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定的全方位的信心信念与精神战略

坚定的全方位的信心信念与精神战略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历史上的历次金融与经济危机及其当前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来看,每次危机,对人们的信心与精神打击是非常大的。信心与精神战略,就是千方百计让全体公众树立起信心与精神的重大战略对策。坚定的信心与精神,可以使处在危机中的人民寻找到机会,发现光明的前途。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中国政府一再强调坚定信心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采取信心、信念、精神战略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一)坚定的全方位的信心信念与精神战略

从历史上的历次金融与经济危机及其当前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来看,每次危机,对人们的信心与精神打击是非常大的。每次金融与经济危机来临时,不论是个体消费者,还是群体消费者,或者是集团消费者,不论是个体投资者,还是集团投资者,都不敢消费,都不敢投资。当然,静观其变,审时渡势,是对的,但是,因噎废食,因金融与经济危机,而束缚了消费者、投资者的手脚,并且一叶障目,这自然就会加速危机的惯性恶化。其实每次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发生后,其中就包涵着公众信心的下降成分,自然就有许许多多个体精神与集体精神垮塌的后遗症。假定按照有关专家学者的定义: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本质是信用危机,信用危机又导致流动性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而长久的。美国次贷危机本质上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信用危机。从这一定义出发,由于信用危机,就更刺伤了公众的信心与精神。因为信心、信用、精神是立人与立国之本。信心与精神是一种力量,信心与精神既是一种个人的力量,又是一种组织的力量,信心与精神是一种企业的力量,又是一种国家的凝聚力量,民族的凝聚力量,有人还把信心与精神称为脊梁与灵魂,可见信心与精神的重要。信心与精神战略,就是千方百计让全体公众树立起信心与精神的重大战略对策。信心与精神优如一座灯塔,使处在海岸中的航船能明确地看到方向。坚定的信心与精神,可以使处在危机中的人民寻找到机会,发现光明的前途。处在这次大危机中的全世界各国公众,各个投资机构、各国政府,都需要健康的坚定的信心与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当前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环境里,在关键时刻,只有信心、信念、精神的动力,比什么都重要,信心、信念、精神是改变危机、改变世界的力量。在危机的关键时刻,在危机的惯性恶化中,的确信心、信念、精神比什么都重要,温家宝在与美国金融界人士谈话时斩钉截铁地说:“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有坚定的信心,有坚定的信念,有巨大的精神就是力量,就增强了勇气,就能看到希望。有了坚定的信心、信念、毅力与精神力量及其战略眼光,就能看到危机发展的本质,就能看清经济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时面临的严峻挑战,就能看清危机带来的发展机遇。

凯恩斯说:“信心之崩溃,对现代经济生活打击甚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中国政府一再强调坚定信心的重要性。由于中国政府长期将经济增长置于工作的中心,所谓坚定信心,主要在于对保持经济增长要有信心。信心不是来自于空谈,而是来自中国政府对形势的正确判断,来自中国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来自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出台的正确措施。信心不是建立在沙砾之上的,信心是建立在我们自主创新和开拓市场的基础上的,信心是建立在我们经历30年改革开放有雄厚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环境之上的,信心还建立在我们的金融系统的稳定与货币流通性充沛之上的。总而言之,应对金融与经济危机的信心,最根本的来自于并建立在“共识”之中。而信心的维系,一方面激励中国人民要保有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为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提供了战胜困难的不竭动力。

