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贷危机下国际会计准则的努力方向
在美国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问题受到空前关注,其受重视程度恐怕只有几年前安然事件中的会计丑闻才能与之相提并论。一些华尔街的银行家和国会议员将金融危机的矛头指向“公允价值”会计,指责“公允价值”会计正加速金融危机恶化。当时推出这个准则(美国会计准则第157号),本想加强金融工具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然而时运不济,偏偏赶上次贷危机,第157号准则本身独特的反馈效应,加上安然事件以后会计师和审计师的异常谨慎,犹如给次贷危机火上浇油。
(一)公允价值在美国的运用
(1)公允价值在美国的发展历程。美国会计准则第157号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两年前颁布的一个新准则,这个准则规范了金融产品“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其实,“公允价值”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就规定金融产品在财务报表上要按照“公允价值”反映。当时,“公允价值”概念的引入,正是由于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引起的,在那场危机中,部分储蓄及房屋贷款机构曾利用一项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导致问题越积越大,迫使联邦政府从破产金融机构接管了陷入问题的约1,600亿美元房贷资产。从那次危机之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逐渐得到普遍接受。而如今,同样是由于房地产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又使“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受到空前的质疑。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美国执行十几年来,缺乏操作性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如何衡量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第157号准则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第157号准则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金融产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根据活跃市场的报价确定;第二层是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形下的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参考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可客观参考支持的价值模型确定;第三层是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确定。
(2)公允价值与次贷危机的碰撞。自从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露出端倪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MBS、CDOs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而资产账面值的大幅缩水,又间接地拉低了资本充足率,使金融机构在资本紧张的情况下被迫在短时间内变卖手上的次贷资产,进而引发新一轮由于更低市价引起的资产减值,于是使市场陷入“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第157号准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AIG公司持有的信用违约互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AIG前总裁罗伯特·威勒姆斯塔德称,根据AIG内部的估值模型,这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在普华会计师事务所指出其对信用违约互换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AIG不得不确认了110亿美元的损失。
(3)华尔街重新审视公允价值。以花旗、美林、瑞银、AIG(美国国际集团)、百仕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会计,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在次贷危机中,按公允价值对ABS(资产支持证券)、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CDO(抵押债务债券)等次债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造成恐慌性抛售持有次债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风潮。这种非理性投机行为反过来又迫使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债产品的风险暴露,本已脆弱不堪的次债产品市场濒临崩溃,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账上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公允价值会计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造成了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在次贷危机中推波助澜。
(二)公允价值:危机的罪魁祸首还是代罪羔羊
1.公允价值缘何为人诟病
公允价值准则,亦称按市值计价,是指金融机构应根据当时同一金融产品或相似产品的市场价格作为金融资产的估值入账。根据GAAP的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每季度都用公允价值评估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如果资产价值下降则必须在财报中进行披露。
按照SFAS157的规定,金融产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根据活跃市场报价确定;第二层为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形下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参考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可客观参考支持的价值模型确定;第三层为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确定。它还规定金融产品公允价值计量标准适用优先级原则——首先看是否适用第一层的标准,不适用的情况下再逐级向第二层、第三层判断。
自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露出端倪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美国抵押支持债券(MBS)、债务抵押证券(CDO)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据惠誉统计,截至2007年底,欧美数家大型银行平均来说,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达到总资产的一半。
减计资产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中的运转,如信用等级下降、借贷成本抬升、担保金不够充足等等。因此,每当财报公布巨额减计前后,金融机构都会传出以各种形式融资的消息。雷曼就在其二季度财报出炉之际不得不融资60亿美元自救。
