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降低银行系统的稳定性

降低银行系统的稳定性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货紧缩造成商品价格下降,销售减少,企业生产能力闲置,效益下降,经营状况恶化,无力偿还银行的债务,将直接影响银行的收息率和贷款回收率,并使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下降。商业银行不良债权比例上升和收息率下降,将导致银行资产事实上的缩水,金融风险加剧。

一、降低银行系统的稳定性

著名的“债务-通缩陷阱”理论论述了通货紧缩对银行系统的负面影响,关于这一理论前文已详细阐述。初看来,通货紧缩引起的财富再分配效应有利于债权方,由于物价指数下跌,币值和实际利率上升,真实债务余额增加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理应获益。然而,由于通货紧缩的持续,使实际利率上升,货币越来越昂贵,实际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债务负担,名义债务带来的实际负担不断增加,作为债务人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困境,倒闭、停产的企业数量增加,许多债务最终无法被清偿,银行也最终会由于不良贷款过多而无法支撑,再加上公众得到消息以后的挤兑行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就被完全摧毁,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因此,通货紧缩通过债务恶化对银行系统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我国银行系统本来就有一些自身的“顽疾”尚未治愈,在通货紧缩时期,其稳定性更是受到很大的挑战。我国银行系统的主要借款人大多是国有企业,企业主要靠利用银行贷款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资产大部分是银行的资产,银行信贷资金是企业经营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本身就存在负担沉重、效益滑坡等问题,不断走低的物价和严重的需求不足,将使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银行坏账进一步增加。通货紧缩造成商品价格下降,销售减少,企业生产能力闲置,效益下降,经营状况恶化,无力偿还银行的债务,将直接影响银行的收息率和贷款回收率,并使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下降。商业银行不良债权比例上升和收息率下降,将导致银行资产事实上的缩水,金融风险加剧。这种状况一旦超过银行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严重后果。据估计,2002年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率已经超过20%,大大高于国际通行的银行不良资产率警戒线,银行风险已经不容忽视。

在通货紧缩、经济低迷时期,国有企业自身经营中的种种问题暴露无遗,许多都已经濒临破产边缘或在政府的支撑下苟延残喘。企业要继续生产经营,只好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不断增加银行贷款,二是尽可能拖欠他人资金。这样不仅将正常的信用和信誉破坏无遗,而且使银行的不良贷款越积越多,互相拖欠的“三角债”规模越滚越大。1998年至2002年,我国企业间的相互拖欠已从两三千亿元猛增到一万多亿元。

相应地,银行系统内的不良资产总额也屡攀高峰,以至于为了解决不良资产过高的问题不得不专门建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不良资产剥离工作。这已充分说明我国银行系统在当时通货紧缩的影响下,其内在稳定性已经遭到了破坏,不足以靠自身的正常经营活动脱离困境。所幸的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背靠财政,民众对其具有不可动摇的信心,尽管四家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均早已超过国际警戒线,资本充足率也都远远达不到国际公认标准,却还是稳若磐石地发挥着我国银行系统“擎天柱”的作用。然而,商业银行应该依靠国家信誉来开展经营吗?以后又还能够依靠多久呢?我国加入WTO的五年过渡期过去后,在开放的市场中我国商业银行能够拿什么和外资银行相抗衡呢?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不能仅仅满足于目前表面上的平静与稳定,而应充分认识到问题已经出现,危害已经产生,这样才有可能为下一步采取措施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