信心、信念、精神,源自动力,源自希望。信心、信念、精神是一种竞争力。这样各国政府能够充分调动起全体公众的信心、信念、精神,能够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能够充分挖掘公众的潜力,就能勇敢地面对危机与困难,就能形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强大动力。就应对和救治这次大危机而言,各国公众的信心、信念、精神,就是来自于对全局的把握,对于危机的准确判断,来自于救治的能力。并且这次金融与经济危机,由于把大众变成了被欺诈的对象,使大众投资者既受到了经济方面的巨大损失,又严重损伤了大众信心、精神与感情。由于许多国家的公众受到感情等方面的欺骗后,在一段时间内,对于消费与投资形成了厌倦与厌恶的情绪,对一切抱有怀疑、抵触、甚至敌视的态度,使许多投资机构和国家,失去了被公众相信的理由。正是由于目前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严重性,以及对于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信念、精神方面的巨大影响与巨大打击,人民对经济的未来,充满了更加悲观的预期。因为这次金融与经济危机,是全球性的,是大危机,是重度和深度危机,2008—2009年的前半年正向实体经济的核心冲击。至目前许多国家的货币出现较大的贬值外,经济总量下降,企业大量倒闭,工人严重失业,全球经济已经运行到衰退与萧条的运行轨道。正由于在这次大危机的情况下,消费者与投资的信心与决心,降到了冰点,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这与虚拟经济的欺诈程度是成正比例的。见于上述投资者与消费者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感情、精神方面危机的情况,世界各国应把采取增强公众信心与决心、信念与精神,提到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并抓好落实。否则,投资者与消费者的心理防线就会崩溃,进而导致这场大危机的轮番恶化。由此可见采取信心、信念、精神战略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为了熨平和医治好公众在这次大危机中受伤的心理伤口,使他们在危机形成过程中,在商业投资的欺诈中,已使资本缩水或变成废纸的致使打击在进一步或永远侵害他们的心灵,折磨他们的精神,各国政府、各个投资机构,都应以积极的心态,积极的行动,采取力挽狂澜的断骨疗毒的措施,来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具体因采取切实可行的信心战略,国家和投资机构出力出钱,除了千方百计弥补公众的投资损失外,主要是遏制金融与经济危机继续向实体经济的核心冲击惯性恶化走势。使经济趋暖回升,使公众看到经济未来的前景希望。另外,整治虚拟金融与经济泛滥现象,从银行,从投资公司,从各大金融机构,从管理机构的制度与体制开刀,动大手术。从高层与高官、高管开刀,立即出台严厉打击和惩治一切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中的诈骗犯,使他们在经济上,在行为上都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除此之外,采取精神疗法,政府、投资机构采取登广告、出台政策,抚慰公众,使他们逐渐摆脱危机在思想上、精神上造成的伤痕,进而消除社会、单位、家庭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在爱心和关怀中,使他们逐步恢复信心。因为在这次金融与经济危机中,许多投资者与公众搞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的单位和组织,已经是人去楼空,人亡政息。这次全球性的大危机,连冰岛这样富有的国家都破产了。因而说,各国政府与各大投资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切实拿出实际行动,充分调动起广大投资者与消费者的信心,使他们重新确立信念,重新鼓起精神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人心齐,泰山移。从而使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逐步走出惯性恶化的循环之中。

廖言在2009年7月29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精神”—筑起抗御国际金融危机的长城》一文,其中提出了许多激动人心、令人振奋的观点:

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的肃杀,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受到危机严重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奋起抗御金融危机,成效举世瞩目。

“中国可能成为第一个走出金融危机的国家”,“中国成了世界经济‘新的发动机’”……面对中国的“强劲复苏”,国际社会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国经济的强大生命力,由此评析“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但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动力亦即“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精神内涵——“中国精神”,尚未引起足够关注。

中国之所以能在危机袭来之际踔厉风发、逆势前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不仅在于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调和鼎鼐的能力、化危为机的魄力。

在抗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精神”再次展现强大威力。这是中国战胜危机的底气所在、力量所在。

“中国精神”——这是高瞻远瞩、坚持不懈的历史主动性。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与其是否具有历史主动性密切相联。一旦丧失历史主动性,必然陷入历史迷局,在历史潮流中颠簸沉沦。

回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高度的历史主动性,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既保持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始终如一地努力,又根据党和国家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就是高瞻远瞩、坚持不懈的历史主动性—中国共产党是主导中国前进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的核心。

