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货紧缩降低了消费水平

通货紧缩降低了消费水平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货紧缩期间,名义利率的下降一般赶不上物价的下降速度,因此实际利率还是相对较高的。若物价继续走低,将预示债务人未来还债时要付高于目前实际利率的利息。通货紧缩时期,企业由于利润下降,会为了削减生产成本而裁减工人,造成下岗人员增加,社会消费水平会随着失业群体的扩大而急遽减少。

三、通货紧缩降低了消费水平

通货紧缩对消费的影响也要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来分析。从短期看,物价的下跌会有助于增加消费需求。从长期看,由于通货紧缩提高了货币的购买力,使人们愿意更多地储蓄,更少地消费和投资,造成有效需求的进一步缩小。一旦形成明显的通货紧缩态势,即物价下跌持续一定时间之后,短期内刺激消费需求的效应会很快被长期内通货紧缩对消费的抑制作用所抵消,社会总消费量将会逐渐转为下降。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收入效应

根据C=Y×c可知,消费水平是由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决定的。通货紧缩持续期间,由于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物价指数持续下降,名义工资收入也会不断降低。对一般被雇用的劳动者来说,工资收入是其总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这部分人来说,工资收入的下降使总收入Y随之下降。由于通货紧缩引起的价格下降并非源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因此必然要减少经营收入,并相应减少员工收入。此外,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由于资本市场受到通货紧缩的影响持续低迷,资产价格普遍下降,个人持有的投资组合也将受到损失,投资者的财富不断缩水,也会相应减少其消费数量。例如199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22%和5%,1998年上半年分别只有6%和2%左右,国家银行现金工资性支出出现连续负增长,就是通货紧缩的反映。

(二)再分配效应

通货紧缩会产生分配不公现象,其实际结果一般会导致财富从低收入阶层向高收入阶层转移。设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总量分别为Y1和Y2,消费倾向分别为c1和c2,通货紧缩造成的财富转移为ΔY,则转移后社会消费总量相对于转移前的增量为:

ΔC=(Y2+ΔY)c2+(Y1-ΔY)c1-(Y1c1+Y2c2)=ΔY(c2-c1

一般说来,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要低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即c2<c1,因此ΔC<0,也就是说,这种财富的转移带来的是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下降。

此外,通货紧缩还会造成社会财富由债务人向债权人转移。通货紧缩期间,名义利率的下降一般赶不上物价的下降速度,因此实际利率还是相对较高的。这时,债务人借款首先要承担相对较高的利率。若物价继续走低,将预示债务人未来还债时要付高于目前实际利率的利息。假如债务人是在通货膨胀期间借的钱,一旦通货紧缩发生,即便他仍然按原先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也将付出物价下跌、货币升值的代价。通货紧缩的制度安排决定了社会财富将由债务人向债权人转移。

(三)就业恶化

通货紧缩时期,企业由于利润下降,会为了削减生产成本而裁减工人,造成下岗人员增加,社会消费水平会随着失业群体的扩大而急遽减少。按照国际通行的经验,一国失业率若高于12%即为恶性失业。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失业率远高于官方所公布的数字,已经接近临界点水平。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即使是尚未失业的劳动者也会对其未来的就业状况产生不确定预期,从而倾向于缩减当期消费而更多地将收入储存起来以备未来不时之需,反映为储蓄倾向的升高和消费倾向的降低。总之,我国不断恶化的就业状况所带来的失业大量增加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上升,这些都决定了我国消费者在决定消费行为时会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抑制了社会消费需求。

(四)支出黏性

通货紧缩情况下,普通的价格水平趋于下降,一些固定支出的项目会变得相对昂贵。例如仍在契约期内的房屋租金、分期付款的支付等,这些支出的契约期一般很长,相关支出的名义数额因此具有很大的黏性。在物价指数下降的同时,这些具有名义数额黏性的支出在实际上有所增加,给支付者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负担,在其收入同时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可用于消费的数额则会减少。

(五)价格预期

虽然短期内价格下跌有助于增加社会消费总额,但当价格持续下跌时,由于消费者都有追涨杀跌的心理,消费者一旦产生价格还会继续下跌的预期,则会倾向于推迟消费,等待物价更低、更为有利的消费机会。在预期下跌的环境下将削减消费支出,这种行为将使商品的价值无法顺利如期实现,这样又会减少当期消费总额,厂商的库存必然加大,并会迫使工厂削价出货,进而加剧了价格的无序竞争,而这样又进一步加大了通货紧缩的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