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方法与特点
本书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入手,充分借鉴、吸收和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研究成果以及通货紧缩理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较好地运用一般与特殊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通货紧缩问题进行了多层面、多视角的描述和深入研究。
虽然通货紧缩的研究在西方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且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别和经济环境的差异,原有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而国内关于通货紧缩的研究也只是近几年来才有的,对这一理论性与实践性都相当强、内容深奥、富于挑战性的课题,笔者自然有些力不从心。为此,笔者广泛涉猎国内外对通货紧缩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认识,作了一些新探索。本书如果还算是具有一点“新”或是有一点“特色”,那也是站在无数经济学巨匠和学者的肩上获得的。全书的特色在于:
1.历史地解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众多通货紧缩的理论派别中,我们往往会陷入一叶障目而不知秋的境地,为此本书通过历史回放,将这些理论与历史事实结合起来解读,为全面而准确地理解通货紧缩奠定了基础。
2.对通货紧缩本质的认识
通过历史分析,发现无论是通货紧缩理论共性,还是通货紧缩实践过程,都说明通货紧缩的本质在于实体经济的失衡,而货币经济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没有外部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通货紧缩是一个不断循环、自我强化的动态过程,即供给方市场、需求方市场和金融中介市场各自的紧缩过程及相互作用、不断循环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通货紧缩差异性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实体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待通货紧缩不能一概而论。
3.对我国通货紧缩成因的甄别
1998年以来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走势表明,间歇式的通货紧缩是通货紧缩的常态,即不排除通货紧缩时期呈现价格指数暂时走高的情况。从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层面来剖析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说明经济结构失衡是我国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同时本书还强调在经济结构失衡的背后还有经济体制(如产权结构)方面的问题。
4.对我国宏观调控效果的评判与建议
本书通过实证的方法,客观地评价了1998—2003年中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总量政策)的效果,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更多地强调了政策效果差强人意,所以在书中多次用了“低效”、“不显著”等字眼,但并非全盘否定。而我国实体经济的失衡,特别是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治理通货紧缩必须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长期与短期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出发点,也是本书的归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