正是高度的历史主动性,使我们能够清醒认识、自觉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选择正确方向、坚持正确道路。面对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国始终保持深刻的洞察力,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中国道路”的谋篇布局,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正是高度的历史主动性,我们才有处变不乱、从容应对风险和挑战的智慧、力量。金融危机袭来,中国在暴风雨中表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始终保持独立自主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体系,实施全面金融监管,从而赢得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动地位,从机制上阻隔危机向国内传导,最大限度地减弱危机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面对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迅速实施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统一了全党全国的思想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只有具备历史的主动,才能具有现实的从容,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惧,将机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方针和长期战略没有改变,中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支撑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根基没有动摇。中国经济增长在各国继续处于前列,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积极因素。“中国精神”——这是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凝聚力。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盛衰,不仅取决于其物质财富的增减,更取决于其凝聚力的强弱。一旦丧失凝聚力,必然形同沙滩楼阁,一触即溃。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伟大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以崭新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论面对经济封锁、政治“制裁”还是军事威胁,无论发生严重经济困难、严重自然灾害还是重大突发事件,社会主义中国总能凭借强大凝聚力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它是中国特有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的基调。

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成为响遍中国的高频词。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腹地,从城市到乡村,全国一盘棋,认真落实应对危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整个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共渡难关。

“让我们携手!在挫折中奋起,在危难中转型,在欲火中重生!”浙江企业写下《互助宣言》;“不把职工推向社会,不把困难留给职工家庭”,辽宁企业发出热情号召;“限产不停产、停产不裁员、发薪不减薪、待岗不停薪”,湖北企业做出庄重承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国有、民营企业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各地企业普遍在苦练内功、抢抓订单、开拓市场、扩大销售的同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尽力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职工群众解愁。全国人民积聚力量,共御危机的严冬,迎接发展的春天。

在应对危机中,海峡两岸携起手来。大陆企业纷纷赴台大宗采购,为台湾装备制造业和其他产业雪中送炭,“陆资入台”产生积极效应。台商兴起赴大陆投资合作新热潮,服务于两岸直接“三通”的海上直航和港口物流项目成为投资新热点。内地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区在金融、经贸、服务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为港澳工商界投资发展创造条件,维持港澳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广大海外侨胞和全球华人争相为祖国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献计出力。民族大义昭然,手足之情更浓,战胜危机的力量倍增。

领导集体果断决策能力、强有力的执行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统筹兼顾的体制优势,共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使得社会主义中国愈是面临困难考验,愈能凝聚民族共识、形成集体意识。在抗震救灾中,在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华民族团结更加紧密,信心更加坚定,应对更加主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中国人心稳定、社会稳定、大局稳定。

“中国精神”——这是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

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地位,总是在经过逆境和重大考验后才能真正增强和提高。一旦丧失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必然被强敌和困难压倒。

在道道关隘和重重考验面前,中华民族总能焕发出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它是中国跨越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的精髓。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与中国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阶段不期而遇,国际经济环境急剧恶化、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与中国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相伴而至,新的挑战与既有矛盾相互交织,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困难之严重,是其他国家所不可比的。直到今年3月,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还在调低对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指标,国际上也有人断言中国经济将“硬着陆”。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中国毫不畏惧、迎难而上。危机面前,人们思考最多的总是如何“拼”字当头,想得最多的是在危机中强化“机遇意识”。

面对危机,中央确立重要方针,针对外部需求急剧收缩导致经济减速,着力调整内需外需结构,加快扩大内需为主和积极外贸政策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针对经济增长瓶颈制约明显加剧,全面加强基本建设,改善发展环境,补强薄弱环节,释放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进入6月,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始调高对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指标,国际上热议“中国经济窄U型上升”。

面对危机,各地尽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困难程度各异,却都在迎战金融危机中争挑重担,积极恢复和保持经济增势,为全国“保八”作出贡献。遭受“5·12”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四川省,在巨大悲痛中坚强挺立,2009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5%,走在全国前列,6个重灾市、州工业生产已基本恢复正常,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95.9%。如果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有奇迹,这就是“中国奇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际不畏惧、不退缩的文化源泉、精神写照。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多一点困难怕什么?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中国已做好迎接更大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中国精神”——这是把握未来、锐意进取的坚定意志。

一个睿智的民族,不仅看到今天,更看到明天。在激烈竞争的世界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远大的目光、卓绝的勇气,必然萎靡不振,导致进退失据、予取皆误。

