联标准卡。中银香港、香港花旗、香港汇丰、中行澳门分行、中行新加坡分行、星展银行等许多机构也纷纷响应银联标准,在境外积极推广发行银联标准卡。
【注释】
[1]包括票据、银行卡、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等,不含其他电子支付方式。
[2]银行卡渗透率数据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