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简述与政策主张
按照货币主义的代表人弗里德曼的定义,货币主义就是对传统货币数量说的一种重新表述,但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基本理论或是在政策主张上,货币主义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不足、经济体系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是常态。在这种状态下,资本家的预期投资报酬率很低,投资水平对利率的变动缺乏弹性,而且当利率水平接近零时,由投机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无穷大,增加的货币供应量被全部吸收,利率水平无法继续下降,投资需求,乃至总需求无法随着货币供应的上升而增加。因此凯恩斯主义者更加倚重扩张的财政政策,认为货币政策对抑制经济衰退是无效的。这一论点遭到货币主义学派的有力反驳。
货币主义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在经济活动中,货币是最重要的。其政策主张是坚持单一法则,控制货币供应量。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以费雪、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在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和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中,关于货币存量与价格变化的相互关系,其论点是:货币存量的大幅度变动是一般价格水平大幅度变动的必要且充分条件。货币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首先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进行了重新表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供应和一般价格水平的理论,但弗里德曼首先是把货币数量论表述为货币需求理论,而不是一般价格水平或货币收入理论。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传导机制是: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会对自己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的数量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机制使价格水平和货币存量保持一种稳定的关系,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流通速度以及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收入)占全部财富(收入)的比例是一个稳定的常数,仅取决于社会习惯、支付手段等因素。弗里德曼重新表述了货币供给变化和经济运行间的内在机制。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中,制约货币需求的因素不仅包括利率,还包括多种资产的收益率、物价上涨率、恒久收入等因素,实际上是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和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作出了综合和推广。其核心是:实物、债券、货币等资产是人们保有自身财富的不同形式和手段,其间有竞争和替代关系。人们拥有的全部财富在各种资产之间的分配情况,取决于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率,这可以以各种资产的边际收益率来衡量。假设在初始均衡状态,财富在各种资产之间的分配使各种资产的边际收益率相等,当货币管理当局增加货币供应后,随着货币资产持有量的增多,货币的边际收益率将下跌,超额货币余额就会变换成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经过多次这样反复的调整,直到各资产的边际收益率再次相等,在既定的供给水平下,各种资产重新达到新的均衡配置。其中也包含对从货币紧缩到价格下降这个过程中传导机制的说明:当货币供应量下降时,货币的边际收益率上升,旧有的资产配置均衡被打破,人们就会将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转换成货币资产,这就可能导致金融资产和实物价格的降低,这也就是币值上升、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下降的过程。然而,弗里德曼也指出,货币存量的变动与价格的变动之间的关系虽然十分紧密,但并不是精确的或机械不变的,表现为两点:一是时滞效应,二是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变动在相对比例上不吻合。弗里德曼等人提供了大量实证材料,通过实证分析指出,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稳定的函数,但不是一个不变的常数,这一点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完全不同。
根据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在《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中提供的实证材料,价格的大幅度变动与货币存量的大幅度变动在方向上是相互一致的。在1867—1960年这93年中,美国曾发生六次严重的经济紧缩,都伴随有货币存量的下降。同时,这六次经济紧缩中价格总水平降幅也较为明显。但两者的变化比例也有可能不一致。一种极端的情况是货币供应量还在增长,但由于货币供应的增长慢于产出的增长,价格总水平甚至明显下降。如1882—1894年间,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一直在增长,但同期批发价格指数下降35.2%,消费价格指数下降10%。货币存量的变动与价格水平变动不仅在幅度上存在不一致,而且由于从货币存量的变动到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传递需要一个过程,二者在时间上也存在不稳定的时间间隔,这种时滞往往更难把握,给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困难,因此,弗里德曼反对采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的政策处方是:为了既避免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又避免大规模的通货紧缩,必须使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这个增长率一经公布,就应当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货币政策单一法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