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概念及其理论要点内涵

关于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概念及其理论要点内涵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理论学术界对金融危机公认的概念内涵是:金融危机,亦称金融风暴。金融危机本身就是虚拟经济领域的经济危机,并能引发实体经济领域的危机。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是可以互相传递的。金融是整个经济的“晴雨表”,金融与财政是国家与民族的中枢神经。金融与经济危机,往往会使经济增长受到打击。截至目前,产生了金融危机的三代理论。

(一)关于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概念及其理论要点内涵

世界理论学术界对金融危机公认的概念内涵是:金融危机,亦称金融风暴。具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大部分或全部乃至世界性的金融指标即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的急剧、短暂、甚至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与经济危机都有传导作用。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的全球性金融与经济危机,对当前及其今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及其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近3年多的时间里,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的文章非常多,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两个概念在文章中经常混淆使用,甚至互为代替,这是不科学的。

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家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或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也是指经济系统没有生产足够的消费价值。

经济危机,指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表现为生产减少,工人大量失业,购买力和需求下降,通货膨胀等问题,其根源有政治的、经济的、金融的和贸易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或金融海啸。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具体表现在金融萎缩,股价下跌,资金供给不足,流动性降低,并引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动荡。

现代社会金融危机之所以频繁发生并迅速蔓延,与发达的现代金融市场密切相关。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虚拟经济超常规发展,金融市场异常活跃,泡沫现象严重,致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资本市场过度膨胀,流动性过剩加剧;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紧密,某一国或地区金融领域出现问题,立即会波及到世界各地,世界经济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格局。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金融或经济出现危机时,这种传导的副作用更快、更大。

从传统意义来说,金融与经济危机是存在着区别的,经济危机主要出现在实体经济领域,金融危机则出现在虚拟经济领域;而且,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能力过剩,金融危机则表现为一系列金融指标的恶化。二者关系密切,难以分割。金融危机本身就是虚拟经济领域的经济危机,并能引发实体经济领域的危机。

金融危机,具体表现在金融萎缩、金融供给不足、流动性低等方面,甚至资金链条断裂等。

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生产减少、需求下降,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频发等问题。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是可以互相传递的。金融是整个经济的“晴雨表”,金融与财政是国家与民族的中枢神经。实体经济出现的诸多问题,往往会在金融方面首先反映出来。

金融与经济危机,往往会使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具体从事金融工作的人士、相关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其智囊机构,对金融与经济危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截至目前,产生了金融危机的三代理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危机是根源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的恶化或扩张的货币政策与固定汇率间的不协调;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公共政策导致经济中的多维平衡点,而自促成因素,使经济从好的平衡点,转移到差的平衡点,危机具有自促成的性质;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跳出货币政策、汇率体制、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传统的宏观经济范畴,从金融中介的作用着手,大体有3种类型:经济基础变量所驱动的危机模型;金融恐慌所驱动的危机模型;强调投资者预期形式与经济基础变量之间联系的危机模型。有的专家学者认为,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强调金融危机与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强调经济基础变量与投资者预期形式之间的联系,是金融危机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方面。总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攻击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其实强调的依然是政府的政策选择;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主要包括道德风险危机、金融恐慌、金融系统不稳定性、危机传染、孪生危机、羊群行为、“外资诱导型”货币危机、内生增长、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的扩展等9种模型。

在防范与治理金融与经济危机方面,实际上早就有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的理论与政策主张。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初期,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政策和理论思想。亚当·斯密在1776年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学说,提出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思想,认为“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政府从而只需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萨伊在1803年提出,供给可自动创造自身的需求,市场具有宏观平衡功能,过多的宏观干预,非属必要。穆勒也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只会适得其反。新古典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发展称之为“边际革命”,作为新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马歇尔的理论体系最具代表性。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经济可以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的干预都是多余的,即使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也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在自由放任的观念盛行时,汉密尔顿、李斯特、亚当斯等也提出了政府应该干预经济的主张,特别是德国历史学派的李斯特,提出了当一个国家处在经济实力迅速发展和向工业化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干预尤为重要,但对经济的一切部门都实行干预是不明智的,国家干预只能限于部分领域。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1929—1933年的大危机,强烈震撼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在1936年提出了救治市场经济危机的良方—政府干预主义思想,政府的介入可以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性,罗斯福“新政”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典型代表。从而宣告了主张经济自由思想的终结和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诞生。在金融与经济危机中,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缺陷的充分暴露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成功实践及其经验,为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政府干预的思想体系,从宏观角度证明“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的存在,从而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核心。“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主张: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采取财政金融等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息,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提高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充分就业均衡等。

进入20世纪70年代,“滞涨”局面对西方经济学带来了巨大冲击。为了摆脱“滞涨”困境,新自由主义各学派对“政府失灵”进行猛烈批判,回到亚当·斯密和萨伊的自由主义呼声日渐高涨。以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兴起,成为这一时期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进入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实践,使东欧、亚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遭受金融危机的灾难,而其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伴随着市场经济实践的深化和发展,并在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论战中逐步得到补充和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