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是生产过剩危机的直接根据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既有破坏作用又有促进作用。马克思指出,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平衡,如果比例平衡遭到破坏,“尽管是规模不变的再生产,但危机(生产危机)还是会发生”。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平衡是一种偶然现象,经常出现的是不平衡,不论第Ⅰ还是第Ⅱ部类的生产过剩,都“只有通过一次大崩溃才能恢复平衡”。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失衡只能通过经济危机来解决。但是,资本主义经济是靠牺牲生产力来发展生产力的。在经济得到暂时的平衡之后,由于大量新的固定资本的使用,资本家会获得更多的利润,工人受到更重的剥削,下一次破坏力更大的经济危机已经在酝酿之中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固定资本更新这一物质基础的存在,使得经济危机不断以加重的方式发生,最终摧毁资本主义经济。
同时,马克思也认为,危机淘汰了落后的生产力,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促进了创新和固定资产更新,为经济复苏提供了条件。一方面,生产的停滞会使一部分工人闲置下来,这使就业的工人只好让工资下降,甚至下降到平均水平以下;另一方面,价格下降和经济斗争会刺激资本家采用新机器和新的劳动方法来使他的总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一般价值,即提高一定量劳动的生产力,降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率,造成人为的过剩人口。其次, 不变资本的贬值是一个会使利润率提高的要素。“所使用的不变资本的量同可变资本的相比相对增加,但是这个量的价值可能下降。已经发生的生产停滞,为生产在资本主义界限内以后的扩大准备好了条件。”于是,“周期将重新通过。由于职能停滞而贬值的一部分资本,将重新获得它原有的价值。而且,在生产条件扩大,市场扩大以及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同样的恶性循环将再次发生。”
此前对资本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局部研究,都不可能对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性作出充分的分析,只有在《资本论》第三卷对作为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总生产过程的研究才能做到。
在第三卷中马克思运用了从微观到宏观这种分析方法对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进行了研究。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现实关系的一种调整。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意味着剩余价值的来源被看做是从可变资本转移到总预付资本上。这种“转移”不是人们偶然看错了或者某些人的恶意篡改的结果,而是资本之间的现实关系的确认。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每个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量只能与他投入的资本量相联系。利润被规定为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儿,实际上是反映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之间本质关系的确定。利润在概念上被规定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儿,也就决定了它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必然性。各个资本获取的利润量与它的投入量相联系这一生产和分配关系,形成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正是这一本质利益关系成为资本无限扩大积累的不可遏止的直接动力。
更为甚者,平均利润率有着不断下降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不承认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存在,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如马克思正确指明的,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只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另一种表现。”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就迫使资本家用扩大投资用增大利润的绝对量来弥补。这就更加推动资本家不能不排除一切障碍疯狂追加投资。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生产过剩危机这种现象就真正得到了科学论证。直接生产过程的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与消费的对抗性矛盾,流通过程分析揭示了生产与消费的依存性是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客观的比例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不顾消费的无限扩大资本积累的不可遏止的趋势。这样,马克思才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同这个惊人巨大的生产力为之服务的、与财富的增长相比变得越来越狭小的基础相矛盾,同这个日益膨胀的资本的价值增殖的条件相矛盾。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能说马克思没有全面的系统的经济危机理论,恰恰相反,马克思对经济危机进行了逻辑严谨的科学论证,对它的分析像数学严密推导过程一样精确,不越过一个必需的中间环节。这是真正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的品格。我们有必要对《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进一步作认真的系统的学习,否则就谈不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现代西方经济学者的一些人,否定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不断节省,资本的有机构成是不变的甚至会下降,他们用这个理论否定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必然性的理论。英国西方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就这样说:“对于这样一个世界,马克思的分析将没有用武之地,他那部分依存于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危机理论全部都要破产。”这种观点显然不符合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事实。
参考文献
[1] 资本论(第1、第2、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96、272~283、273、283~284、284
[2]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92
[3] 萨伊. 政治经济学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42、144
[4] 西斯蒙第.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530、221、449
[5] 经济学说史(上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31
[6] Finne. Kydl and,Edward C. Prescott:Ti Me to Build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Econo Metrica,Vo1.50,No.6(Nov 1982),p.13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