实际上,此次危机中,一些种类的资产已没有市场可以作为计量参考了,如花旗、瑞银等投行之前发售的标售利率型证券(ARS),在2008年2月之前的总市值约为3300亿美元,而2月至今这个市场已根本不具备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资产抵押类证券从157号准则适用的第一层直跌到第三层,而在第三层的估值世界中,是没有什么价值能得到公认的。在谨慎的会计师和审计师坚持下,金融机构不得不根据市场上的“挥泪甩卖价”作为手中持有次贷资产的价值,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心理,使市场陷入恐慌性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狂潮。美国国际集团持有的信用违约互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前总裁罗伯特.威勒姆斯塔德称,根据国际集团内部的估值模型,这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在普华会计师事务所指出其对信用违约互换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国际集团不得不确认了110亿美元的损失,结果便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亏损、撇账、评级下调、更多坏账等接踵而来,直至金融机构无以为继、破产为止。
而资产规模巨大的金融机构破产牵连广泛,市场上迅即出现了交易对手风险,自身直接损失尚属其次,它所引发的互不信任乃至信贷紧缩立即牵连一连串美国大型金融机构陷入破产危机,其后更席卷欧洲和全球金融业。在这种情况下,众多金融产品的交易市场全面冰封,“以市值计价”甚至已经没有市场可言,故只有将资产价值降至零,形成又一波恶浪。
于是,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美国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
2.公允价值是狼还是羊
银行家层面原因分析。美国上市公司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公布时间临近,金融机构是否执行并如何按市场来计量资产负债表上的各项资产,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命运走向,即是否步入他们所说的“恶性循环圈”。无疑,若按原来的会计准则,他们将继续减计资产,步入恶性循环。而如果按非公允价值的传统会计准则,即使市场情况不乐观,银行持有的某些资产价值已大打折扣,财务报表上也不会迅速即时地反映出来。因此,为避免厄运,美国银行家们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提出更改会计准则。
国会议员层面原因分析。时至2008年9月,雷曼、美林、国际集团等等金融巨头纷纷告急,而金融巨头和美国政界的紧密关系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损失在金融界,痛则在美国政界自上而下的蔓延。这就如美国一家商学院院长所说:“美国政府已经被深深卷入了金融系统中。”于是,市场中的一切都成为政客们攻击的目标,会计准则也没能幸免。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议员们热衷于更改会计准则的另一原因是,让纳税人感觉救援方案实际不会花费那么高昂的代价,以获得纳税人的支持。正如中国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发国际资产评估公司董事长王诚军所说,“美国国会就7000亿美元经济救助计划激烈讨论时,相当一部分国会议员表示,放松公允价值规则,将允许银行对那些可能在信贷市场危机过后仍具有价值的证券减少账面损失的计量。他们认为这将有助于帮助纳税人减少数十亿美元计的求助成本。”
在这儿,暂且不谈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是真实反映市场信息还是推波助澜。倘如公允价值真的如质疑者们所说存在放大效应,那些银行家们为何在经济繁荣时,只顾享受公允价值助推金融泡沫所带来的快乐,不提公允价值非真实反映呢?可见,那些反对者更多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及命运寻找出路,公允价值只是华尔街银行家们选择的一只代罪羔羊。
3.公允价值计量修改与完善
当前,尽管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大加指责,但也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改回以成本计价的方法显然不现实。会计的目标之一就是真实反映公司财务信息,尤其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改用历史成本计价的方式,将使很多会计信息失去意义。从长期来看,公允价值仍将是适当的计量方式。它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更好地反映了当前的经济环境。因而,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角色存在争议,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成为主流意见。
美国证监会(SEC)于2008年9月30日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发布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仍然坚持第157号准则的原则,并未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只是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具体来说,指导意见有三层含义:
一是允许企业在没有市场数据作参考的情况下,可运用内部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公允价值;二是要求企业在确定金融资产是否出现非暂时性减值时,需要运用合理的判断;三是指出在市场不活跃或交易没有秩序时,经纪商的报价及定价服务不能反映市场交易价格,交易价格在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时可以作为一种考虑因素,但可能并不具有决定性,应降低对其依赖程度。
从指导意见可以看出,美国SEC强调了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公司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以及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定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美国SEC允许公司可以更大程度运用合理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将扭转会计和审计人员过度保守运用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这意味着市场扭曲的价格与大量的资产减值之间的恶性循环局面得到改善,金融机构季度报告损失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缓。
2008年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也宣布修改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允许会计主体在异常情况下可以对非衍生金融资产重分类。所谓非衍生金融资产主要指股票、债券和贷款等。其中,对债券资产的重分类对当期业绩的影响最大,债券的重分类意味着如果公司有意愿且有能力持有到期,可以按分类当天的市价入账而不必随波动的市值计算浮动盈亏。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重分类调整的核心在于将亏损滞后反映,这对持有债券较多的金融机构影响最为正面,不但可改善业绩,还可降低补充资本金的需求。但根据IASB的要求,上市公司在重分类后还需在附注中披露相关资产期末的市值,以便理性的投资者可以看到,部分资产的公允价值远远低于账面价值。
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于2008年10月15日也决定修改欧盟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规定,避免资产价值在市场动荡中被严重低估,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