中华民族是善于在大变局中把握未来的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受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以及其他方面的重大考验,走出了一条实现人类崇高理想追求的全新道路,也在千锤百炼中不断增强了把握未来、锐意进取的坚定意志——中国共产党是支撑中国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的导向与向导。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凶猛冲击,中国不仅着眼于应对危机,更将目光投向“危机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把握保增长与调结构、促转型的关系,大力实施以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为方向和重点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幅度增加教育、科技、文化投入,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服务”的飞跃,积极升级“世界工厂”,努力攻取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计划,既是稳定经济形势的应急之举,也是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长远之策。

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两大引擎珠三角、长三角奋力突围,依然热力十足。广东省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其核心目标是,未来10年经济总量赶上韩国、人均GDP超过现在台湾水平。上海市以举办世博会为推动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都有一些省区市强劲增长、力撑大局,中国经济新的强大引擎已在轰鸣。

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内高技术产业“抗压力”增强、增长势头迅猛,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逆势上扬。各地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高度重视培育资源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产业,高度重视打造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者,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弯道超车”这个体育术语,正被越来越多的地方党政决策者引用,成为最热的政经词汇。

变危机为生机,从解决内部长期矛盾的角度去化解危机,从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出发去应对危机,从理顺国际经济关系和实现结构优化上去战胜危机。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把握未来的清晰思路,奠定了中国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新跨越的基础。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出新的科技突破、新的产业变革以及全球经济调整和重组,迎来了中国加速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历史机遇。

“中国精神”——这是豁达开放、担当责任的宽广胸襟。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一旦丧失对自身的准确判断和对世界的责任感、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感,必然自外于世界,从兴盛滑向衰落。

中华民族历史上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新中国秉持“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理念,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同时,以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己任,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中国真诚希望、积极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展现了豁达开放、担当责任的宽广胸襟—它是推动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的特质。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多边、多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

中国一直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同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签署了中美200亿美元贸易融资协议以及高达130多亿欧元的欧洲采购计划,接连组织大型采购团赴海外采购,积极增加进口;努力向有关国家和地区提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无偿援助、债务减免、贸促援助;积极建议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重建。这一系列举措,显示了中国推动世界经济恢复的坚定态度,有力提振了国际社会的信心。正如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所说,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仅旨在稳定中国市场,而且也为稳定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正如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麦考米克所言,中国政府在解决当前这场危机的过程中始终表现为一个“负责任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无论国际上对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有什么样的议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一贯立场和长期方针没有改变。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公认,但中国人均指标全球排名靠后,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需要很长时间和几代人艰苦努力。中国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平等相待、友好合作,尽己所能推动各国共同发展。

西方政经界一些高层人士近访中国后感慨:面对危机,中国领导人、官员、企业家和普通民众都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全中国都在为克服危机而努力,真羡慕中国。他们羡慕的,是中国面对危机的出色表现,是在危机中更显魅力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是中国抗御危机的坚固长城——“中国精神”。

面对危机,中国加强防范、全力应对,而不是浅薄短视、酿成危机于前,应对无方、遗祸世界在后,自然令人羡慕。

面对危机,中国举国风雨同舟、休戚与共,而不是各打算盘、以邻为壑、你争我夺,自然令人羡慕。

面对危机,中国遇挫不馁、愈战愈勇,而不是愁眉不展、坐待危机过去、指望别人拉一把,自然令人羡慕。

面对危机,中国远近结合、标本兼治,而不是胸无长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自然令人羡慕。

面对危机,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不搞保护主义,而不是口称“抱团取暖”,实则损人利己、转嫁危机,自然令人羡慕。面对危机,中国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而不是止步不前甚至倒退滑堕,自然令人羡慕。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属于全人类的精神宝库。关注、理解和弘扬“中国精神”,既为现实所需,也具有深远意义。在我国经济发展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中国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去迎接更多困难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终将被战胜,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必定能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一次崭新跨越。廖言的文章内容,其主旨讲的是应把“中国精神”应用到防范、应对、救治金融与经济危机之中去!因而全世界的人民,都应用精神的力量,筑起抗御目前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钢铁长城,来防范、应对与救治这场大危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